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眉娘天生一副綠眉毛,工於刺繡,她離京返嶺南後,就直奔有神仙洞府之譽的羅浮山,在稚川東庵遺址白鶴洞築庵而居。在潛心修道之時,不時仍操持刺繡。據說她曾將羅浮四百三十二峰和七十二長溪的秀麗風光,濃縮在《羅浮煙雨圖》這幅刺繡作品之中。其最為令人歎絕的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畫中的景色竟各不相同。從正麵看,是羅浮春色圖:鬱鬱蔥蔥,煙雨濛濛;從左往右看,是羅浮夏景圖:萬峰聳翠,飛瀑淩空;而從右向左看,卻是羅浮秋色圖:漫山紅葉,蕭瑟秋風;但從後麵看,卻是羅浮冬景圖:峰巔素裹,幽岩凝重。堪稱為“神繡。”
白鶴洞中層巒疊嶂,每天都有一群群白鶴在蒼鬆翠竹間,翩翩飛舞。盧眉娘每天目送它們離巢,暮迎它們還山,頗有一段不解的仙緣。她曾潛心繡了一幅《水簾仙鶴圖》。圖中,一瀑飛簾,直瀉岩底。一株古榕的碧枝綠葉間,一群仙鶴,或翱翔於藍天麗日之下,或交頸安歇於綠葉之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畫圖繡成之後,竟有兩隻白鶴飛入廳堂,盤旋於畫下,似欲飛入畫中與群鶴同樂,又似呼畫中群鶴飛出同遊。真可謂傳神之至。
盧眉娘子的神繡之作,無一不飽含著道教的“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教義。
4.其他道士
唐代的羅浮道教名揚海內外,吸引了不少玄門高人前往羅浮修道,人才濟濟,使羅浮道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興旺景象。為曆代《羅浮山誌》收錄的名道就有王體靚、侯道華、劉潛、羅萬象、許碏、申太芝、司馬退之、蔡天一、王錫和厲歸真等人。
王體靚有“第二個黃野人”之稱,同州人。他在羅浮觀源洞長居二十四年,不娶妻,少言語,以誠待人,默默修煉。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五月仙逝於觀源茶園。村民“鑿木為空,盛其屍埋於園中”。處士陳洹後稱:“發其棺,惟見空衣。”山民皆傳其仙去。並以音訛傳其為“黃野人”。為曆代《羅浮山誌》收錄在《仙釋》卷中。
侯道華,苪城人。初在河中永樂觀為道士。縣有無核棗,蘇氏女子自少獲而食之,自是不食五穀,年五十,顏如處子。道華亦得食焉。侯道華後來遊羅浮,遇異人傳錄《龍虎丹決》,遂得道。自雲上帝賜其姓名曰“李內芝”。複隱峨眉山,詣中條道靖觀事周悟仙。恒如瘋狂人,登危立險,如履平地。又好子史,手不釋卷。因殿宇壞,登梁揖之。得小金合,中有丹,遂吞之。後晨起飛上鬆樹頂,道流競呼之。(道華)揮手謝眾曰:“玉皇召我為仙台郎,今去矣!”遂與雲鶴盤旋淩空而去。時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也。蘇軾詩中有“道華亦曾啖一棗”。其自注曰:“道華竊食鄧天師丹,仙去。永樂有無核棗,人不可得,道華得之。”
羅萬象,不知何許人。誌書稱他“有文學,明天文,洞精於易”。後遊羅浮山,深為這個神仙洞府的靈山秀水、幽穀靈岩所折服。他歎道:“這個朱明洞天,就是葛稚川曾棲此煉丹的洞天福地!我雖然沒有像鄧嶽那樣的人挽留,但何不擇此勝地而居呢?”於是,他在石樓峰下結茅成庵而居,以黃精為食。飲露餐霞數十年,後隱於石樓,不再出山了。人皆稱其仙去。
許碏,自稱高陽人。少為進士,累舉不第。晚學道於王屋山,周遊五嶽名山洞府,茅山、天台、委明、武夷、霍童、羅浮,無不偏曆。到處皆於懸崖峭壁人不及處題雲:“許碏自峨眉尋偃月子至此。”觀筆踨者,莫不歎其神異,竟莫詳偃月子也。嚐醉吟曰:“閬苑花前是醉鄉,踏翻王母九霞觴。群仙指點嫌輕脫,謫向人間作酒狂。”好事者詰之,(許碏)曰:“我天仙也!方在昆侖就宴,失儀見謫。”人皆笑之,以為瘋狂。
申太芝,字元之,洛陽人。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生。嚐遊南嶽,遇異人授金丹火龍之術,遂能乘虛。天寶初(公元742年)奉詔祭羅浮,訪尋朱明洞,得之道。遇異人告以“九嶷山舊有天樂一部,歲久化五野豬,郡人捕之,又化五石器”。太芝往來求訪得之,扣之音律相和。(太芝)謂其徒曰:“此必有異,後二十年當有應者。”及安祿山反,形腯如豕,俗謂豬龍。太芝道術最高,醮祭輒動風雷。所著有《服氣要訣》,世稱為天師,亦曰仙翁。肅宗即位,以其靈異尤寵幸之。後坐妖妄罪伏誅,道流謂其兵解也。宋徽宗封其為妙寂靈修真人。
司馬退之,河內人。道行高潔,博覽工詩,居長安為道士。唐玄宗命往羅浮采藥,住衝虛觀。嚐賦《洗心詩》,為人傳誦。其詩曰:“不踐名利道,始覺塵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覺精神清。羅浮奔走外,日月無短明。山瘦鬆亦勁,鶴老飛更輕。逍遙山中客,翠發皆長生。草木多古色,雞犬無新聲。君有出俗意,不貪英雄名。傲然脫冠帶,改換人間情。卻矣丹霞路,向曉雲冥冥。”
蔡天一,羅浮都虛觀道士。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都虛觀齋會,有五色雲起麻姑台,仙女縹緲而出。(天一)識其為何仙姑也。因為之作傳。大曆間(公元772-773年)天一於會仙觀左立仙姑祠。事聞,代宗賜仙姑朝霞帔一襲。
王錫,羅浮道士,嚥煉五年,返還天穀,人多師之。(王錫)猶不自足,往來名山尋師,由是為時人所重。曹唐有《送羽人王錫歸羅浮》詩。詩曰:“風前整頓紫荷巾,常向羅浮保養神。石磴倚天行帶月,鐵橋通海人無塵。龍蛇出洞閑邀雨,犀象眠花不避人。最愛葛洪尋藥處,露苗煙蕊滿山春。”後隱於石樓,不再出山了。人皆稱其仙去。
眾多道人,無一不在羅浮道教史上留下絢麗多彩而又神奇莫測的一頁。正因如此,羅浮山以其高深莫測的道教神秘色彩,成為唐代文人雅士的吟詠對象。在《全唐詩》中,就有五十多位詩人的七十多首吟詠羅浮名山名道的詩作。大詩人李白的“心愛名山遊,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餘欲羅浮隱,幽桂有芳根”;杜甫的“結托老人星,羅浮振衰步”。這些詩句都寄托著他們歸隱羅浮的夙願。呂洞賓的《寄羅浮道士》,施肩吾的《贈別王煉師往羅浮》,李群玉的《送隱者歸羅浮》,許渾的《送王隱居歸羅浮》,曹唐的《送羽人王錫歸羅浮》,貫休的《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黃滔的《寄羅浮道者二首》等,字裏行間無一不洋溢著對羅浮道教的盛讚,羅浮道教的名人逸事,已飛越嶺南,傳遍京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