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期是漢代在羅浮修煉的名道,他與羅浮道脈也有難解之緣。據明人李礪侯的《羅浮山》載:華子期是淮南人,他拜祿裏先生為師,苦修仙道。祿裏先生授他隱仙靈寶方書。其中有《伊洛飛龜秩》、《伯禹正機》和《平衡方》。華子期按仙方合丸服食,後終於得道成仙。能日行五百裏,力舉千斤重。更為奇特的是能一月變換一次臉相身形。一年以十二種完全不同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麵前,神秘莫測。後來他位列仙班,居羅浮山,受命管治泉源福地。道教經典《雲笈七簽》收錄司馬承禎之《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將天下名山大川視為神仙、真人的居所。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其中第三十四福地為:“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與羅浮深結道緣的漢代道人是朱靈芝。朱靈芝,原名不可考,其祖先是大宛人,後遷徙北穀。他拜太素真人為師,得到青精飯方,一日能食九餐,終歲不食也不會感到饑餓。(他)拋妻棄子,南下隱居羅浮,修煉太清神丹。九鼎功成,日服一銖,內視服氣者三十年。五色鳥含赤龍芝,(朱)取而食之,至是因名靈芝。複得玉佩金璫之道,禮華蓋隱元之星,務魁步罡,叱吒風雷,攝召鬼神。積功累行,乃白日升天而去。膺受圖祿,為太極仙卿,治朱明耀真洞天。其棲息處有朱子庵,又有朝鬥壇焉。司馬承禎《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稱:“十大洞天之第七羅浮山洞,名朱明耀真洞天……屬青精先生治之。”明人陳璉《羅浮山誌》載:“朱靈芝隱羅浮山。安期生授以金丹之旨,後得治朱明耀真洞天。”據說朱靈芝在羅浮“受青精飯,日能九食,終歲不食不饑,服食二十年。”為此,人稱“青精先生”。朱靈芝所居之所在羅浮伏虎岩,後人稱之為朱子庵,宋代猶存。宋人宋煜曾賦詩讚道:“仙人自昔好樓居,怪石崚嶒倚碧虛。且說通天中有路,世間何處覓飆車。”朱靈芝在羅浮的遺跡,還有位於朱明洞口的朱真人朝鬥壇。宋朝文人蘇東坡被貶惠州,先遊羅浮。他在《題羅浮》一文中記道:“至衝虛觀,有……諸仙者朝鬥壇、觀壇上所獲銅龍六魚一。”蘇東坡遊羅時,還可以看到從朝鬥壇出土的六條銅龍和一條銅魚。宋代詩人傅燮也賦詩讚道:“無雲世界玉蟾飛,夜半真人朝鬥時。銅作魚龍何自至,定應頭角起天池。”
漢代之羅浮道教,尚有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新野人陰長生。據明人陳璉《羅浮山誌》載:陰長生聽聞馬明生有度世之法,就上南陽太和山中,拜馬為師。雖然十多年來,馬明生並非向他傳授仙法,但陰長生始終恭敬如初,未嚐有絲毫的懈怠。同師事馬明生的十二個徒弟都懷怨而去,陰長生卻始終和顏悅色,悉心侍奉。馬明生終以“太清金液神丹”傳授給他。陰長生就入武當山石室修煉而得道。後來,陰長生來到羅浮山,在鐵橋峰下繼續修煉。不久,他偶遇朱靈芝。兩人誌同道合,朱靈芝就傳他“龍虎大還丹法”。誌書稱其“修煉服丹,白日升天”。至隋代,他以丹法傳予在羅浮青霞穀修煉的蘇元朗,使羅浮道脈,代代相傳。
史載早道人還有一毛公,漢初人,名翁。唐令狐楚《周先生入山記》雲:“太湖中有西洞庭山。山中有毛公塢。毛公道成,移居羅浮山。三百餘歲,度弟子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