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清羅浮道教的延續
第五章
明、清羅浮道教的延續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日趨衰落,以致崩潰。而中國道教在這段曆史時期也處於停滯不前,以致日漸衰落的狀態。在明朝,羅浮道教跌落低穀,至清朝,則又有所複興。
第一節明朝羅浮道教在艱難中延續
明代皇帝對道教施行“尊崇敬奉”的崇道之策,但另一方麵又從嚴控製道教的發展,嚴格教團管理。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詔曰:“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縣,寺觀雖多,但存其寬大可容眾者一所,並而居之。” 《博羅縣誌卷一前事》(民國版)記道:“明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大毀寺觀,定郡縣隻存寺觀一區為叢林。徙諸觀當毀者林木,構叢林觀於羅浮延祥寺右。歸並各寺於延慶寺。” 因而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之盛的羅浮山,僅存叢林觀和延慶寺。明太祖還定額限製各地道釋人數:“府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還設立了道籙司,將全國的道士分為以符籙為旨的正一道和以丹鼎為旨的全真道。由於全真道與前朝皇帝關係密切,所以全真道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視。朝廷甚至規定“在山修煉的全真道隻限一二人,三人以上皆不準”。這是造成明初中國道教特別是全真道教空前衰退的根本原因。
至永樂年間,全真道士張三豐受到明成祖的青睞。明英宗誥贈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其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敕封其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更加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全真道派大有中興之勢,各地的全真宮觀也得以漸漸恢複。作為全真道派嶺南棲息地的羅浮山,也得到了“香火鼎盛”的重生。但是,由於羅浮宮觀年久失修,以至於“葛仙翁丹灶藥爐,狐丘虎穴;文皇帝金書玉簡,荊束銅駝;衝虛觀一洞道房,十崩九破”。明萬曆年間官至禮部尚書的韓日纘牽頭發動粵中名人如東莞袁崇煥、中山何吾駁、南海陳子壯、博羅張萱等十餘人,每人各寫一篇《募修羅浮諸名疏》,廣為散發。利用他們的聲望,發動社會集資,維修古觀,終使羅浮山衝虛觀等名勝重展昔日的輝煌。
明代羅浮道教由於政局的變化,而處於停滯並趨於衰落的境地,未能產生在全國道壇上舉足輕重的玄門高道,未能在中國道教史上留下仙痕鴻爪。但也有徐子明等人在嶺南道教名人閣中,占有一席之地。
徐子明,博羅人。明代明福觀(即九天觀)道士,有道行。“明福為羅浮古道場。至今五百餘年,而境益勝。”(明·陳璉《送神樂道士歸羅浮序》)明福觀仙名遠播京師,明太祖朱元璋便於洪武已巳(公元1389年)宣召明福觀道士徐子明入京,賜住京城神樂觀。時任中順大夫、揚州知府的寶安人陳璉讚之日:“其為人淳篤勤恪,所業已精,聲邁同列。凡預供祀之列者三十年餘,未嚐有毫發過失,人皆重之。”陳璉預言:“他日聞有振玄風宏道脈,為羅浮增重者,必吾子明也。”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子明以“年老弗克供事,詔許還山”。明福觀也因此而聲名顯赫,頓成山中名勝。
明代的羅浮道侶中,有個頗有名氣的女道姑姓羅,號素月。東莞人張穆(號鐵橋道人)在《記讀書石洞及素月師》一文中寫道:“天啟丁卯(公元1627年),道人讀書石洞。有女道人羅姓,號素月師,原出大家,已入山二十年,不知有女子身。登涉飄然如禦風。於羅浮梅花村募種梅花千本,以續勝事,泉石異人也。庚午(公元1630年),道人複與諸子居石洞。山中人於雨前爭采茶。素月師手製,持就石洞試水……素月師有詩:‘水疑天際來,聲自雲間起。耳根本無塵,對此何以洗?’愛其語,為勒於石。”
另外,見之於陳伯陶《羅浮指南》的明代羅浮名道,還有頗具神奇色彩的“草衣道人”。陳伯陶記道:“草衣道人,不知何許人也。嚐遊諸名山及羅浮,結茅庵棲息,采果實啖之,蛇虎馴繞其旁。年近百歲,顏如童時。賣藥城市間,以手摩病人額至腹,投少劑即起。既還山臥,累日不起。有全真子晨昏往候,凡七日,見其足微伸,手漸展,須臾起曰:‘子為誰?’命取所脫草衣。全真子持獻惟謹。道人喜,乃以《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授之。全真子拜受。道人與別曰:“吾將南遊矣!”其後,有人見道人與全真子采藥於增城蒲山。其入城至一土人家曰:‘君家有篤病,乃祟所為。’書符令佩,以水噴其麵。後數日病者愈,治具款留。道人兀坐仰空語。問之,曰:‘適逢翠虛、九霞二先生,將偕之入山矣?’遂歡飲,至夜出門去,竟莫知所往。”李時行謂:往入羅浮,見道人背負一囊,貯書數卷。問何書?曰:“此《九鼎刀圭火符之訣》、《五雷金書玉篆之文》。吾得之九霞(即鞠九思),九霞得之翠虛者。”(即陳楠)望之倏不見,因為作傳載之集中。陳伯陶筆下的草衣道人,頗有黃野人的仙風道骨。
另外還有“以葛屑和藥,治疫輒愈”的葛道人;自號“四百三十二峰太狂長嘯仙”的梁可瀾;“情古通今,衝虛觀楹帖皆出其筆”的“秋江釣叟”等等。
第二節清朝羅浮道教的複興
在清初,滿人入關,兵禍四起。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七月二十六日,博羅縣城被攻陷,屠城數日。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羅浮寺觀多遭浩劫。而衝虛古觀,也難逃劫難,宏麗宮殿幾乎全毀,蓬萊閣、遺履軒、白蓮池等古跡盡廢,僅中殿尚存。南漢銅玉皇像、蘇東坡“葛洪丹灶”題匾等珍貴文物散失。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惠州提督許貞、惠州知府呂應奎捐資修複了玉簡亭和葛仙祠;學使吳鴻補題“稚川丹灶”。但衝虛古觀仍是一片荒涼衰落之境。康熙丙寅(公元1686年),時任博羅知縣的江蘇上元人陶敬遊覽衝虛時,看到古觀破敗之境,十分感慨地記道:“邇者貝闕琳宮,香台古碣,滿目丘墟。見夫福地荒涼零落之狀,不勝扼腕,莫不疾首蹙額。”不久,有“杜祖”之稱的杜陽棟住持衝虛,接著維修補建,衝虛古觀得以香火不斷。
康熙丙申(公元1716年),廣東大旱。道教全真龍門派的酥醪道士曾一貫(字山山)應州縣官吏之請,開壇求雨,效果顯著。於是,道教司委任他為羅浮五觀總住持,專駐首觀衝虛。自此,羅浮道教南宗靈寶金丹派一千多年來的一統江山,為全真龍門派所取代。
嘉慶壬戌(公元1802年),因兵禍連年,衝虛古觀又遭損壞過半。住持陳圓琯四出募捐重修。並將以前被改為金闕寥陽殿的中殿複名為三清殿。
光緒年間,衝虛觀由曾久居北京名觀白雲觀的酥醪道士溫理文住持。期間,衝虛有一孤寡老道士病故。開箱查驗遺物時,發現有巨額遺銀數千兩。溫理文將遺款悉數用於衝虛觀的維修。
現存衝虛古觀的格局規模,是清代同治重修時所定。計有殿堂、丹房、齋室、庫房等一百多間,建築麵積達四千四百多平方米。是嶺南乃至全國規模較大的道觀。
至清初,全真龍門派遍傳全國各地,遠超其餘六派之上,成為全真道的“龍頭”,其盛名可與佛教禪宗的臨濟宗比美。當時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曾一貫於乾隆年間入羅浮山,為衝虛古觀住持。自此,羅浮道教南宗靈寶派正式為龍門派所取代。
據羅浮山酥醪觀度牒記載,龍門道派有百字詩,以記其道脈。詩曰:“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維懋,希夷衍自寧。未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太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身。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明末清初,隨著滿人入關,嶺南反清義士紛紛隱居山林,伺機反清複明。羅浮山就是他們的首選之地。他們有的遁跡空門,有的隱居道觀,“國破家亡”的明代遺民中的一些仁人誌士紛紛加入了全真教團。而清代統詒者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其統詒地位,對全真道雖無扶植,但對全真道授戒傳度大開綠燈。而全真諸派中,隻有龍門派得以中興。清初以後龍門派傳遍了全國各地,其在廣東也呈一統天下之勢。據清人陳銘圭《長春道教源流》載:“今粵東羅浮及會城諸道觀,詢其派,又皆全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