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羅浮道教衝虛觀史跡(3 / 3)

黃野人成仙後,遊於羅浮,成為一個有求必應的活神仙。在羅浮,則有“雲中騎啞虎”,“刮木療瘡”,“巧醫駝背”、“化婦戲東坡”等傳說。而《羅浮山誌》則在“神仙詩”中收錄了黃大仙的兩首仙詩。其中一首是五言詩《飛雲頂》:“雲來萬嶺動,雲去天一色。長嘯兩三聲,空山秋月白。”另一首是六言詩:“雲意不歸滄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間一墮千劫,猶愛梅花未歸。”

黃大仙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喜愛,因而黃大仙廟觀遍布我國東南地區。而香港黃大仙觀、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的黃大仙觀廟,據說都是從羅浮黃大仙祠分支出去的。

第三節衝虛觀的觀外仙跡

衝虛觀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長曆史,留下了斑斑古跡。名人遺址、古塑、古井、古木、古碑、古匾、古刻,如繁星點綴在衝虛觀內外。有的成為珍貴的曆史文物,有的成為寶貴的旅遊景點,向遊人展示衝虛古觀昔日的輝煌和今朝的風采。

1.稚川丹灶

稚川丹灶在衝虛觀後山東側,是當年葛洪采藥煉丹之灶。它用二十四條青石按道家陰陽八卦圖形砌成。丹灶的基座青石上,分別刻著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八卦符號。周圍飾之以珍禽瑞獸、琪花瑤草。四角有雲龍浮雕,頂端為道家八仙之一的李鐵拐的葫蘆之形。丹灶正麵,原刻有“葛洪丹灶”四個大字,乃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被貶惠州時,未赴任而先遊羅浮時所題,明代兵禍時散失。現在丹灶正麵的“稚川丹灶”四個大字,為清代廣東督學使者吳鴻補題。

葛洪服食自煉九轉金丹飛升成仙,黃野人服食一粒灶間遺丹而成地行仙的傳說,使人們對“稚川丹灶”充滿仰慕之心。“稚川丹灶”也成為曆代遊客必到之處,有的人更癡迷到相信丹灶周圍的泥土都有神奇藥力。與唐伯虎同被稱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在《羅浮遊記》中寫道:“以其底(指丹灶)泥為丸,投潔水中,輒有微漚起。”李道人告訴他:“百年前投者尚有白氣煙衝而升。今仍特有泡,是丹氣在土中以爾。”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人們迷信丹灶土之神奇藥效,紛紛取丹灶土作治病良藥。一些無良道人看到有利可圖,就把丹灶四周圍起來“以瓴瓿圍複之外,過三四尺”,並四處鼓吹:“丹灶土,勝大夫,一服以後百病除。”無知鄉民紛紛以錢易土,甚至到了“土如金重”的地步,而有識之士,對此不以為然,對無良道人更是深惡痛絕。明代歸善百歲老翁謝憲就寫了《題丹灶土》一詩,予以譏諷。詩曰:“丹成灶冷煙火息,青草黃沙雜瓦礫。相傳有病可能醫,此土何妨當飯食。”時至今日,早就沒有人再幹以金換土當藥的蠢事了,但作為葛仙翁煉丹遺址,還是吸引不少人前去遊覽。“稚川丹灶”也成為曆代文人墨客的詩文題材。在成百上千的丹灶詩中,寫得最好的要數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博羅知縣鄭玠的《丹灶》詩:“靈跡曾傳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誰雲碧海三神島,別是朱明一洞天。龍出玉京成往事,鶴歸華表是何年。塵埃多歎空回首,到得仙山自有緣。”“到得仙山自有緣”一句,寫盡了千百年來人們遊覽羅浮,瞻仰丹灶的心態,因而廣為民眾傳頌。羅浮仙山結仙緣,這就是時至今日,羅浮山仍能獨領風騷之處。

2.洗藥池

洗藥池是一個寬三四米的橢圓形水池,麵積近十五平方米,四周用青磚砌邊,位於“稚川丹灶”西側,據說是葛洪鮑姑夫婦洗藥之處。

葛洪是道教靈寶丹鼎派的最傑出代表。他善於煉丹,又精於藥理,尤其對中草藥特別精通。在羅浮山這個天然中草藥庫,他如魚得水,大顯身手。羅浮山各類植物達三千多種,而可供藥用的就達一千二百四十多種。葛洪對中草藥可謂了如指掌。在《抱樸子內篇十三卷·仙藥》中,他對各種草藥的形狀、顏色、藥性、功效等都有詳細的記述和分析。僅芝類,他就記述了菌芝、草芝、石芝等十多類幾百種芝草芝石的形態藥性。難怪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也不得不讚葛洪是“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煉金士”,承認“整個醫藥化學源於中國”。

在洗藥池畔青色石壁中,隱隱約約有一條宛若遊龍的白色拐杖,隨著天氣的晴雨變化時隱時現。據說這白杖斑跡,乃葛洪之白藤手杖所化。葛洪每天上山采藥都拄著它。在洗藥池邊洗藥時,就把它依在青石壁旁。葛洪飛天成仙後,未把它帶上天。這拐杖就隱入青石壁中,與洗藥池長相廝守,永遠為伴了。宋代餘靖就曾為之記道:“葛洪洗藥處,遣杖今化浮石,青白分明,其跡宛然。”遊人能否看見,就要看各人的緣分了。

3.東坡亭

東坡亭與稚川丹灶相距數丈,是清道光年間為紀念蘇東坡而建。

蘇江坡被貶惠州,未到任上,先遊羅浮。他先後寫了近三十篇讚詠羅浮仙山的詩文。“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千古絕唱,使羅浮山生色增輝,仙名遠播。“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蘇東坡不但對惠州文化建設貢獻良多,而且在弘揚羅浮文化方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歸善(今惠城區)縣令馮履謙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在惠州白鶴峰北、東江河邊建了一座東坡亭。羅浮道眾也在衝虛觀側建了這座東坡亭,惠州、羅浮民眾緬懷蘇東坡這個曆史名人的心意相通。

東坡亭的亭柱上,有一副石刻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上聯點明了此亭所處的空間位置:在稚川丹灶和洗藥池旁邊;下聯寫出了蘇東坡厭惡官場黑暗,遠離浮塵浴世,渴望悠閑恬靜的神仙生活的心態。

東坡亭橫梁上,有惠陽人儲世隆在乾隆癸醜年(公元1793年)冬題寫的“花香靜處寒天月”的額匾。此句頗有文采,可作回文句讀為“月天寒處靜香花”。在梅開月夜,依亭遠眺,這七個字正是此時、此地、此景的最好寫照。儲世隆正是為此有感而發。他在匾中留款寫道:“天下名山,朱明洞居其七。曠懷仙跡,尤雅羨葛稚川其人。世久喬嶺南,夢遊已非朝夕。癸醜冬,以幫辦循州(即今惠州)軍務,假道來遊。適梅花盡放,明月當空,更闌人靜之時,得此七字,以仿佛如其情景,爰額而誌之。”

4.會仙橋

會仙橋位於衝虛觀南近百米的白蓮池畔。相傳為宋代蘇東坡偶遇仙女麻姑之處。

蘇東坡被貶惠州,在清遠峽聽到顧秀才談惠州風物之美,羅浮仙山之幽,心中無限向往,船到羊城,過珠江口,逆東江而上,到了泊頭,他就停舟上岸,直赴羅浮。他遊寶積寺,品卓錫泉,在衝虛觀朝鬥壇欣賞剛出土不久的文物:六條銅魚,一條銅龍。應老道長之求,為之題寫了“葛洪丹灶”四字條幅。晚飯後,已時近黃昏。傳說他在晚霞夕照中出觀外瀏覽,來到觀前白蓮池畔,跨過小木橋,在竹叢花影間漫步。忽然,在竹林幽徑中,一個村姑打扮的少女手挽花籃,飄然而至,幽香撲鼻。蘇東坡出口成章,自吟道:“春到羅浮入畫來,家花山花次第開。家花哪有山花美,隻因根在小蓬萊。”那村姑見蘇東坡語帶輕佻,也不回話,隻是邊行邊吟道:“春到羅浮入畫來,仙山豈容俗口開。是非皆因多開口,難怪再貶去瓊台。”蘇東坡聽後大吃一驚。“瓊台”就是海南。他想:我被貶惠州,此女為何說我會再貶去瓊台?忽然一陣山風吹過,不見了少女蹤影。一陣暴雨,把蘇東坡淋得像個落湯雞,池畔小木橋也不翼而飛。剛好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雲遊經過,看見蘇東坡如此狼狽,於心不忍,就把手中寶物玉簫拋下,化為竹橋,才使蘇東坡得以安然返回衝虛觀。

以後,蘇東坡果然再被貶到海南。人們更對東坡會仙的傳說深信不疑,便在白蓮池畔東坡會仙處建橋,取名會仙橋,以紀念東坡遇仙逸事。

現在屹立在白蓮池畔的會仙橋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重修。橋長約6米,寬29米,高3米,橋上欄板高52厘米,是一座全以青石砌成的單孔石橋。橋中正麵欄板刻著“會仙橋”三個大字,乃清末詩人丘逢甲題寫。石側欄板刻著“宣統三年歲次辛亥首厚月丘逢甲書”。而左側欄板還刻著“梅秋善堂捐銀壹百大圓”。從中可知此橋是由當時的信男善女和慈善機構捐助修建的。

5.摩崖石刻

在洗藥池畔石壁,有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題寫的“洗藥池”詩刻:“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池畔巨石,有清代周樽元詩刻:“眉山蹤跡悶莓苔,勾漏丹砂盡劫灰。剩有仙緣拋不得,撥雲披霧訪秋來。”有聯刻:“鶴去雲來歸未夕;坡亭有分再重來。”洗藥池畔的長石上,還有朝鮮人金秉熏題寫的“丹以祈壽世”的字刻。而觀旁左麵巨石上,摩崖石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既有清代陳建庚的詩刻:“葫蘆裏麵有金丹,白日飛升本不難。我欲騎龍上天去,人間何處葬衣冠。”坡仙舊址詩刻:“南遷春睡好,故傍道人居。萬卷成糟粕,深山有廢廬。”也有聯刻:“儒力道心仙緣俗事;高作岩述本植源遊。”既有石刻:“坡仙舊址”、“恬居”,也有清海豐知縣卓炳森題寫的文刻:“師山水,能人風流,處士敬惜儒門字紙,誠參醫道陰陽,力幫諸廟,性附高岩……”其餘尚有“立身行道”等意刻。集中反映了羅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