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隋、唐時期羅浮道教的發展(1 / 3)

第三章隋、唐時期羅浮道教的發展

第三章

隋、唐時期羅浮道教的發展隋、唐是中國道教全麵發展和繁榮的時期,特別是唐高宗和唐太宗時期,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道教視為國教和家教,把“崇道”作為國策,使道教的地位得到全麵的提高。但是,佛教與道教並駕齊驅的發展,使佛道二教的鬥爭隨著統治者的政治目的反複改變已此起彼伏。自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排佛,而梁武帝尊佛抑道。隋文帝時,規定三教序位為:佛先、道次、儒末。而唐高祖時,則將三教的序位改為道先、儒次、佛末。執行“崇道抑佛”的國策。而到武則天的武周皇朝時,又“先佛後道”,到唐玄宗時,又轉為“崇道抑佛”。

羅浮道教在隋唐時期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葛洪的徒子徒孫的不懈努力下和廣大信眾的鼎力支持下,葛洪四庵已逐漸擴建為道觀。其南庵擴建為都虛觀(又名玄虛觀),東庵改建為白鶴觀,北庵被擴為酥醪觀;西庵被擴為孤青觀。羅浮道教宮觀的基本格局從此就這樣確定下來,直到今天,這樣的格局還基本上保留不變。

第一節隋朝羅浮道教內丹創始人蘇元朗

羅浮道教在隋代產生了一個在中國道教史上與葛洪齊名的高道,他就是蘇玄朗(因避諱又稱蘇元朗、蘇元明,後人多稱蘇元朗)。

隨著羅浮道教的不斷深入發展,隋開皇中(公元581-600年)來羅浮山青霞穀修煉的蘇元朗,首倡“性命雙修”,推出“身如爐鼎,心為神室,歸神丹於心煉”的內丹理論。自此,道徒始知有內丹之說。後世道教,稱葛洪之煉丹術為“外丹”,而稱蘇元朗的“以心神為火,以精火為藥,以行氣為途徑的煉丹術為‘內丹’”。葛洪偏重於金丹,“以還丹金液為大要”,在羅浮建丹灶,煉仙丹,由此逐漸在道壇形成了一個以外丹術為宗旨的丹鼎派。而蘇元朗則從另一方麵倡導修煉人體三寶(即精、氣、神)而為“聖胎”之法,首倡“內丹”之說,使羅浮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譜寫了重要的新篇章。從此,中國道教分為外丹和內丹兩大派。葛洪是丹鼎道教的傑出理論家和實踐家,但是,提煉金丹的各種丹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曆代煉丹術士都未能使之根除。隨著一些君主和道士“服丹身亡”的事件不斷發生,雖然有“屍解成仙”的說法作掩護,但“服食金丹,後日飛升”的煉丹術不能不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懷疑,不少煉丹術士開始重新思考,尋找新的煉丹義理基礎。《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稱:“在這場義理化運動中,首開先河的是青霞子蘇元朗。”讚他是“道教煉丹術處在曆史轉折路口的代表人物”,是內丹之說的首倡者。而這兩派的代表人物,都紮根羅浮,弘揚丹業。足證“羅浮在秦漢以來就是道教中心之一”(胡守常《嶺南古史》)。

誌書稱蘇元朗生於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於隋開皇中(公元581-600年)南遊羅浮,居青霞穀悉心修煉,自號青霞子,時已一百三十多歲。他寫了《太清石壁記》,《旨道篇》及《授茅君歌》,歌中寫道:“白雪粉,黃金芽。不得妙,莫漫誇。時人不識真黃芽,唯知盡認鉛黃花。花本是死物,焉得到仙家。”

為簡明扼要地力倡內丹之說,他將《古文龍虎經》、《周易參同契》和《金碧潛通訣》“刪繁就簡,去隱存俗”,纂為《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受《周易參同契》把人體模仿為自然的理論啟發,他提出“身為爐鼎,性命雙修”的內丹之說,並在《讚魏伯陽參同契》詩中寫道,魏君三卷《參同契》“一一說真諦,仔細說還丹,還丹事不難。製時何所似,黃白如雞子。小小一事中,乾坤法象同。”

蘇元朗把內丹修煉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築基,“養生護體,打好鼎基”。第二初關,“固本守精,煉精化氣”,又稱“小周天”。因要修煉百日,故又稱“百日關”。第三中關,“煉氣化神,三寶合一”。三寶即人體之精、氣、神,又稱大周天。因須煉約十個月,故又稱“十月關”。第四上關。靈魂出竅,永世長存。大約要修煉九年,故又稱九年關。他又把內丹之說,概括為內丹訣,訣曰:“鼎鼎非金鼎,爐爐非玉爐。人從臍下發,水向頂中符。三姓既會合,二物自相拘。固濟胎不泄,變化在須臾。”在《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中,蘇元朗歸神丹於心煉。他說:“龍虎寶鼎即身心也。身為爐鼎,心為神室,津為華池。五金之中,惟用天鉛。陰中有陽,是為嬰兒,即身中坎也;八石之中,惟用鉛汞,陽中有陰,是為姹女,即身中離也。鉛結金體,乃能生汞之白;汞受金氣,然後審砂之方。中央戊已,是為黃婆,即心中意也。火之居木,水之處金,皆本心神,脾土猶黃芽也……白虎者,鉛中之精華;青龍者,砂中之元氣。鵲橋河車,百刻上運。華池神水,四時逆流。有為之時,無為為本。自形中之神,入神中之性,此所謂歸根複命,猶金歸性初而稱還丹也。”

蘇元朗的“內丹”之說,為中國道教開辟了一條絕處逢生的新路。道眾對內丹術的認識逐漸加深,不斷擴大,後來終於形成了龐大的“內丹派”,給中國道教的生存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在這一點上,蘇元朗是功不可沒的。羅浮道教也在教壇中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蘇元朗的徒弟曾爭論羅浮朱靈芝真人服食靈芝得仙之事。談及靈芝這種仙物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有黃芝隻產在嵩山,高遠難尋。蘇元朗大笑道:“徒兒啊,這靈芝就在你們的八景之中,大可向黃房求之。有諺語說:‘天地之先,無根靈草。一意製度,產成至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寫了《旨道篇》以示徒兒,道徒這才知內丹之說。

據誌書載:蘇元朗在山“內視九年,道成,衝舉而去”。

第二節唐朝羅浮道教達到鼎盛

唐朝是道教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羅浮道教的特殊地位,不僅產生諸多高道,而且皇帝遇到難事,也常到羅浮山祈福。據《博羅縣誌》(民國版)和《羅浮山誌》載:唐武後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後遣使入山采藥迷路,是夜群象踏山,遲明路開。學士張立碑記其事。因為衝虛觀所在之處,實乃稚川成仙得道之地,丹灶俱存。曆代王朝遣使祭醮降香,府郡監司祈禱降雨接福,其祭壇都設在衝虛古觀。

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詔遣道士羅浮禱雨。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命有司築百尺壇於羅浮,祀山神,詔郡縣長官至祭,遣道士申太芝祭羅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