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李氏皇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以老子本姓李而尊老子為“聖祖”,自稱李家皇帝是老子“聖裔”,打造“皇權神授”的政治神話。為進一點利用道教來籠絡民心,他們執行“崇道抑佛”的國策,把隋末的宗教序位由釋、道、儒的排列,調整為道、儒、釋。
隨著中國道教的迅速發展,羅浮道教也得到高度重視和迅速發展。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葛洪南庵遺址改建的葛仙祠擴建為都虛觀,敕命“置守祠者十家,仍度道士二人,專司祭祀之事”。尤其是在唐朝女皇武則天遣使羅浮采藥,唐玄宗派申太芝到羅浮都虛觀設壇求雨之後,羅浮道教聲名顯赫,仙名遠播。盧眉娘、鄧元起和軒轅集等高道先後被召至京師,其中軒轅集還先後兩次被召入朝,名動京師。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載:“武宗以趙歸真為師,學神仙術。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六月,趙歸真推薦羅浮山道士鄧元起有長生術,武宗亦使迎至宮中。”軒轅集就是在此時隨鄧元起第一次進京。可惜他此次進宮,竟以“譴罪還山”的結果而告終。事出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三月,趙歸真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和鄧元起一起向武宗進言:“每對,排毀釋氏(即佛教),言非中國之教,蠱耗生靈,盡宜盡之。”同年六月,又有道士奏道:“孔子言黑衣繼十八子。”黑衣指僧人,十八子即李氏。言下之意就是僧人要謀朝篡位。七八月間,武宗終下令毀佛像,全國拆寺廟四千六百多間,令僧尼二十六多萬人還俗,寺產充公。史稱“會昌法難”。但至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因服丹中毒而亡。宣宗繼位後,即杖殺趙歸真、鄧元起,而將軒轅集逐歸羅浮。
唐代羅浮名道眾多,有的隻有姓名而無其他記載,對事跡有所記載的有:
1.軒轅集
軒轅集,廣東惠州人(或曰東莞人,見清《一統誌》),居羅浮白雲洞,號羅浮山人。有道術,人傳數百歲,顏色不老。發長垂地,坐暗室,目前光長數丈。每采藥於岩穀,毒蛇猛獸隨之,若有所護衛。與人飲酒,則袖出一壺,才容一二升。賓客滿座,傾之彌日不竭。人命之飲,百升不醉。夜則垂發盤中,酒瀝瀝出,香不減。著《太霞玉書》十二篇。
軒轅集的高深道術,集中表現在他第二次入京。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正月,唐宣宗又宣召軒轅集進京。據《舊唐書》載:被軒轅集醫好腳疾的廣州監軍使吳德庸向宣宗表薦軒轅集。時宣宗正患風濕毒,便宣他進京診治。不用多久,軒轅集就治好了唐宣宗的風濕。據誌書記載宣宗問他:“長生可致乎?”軒轅集回答得很幹脆。他說:“撤聲色,去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雖堯舜禹湯之道可致,況長生久視乎!”唐宣宗又問:“朕得幾年天子?”(即我能當幾年皇帝)軒轅集在紙上大書“四十”。但十字上有一挑腳。直到宣宗在位十四年逝後,人們才明白這是“四十”是“十四”之意。軒轅集居京師月餘,堅請還山。宣宗請他再逗留一年,以在羅浮為他建道館為報。他毫無留意。又授他朝散大夫兼廣州司馬之職,軒轅集還是堅辭不受。宣宗隻得許他返回羅浮。軒轅集離京之日,羅浮道教已譽滿京師。京師公卿名賢,高僧名道上百人齊來相送,不少名人紛紛賦詩相贈。據說直至高僧禪月大師賦詩後,“群賢息筆”。其詩曰:“玉房花洞接三請,漫指羅浮是去程。龍馬便攏筇竹杖,山童常喚茯苓精。曾教老子拋卑吏,卻喚軒皇為老兄。再見先生又何日,隻應頻夢紫金城。” 王棨曾寫《詔遣軒轅先生歸羅浮舊山賦》,賦中有“別後之嵐光未老,來時之春色猶存。白鹿青牛,卻放煙霞之境;玉芝瑤草,終承雨露之恩”之句,從中可知軒轅集二進京師,“實居月餘”。
軒轅集回歸羅浮,居羅浮白雲洞,號羅浮山人。曾著《太霞玉書》十二篇。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道:“大曆之初(公元766年),集棲朱明洞之野。忽石樓前洞,砉然中開,示我靈文,成茲玉書。結空粲以成篇,……為十有二章,統以太霞。”
曆代《羅浮山誌》和《博羅縣誌》對軒轅集的仙事記述頗豐。如“遠猜盤鵠”、“宮女變老嫗”、“袖出荔花”、“捋葉成錢”、“施錢不竭”、“氣攻發直”等等,流傳至今。
2.何仙姑
據《續通考》載:“何仙姑,廣州增城人,何泰之女。年十五,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因餌之,誓不嫁。往來(羅浮)山頂,其得如飛。每朝出,暮則持山果歸遣其母。武後遣使召至闕,中路失之。景龍中白日飛升。”
作為道教八仙之一,何仙姑在嶺南道教尤其在羅浮道教中傳說頗豐。明人李礪侯的《羅浮山誌》卷九記道:“元宗天寶九載(公元750年),都虛觀會,鄉人齋,有五色雲起於麻姑壇,眾皆見之。有仙子縹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何仙姑也。”“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又現身於小石樓,廣州刺史高翬具上其事於朝。”
《全唐詩》則收錄其詩三首,一首是《煉藥詩》,據說是其在羅浮按神人夢授仙方,服食雲母,得道成仙後所作。詩曰:“鳳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雪芽。笑殺狂遊勾漏令,卻從何處覓丹砂!”另一首是《有道士自羅浮之增城,口占三絕寄家》。傳說其得道後長在羅浮仙遊。有一天,衝虛觀有個道士匆匆下山往增城辦事,道旁一古鬆磐石上,一仙姑端坐,笑遞一紙與他後化去。這紙上寫了三首七絕:“鐵橋風景勝天台,千樹萬樹桃花開。玉蕭吹過黃龍洞,勾引長庚跨鶴來。”“寄語童童與阿瓊,休將塵事惱閑情。蓬壺弱水今清淺,滿地花蔭護月明。”“已趁群真入紫薇,故鄉回首尚遲遲。千年留此井邊履,說與草堂仙子知。”
3.盧眉娘
盧眉娘則以善繡著稱。明人陳璉《羅浮山誌》載:“盧眉娘,唐順宗朝南海貢之京師。稱北祖帝師之裔,自大定中流落嶺表。幼而慧悟,士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字如粟米。又作飛仙蓋。以絲一縷為蓋,五重中有十洲三島。每日食胡麻飯二三合。寧宗嘉其聰慧而奇巧,遂賜金鳳環以榮其腕。知眉娘不願住禁中,遂度為黃冠,放歸南海,仍賜號‘逍遙大師’。後神化,香氣滿室。弟子將葬,覺舉棺輕,即撤其蓋,惟存藕履。焉其後有人見眉娘乘紫雲遊於海上,或遊羅浮山。羅浮道士李象先作《盧逍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