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羅浮道教的興盛(2 / 3)

綜上所述,葛洪是在羅浮上居住時間最長,對羅浮道教貢獻最大,在羅浮山遺留下仙跡最多的一代名道。其英名與業績將永留羅浮道教乃至嶺南道教的史冊之中。

第二節著名道教人物鮑靚和鮑潛光

鮑靚是葛洪的老丈人,鮑潛光是葛洪的妻子。

鮑靚,字太玄,其道業頗深。他的籍貫史載不一。《晉書·葛洪傳》稱其為上黨人;而《晉書·鮑靚傳》又稱其為東海(今江蘇)人;《鮑靚真人傳》卻稱其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而葛洪的《神仙傳》說他是琅琊(今山東膠南)人。他精通經史,修身養性,明天文河洛書,從多從學,號儒林。他精通符籙道法,是迄今有史可查的最早進入嶺南的道教符籙派人物。

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八月,鮑靚徒步上京,到龍山,見前有一少年,姿容茂盛,徒行甚徐而去殊疾。靚乘名馬密逐數裏,終不能及。意甚異之。乃問曰:“視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陰長生也。”靚知為異人,拜而師事焉。久之,陰長生乃授鮑靚以神丹屍解之術。《晉書·鮑靚傳》記道:“靚嚐見仙人陰君(即陰長生),授道訣。”鮑靚還有一個師父左慈(字元放),《鮑靚真人傳》記道:“靚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嶽》劾召之要,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製魔。”(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一)

鮑靚後為南海太守,以道術稱。靚以女妻洪,洪居(羅浮)山中,靚朝臨民政,夜嚐往來山中,或語論達旦。人見其來,門無車馬,獨雙燕往還。道人怪而侯之,則雙履也。對此仙事,《南越誌》記述的是另一版本:“鮑靚為南海太守,嚐夕飛往羅浮山曉還。有小吏晨灑掃,忽見兩鵲飛入小齋,吏帚擲之,墮於地,視乃靚之履也。”後人於衝虛觀後山建“遺履軒”以紀念此事,現已圯,隻有岩壁上摩崖石刻“遺履軒”三字至今猶存。

鮑靚後還丹陽,年百餘歲卒,葬於石子崗。蘇峻之亂,發棺無屍,但有大刀而已。賊欲取刀,聞左右有兵馬聲,乃驚走。

鮑靚存世的道教之著是《晉鮑靚施用法》。此書是他的道學思想和各種符籙使用方法的述記。他在書中闡明了造符的原因,佩符的方法和佩符的作用。並指出:“(符籙)受付之法,限四十年一傳。”還要“歃血委誓而約”,並告誡“奉之者不可不淨身清神。若行邪亂慢,不尊所受,忽賤靈信,輕侮宗末者,禍至滅家,不可不慎。”說到佩符之作用,更有點神乎其神。他在文中寫道:“有此文以佩身……在家則神人奉衛;入山即群靈奉迎;采藥服芝草即真仙營護;結疫涉害則妖災自滅爾。”為此,在道教丹鼎派流行於嶺南大地之時,道教符籙派也憑鮑靚的大力宣揚而在嶺南道教中流行起來。

鮑靚調任南海太守時,葛洪正滯留廣州,得與道名頗著的鮑靚相識。葛洪對神仙道教和丹鼎方術的精深造詣深得鮑靚器重。“洪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即鮑靚),玄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並綜練醫術。”(見《晉書·葛洪傳》)。鮑靚把前幾年在嵩山劉君石室石壁上抄錄的《三皇內文》這部上古道家經典傳給葛洪,還把其擅長於針灸之術的女兒鮑潛光許配給他。自此,葛洪夫婦誌同道合,修道悟玄而終老一生,譜寫了羅浮道教史上輝煌的篇章。

鮑靚父女的神仙逸事,在嶺南地區廣為流偉,載於史書和嶺南各地的方誌之中。唐人杜光庭所著《墉城集仙錄》記道:“洪居羅浮,靚晝臨民政,夜嚐往來山中,或語達旦。人見其來,門無車馬,獨雙燕往還。(人)怪而侯之,則雙履也。”為此,後人在衝虛觀後山右壁建了“遺履軒”以紀,成為山中勝景。宋人蔡元厲賦詩詠道:“仙客相從步玉虛,軒前惟見老鬆枯。春來試問梁間燕,可是當年舊履無?“後此軒頹廢。乙卯(公元1915年)秋,衝虛觀士餘宗耀建夢覺亭於軒址。

鮑靚愛女潛光人稱鮑姑,善針灸。葛洪的《肘後要急方》的一百多條針灸方中,有99條是出自鮑姑的灸法。鮑靚曾於羅漢岩石為其建黍珠庵。此庵在唐代始圮。庵壁上尚殘留有何仙姑題句:“百尺水簾飛白虹,笙簫鬆柏語天□”(缺字應為“風”字)。宋人張仲密有詩讚道:“岩虛插太虛,雲構在蓬壺。十裏神仙宅,千年水墨圖。燕來疑鮑守,鶴駐認仙姑。曾煉如珠黍,丹光認海隅。”

鮑潛光後於羅浮山玉鵝峰采藥墜崖而卒,葬於羅浮山石子岡。道家認為其以“屍解之法”,“與葛洪相次登仙”。而民間則盛傳其成仙後多於嶺南一帶為民艾炙治病。《廣州府誌》載道:“三元宮附近,葛先生煉丹地。嚐有老嫗采藥其間,莫測其自來。問之,‘吾鮑姑也!’忽而不見。”

宋人李搛所編的《太平廣記》則記述了“鮑姑神針傳崔煒,危中脫險娶美婦”的神奇傳說。

第三節傳奇地行仙黃野人

葛洪在羅浮建庵除修道煉丹之外,還收了海安君、騰升、黃野人等一批徒弟。而在葛洪的諸多徒兒當中,廣為人知就是地行仙黃野人。他是羅浮道教中在民間影響最大,最受民眾信仰和喜愛的地行仙。他泥丸濟世、刮木療瘡、鋤惡懲奸、嬉戲人生的傳奇故事,至今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據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八·怪語》載:“黃野人,相傳葛洪弟子。洪仙去,留丹石柱間。野人服之,居羅浮為地行仙。”葛洪《抱樸子·內篇》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黃野人在羅浮仙事流傳很廣。相傳他道行深厚,醫術高明,扶危濟困,深為嶺南民區民眾喜愛,人稱黃大仙。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怪語》中,對其仙事記述頗詳。說他:“居羅浮為地行仙。往往與人相遇,或為黃冠,或儒者,或為溪翁山婦,或牛或犬或大蝴蝶,凡山中所有物,皆能見之。”“大率每年九月六日至九日,黃野人必出,然往往見而不識。”

衝虛觀有赤鬆黃大仙祠祀之,海內外黃大仙祠近如香港黃大仙祠,遠至澳大利亞悉尼黃大仙祠,都以之為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