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清羅浮道教的延續(2 / 3)

康熙初,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山東曾一貫被道司委為羅浮五觀總住持,結束了羅浮道教全真丹鼎派的一千多年的曆史,而初開羅浮道教全真龍門派。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惠州元妙觀恭聘曾一貫之徒杜陽棟為住持,元妙觀亦為龍門派之十方叢林。

在清朝,仙名遠播的高道有曾一貫、杜陽棟、章複魁、張妙升、江本源等。

1.曾一貫。據陳伯陶的《羅浮指南》載:“康熙年間,道士曾一貫有道術,省中大吏廷之求雨,輒驗。乃命為五觀住持。五觀者,衝虛、黃龍、白鶴、九天、 酥醪也。曾(一貫)亦龍門派,為邱長春第十一代孫。今白鶴、九天、酥醪皆龍門派……惟黃龍觀為嶗山派,出於孫立清。孫亦長春四代孫也。”“羅浮舊為南宗舊仙祖所居。其變而為長春道派者,蓋自茲始。”

陳銘圭在《長春道教源流》卷七中,更詳細地記述曾一貫的生平道:“曾師一貫,號山山,其師李清秋,龍門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訣。一貫傳其學,恬修道成,以符藥救人。康熙間入羅浮,築道場於紫霞洞。(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廣州旱甚。吏道邀請求雨,雨大注。因委管衝虛觀。山中五觀,餘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黃龍,曰白鶴,俱延為住持。後遷紫霞洞道場於酥醪洞,令弟子柯陽桂主之。師遺有佩劍,能辟邪。有病祟者,取劍懸於臥內即愈。”

據《博羅縣誌》(民國版)載:“曾一貫曾建雲霄閣於上界三峰。”雲霄閣,在紫霞洞內,地近上界三峰。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道士曾山山建。

東莞賴洪禧在《浮山新誌》詳記道:“紫(雲霄)閣在紫霞洞內,有巨鍾,康熙四十四年曾山山煉師奉道所營也。地近上界三峰,群峭摩天,沉煙翳薈,窅然洞開。壓岩成宇,架木為巢,下臨瑤池。中多鯽魚,往來倏忽,菖蒲被之。此外雲氣空濛,日光下射,飛湍一線,半墮竊冥,真山靜太古也……柯善智師(即柯陽桂)開複酥醪觀,於是移置此鍾於雷祖殿,殿左有紫霞閣,猶紫霞洞之雲霄閣雲爾。”為此,曾一貫道名遠播,在羅浮道教乃至嶺南道教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2.柯陽桂。字鎮陵,號善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據陳銘圭《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其“家世仕官,師習舉子業。然性耽清靜,慕孝莊之學。弱冠棄家遊羅浮,拜曾一貫為師。羅浮酥醪洞相傳安期生與神女於此會飲,醉後呼吸水露,化作酥醪,故名。晉葛洪隱羅浮,曾建北庵,宋代舊有觀,遭亂久廢。一貫與師擇今地重為興築。師道行清潔,住山三十餘年,度弟子百餘人。”

據《羅浮縣誌》(民國版)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秋,廣州總督楊應琚遊羅浮,至酥醪,柯陽桂(善智)陪,為酥醪留下忘機石勝跡。楊應琚後來寫了《忘機石序》一文記錄了當日的遊蹤。文中寫道:遊羅山之日,酥醪院道士善智謂餘日:“去院八裏許,有一境佳絕,盍往視焉?”餘欣然起行。道士前導,肩輿三裏許,山漸高……策杖步行,四望皆峻嶺危岩,深林密竹……下臨淵溪,水聲聒耳。善智指示曰:“此西溪也。”溪轉峰回,有巨石當中流,可坐二十餘人,高數丈許。山泉經此石上始流入溪中。歲久,凹者成渠,水循行不至散漫。遊人坐臥其上,無濕衣之慮……因相坐石上,聽泉觀山,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日暮將返,善智為石請名。餘曰:“遊人坐此石可以忘機。”遂以忘機名。複舉杯笑謂善智日:“凡人之情,莫不喜新厭舊。一旦來此坐,白石青鬆間,與鷗鷺為伍,其機械變詐之心,一洗如遺。雖身坐石上,心馳人間……”善智之道名,也與羅浮道教一起,因此而名揚羊城,馳譽嶺南。

3.李明徹。清末羅浮道教中,有一個在嘉慶年間曾得到清仁宗稱讚的名道李明徹(字青來)。他是廣東番禺人,生於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卒於道光十年(公元1832年)。據陳銘圭《羅浮指南》載:“李明徹年十二入道衝虛觀。深悟道妙,兼通推步之術,著有《圓天圖說》四卷。粵督阮元以為隋張賓、唐傅仁均崛起一人。會修《通誌》,聘主繪圖事。道光甲申(公元1824年)於潄珠江萬鬆山創建純陽觀,阮為書額。又題其後禮鬥台為頤雲壇。丙戌(公元1826年)春,彗星見南方。阮疑有兵,召詢之。(李)以旱對。先是阮因明徹言奏請免洋米入出境口之稅。而米舶出口貨稅仍照征。明徹複言:‘宜並免出口貨稅,使米大至以備旱。’阮如其言。是秋旱,米價反平。自後粵雖旱潦不存饑,明徹之發也。”又著有《黃庭經》、《道德經》注證道書。壬辰(公元1832年)年七十八羽化。

從這段記述頗詳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知道李明徹不僅有道行,而且懂天文,明數理,善測繪,工丹青。據誌書所記,他在青少年時曾潛心學油畫和測繪地圖。而當時的嘉慶皇帝偏愛油畫,常派使至粵收購油畫。李明徹所繪甚為此使者賞識,遂推薦他入京獻畫,深為嘉慶皇帝器重。就答應李在欽天監學習天文、占侯和推步術。後來李明徹還到澳門向洋人學習天文測繪,並購回有關儀器,觀天測繪。在廣州玄妙觀編著《圓天圖說》這本近代廣東唯一的天文學專著。此書共三卷、續編二卷,還配有全國地圖、京城地圖和大部分省圖,價值較高。當時兩廣總督阮元正主持編輯《廣東通誌》,就委任其編纂《輿地略》,編繪廣東各縣地圖。李明徹利用所得的酬金,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於廣州瀨珠崗五鳳村興建純陽觀,兩廣督阮元親自為此觀題匾。為清末嶺南道教的一大盛事。

4.張妙升,號雲仙,山東人。陳伯陶在《羅浮指南》中稱其“本嶗山道士,有奇術,與杜陽棟同興衝虛觀,為道俗所仰”。又稱“觀中長生井味甚冽,妙升所鑿也”。據《羅浮縣誌》(民國版)載:“掘土時,得古器數枚,疑為葛洪丹井。”張妙升久居衝虛,其道行深受當時社會名流的器重,他們在遊山訪觀之時,紛紛題詩相贈。“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名詩人梁佩蘭贈詩寫道:“蒙蒙太古雲,留我世上客,紅泉映入沙,朱草絡幽石。”長州人顧嗣立則讚其:“道人特愛長生水,移住羅浮四百峰。”東莞陳阿平更讚道:“朱明列璿官,上有餐霞客。黃芽養丹砂,寶鼎煮白石。”這些詩篇,都洋溢著他們對張雲仙和羅浮道教的敬仰之情。

5.童複魁,號慵庵,浙江紹興會稽人。據陳銘圭《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他是柯陽桂再傳弟子也。乾隆辛亥(公元1721年)入道羅浮酥醪觀,時三十八矣。精進有得。複雲遊二十載乃歸,眾共推為住持。製府重之,複舉任道會司之職……山中道釋俱奉命惟謹。客有避跡入羅浮者,所曆寺院,款給優厚,詢其故,俱雲:‘童住持預言有佳客至,不敢慢。’及至觀,相蓄如弟子,掃一室令人靜處…一日呼客語曰:‘君可歸矣!’別時付以隱語,語不可解,及歸,乃釋然。其神異多類此。嘉慶辛酉(公元1801年)九月初三日坐化,壽九十八。其徒江本源葬之柯陽桂瑩次,黃培芳題其墓稱曰‘仙師’”。南海人謝蘭生慕名來遊酥醪洞天,曾作童複魁像讚曰:“遊衍洞天,一何自在。簸弄耳目,一何狡獪。老子之道,其猶龍歟。誰其乘雲,上下從歟。嘻睡睡一,庵其慵歟。其非慵歟,觀此其道,行可知已。”

6.江本源,字瀛濤,號鬆竹山人,廣州番禺人。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其“入道羅浮酥醪觀,繼童複魁為主持”。並讚其“有戒行,通儒釋之學,能詩文,士大夫喜從之以遊”。

由於酥醪觀處於“浮山最深處”,江本源開辟了佛子坳山路,在路旁築玉液亭,為行山者和路人提供“義漿”,時人稱之為功德無量的“善舉”。江本源還在酥醪古觀之南閣築一幽居小樓,楊應琚名之為“浮山第一樓”,作《題酥醪觀小樓》詩。詩序中寫道:“仙人好樓居,而羅浮頗鮮精構。道人江瀛濤築小樓於酥醪觀之陽,擅一洞之勝,餘顏曰‘浮山第一樓。’楊應琚還為之題聯曰:“小樓容我靜;大地任人忙。”

為緬懷安期生仙事,江本源又在廣州白雲山葛蒲澗左側建安期仙祠。而在酥醪觀重修齋堂,始祀仙人安期生。謝蘭生在《酥醪觀齋堂記》中讚曰:“是役也,可謂能知本矣!”“皆能不離其宗矣!”

江瀛濤又將酥醪勝景彙之為十景,這酥醪十景之名為:酥醪洞天、蓬萊丘壑、茶山飛瀑、梅穀幽蹊、山潭凝碧、 石灶煎瓊、水門春花、符峰晚照、陂流寫韻和澗石忘機。山因人而著,人因觀而仙。文人騷客,社會名流久慕十景之名,紛紛入酥醪,訪宮觀,尋幽境。酥醪因而名聲大振,羅浮道教在嶺南尤其在增城、東莞和南番順等地更有崇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