第九章羅浮道教酥醪觀史跡(2 / 3)

王靈官本名王善,是湘陰城隍廟的城隍,道家四大真人之一薩守堅的徒弟。明宣宗皇帝朱瞻基封薩守堅為崇恩真君,封王靈官為隆恩真君。這是因為明永樂年間,杭州道士來京,“以王元師法顯京師”。他“行靈官法,知禍福先。文皇帝數試之,無不爽也!”當時人稱元師為靈官。自此,王靈官仙名遠播。當時佛教道教並立神州,實力相當。為了爭取信眾,與佛教抗衡,道家就抬出王靈官為護法神將,與鎮守佛門的護法神將韋馱一樣,長守山門。

酥醪觀王靈官神龕有副長聯,高度概述了王靈官的職責與功德:“帥百萬貔貅,號天上雷霆。懲邪惡,觀過錯,顯剛勇洪威,攝毒除魔三界內;率三千甲胄,佑世間善信。司雨晴,救沉淪,建功勳大德,拯危闡教十方中。”

2.神霄寶殿

酥醪觀正殿是神霄寶殿,供奉三祖神像。中為雷祖,左為呂祖(呂洞賓),左為葛祖(葛洪)。原像早已損壞。現存神像為1989年重修時所塑。

呂洞賓和葛洪仙事,此前已述。雷祖即雷聲普化天尊,為統領五雷各部眾神之統帥。天尊是道教中對最高級天神的尊稱。這個被道家奉為雷聲普化天尊的天神,正是我國先秦傳說中的五帝之首、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傳說“大電光繞北鬥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丘”。民間認為軒轅黃帝乃雷之驕子,自然就認定“軒轅是主雷雨之神”。以後,道教又稱黃帝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使其在道教諸神中處於顯赫的地位。道家術士也有“五雷天心正法”之說。殿中,已故香港青鬆觀主侯寶垣所撰之聯高懸。聯曰:“雷祖威靈,經演玉樞傳萬古;天尊普化,法弘寶篆度群生。”此聯所頌,正是雷祖雷聲普化天尊。

道家多有供奉雷祖之宮觀,連明清宮廷也有祭祀雷祖之殿廟。明代嘉靖皇帝在太液池(即今北京北海公園)敕建“雷霆供應殿”,在太液池東建“五雷殿”;清雍正皇帝在皇城西敕建“明顯廟”以祀雷神。可見雷祖在俗世影響之深遠。

酥醪觀正殿最為獨特之處,是在正殿南端向天井伸出一個青石砌成的亭台,高74米,長545米,寬475米,飛簷高柱,碧綠琉璃瓦頂,聳立雲天,蔚為壯觀。這是觀中主持訓示道徒、講解經文以及打醮念經之所,人稱戒台。這在一般道家宮觀中都為罕見。青石柱上,還刻有一副楹聯,頗有氣勢。聯曰:“瑞靄朝騰,看一縷氤氳,化作三峰雲氣;丹光夜發,向九霄照灼,上連北鬥星芒。”

3.浮山第一樓

穿過正殿左側迥廊,可以看到有一間樓閣,雕梁畫棟,幽深雅靜,這就是清代中山人黃培芳為之題匾的“浮山第一樓”。為酥醪觀主持全真龍門派第十五代傳人江本源所建。樓閣門聯寫道:“小樓容我靜;大地任人忙。”此聯乃清代嘉慶年間大司馬楊應琚所題,頗能悟透出家之人棄世修行、遠離凡塵的心態。

浮山第一樓作為酥醪佳景,為曆代遊人所讚詠。清代被譽為“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張維屏在遊覽酥醪觀時,曾在浮山第一樓賦詩題壁。詩曰:“一酌酥醪骨欲仙,樓高覽盡洞中天。心飛海日三神上,身在蓬萊左股邊。桂父叩門談服食,麻姑招手話桑田。拍肩又被洪崖笑,我墮塵寰六六年”

4.蓬萊閣

由正殿左側邊門出,下石階,可見一座別致的樓閣。木樓、木梯、木欄杆,一塊古色古香的木匾上書“蓬萊閣”三個大字,乃清末遺匾。蓬萊閣解放後已破敗不堪,為此觀中道人募款重修。閣門一副石刻楹聯寫道:“出月入日是吾道;寸田尺宅可治生。”這是道門中人每天在清貧的生活中潛心修道、參悟玄機的生動寫照。

5.百年古茶

在酥醪觀天井中,戒台兩側,有兩株古茶,遙遙相對。這是有一百多年樹齡的茶花中的珍品老丹茶。花開時節,碗大的繁花紅燦燦地點綴在翠枝碧葉之間,蔚為壯觀,吸引無數遊人駐足欣賞,拍照留念。都說是仙觀仙氣育仙花,才有此茶花中的妙品。可惜戒台左側之茶花已於近年頹然而倒。

6.碑刻

酥醪觀內廊壁上鑲嵌著五塊碑刻,為清代和民國之文物。羅浮寺觀中,碑記保存最豐富的就是酥醪觀。

奉憲嚴禁碑。此碑於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由“廣東分府攝理博羅縣事”康為所立。高80厘米,寬55厘米。碑全文318字。為12行,每行29字,楷書,陰刻。文中在盛讚羅浮名山勝景的同時,針對當時酥醪觀附近山民隨意亂砍亂伐,破壞山林,而“道士弱門,惟圖清靜,奚敢與較”的情況,明令永遠嚴禁“私行砍伐,寄金偷葬,毀傷勝跡”。碑文最後警示山民:“慎之,毋違,勿損,永遠嚴禁。”是重視山林建設,環境保護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清代重修酥醪觀記碑記。此是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主持熊教如、陳教友等記述耗銀萬兩,重修酥醪盛事的碑刻。碑文由南海人呂廷焯撰文,東莞人張其塗以楷體書寫。碑文為15行,每行50字,全文約750字。碑高102厘米、寬58厘米。於光緒四年十一月六日立。文中記道:“斯觀之創建於羅浮也,自晉迄今,蓋千百年於茲矣。由衝虛、九天而分派;與黃龍、白鶴而聯鑣。”“以酥醪觀人文蔚起,地脈鍾靈。其相陰陽而重建斯地也。”這是研究酥醪古觀曆史沿革佐證的重要文物。

民國重修酥醪觀記碑。此碑記述中華民國己巳年至庚午年(公元1929-1930年),酥醪觀主持張寓泉募款重修酥醪之事。由張寓泉親自撰文,觀中道士張樹階(字永樹)楷體書寫。於道曆黃帝四千六百二十七年(公元1930年)立。碑高100厘米,寬53厘米。碑文為27行,每行50字,全文為1350字。乃羅浮山現存碑刻中字數最多的碑刻。此碑記文辭華麗,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文中開篇寫道:“覓桃花於洞口,誰人識路?割蓬萊之左股,何日浮來?一例荒涎,世人疑之。然而飛來靈鷲,事證鳥猿;宴向瑤池,書傳青鳥。是仙家之故實,豈塵世所能知?酥醪洞者,安期生觴神女之處。玄邱玄碧之香,釀成甘露;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對酥醪觀名的由來和觀中之事,記述頗為詳盡。

酥醪園林種梅記碑。此碑記是酥醪觀都管鍾玉文(字圓鏡)記述酥醪園林種梅的起因、經過及以後宏圖大略之作。碑高70厘米,寬40厘米,全文345字,分15行,每行23字。楷書陰刻。鍾玉文在甲戍年(公元1934年)就任酥醪觀住持,途經梅村,不見一梅;茶山梅穀,亦是名存實亡。他感慨於“羅山,古有梅花村。趙師雄之夢梅、蘇東坡之詠梅,皆在於此。”由此萌發種梅之心願。他於乙亥年(公元1935年)三月,到羊城蘿岡購回名梅五百株,種在酥醪觀後山林園,“不半月而生也勃然,曾無一株枯槁。”他認為這是“仙靈嗬護,好雨知時”的緣故。於是,他想以後繼續在“浮山之茶山、梅穀、小蓬萊、艮泉、石灶諸勝遍種新花”。但是獨力難支,他在記中“希望羅山諸寺觀僧道,能與餘同誌,作一梅花世界。”補種梅花,重塑何仙姑曾讚美的“鐵橋風景勝天台,千枝萬樹梅花開”的勝景,的確是有誌之士的壯舉。明代道姑羅素月就曾“募種梅花千本”,以使羅浮“洞天蔚為香國,雲山幻成雪海”。此碑記所述之誌,實可作今日開發羅浮諸君之參考。

鬆蔭亭記碑。此碑記敘鬆蔭亭建築經過,丙子年(公元1936年)立。碑文為了因山人黃理光所撰。全文319字,分29行,每行11字,碑高38厘米,寬81厘米,楷書陰刻。

第三節酥醪觀的觀外仙跡

酥醪觀既在“神仙洞府”之內,又在“世外桃源”之中。站在觀門遠眺,層巒疊嶂,阡陌縱橫;茅舍村屋,嫋嫋炊煙,一一入目。山間鬆濤,溪邊牧笛,林中樵歌,雞鳴犬吠,聲聲入耳。而在這世外桃源之中,斑斑古跡,點綴古觀四周。

1.鬥台

在酥醪觀右山腰處,有一平整如幾的巨石,高約25米,長約4米,橫亙在一株百年古鬆之下。這巨石,就是曆代詩人所吟詠的勝跡——鬥台。它是觀中道人談玄論經、夜觀天象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談詩論文、開懷暢飲之所。清代張維屏遊酥醪時,曾與觀中住持及友人在鬥台談經論道,並為鬥台賦詩曰:“仙人亦酒人,酒後善遊戲。至今酥醪洞,風露皆酒氣。我來吸空香,未飲意先醉。諸天綠蒙蒙,仰見星鬥翠。月描神女眉,竹寫安期字。定雲野猿縛,慧水毒龍製。何必乘飆車,心出人間世。”

2.鬆蔭亭

鬆蔭亭位於酥醪觀右山坡上。此亭是圓石為柱,琉璃為瓦,頂如峰尖的六角涼亭。民國丙子年(公元1936年),道士陳守初提議建亭,全真龍門派第十九代傳人、住持陳圓是也同意興建此亭。於是二月動工,五月竣工,耗金七百有餘。具體主持施工的黃理光認為“酥醪洞鬆為羅浮冠”,洞中之鬆,以古、大、茂而著稱,就提議以“鬆蔭”為亭名。陳理光還撰寫了《鬆蔭亭記》,碑刻以作紀念。此碑現仍鑲嵌於酥醪觀內牆壁中。《鬆蔭亭記》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