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羅浮道教衝虛觀史跡(1 / 3)

第八章羅浮道教衝虛觀史跡

第八章

羅浮道教衝虛觀史跡衝虛古觀為羅浮山現存的最古老的道家宮觀,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它背靠層巒疊翠的麻姑峰,麵臨波光瀲灩的白蓮池。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是千百年來的羅浮道教勝跡。

第一節衝虛觀的曆史與現狀

東晉時,葛洪舉家南遷,在羅浮築庵修道煉丹。鹹和五年(公元330年),在廣州刺史鄧嶽的幫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築了南庵,名曰都虛(又稱玄虛)。以後又陸續在羅浮山東、西、北麵修建了東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羅浮山采藥治病,築灶煉丹,修道授徒,著書立說,終成中國道教史上魏晉丹鼎道派最傑出的代表。東晉義熙初年(公元405年)擴建都虛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

《新唐書》載,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下大旱,終南山竹結實。嶺南亦然,竹並枯死。是歲大饑,(民)取竹實食之。”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至羅浮,在都虛庵前設百尺石壇,祭山求雨,並下詔循州(今惠州)官員一同祭祀,繼而改葛仙祠為都虛觀,設置守祠十家,看守打掃道觀,同時安排兩名道士,專司祭祀之事。自此之後,都虛觀聲名大振,道眾如雲,遊客如潮。正如宋代名道士白玉蟾所說:“此時大顯,遂興觀像。”而羅浮山中葛洪的東、西、北庵,也陸續分別被改修擴建為白鶴觀、黃龍觀和酥醪觀。羅浮道觀成為葛洪所創立的嶺南道教南宗靈寶金丹派的發祥地及活動中心。這樣的道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宋哲宗趙煦下詔賜“衝虛觀”額匾,把都虛觀改名為衝虛觀。此名近千年來沿用至今。現在觀門額匾“衝虛古觀”,乃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至於都虛觀為什麼要改名為衝虛觀?“衝虛”一詞的含義是什麼?對此問題,眾說紛紜,回答不一。有的說是出自道家經典《太玄真一本際經》所雲:“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衝虛凝遠,莫知其極。”對一般人來說,這個解釋過於深奧難明。其實,在宋哲宗時期,羅浮山除都虛觀外,已陸續建成孤青觀、九天觀、白鶴觀、酥醪觀。按道教傳統,一山同有五間以上道觀者,其為首之觀,應冠以“衝”字,道教稱之為“五觀一衝”。宋哲宗依道教習俗,為羅浮首觀賜匾為衝虛觀,說明他對道教傳統還頗有研究。這就是“都虛”改名為“衝虛”的最簡單明了的原因。

據(宋)霍《衝虛古觀記》稱,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衝虛古觀因“觀創已久,因循不葺。三清殿與仙聖祠象,風摧雨漏,罅撓拂支者過半。”住持梁智芳募捐重修,得到各方支持。被宋徽宗封為“金壇郎”的鄒葆光“亦出錢五萬,讚其成事”。對衝虛觀這次重修,霍在《衝虛古觀記》一文中作了詳盡記述:“富者出財,壯者出力,智者獻畫,匠者效工。去其腐敗而易之以新堅;增其基之卑薄而築之以高峻。草陋就華。靖功既告,可支百年。”重修工作於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全麵完工。衝虛觀重塑“羅浮二山,諸觀為甲”的首觀形象,為曆代遊人所推崇。以致“車馬相屬於道不絕,而遊人逸士、幅巾杖履往來無虛日也。”

正因為衝虛觀所在之地,實乃稚川成仙得道之處,丹灶俱存。曆代王朝遣使祭醮降香,府郡監司祈禱降雨接福,其祭壇都設在衝虛古觀。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下大旱,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到羅浮衝虛設壇求雨;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惠州太守王寧受命祭山;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七月,惠州路總管完顏遣武奉皇命到衝虛觀,請道士黃閑真開壇設國醮;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十一月,惠州路同知完顏可山祭羅浮山求雨。衝虛道人黃菊岩祀畢,“陰雲流布,麼鳳幽鳴,油然雨意,見者鼓舞。”這些活動,都使衝虛古觀成為曆代祭祀的聖殿,而盛名遠播。

據明人尹守衡《募修羅浮名勝疏》記,到了明代,自嘉靖到崇禎年間,群盜流竄羅浮,劫掠寺觀,衝虛損壞更甚。又經風雨摧殘,日漸頹廢。以致“葛仙翁丹灶藥爐,狐邱虎穴;文皇帝金書玉簡,荊束銅駝;衝虛觀一洞道房,十崩九破”。官至禮部尚書的博羅名人韓日纘更驚歎:“曆覽佳境,非一木未有厄運如茲。”於是他牽頭彙集粵中名人,如東莞名將袁崇煥、中山名儒何吾駁、博羅名儒張萱、南海名士陳子壯,以及尹守衡、崔奇觀、李孫宸等人,每人各寫一篇《募修羅浮諸名勝疏》,利用他們在粵中聲望,四處募捐巨款,重修衝虛及羅浮佳景。在各方人士的鼎力支持下,衝虛古觀終於重展輝煌,香火再續。當時的名士馮元飆還寫了一篇《朱明道院上梁文》以記此事。

清代,衝虛觀也屢有廢興(參見第五章第二節)。

民國初年,住持餘宗耀、梁信友先後對衝虛古觀作了較大的維修。在觀西擴建了幾十間磚瓦客房以備香客之需。

1945年2月,東江縱隊的江北支隊、西北支隊和縱隊領導機關先後集結在羅浮山。司令部設在衝虛觀,政治部設在白鶴觀,《前進報》報社設在朝元洞。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廣東軍政委員會都設在衝虛觀內。1945年7月6日至20日,中共廣東省臨委在衝虛觀召開擴大會議。此時,衝虛古觀成為中國共產黨廣東省黨政和軍事指揮中心。

全國解放後,1950年春至1951年春,博羅縣政府在衝虛古觀複辦羅浮中學,先後招收二個班80人,不久,校址遷到九潭赤瀝。1953年,解放軍部隊進駐羅浮山一帶。衝虛古觀被用作一九九醫院,觀內部份建築被改為辦公室、宿舍、食堂。部分建築被修改或拆除。至此,衝虛古觀的道教活動全部停止。但是,正因為人民解放軍的進駐,衝虛古觀特別是三清寶殿及三清塑像能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逃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那場浩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奇跡。

衝虛觀於1979年被廣東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又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隨著開放改革的大好形勢,1985年3月25日,衝虛古觀由駐軍醫院正式移交回當地政府接管。由全真龍門派道人黃誠通、餘信昌、賴保榮管理,並處理觀中維修事務。縣政府撥出維修專款,港澳同胞特別是香港圓玄學院等道門中人鼎力扶持,衝虛古觀重修全麵竣工。1986年1月4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從此,千年古觀沐浴著開放改革的春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煥發著時代光彩的千年古觀一展新姿,向千百萬遊人展示千年的曆史和今日的輝煌。

衝虛古觀現在的衝虛古觀,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式庭院,含山門、正殿兩廊和偏殿等,總麵積為四千四百多平方米。進門是王靈官殿。正門屏風後,過中天井,便是主體建築三清寶殿。三清寶殿左側有“葛仙祠”,右側有“黃大仙祠”,葛仙祠東南有“純陽寶殿”,三清寶殿前有百年丹桂,黃大仙祠右側有明代古卉九裏香。衝虛古觀外,有稚川丹灶、洗藥池、東坡亭、會仙橋等古跡。

1990年,衝虛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道教協會成立後,衝虛古觀就成為該協會的駐地。現任衝虛觀住持賴保榮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道教協會、惠州市道教協會和博羅縣道教協會會長。

第二節衝虛觀的主要殿祠

衝虛觀的主要殿祠有:

1.三清寶殿

在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尊神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尊簡稱“三清”,因而道家宮觀的主體建築,都是供奉三清的殿閣。千年古觀衝虛觀也不會例外,它的主體建築就是三清寶殿。是全國六座著名三清殿之一。(全國六大三清殿閣為:北京白雲觀三清閣、山西永樂宮三清殿、江西龍虎山天師府三清殿、廣東羅浮山衝虛古觀三清殿、四川青羊宮無極殿、雲南昆明西山三清殿。)

在三清寶殿的神台上,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靈寶天尊居左;太清道德天尊居右。這座次顯示玉清為首,上清次之,太清居後。這其中體現了中國道教發展史的漫長而曲折的曆程。

道教最初尊老子為祖師,稱之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為道家經典。隨著佛教的傳入和不斷擴大,為了抗衡佛教三世佛的氣派,道門中的理論家從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入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這就是我國漢族傳統的“三一”哲學,並為此推出“一氣化三清”。“三清”就是“三一”哲學的象征。於是,道教先後推出了第一尊神元始天尊和第二尊神靈寶天尊,太上老君被尊為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理論家葛洪在他所著的《枕中書》中塑造出來的。他自稱在“去月乙醜夜半,靜齋於羅浮山……忽見一真人,自號玄天太真王。他令侍者執筆作記,口授《真言》付於葛洪。”葛洪巧妙地假托這個玄天太真王之筆,以嶺南流行的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為基礎,綜合了天文渾天說和秦漢以來流行的宇宙生成論,塑造出一個“能召諸天上大聖及地下神靈”的“元始天王”,它就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的前身。

元始天尊之名的來由,道家經典《太玄真一本際經》說是:“無宗無上,而獨能以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出諸天上,故稱天尊。”由此,元始天尊被尊為道教第一尊神。

上清靈寶天尊乃葛洪從孫葛巢甫所造,他造構靈寶經,創立靈寶派。《真誥》記道:“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見《道藏》第20冊)。《雲笈七簽》收錄的《靈寶略記》道:“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葛孝先)。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