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宋、元時期羅浮道教的傳播
第四章
宋、元時期羅浮道教的傳播宋、元之際,中國道教又進入一個迅猛發展的高峰時期。至金元時,全真道長一再被皇帝召詢,受到朝廷的重視,全真教因而在民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羅浮道教既有葛洪這個丹鼎派的外丹理論家,又有蘇元朗這個內丹學說的首倡者。羅浮山既是外丹之術的根據地,又是內丹之說的發祥地。正因如此,羅浮道教更凸現其在嶺南道教乃至中國道教中不可低估的地位。
第一節宋朝羅浮道教產生三位內丹南宗道祖
宋朝統治者皆崇道,宋徽宗還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詔以下歲元,修國醮於羅浮,郡長官至祭。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冬十月,郡守趙以馭祭羅浮,建見日庵於飛雲頂。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冬,郡守鄭康佐醮山。
兩宋之間,北宋與南宋成了道教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北宋時期的道教依然沿襲著隋唐丹鼎道教的“外丹之說”,而南宋之後,主張“性命雙修”的內丹之說的道派逐漸興盛,形成了“先性後命”的全真道和“先命後性”的道教南宗兩大派。這是道教的一大改革。因而,此時道教的最大特點就是內丹術的盛行和內丹學說的成熟。羅浮道教在一關鍵時刻的道教史上,一如既往地扮演重要角色。
至宋代,道教形成了以修煉內丹為主旨的道派——內丹派。在北方,“有全真七子”;在南方,有以張伯端為始祖的“南宗”。其法脈傳承與羅浮道教緊密相連。據誌書載:道教內丹南宗的“南五祖”,其一祖張伯端,二祖石泰,三祖薛道光,四祖陳楠,五祖白玉蟾。其中二祖石泰、四祖陳楠、五祖白玉蟾都與羅浮道教有不解之緣。另外還有鄒葆光、鄒師正、鄧守安等高道。
1.內丹南宗二祖石泰
石泰,字得之,常州人。號杏林,一號翠元子,據傳“遇張紫陽,得金丹之道”。張紫陽即力倡內丹之說的南宗五祖之一祖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石泰得遇張伯端,頗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明人李礪侯《羅浮山誌》載:“初,紫陽學於劉海蟾。海蟾曰:‘異日有為汝脫革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餘皆不許。’其後,紫陽以事坐黥,竄經邠,會大雪,與護送者俱飲酒肆。泰適肆中,既揖而坐,見邀同席。問其故,(紫陽)具以告。泰念曰:‘邠守,故人也。有因緣可免。’紫陽懇請泰為之先容,一見獲免。紫陽德之曰:‘予平生學道,無所得聞。今以丹法傳於子。’泰拜謝受之,苦誌修煉。道成,作《還源篇》行於世,壽一百三十七。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八月十五日解。作頌雲:‘雷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後二年,易介複見杏林於羅浮山。”
內丹修煉方式分清修、雙修二派,石泰就是清修派的代表,他的內丹修煉之法是:“大道之祖,不出一氣而成變化……采二儀未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精,入於黃房,產生至寶。”他在《還源篇》中明確指出:“儒家明幻理,釋氏打頑空。不識神仙術,金丹頃刻功。”“藥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能知藥與火,定裏見丹成。”在《還源篇後序》中更說:“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在三年九轉行。”正是這些眼光獨到的精辟見解,確立了他在南宗五祖中的二祖地位。隋代蘇元朗在羅浮山首倡的“內丹之說”,終於在宋元道教中得到了確立並發揚光大。而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石泰顯真於羅浮山。羅浮道教也在海內外的道壇中令人耳目一新,繼續雄踞嶺南道教祖庭之位。
石泰後以“金液還丹決”傳薛道光。薛原名式,字太原,南宋閬中(今四川閬中)人。薛道光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但其好“金丹煉養”,曾著《還原複命篇》《丹髓歌》行世。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他在眉縣之青鎮適逢年已八十五歲的翠玄真人石泰,偶舉張伯端丹詩,備言內丹之事。甚為石泰賞識,仍傳其還丹口訣真要。薛式乃棄釋皈道,受業學丹。終於得道,乃注作《悟真篇》等,以詩歌形式論述內丹之法,被尊為南宗三祖。後於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羽化成仙,時年一百一十四歲。
清代酥醪觀住持陳鉻圭在《羅浮指南》中記道:“羅浮舊為南宗諸仙祖所居。石泰、陳楠、白玉蟾、彭耜並往來羅浮。”薛道光雖然未在羅浮留下遺跡,但他將內丹之法傳予博羅人陳楠,是羅浮道教和內丹之法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因而在羅浮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2.內丹南宗四祖陳楠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博羅白水岩(現惠州湯泉)人,早年就好黃老道學,據明人李礪侯《羅浮山誌》載:“陳楠以盤櫳箍桶為生。浮湛俗間,人無知者。作《盤櫳》、《箍桶》頌,《盤櫳頌》雲:“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裏全無斧鑿痕。”《箍桶頌》雲:“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既然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其方下超悟如此。後得“太乙刀圭金丹訣”於毗陵禪師(即薛道光),得《景霄太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每人求符水,楠撚土付之,病輒癒。故人呼之“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擢提舉道籙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
陳楠曾有《紫庭經》《翠虛妙語全集》及《羅浮翠虛吟》行世。陳楠的丹法,強調“以氣為丹本”,與石泰、薛道光的丹法一致,但他不拘於一法,強調須采先天真鉛為藥,循煉精、煉氣之途以漸進。在《紫庭經》中。他說:“千句萬句會一言,教人隻去尋汞鉛。二物采入鼎中煎,夜來火發昆侖山……采之煉之未片晌,一氣渺渺通三關。三關往來氣無窮,一道白脈通泥丸……一條徑路入靈真,分明精理以氣存。漸漸氣積以生神,此神乃是天地精。純陽不死不真人……”
陳楠把內丹修煉分為上中下三個品位。其下品乃“地仙之道”,“以閉咽搐摩為火候,以存想升降為運用”;其中品乃“水仙之道”,乃以神氣為鉛汞,“氣之根本凝成神,方曰無為而通靈”;其上品,乃“天仙之道”,“以精神魂魄意為藥材,以行住坐臥為火候,以清淨自為運用”,“以定為水,以慧為火”。這些見解,在宋元道教內丹派中,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陳楠從黎姥山神人得到《景霄太雷琅書》,從而精通雷法,把內煉金丹和外用符籙合而為一,成為道教南宗在內丹修煉的同時兼傳雷法的創始人。丹法與雷法並傳,使南宗擁有大批的道徒和信眾,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南宗的隊伍也壯大了。陳楠也因而被尊為“南宗五祖”中的四祖。
陳楠是在博羅土生土長的道教奇人,在羅浮道教乃至中國道教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在嶺南一帶,更留下了不少傳奇故事。“雷符殺媚狐”、“執鐵鞭驅潭龍行雨驅旱”、“浮笠濟渡洪流”、“夜含水銀日吐金”等,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楠度弟子三人:鞠九思、沙蟄虛和白玉蟾。陳楠後將丹法和雷法傳與跟隨他學道九年的白玉蟾。宋寧宗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入水而逝。曾留偈命白玉蟾抄記,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蹤。今朝得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
3.內丹南宗五祖白玉蟾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字白叟,號海蟾,祖籍福建閩清人。其祖葛董教於瓊州,他在紹興甲寅(公元1134年)生於瓊州,自號海瓊子。後因父亡,母改嫁白氏,因而改名白玉蟾。明人李礪侯《羅浮山誌》載:“白玉蟾長遊社外,得翠虛陳泥丸(即陳楠)之術。”“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每遊方,必與之俱。”“逮翠虛解化於臨漳,乃往還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台、九華、九日諸山,蓬頭跣足,一衲氅甚而神清氣爽。與弱冠少年無異。喜飲醉,不見其醉。博治儒書,究竟禪理,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尤喜梅竹。”
作為南宗四祖陳楠的高徒,他對內丹和雷法都有極深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他的丹法分煉形、煉氣、煉神三關。他在《玄關顯秘論》中明確指出:“今夫修此理者,煉形之炒,在乎煉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在《海瓊傳道集》中,更具體詳述其煉丹十九訣:一曰采藥,即“收拾身心,斂藏神氣”;二曰結丹,即“凝氣聚神,念念不動”;三曰烹煉,即“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四曰固濟,即“誌形固濟”;五曰武火,即“奮迅精神,驅除雜念”;六曰文火,即“專氣致柔,含光黙黙”;七曰沐浴,即“洗心滌慮”;八曰丹砂,即“有無交入,隱顯相符”;九曰過關,即“胎仙成就”;十曰分胎,即“雞能抱卵心常聽,蟬到成形殼自分”;十一曰溫養,即“知白守黑,神明自來”;十二曰防危,即“一意外馳,火候差失”;十三曰工夫,即“朝收暮采,日煉時烹”;十四曰交媾,即“念念相續,打成一片”;十五曰大還,即“對景無心,晝夜如一”;十六曰聖胎,即“蟄其神於外,藏其氣於內”;十七曰九轉,即“火候足時,嬰兒自現”;十八曰換鼎,即“子又生孫,千百億化”;十九曰太極,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白玉蟾既繼承了“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的內丹傳統理論,又將內丹說發展為“知心即道”之說。強調煉丹以神為主,“神是主,精是客”。並在《丹法參同契》中解釋內丹主要術語為:“心源性海,謂之華池”;“性猶水也,謂之神水”;“心地開花,謂之黃芽”;“虛室生白,謂之白雪”。這種把內丹歸結於心性的修煉方法,明顯與石泰、薛道光的注重“先天一炁”之法不同。他還在《玄關顯秘論》中寫道:“肝氣全則仁,肺氣全則義,心氣全則禮,腎氣全則智,脾氣全則信。”他把內丹修煉與道德修養結合起來,摻和儒道和禪意,體現了“三教合一”的精神。
白玉蟾還打破了道教南宗一百多年來師徒私相傳授、道脈單承的傳統,廣收門徒,規範科儀,結庵設醮,禪道結合,普傳丹、雷二法,吸納了大批道徒和信眾,形成了一個經官方認可,以“靖”為名的龐大的教派團體。白玉蟾也因而成為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因而被尊為“南宗五祖”中的五祖紫清真人。寧嘉定中,宋寧宗慕名召其入宮,詔封其為“紫清明道真人”,命主持太一宮。他的“心通三教,學貫九流”的修道思想,對宋元以後的道教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玉蟾長期追隨博羅人陳楠修道煉丹,自然與羅浮道教結下不解之緣。他長期在羅浮山衝虛古觀悟玄修道。衝虛觀曾珍藏古雲璈樂器凡四十餘種,皆為白玉蟾所製,為羅浮道教中的道樂創始人。明嘉靖年間博羅知縣經彥采在《羅浮夢記》中記道:“宿衝虛觀,夜靜聽奏白玉蟾樂,音韻清絕,風骨泠然。如乘虛禦風而聞霓裳羽衣曲者。”明末清初,名詩人屈大均也曾記道:“靜夜月明,羽人奏雲璈樂,猿鳥皆鳴,四山響應。”可惜在清末民初,古雲璈樂器及樂曲均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