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羅浮道教酥醪觀史跡(1 / 3)

第九章羅浮道教酥醪觀史跡

第九章

羅浮道教酥醪觀史跡酥醪觀作為葛洪北庵舊址,安期仙緣永結,稚川仙名再續。觀內外景點不斷開拓,是羅浮道教又一名觀。

第一節酥醪觀的曆史沿革

酥醪觀原在衝虛觀以北的石洞東三裏處,為葛洪北庵舊址。葛洪仙逝後,北庵日漸頹廢。唐宋年間道人在北庵舊址建觀,據安期神女在蓬萊左股浮山相會,“酣玄碧之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的傳說,取觀名為酥醪觀。

安期生是秦代有名的煉丹術士。他鶴發童顏,常賣藥於東海邊,時人皆稱其為千歲翁。據《漢書》記載:楚漢相爭之際,他曾獻策於項羽,不為所用。而秦始皇嬴政聽聞此人道行高深,就召之暢談三日三夜,並賜黃金千兩,向安期生討教長生之法。安期生卻把賜金遺於阜鄉亭,留言“後千歲求於蓬萊山”,揚長而去。蓬萊乃先秦傳說中遙遠大海上的三神島之一。秦始皇後派徐福、盧生率五百童男童女入海訪尋,而安期生卻已在羅浮找到十二節菖蒲,服食成仙了。在浮山這個蓬萊左股的蘇羅洞中,他與神女相會酣飲。“玄丘玄碧之香,釀成甘露;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徐福他們在大海中漂泊,哪裏找得到安期生?正是:“安期自在山中醉,秦皇徒勞海上求。”徐福等人不敢回去複命,隻好在海中長島定居下來。

正是由於“安期神女會玄丘”的美麗傳說,酥醪觀聲名遠播,成為曆代羅浮遊客必瞻之宮觀。不少文人墨客也以此傳說入詩。明代中山人、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黃佐就寫了膾炙人口的《酥醪觀》一詩:“安期生,飲天漿。醉後一噓吸,水露化作酥醪香。飆驂陵羽已飛去,玄丘漠漠雲茫茫。”又一詩曰:“葛洪得丹砂,煉向安期家。河車轉運隨日華,丹成亦得觴九霞。天端比翼不可見,碧澗菖蒲開紫花。”

至明朝末代,酥醪觀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終於崩塌,蕩然無存。正如誌書所記:“古道斷續,甃石猶有存者。惟觀址則蕩為寒煙矣。” (見國民版《博羅縣誌·卷八·古跡五》)

清康熙末年,龍門全真派第十一代傳人曾一貫任衝虛觀住持。其徒柯陽桂有誌重修酥醪觀。浮山深處的蘇羅洞,山高林密,曲徑通幽,名泉飛瀑,相得益彰。且“蘇羅”與“酥醪”諧音相近,似有仙兆。他就決定在此選址重建。因資金不足,宮觀規模不大,但仍襲酥醪之名,稱酥醪道院,仍作為稚川北庵舊址。自此,後人就將蘇羅洞更名為酥醪洞,洞中之蘇羅村也更名為酥醪村,沿用至今。

雍正初年,由於逐年增修擴建,酥醪道院已初具規模,改名為酥醪觀。自此,在羅浮消失了近百年的酥醪觀又獲新生。

重建的酥醪觀雄踞浮山北麓,蒼鬆翠竹,群峰環抱,處處佳景:黃仙古洞,仙蹤隱約;水門飛瀑,直掛長空。清代自號九天仙客的中山人黃培芳在《嶺海樓詩文鈔》《酥醪洞》一詩中讚之曰:“林巒三麵合,仙觀隱煙蘿。與世漸相隔,入山深若何。蒼鬆含籟遠,古桂得香多。欲問長生訣,餐芝獨寤歌。”

清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第十五代傳人、番禺人江本源(字瀛濤)主持酥醪觀。江本源精於道義,兼通儒教和佛學,工於詩文,對觀中道侶,戒行甚嚴,對酥醪觀建樹良多。《博羅縣誌》載:“酥醪在浮山深處,路犖確難行。瀛濤辟佛祖坳山路,築玉液亭其上。引山泉曲折數裏,彙亭下為池。”他又重修齋堂於觀內,始祀仙人安期生,另創立鄭仙祠於觀中,並在正殿左側建一精致閣樓,黃培芳為之題“浮山第一樓”匾。自此以後,酥醪觀麵貌日新,酥醪十景(清代酥醪十景為:酥醪洞天、陂流寫韻、蓬萊丘壑、茶山飛瀑、梅穀幽蹊、符峰晚照、水門春花、澗石忘機、石灶煎瓊、山潭凝碧)聲名遠播,遊客如雲。清代粵中名人張維屏、湯貽芬、謝蘭生等人都認為他是“深山中能為利物事者”,與之深交,為酥醪題詠詩文甚豐。湯貽芬贈詩江瀛濤,詩中有“赤腳道人耕秫地,白頭弟子種仙稂。分餐墨客多於鶴,入世浮名爛似羊”之句。嘉慶丙子(公元1816年)三月六日,江本源仙逝,年已一百二十歲。

道光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36-1839年),江西新昌人熊炳離任博羅知縣。他到酥醪遊覽,對仙觀佳景讚歎不已。他為酥醪觀撰題門聯:“仙蹤何處招尋,爭傳酣醉奇緣已歸東海;塵世幾人看破,安得超凡上士同住北庵。”

清光緒年間,酥醪觀年久失修,觀宇漸頹。所謂“黃仙一去,丹柱荒涼;神女重來,酒壚冷落。佩鮮惟苔,難住鹿馭龍驂之駕;台蕪院棘,莫見蝶衣燕履之蹤”。於是,住持熊教如、陳教友等人四出化緣,集腋成裘,重修酥醪觀,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初三動工,十一月六日修複竣工,共花費白銀一萬兩,終使仙觀重輝。

陳教友名陳銘圭,字友珊,號教友,是羅浮道教全真派第十七代傳人,為一代名道。他在酥醪觀撰成《長春道教源流》八卷,史料詳盡,成為全真道教經典之作,也是研究全真道教派的必讀之作。他曾於酥醪觀內,另辟“酥醪別苑”作為書院,招收學子,攻讀四書四經等儒家經典,並讓其子陳伯陶隨館就讀。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陳伯陶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弟,與蔡元培等人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清末宣統皇帝溥儀曾禦筆賜“至誠通神”條幅,一時成為山中佳話。民國後,陳伯陶歸隱香港九龍,自號“九龍真逸”。他未忘羅浮酥醪苦讀歲月,曾增補明代陳璉的《羅浮山誌》十五卷,編寫《羅浮指南》一卷。可見其對羅浮仙山、酥醪仙觀刻骨銘心,情有獨鍾。

民國時期,酥醪觀“居諸屢易,塵劫又生;古洞雲寒,舊楹日落”。於是,為酥醪觀住持四十餘年的張寓泉(字永豫)與道中同人“募集巨金,重修殿宇”。維修工程從己巳年(公元1929年)五月開始,庚午年(公元1930年)五月落成。張寓泉為新觀落成作《重修酥醪觀碑銘》,詞甚華麗。銘中雲:“酥醪古洞,秦時雲封。安期舉觴,神女駐蹤。酒香逼天,花雨蒙蒙。留此釀泉,羅浮春融。”

陳濟棠在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期間,曾於1936年到羅浮遊覽,並在酥醪觀後山建四角涼亭,取“雲中駐鶴”之意,命名為駐鶴亭。亭柱石刻篆體楹聯為:“且駐雲中雀;方為人上人。”其“駐鶴”兩字匾額,為都管陳至亮於丙子(公元1936年)秋月題。依亭可遠眺白水門飛瀑似白練,如銀龍,飄灑而下,成為酥醪勝景之一。

解放後,道觀活動曾一度中斷。酥醪古觀也日漸荒廢,瓦漏牆頹。1968年,酥醪村民簡單維修了古觀大殿,以作酥醪小學之校舍。而兩側偏殿,則作為大隊倉庫之用。

1987年9月10日教師節,博羅縣政府、博羅縣人大和博羅縣教育局有關領導到酥醪小學慰問教師,看到觀中改建之教室光線不足,設備殘舊,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於是與有關人士共同商定,撥出專款,將酥醪小學遷出酥醪觀,擇址另建。

1989年,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恢複酥醪觀的道教活動。在香港圓玄學院及鄧國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酥醪觀重修竣工,隆重開光,冉冉靈香,終於再度繚繞千年古觀。以後,在香港青鬆觀和蓬瀛仙館的熱心支持下,在青鬆觀候寶垣先生的精心策劃下,對酥醪觀作了全麵修葺,各景點開發修繕工作也全麵開展,酥醪古觀終於重放異彩。

由於香火鼎盛,香客如雲,酥醪觀在增城、東莞等地設有分觀。如增城市荔城鎮的“酥醪下院”,增城市正果鎮的“酥醪三元宮”,東莞市的“酥醪別院”,東莞石龍鎮的“酥醪上院”等。

據陳銘圭《浮山誌》卷二載:“酥醪觀以曾山山師為第一代住持,其弟子柯善智為創建酥醪觀者。繼柯善智師為住持者,為蔡坐雲師(名來端,陸豐人)、童慵庵師(名複魁,浙江會稽人)、江瀛濤師(名本源,番禺人)、葉鶴侶師(名令賓,惠陽人)、蕭梅村師(名合三,新會人),陸悟醒師(名教思,南海人),謝菊齋師(名永靖,沈陽人)。

據黎誌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載:酥醪觀曆代主持為:

曾一貫柯陽桂蔡來端童複魁江本源葉令賓(公元1692-1745年)蕭合三陸教愚謝永靖方合矩、陳教友熊教如、陳教友王致賢、呂教忠、張教恕黃明襄陳永燾、伍永跫、張永豫(公元1824-1881年)

酥醪觀

第二節酥醪觀的主要殿祠

清嘉慶乙亥(公元1815年),惲敬在《酥醪觀記》中寫道:“浮山之勝,彙於雙髻、符竹、蓬萊三峰;三峰之勝,彙於酥醪觀。”酥醪觀地處浮山最深處,層巒擁觀,幽深雅靜,“萬壑煙雲浮檻出,半天鬆竹拂窗來。”觀內外古跡斑斑,景如繁星,點綴仙境。

1.王靈官殿

酥醪觀正門之內,是王靈官殿。神龕中屹立的神像,紅臉三眼,虯須怒張,全身披甲,右手握拳,左手高懸鎮妖鞭,威武莊嚴。王靈官在道教神仙的地位,就像佛門的韋馱一樣,擔當護法神將的重要角色。因而,王靈官神像與道家宮觀同在,遍布全國各地。羅浮山衝虛古觀、九天觀正門後,都有王靈官神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