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漢代以前的羅浮道脈
第一章
漢代以前的羅浮道脈道教誕生於東漢,由張道陵創建。道教尊道家始祖老子為教主,奉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然而,道教作為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鬼神信仰及神仙方術,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古代醫學健身養生之道。道教從它的源頭起,就與羅浮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道人在羅浮山修道,或居山洞,或結草庵,山洞草庵,雖無後來道教宮觀的規模,亦是道教的早期形態。
據《大清一統誌》載:早在周朝,“周靈王時有浮邱公者,南海人。偕王子晉上嵩山,後適羅浮得道。因名其地為浮丘。”《廣東通誌》稱:“南海縣有浮邱山,為羅浮朱明洞天之門戶。”“相傳浮邱丈人於此得道。”可見在周代之時,羅浮仙山已為世人所知,更為追求得道成仙者所向往。
羅浮道教史上,傳說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秦朝的安期生。清人屈大均記道:“安期生常與李少君南之羅浮。羅浮之有遊者,自安期始。自安期始至羅浮,而後桂父至焉。秦代羅浮之仙,二人而已。安期固羅浮開山之祖也。其後朱靈芝繼至,治朱明耀真洞天;華子期繼至,治泉源福地。為漢代羅浮仙之宗,皆師乎安期者也……”(見《廣東新語》卷三。山語)秦代方士安期生在羅浮修煉,服食十二節菖蒲成仙。《集仙集》載:“安期生與神女會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而張寓泉在《重修酥醪觀碑銘》中也寫道:“東海千歲,群呼賣藥之翁;浮山一泉,即是延齡之酒。”“酥醪洞者,安期生觴神女處也。玄邱玄碧之香,釀成甘露;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
據說秦始皇曾慕安期生之名,與之詳談三日三夜,討教長生之法,並遣金相贈。安期生與之相約:“後數千歲求我於蓬萊山。”秦始皇果派徐巿(即徐福)、盧生出海相尋,無功而返,想不到安期生卻在蓬萊左股之羅浮山飛升成仙。正如明人李雲龍在《羅浮雜興》詩中所說:“泉源有福地,朱明有洞天。秦皇誇好道,漢武侈求仙。不知蓬萊島,乃在縣寓間……”
安期生在羅浮之仙事,不僅凝成酥醪觀名,而且第一個揭開了羅浮道脈的麵紗。自安期生開山之後,羅浮山就成了秦漢之際四方術士夢寐以求的尋仙、修仙的聖地。
葛洪在《抱樸子·對俗》篇中說:“安期生、陰長生皆服金液半儕者。其止世間,或近千年,然後去耳。”為此,千歲翁安期生被後人尊為羅浮道教的始祖。
晉人郭元祖在《列仙傳》中讚之曰:“寥寥安期,虛質高清。光乘適性,保氣延生。聊娛秦始,遺寶阜亭。將遊羅浮,絕影清冷。”
據曆代《羅浮山誌》載,秦漢間在羅浮修煉成仙的玄門高人,還有隨“安期生南遊羅浮,獲異人傳授‘黃金丹法’”的李少君;有從李少君處得“靈飛散”仙去的東郭延(字幼平,一字延平);有嚐往來羅浮,得東郭延平授“九精煉氣,輔星在心”之術,複以神丹刀圭服之道成的姚俊;還有“在羅浮學道,行鬥步之道及洞元五符”的任敦等。
屈大均和《羅浮山誌》說的李少君,據說自言少好道,入秦山采藥,絕穀遁世,全身之術道未成而病困於山林中,遇安期生,與神樓散,一七服之即起。少君於是求給奴役師事之。(安期生)遂將少君東至赤城,南之羅浮,北至太行,西遊玉門,周流五嶽,往返江川者數十年。一日告曰:“我被元洲召,即日當行。汝未應隨我,今當舍去也!”須臾有乘龍虎尋數百人來迎。安期生乘羽車升天。少君遂還臨淄市,壽數百歲。
屈大均所說的桂父,是與羅浮山有不解之緣的漢代方士。明李礪侯《羅浮山誌》記道:“桂父者,象林人也。”誌書稱他常到羅浮山采桂,用龜腦拌葵成桂丸,服食成仙。《列仙傳》亦有讚雲:“偉哉桂父,挺真遐畿。葵內潤內,桂外綏怡。怡柔顏代,代代同輝。道播東南,奕世莫違。”明代禮部尚書王宏海的《羅浮山》一詩中,還有“何處神仙四百峰,丹梯萬仞削英容。……七飛擬煉超塵劫,桂父安期信可通”之句。
自秦以來,羅浮山就是道家術士采藥修道的首選之地。對此,胡守為在《嶺南古史》中道:“足證秦漢時期,嶺南之羅浮已成為道家的勝地。”漢代至唐的道人,南宋道士留元長在《金丹世係記》中寫道:“安期生以法授之朱靈芝(於)此山,朱明耀真洞天係朱真人所治也。朱靈芝以授陰長生,山中鐵橋峰乃長生所居。陰(長生)以授蘇元明(即蘇元朗)於山中青霞穀,修煉大丹。蘇以授葛孝先,吳時於山中飛雲頂煉丹。葛以授鄭思元,字子華,於山中泉源福地修煉。鄭以授葛孝先之從子(實為從孫)洪,字稚川,謂之抱樸子,於山中麻姑峰下煉丹。洪之授於鮑靚,南海為太守者。鮑以女妻洪(葛洪),遂得陰君(即陰長生)相傳丹法。”這裏提到的桂父、華子期、朱靈芝、陰長生、蘇元朗、葛洪、鮑靚等人,都是羅浮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