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清羅浮道教的延續(3 / 3)

江本源曾營生壙於安期仙祠左之望崗墩。嘉慶,丙子(公元1816年)湯貽芬為其壙題曰:“江瀛濤藏於此。”江羽化於酥醪後,其徒即將他葬於此。據陳銘圭《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江本源“仙蛻於壙中”。書中並記其一段仙事:江徒孫楊教善擴建安期仙祠,“比舊更宏敞,香火日盛曆二十餘年。一日,山館中童子忽聞叩門聲,啟視,則龐然胖道士。請姓名,曰江某。俄而由小門出往仙祠。童子請導,不許。明日童子見楊師而述之,楊愕然問狀,則真瀛濤也!當時相傳,以為得仙雲。”此段傳奇,足見本源的道行深為道侶和信眾所折服。

7.陳銘圭(公元1824-1881年),字京瑜,一字友珊,派名教友,廣東東莞人。清鹹豐壬子(公元1852年)年科副貢。

酥醪觀住持謝菊齋羽化後,方瑚洲(原名文炳,字合矩)於同治己醜(公元1865年)邀陳銘圭入山,道侶請(方)師為住持,(方)要陳銘圭同為住持。據陳銘奎所編著之《浮山誌》卷二記道:“因捐募萬金,重修觀宇,重建酥醪觀,於光緒戊寅(公元1878年)十一月落成。觀中道侶因作黃籙醮。醮日,五色雲現,紛紛鬱鬱,遍複高軸,朝日麗之,采絢萬狀。時人鹹以為瑞。”

陳銘圭在酥醪觀中還大興儒學之風。他在《浮山誌》卷二中記道:“餘入山後摯兒子(陳伯陶)讀書觀中。門人負笈至者甚眾。洞中高、陳兩生亦相從,並刻苦力學。數年間出應院試。歸課村童,峒氓鄙塞,漸有弦誦風矣。”

陳銘圭對羅浮道教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廣泛搜索了道教全真派的有關資料,編成了《長春道教源流》一書。他在《序》中說:“餘中年感異兆,學道於羅浮酥醪觀中。觀為全真之龍門派,源出邱長春,暇因考史冊,並取《道藏》諸書核之……餘因溯其源流,輯成是編,是告世之為全真學者。”全書分八卷:卷一:全真教總論;卷二:邱長春事跡彙紀(上);卷三:邱長春事跡彙紀(下);卷四:邱長春弟子紀略(上);卷五:邱長春弟子紀略(下);卷六:邱長春再傳以下弟子紀略;卷七:邱長春後全真法嗣紀略(下);卷八:辨證十二則雜鈔三種。由於此書收集的曆代全真道士眾多,史料豐富,淵源廣遠,至今仍是研究全真教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資料。

由於羅浮山由羅山和浮山合二為一。而浮山一境,人跡罕至,因而曆代《羅浮山誌》的記述多重於羅山,而疏於浮山。為了彌補這些誌書對浮山的仙蹤勝跡記述的不足,陳銘珪於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編撰《浮山誌》五卷。其卷一收錄黃培芳之《浮山小誌》和賴洪禧之《浮山新誌》;卷二為其自撰的《浮山續紀》;卷三為唐至清時之浮山記文;卷四為唐至清時的浮山詠詩;卷五為清詩及詞。陳銘圭在此誌的目錄之後特別注明:“所輯雜文及詩詞,俱屬浮山,其標題羅而所作實關係浮山者,則錄之。”此誌收編時間至“乾(隆)嘉(靖)”,其本人的詩文也收編在內。《浮山誌》對羅浮道教尤其是酥醪觀的沿革、曆代住持的奇人逸事記述頗詳,對酥醪洞天十景的描述頗細,有極高的文史價值。

8.陳銘圭的兒子陳伯陶更是羅浮道教中一個傳奇人物。陳伯陶(公元1855-1930年),字象華,號子礪,晚號永燾,又號九龍真逸。他少時隨父入酥醪觀,據其孫陳昭南所編著之《代代相傳·陳伯陶紀念集》載:其聰敏於學。光緒丁卯(公元1879年)中觧元,舉鄉記第一。己醜(公元1889年)考取內閣中書壬辰(公元1892年)科,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弟,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入直南書房。以淹雅稱。光緒三十二年赴日本考察學務。宣統辛亥(公元1911年),出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清帝退位後,以遺老自居,移居九龍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八月二十日病卒於九龍寓所。

陳伯陶著述頗多,有《孝經說》三卷、《東江考》四卷、《西部考》二卷、《宋東莞遺民錄》二卷,《重修東莞縣誌》九十八卷等著。而對羅浮道教貢獻良多的是《增補羅浮誌》。他在明人陳璉的《羅浮誌》(十卷)的基礎上調整和增補為十五卷,豐富了羅浮山水和羅浮道教的不少文史資料,如《卷八·釋子》就是原誌卷五,卷九、卷十就是原誌卷六;卷十三就是原誌卷十;而卷十四、卷十五則是新增補。因而,此書又名《羅浮誌補》

《羅浮指南》原名《羅浮誌補》,陳伯陶在卷首中說:“餘之補此誌,搜舊聞,存古跡也!惟自永樂迄今五百年餘年,山峰岩穀,則流俗改其名;寺觀庵廬,則後人易其地。而又中更兵燹,陵穀變遷,遺跡既湮,世多附會。琴軒(即陳璉)而後,凡所為圖誌,大都言人人殊使執往,籍以求今之羅浮,不幾同刻舟求劍耶?”此書記述道觀沿革頗詳,對羅浮全真龍門道脈述著頗細,對明清羅浮名道記述頗豐,不僅對羅浮山水文化,而且對羅浮道教文化都有較大的貢獻。陳伯陶集名儒、名宦、名道於一身,慈禧太後曾賜以一筆草書“壽”匾(陳寶琛書),宣統皇帝曾賜“玉性鬆心”(朱汝珍書)和“忠肝古誼”之匾。光緒帝更禦筆親書“至誠通神”以贈。三朝皇帝贈匾,這在中國道教史上,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9.道名載於陳銘圭《長春道教源流》中的清代羅浮高道還有:賴洪禧(字介生)廣東東莞人。他禮酥醪觀住持童複魁為師。著有《浮山新誌》和《紅棉館詩鈔》傳世。

10.餘明誌,號笑塵子。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年逾不惑,入道羅浮之酥醪觀,杜門不出,惟焚香鬥室,晝夜誦《道德》、《黃庭》,雖風雨寒暑無少輟。嚐謂:“吾儕修道,丹藥本無可憑。不若誦經以存心,使心無欺念。還吾本體,自能超凡人聖神遊太虛。”住山十年,計所誦經不啻數千萬遍。每語人日:“吾誦經有得,血氣調和。冬不慄,暑不汗,饑渴可忘,疾病罔作。”一日……天將曉,跌坐榻上化矣!……時甲戌(公元1874年)八月也。遺書諸道侶,勉以梵修。後數年遊客於觀中扶乩,稱笑塵子至,詢知舊事,眾遂信以為仙。(見《浮山誌》)他著有《笑塵子詩集》,詩中多有悟道頗深之作。如:“雪冷風寒步亦稀,繞闌別有好心機。枯枝一一芟除去,免使春來壞蝶衣。”“荒堤偪仄欠寬平,難使摩肩互送迎。偶遇鶴來還卻避,不妨讓路與它行。”“久住仙都歲月深,山間風味熟沉吟。年年最好三冬候,爛煮畦中白菜心。”“別傳香味透心田,山上蟠桃幾顆懸。意欲摘來還自壽,卻忘今歲是何年。”

11.蕭集虛。元末琪林觀道士,自號止庵。後居羅浮修煉。頗能詩。翰羽待製黃哲曾贈詩兩首曰:“昔寓朱明洞,神遊碧澗阿,庭臨棲鴉樹,衣拂掛猿蘿。鳳吹青雲曲,龍吟白雲歌。仍慚句漏令,坐夢入槐柯。”“頗棄人間事,來參內景篇,借騎緱嶺鶴,相訪大羅天。稽首傳丹訣,長歌入紫煙。瓊花不著處,同掃石床眠。”

12.梁可瀾。字元叔,順德人。博學能詩,隱居羅浮,慕葛稚川修煉故事,自號“三十二峰太狂長嘯仙”。博羅縣令連繼芳敬重其人,訪諸山中,酬和竟日。其所著有《狂仙詩》、《修真要語》行世。卒年八十。顔色如生,舉屍輕若空服,葬白鬱峰。後十年,其侄永楚遇一黃冠踵其門曰:“太狂仙約遊羅浮,果行否?”言訖不見人。益知其為仙也。清《粵東詩海》收錄其詩六首。其《遊羅浮》詩曰:“獨攜筇杖入羅浮,四百名峰今始遊。鮑靚葛洪如有待,洞雲岩月似相留。一封茅屋梅花古,半址鬆壇藥灶秋。誰謂鐵橋人不到,我將雙袖挹颼飀。”

13.草衣道人與全真子。見本章第一節所述。

14.黃真宇。黃龍觀道士,光緒初(公元1875年)遊東莞中堂圩。借卜巫教人為善,人皆敬之。其戒殺尤力。一日汲河水作粥,粥成,有小蝦。(黃)痛哭三日不食。羽化後,圩中人立廟祀之,稱黃真人,禱則驗。(見《東莞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