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玻恩由於他的基礎研究,特別是他對波函數的統計解釋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他的獲獎演說中,他把他做出統計解釋的靈感歸於愛因斯坦的一個觀點,愛因斯坦曾嚐試通過把光波振幅的平方解釋為光子出現的概率密度,以使光量子的波粒二象得以解釋。
兄:我知道了。物理學家用概率把波與粒子粘合在一起,於是產生了概率波的概念。物理學家可能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是揭開謎團使人們看見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製造謎團。波是什麼我基本清楚,粒子是什麼我很清楚,波與粒被概率粘成一團後我就糊塗了。
物質波的概念源於愛因斯坦的光是波粒二象性的論斷。光真的是波粒二象嗎?當然不是。光是波還是粒,曆史上爭論的時間頗長。牛頓主張光是微粒子;惠更斯主張光是一種波動;直到傅科測量了光在空氣和水中的傳播速度後,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在這長達一個世紀的爭論期間,並沒有科學家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呢?因為波與粒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盲人前麵有一件東西,有人說這東西是書,理由是這東西像書;有人說這東西是筆,理由是這東西像筆。盲人說,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又有人說這東西既是書又是筆。盲人說:這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問題。
弟:你知道你說了什麼話嗎?你汙蔑了物理大師的人格和他們的理論。你已經成為狂妄之人了,你有什麼資格對他們的理論說三道四呢?
兄:你完全錯了。世界上誰敢說自己的理論是絕對正確的呢?既然如此,任何理論一登場,必然遭遇他人的攻擊和批判。當然,理論的本身與理論的建立者難以分開,攻擊某人的理論似乎等同攻擊某人的人格。
進入大學讀物理係需要資格,攻讀博士學位也需要資格。批判他人的理論及提出新理論反而無須什麼資格。法拉第並未進入大學讀物理係,他又有什麼資格去創立電磁場理論呢?不要以為自己進過正規的學府,翻過幾本經典物理學讀物就有資格,而別人則沒有資格。物理學是萬物之理,人人都有資格推翻不正確的理論,人人都有資格創立新理論。理論在乎的是有道理,而不是什麼資格。
量子力學是荒謬的理論,因為它的前提已經錯了。量子力學的前提是波粒二象性。波是力或能在媒質中擴散或傳播,當中不涉及物體的遷移。粒子是物體,粒子運動當然涉及物體的遷移。波與粒的概念完全清晰,絕對不能混合。量子力學違反了人類基本的邏輯思維。量子力學在人們眼前展現的不是一幅清晰的圖畫,而是兩幅重疊在一起的紊亂的畫像。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之所以被我攻擊,原因是他們的理論荒謬絕倫,而不是我狂妄自大。若他們要怪罪,就隻能怪罪物理學。因為物理學所走的路,是一條絕路。人到了絕路隻能回頭,若不回頭,便無路可行。物理學走錯了路,到了無路可行的境地,於是產生了量子力學這樣一個“怪胎”。
弟:物理學走錯了路?我沒有聽錯吧!即使你能說出某種理由,你也是一個狂人,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批判物理學。如果你說不出什麼理由,我就當你胡說八道。
兄:我會信口開河嗎?我讀完物理學,感覺不到世界是一幅清晰的圖畫。我讀古希臘的哲學,原子論是這樣描述世界的:世界除了原子之外,就是空虛。這個結論比今天的物理學還要清晰。本來,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入,人類眼前的世界圖畫應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簡潔才對。物理學卻給我們一幅怎樣的世界圖畫呢?世界的原本是什麼呢?世界源於一個起點的大爆炸嗎?起點又是什麼東西呢?
人到絕路,隻能走回頭路;若不想走回頭路,就隻能幻想前麵有一條金光大道。物理學走上了絕路,物理學家隻能藉著夢幻來建立理論,於是量子力學、相對論等虛幻理論的產生便不難解釋了。
說得具體一點,當物理學家發現光是一種橫波後,並沒有對光的傳播媒質進行艱苦卓絕的探索,而是幼稚地認為光的性質是“波粒二象”,光並不需要媒質。也就是從那時起,物理學便走錯了路。
這幾百年來,物理學都做了些什麼?牛頓為重力的成因而苦苦思索,當今的物理學找到了嗎?許多常見現象的解釋,若問“為什麼?本質是什麼?”,物理學就像一隻受驚的小鳥。物理學的確走錯了路,承認走錯路,回到走錯的地方,物理學才會有發展、有進步。
弟:你讀完物理學,感覺不到世界是一幅清晰的圖畫,原因是你對物理學存有偏見。我讀完物理學,覺得物理學所描繪的世界是物質世界,這幅世界圖畫是完整而清晰的,它揭示了各種運動形態的互相聯係和互相轉化,充分體現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統一性,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兄:這正是物理學走錯路的原因所在。物理學所走的路,是沿著唯物主義所指的路,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奉信唯物主義。物理學一邊走,一邊為唯物主義搖旗呐喊。若世界的原本是物質,那麼,精神從何而來呢?
弟:在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類起源和精神起源四大起源中,精神起源可能是最困難而且又是與現實生活最密切的一個難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精神本身極端複雜,它是物質運動高度發展的產物。
自然物質從自身發展出能思維的生物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其中有三個決定性的環節:第一,由物質具有反應特征到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第二,由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到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第三,由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類的精神意識。
精神不僅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精神還是社會的直接產物。從動物心理發展成為人類精神的關鍵是社會生產勞動,勞動在精神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簡單地說,人腦是精神的物質基礎,精神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精神活動同人腦的活動過程是分不開的,人腦是精神的器官,但不是精神的源泉。實踐證明,一個不接觸客觀事物的人是不會產生相應的精神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並被人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兄:你所說的這些完全是人的猜想或臆測,未能說明精神是怎樣產生的。兒童不參加社會活動,兒童是否有精神呢?若兒童有,嬰兒有沒有呢?依你看,精神是從物質中衍生出來的,既然如此,衍生的機製是什麼?勞動是物質創造精神的機製嗎?猴子采集食物算不算勞動?蜜蜂建造蜂巢算不算勞動?它們也是有大腦的動物,為何它們沒有精神呢?狗絕對不會攻擊獅子,看來狗有一定智慧,智慧是精神的同義詞吧?
弟:狗不僅不會攻擊獅子,還會逃避獅子的攻擊。要否定動物的智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說過,精神的起源是極其複雜的問題。
兄:既然你不清楚,就不要亂猜。還有一個問題,相信這個問題一定會令你頭痛。勞動與精神,或者客觀反映與精神,何者先有,何者後有呢?
弟:先有勞動,後有精神,無精神如何勞動呢?先有精神,後有勞動,即是說精神與勞動無關。這兩種都不妥,我想,合理的解釋是,精神與勞動同時出現,它們碰巧走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