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羅浮道教衝虛觀史跡(2 / 3)

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靈寶君”。據《洞元本行經》所載:靈寶天尊的誕生真是神乎其神:“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算,結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其母懷胎三千七百年,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丘。之所以稱靈寶,是因為他急智多謀,“心遇有緣好學,請問疑難者,不吝訓誨。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皆到。”

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老子。據漢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苫縣人(今河南鹿邑東)。曾任掌管圖書的小吏,著有《老子》一書。他首先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用“道”來概括事物存在和變化的最普遍的原則和規律,把“道”看作宇宙本源、本體和萬物的本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起自無先,生乎妙一。”“陰陽生萬物,萬物有陰陽。”老子這種道的至高無上性及神秘性,成為道教理論的核心。於是,老子自然就被尊為道教尊神了。

據道家經典所雲,神仙居住的天界有三十六重天。三清所居之天叫三清境。據說太清居住在第三十三重天,叫太赤天;上清居住在第三十四重天,叫禹餘天。玉清住在第三十五重天,叫清微天。同時,他又可住第三十六重天,叫大羅天。能同住兩重天的就隻有玉清元始天尊這個道門第一尊神了。

端坐在衝虛觀三清寶殿神台上的清代三清塑像,泥胎彩繪,外貼金箔,色彩鮮豔,線條流暢,慈祥中帶有幾分神秘的威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情姿態各不相同。他們的神態各隱玄機:居中的元始天尊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昔二儀未分,溟渤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 的“無極世界”(見葛洪《枕中書》),一切都有待他這個第一尊神去開啟;左邊的靈寶天尊,雙手捧一個圓形陰陽鏡,半黑半白,象征剛從無極世界中衍生出來的太極;右邊的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紙扇,象征從太極世界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這是“道”的時空三世化“洪元”、“混元”和“太初”的人格與物象的象征。

衝虛觀三清寶殿的三清塑像兩旁,四位天師分兩邊肅立侍奉。他們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旌陽和薩守真,都是從凡人修煉得道的真君。

三清塑像兩側各有神龕。左神龕供奉的是軒轅黃帝,道教中的名號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中華民族的始祖神是炎帝和黃帝,為此,中華民族又常自稱為“炎黃子孫”。傳說軒轅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個部落首領熊少典之子,因長居於姬水,所以姓姬。又因曾居住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也有傳說其發明車轅,因而稱軒轅黃帝。右神龕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又叫太乙救苦天尊。傳說他是元始天尊十二個弟子中的第一弟子,法力無邊,而又慈悲為懷。能化身無數,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在羅浮,有“跳魚石鯉躍天池”的傳說,說的正是太乙真人與八仙同遊羅浮時,鯉魚躍石,隨他上天池的故事。宋代羅浮名道士白玉蟾曾寫了《跳魚石觀魚歌》的長詩,鐫刻於跳魚石上。詩中有“十丈晴波何淨明,百尾巨魚自跳躑。錦鱗鐵須紅玉鰭,珠齒冰鰓紫金脊。群魚群魚聽我語:太乙真人在何許?尚埋頭角守汙池,不展爪牙上星渚”之句。

三清寶殿門柱上懸掛著四副楹聯。聯曰:“寶殿巍峨,睹金相莊嚴,已接三清法界;天香漂渺,對玉容整肅,如遊九府神宮。”“具極大神通,一氣三清,拯盡四方黎庶;顯無邊法力,離龍坎虎,修成萬劫金身。”“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然,生生還是無生!” 一聯中說的“九府”即九天之府,泛指天上神仙居住之所。二聯中說的“離”為八卦之一,象征火;“坎”亦八卦之一,象征水。這些聯語既隱含無盡的玄機,又飽含深奧的哲理。遊人到此,多會停步默誦這幾副楹聯,對後兩聯更是反複吟誦推敲,領悟其中玄機。

2.葛仙祠

葛仙祠在三清寶殿東側。供奉葛洪、鮑姑夫婦。鮑姑名潛光,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精通針灸,善於以“越井岡艾”治疣瘤諸疾。後在羅浮山玉鵝峰采藥時失足墜崖,“屍解得仙”,葬於羅浮山石子岡。民間傳說其成仙後多在嶺南一帶為民眾艾灸治病。《廣州府誌》記道:“葛先生煉丹地,嚐有老嫗采藥其間,莫測其自來。問之,曰吾鮑姑也。忽不見。”《太平廣記》也載有鮑姑在唐朝時將越井岡艾及針灸之術傳給崔煒之逸事。

葛仙祠內,有兩副清代楹聯。那副木刻長聯尤為引人注目。聯曰:“神仙忠孝有完人,抱樸存真,功侔雨地參天,不盡衣裾成蝶化;道術儒修無二致,丸泥濟世,澤衍藥池丹灶,可徒遺履認鳧蹤。”此聯既高度讚揚了葛洪將道教與儒學結合在一起,采藥煉丹、治病救世的功績,又記述了葛洪“遺衣化蝶山中舞”和鮑靚“履化雙燕任往還”兩個傳說。

“遺衣化蝶”,說的是葛洪服食九轉金丹之後仙逝。他的生前好友、廣州刺史鄧嶽奔赴羅浮,已來不及見最後一麵。下葬時,葛洪身上的道袍忽然裂為無數碎片,飄上半空,不久就化為五彩繽紛的大蝴蝶。此傳說為《博羅縣誌》、《羅浮山誌》等誌書收錄,《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在《禽蟲典》中也記道:“羅浮山有蝴蝶洞,在雲峰岩下。古木叢生,時出彩蝶。世傳葛仙遺衣所化。”清代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寫道:“羅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遺衣也。衣化為蝶,蝶化為衣。”

“遺履化燕”,說的是鮑靚在南海太守任上常夜臨羅浮,與愛婿葛洪談經論玄,同悟道機。道門中人見鮑靚來時,門無車馬,隻見一雙燕子往返,感到非常奇怪,就在晚上張網侯之。當雙燕飛來,他們張網拿下,一看,竟是鮑靚的一雙鞋子。此傳說也為《香案牘》、《南粵筆記》等書所載錄。

明代葛仙祠,隻供奉葛洪和黃野人,並無鮑姑。明代順德人歐子建在《遊羅浮山記》中寫道:“謁葛仙祠,祀葛令洪。洪左立黃野人,右列啞虎。”近代重修之葛仙祠,才改為同祀葛洪夫婦。

衝虛觀葛洪夫婦塑像

3.純陽寶殿

奉祀道家祖師呂洞賓的“純陽寶殿”,在衝虛觀王靈官神像東側,“葛仙祠”以南。

呂洞賓的姓氏及出生地曆來眾說紛紜。一般說呂洞賓姓呂,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唐代蒲州永樂縣人(今山西永樂縣),生於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他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據說由仙人鍾離權點化成仙。呂洞賓才華橫溢,但屢試不第。有一次在長安太平寺酒肆中,他偶遇一狀貌奇古、道衣飄逸的老道士。酒席間與之攀談,話甚投機。老道士見他才思敏捷,就請他題詩言誌。呂洞賓大筆一揮而就。詩中寫道:“生在儒家遇太平,懸纓垂帶布衣輕。誰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歸上清。”鍾離權見呂洞賓頗有道緣,就十試呂洞賓,見他果有修道之誌,遂授之煉丹之法及上真秘訣。以後火龍真人又授呂洞賓雌雄兩劍,授之“遁天劍法”。自此,呂洞賓終日背劍遊於名山大川,修道練劍,終於成仙。

呂洞賓名列八仙,排行第六。但在民間中,其名氣卻在其他七仙之上。他“劍術已成君把去,有蛟龍處斬蛟龍”,有“劍仙”之譽;他好酒貪杯,自稱“鶴為車駕酒為糧”,又獲“酒仙”之讚;同時他又詩才敏捷,《全唐詩》收錄其詩詞近三百首,因而又有“詩仙”之稱。詩中大多表現其棄世脫俗、修身養性之誌和“萬裏西風一劍寒”的劍俠豪情。《博羅縣誌》和《羅浮山誌》收錄其《寄羅浮道士》之詩,此詩也收錄在《全唐詩》中。詩曰:“羅浮道士誰同流,草衣木食輕王侯。世間甲子管不得,壺裏乾坤隻自由。數著殘棋江月曉,一聲長嘯海山秋。飲餘回首話歸路,笑指白雲天際頭。”正因為呂洞賓集“劍仙”、“酒仙”、“詩仙”於一身,因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敬重。供奉“純陽呂祖”的殿堂廟宇遍布全國各地州縣。道教全真派則奉其為北五祖之一,稱其為呂祖。衝虛觀早年就曾設“呂祖殿”,專門奉祀呂洞賓。

4.赤鬆黃仙祠

赤鬆黃仙祠坐落於衝虛觀內正門右側。供奉傳說為地行仙的黃野仙。明人陳璉《羅浮山誌》記道:“黃野人,葛稚川之弟子也。雲稚川之隸。稚川棲山煉丹,野人隨之。葛既仙去,留丹於石柱之間。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今肉身尚在世間,有緣者或遇之。”

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二·論仙》中寫道:“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地仙就是指未能上天,而隻能長生不老、遊戲人間的地行仙。宋代廣東轉運使孫載在《葛仙祠》一詩中寫道:“九載功成駕鶴駢,空遺丹灶冷無煙。衣冠昔日猶埋塚,雞犬當時亦上天。高步瑤池觀日月,幾經滄海變桑田。可憐黃野歸來晚,留與人間作地仙。”後人常將黃野仙與浙江金華的黃大仙黃初平混為一談。近代學者也頗有爭議:有的說是同為一人,有的說是兩碼事。其實兩者之間也有不少相同之處,他們都是東晉時期的名道,道眾和民眾心目中的仙人。黃初平“叱石為羊”的仙事和黃野仙的神奇傳說,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隻不過是流傳的範圍不同罷了。衝虛古觀重修的黃仙祠,仍冠以赤鬆之名,也顯示了其與赤鬆子黃大仙的淵源。

赤鬆黃仙祠供奉的是地行仙黃野人。祠門廊柱有兩副草書石刻聯,一聯曰:“隨在有知音,流水高山總入韻;暢談唯好道,閑雲野鶴總忘情。”另一聯則寫道:“師去丹留度歸天外客;緣深聖顯笑樂地行仙。”此聯說的正是地行仙之事。而祠門對壁泥塑壁畫中,“野鶴閑雲無掛礙,青山綠水任逍遙”一聯,最能寫盡地行仙遊戲人間的愜意。一般寺觀供奉的神像全是正襟危坐。或肅穆莊嚴,或威風凜凜。唯獨赤鬆黃大仙祠供奉的黃大仙神像,卻是披發過肩,雙手抱膝,側身斜視,放蕩不羈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