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朝西望,向西走(2 / 3)

格雷沒有走“哈利提號”和“中國皇後號”的老路,因為出發地不是北美大陸東邊的港口,而是大陸的西北海岸,太平洋的海岸。向西,向西,“哥倫比亞號”橫穿太平洋直駛彼岸的中國。到了廣州做完買賣,“哥倫比亞號”也沒按原路折回,還是向西,向西,經東南亞、好望角,橫渡大西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8月9日抵達出發地波士頓。

向西,向西,“哥倫比亞號”環繞了地球一周。

這是第一艘由西北海岸至廣州貿易成功的美國船。

一隻鴨子跳河,十隻鴨子下水。在“哥倫比亞號”帶動下,美國人蜂擁而上。在西北海岸,美國人成了殺“獺”殺“豹”不眨眼的魔王。美國商船頻頻往返於太平洋兩岸。

雷雅德當年那“不幸的”幻想,如今已幸運成真。

西北海岸,真真切切,美國人發財致富的福地。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希望號”船長殷國罕向人們炫耀,在西北海岸,他們先同當地的印地安人交換,不值幾個錢的一個鐵項圈就可以換來三張海獺皮;到了廣州,一張海獺皮賣出了25美元的高價。

這叫什麼?一本萬利!

又一輪中國熱潮湧起。

那時,美國所有從國外進口的商品中,來自廣州的占了七分之一。

廣州市場,為美國雪中送了炭,饑裏遞了食。“在這個年輕共和國早年的國外市場中,中國擁有一種魔力,隻有很少的其他市場具有這種魔力。”[5]在《論美國橫跨太平洋》一書中,美國曆史學家賴德烈甚至用了“魔力”來讚揚廣州。

這個魔力,讓美國快步流星地走出了經濟困境。

這個魔力,使很多美國商人掘到了第一桶金。

這個魔力,催生了美國第一批百萬富翁——

費城的斯蒂芬·吉拉得,號稱美國的“最大富翁”,憑著在廣州賺到的大量銀元,成了美國的金融巨頭。1812年(嘉慶十七年),他用了100萬美元,一口氣買下了合眾國銀行在費城分行的所有資產。

紐約的約翰·阿斯托,也號稱美國首富,世界第五大富翁。他是做毛皮生意的,在廣州賺得盆滿缽滿,回到美國後便一頭鑽進了房地產。他大肆購置土地,在美國,在加拿大,最多最集中的在紐約,所以又叫“紐約地主”。

還有約翰·默·福布斯,美國的“鐵路之父”。廣州十三行上有個旗昌洋行,是美國在中國最大的商行,股東之一就是福布斯。他從廣州回國時才24歲。這位青年才俊將從廣州賺得的資金投在鐵路建築上。福布斯親自擔任總裁,打響的頭一炮是建造密執根中央鐵路,接著更是大手筆,建造芝加哥——伯林頓——昆西鐵路。大手筆可不簡單,它是美國的一條大動脈,穿過世界第二大河密西西比河,穿過衣荷華州的眾多湖泊。

還有耶魯大學創辦人伊萊休·耶魯,他的財富也是在對華貿易中積攢的。

單單看到廣州的魔力,對美國人並不公平。正如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讚揚的,在開辟通往亞洲航線中,美國人表現出來的是“勤勞勇敢、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充滿活力的堅忍不拔精神”。[6]

美國人友善熱情,中國人溫厚誠摯,沐浴著和平的陽光,往返於太平洋兩岸的中美貿易,給初生的美利堅合眾國那幼小肌體裏嬌嫩的血管,注入了汩汩的鮮血,紅殷殷的,生氣盎然的。

有誰還敢講雷雅德說夢話,那是值千金當萬銀的真言!

3. 西進!西進!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8月9日的波士頓,一艘返航進港的商船鳴響了禮炮。

首次從西北海岸往廣州航行成功的“哥倫比亞號”,同時也是首次環球航行成功的“哥倫比亞號”,用這炮聲,吹響了美國人向太平洋沿岸和太平洋西進的號角。

最早行走於西北海岸的“哥倫比亞號”,它的船長肯崔德和格雷最早萌發了擴張的野心,那就是將美國國土擴大到太平洋沿岸。

這是一個比雷雅德幻想宏大得多狂勁得多的西進夢想。

試想,從廣州到新疆烏魯木齊,直線距離就已經3200公裏了;而從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到西邊的太平洋沿岸,比如後來的舊金山,直線距離是4200公裏,而且東西兩地之間是渺無人煙的荒山野原。這是一段怎樣遙遠而怖悸的距離,“哥倫比亞號”的船長們卻要到那裏開疆拓土!

瘋魔了,美國人瘋魔了。

小卒子過河不回頭,美國人邁開大步,西進!西進!

美國史學家莫利遜說:“‘哥倫比亞號’第一次出航,解決了對中國貿易的困難;第二次航行,一個帝國隨之而興起。”[7]

這第一次,前往廣州的是格雷船長,另一個船長肯崔德留守在西北海岸。謀深慮遠的肯崔德,用幾支短槍和些許火藥的代價,向當地的印地安人買下了三塊土地,兩塊分別18平方英裏,一塊8平方英裏;三塊合起來相當於70平方公裏左右。這肯崔德就像高明的棋手,走一步看三步。口說無憑啊,他得白紙黑字。肯崔德弄到了這三塊地的土地所有權證,有證還不放心,他要拿著證件到有關機構備案。

到哪裏備案呢?廣州。

美國人在西部得到的第一塊土地,竟然是在中國廣州備的案,真讓人大跌眼鏡。

再細細想一想,這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開發西北海岸為了什麼,不就為做廣州的生意嘛。在廣州,有美國政府委派的領事,不找他找誰?於是,土地所有權證正本送到駐廣州的山茂召那裏登記,他是首任美國領事。副本送到美國國務院,作為存查之用。

西北海岸,因為美國與廣州的貿易漸漸熱鬧起來,可僅僅滿足於熱鬧,那就不叫美國人了。老這麼流寇式地在西北海岸遊蕩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最好能有個安營紮寨的根據地,美國商人叫商站。這就有了隨之興起一個帝國的“第二次”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格雷帶領“哥倫比亞號”第二次來到了西北海岸,5月12日這天,格雷發現了一條大河。除了在河邊收購海獺皮,格雷和船員們還驚喜地發現,這裏更是一個設立商站的好地方。

因為這條船,這條河就命名為哥倫比亞河;河之南的大片土地,美國人後來命名俄勒岡州,並宣稱擁有主權。理由是,這裏是格雷發現並占有的。

哥倫比亞河的出海口真正變成美國人永久的商站,要到1811年(嘉慶十六年)。就在這條河的南岸,叫阿斯托裏亞。為什麼叫這名?建立這個永久性毛皮交易商站,也即美國在太平洋沿岸的第一個貿易站的,是一個做廣州買賣的紐約皮貨商人,名字就叫阿斯托裏亞。

這個商站,目標仍舊衝著廣州,衝著十三行的貿易。

這是美國商人在太平洋沿岸的第一個根據地,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全力支持。反過來,後來英美兩國之間爭奪俄勒岡主權,美國政府拿出的最有力的依據,就是格雷和阿斯托裏亞早年的創舉。

“從商業的觀點看,哥倫比亞河非常重要”,1821年(道光元年),美國眾議院的會議上,胡絡玉報告說。到了第二年,他又說,由於擁有了俄勒岡,“我們可以不必自本國帶一分錢出去而可自廣州運回美國全部所需的中國產品。”[8]

要想從美國東部到西部,現在有汽車有火車有飛機。可那時,隻有船。

那時美國隻占有大西洋岸邊的一點點地方,從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遼闊的美洲大陸是個巨大無比的無法穿越的障礙,而且也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商船離開波士頓紐約等港口,要沿著大西洋西岸向南遠航到南美洲最南邊,那兒有一個靠近南極洲的尖尖角叫合恩角,繞過合恩角之後折向北去,再順著太平洋沿岸直上到北美的西北海岸。

美國商船一般要在夏季或初秋離開東部海岸,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到西北海岸搜集毛皮,秋天再啟航往廣州。

這是一種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消耗。

最好的辦法是打通北美大陸的東邊與西邊。

最高的策略是讓美國成為瀕臨兩大洋的泱泱大國。

美國人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國土從東疆擴張至西域,史書上叫“西進運動”。這個開發,根本動因在美國自身而不是外因,包括廣州的貿易。但是,前往廣州的美國商人們是西進的先驅,前往廣州的夢想是這些商人的動力。

“哥倫比亞號”首次環球航行時還創造了另一個“第一”,那就是從西北海岸到廣州的途中,作為美國船隻第一次停靠了夏威夷島。從此,往返於兩地的美國商船中途都停靠在這裏。

夏威夷,好一個美麗迷人的海島。它的首府火奴魯魯,華人叫它“檀香山”。夏威夷島盛產檀香木,一種極為貴重的木材。美國人常常販運檀香木到廣州,史書的記載,始於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3月10日。

美國人會享福,往廣州的航程太長,在半道的這個島上過個冬是個美妙的選擇。為了與當地人交換檀香木,美國水手們拿出了朗姆酒和滑膛槍,然後把自己懶懶散散地攤在海邊沙灘上,和風情萬種的夏威夷女郎嬉鬧;等回到船上,當地人給他們裝載得滿滿當當的檀香木,已經在散發著陣陣濃鬱的芳香了。

這個太平洋中心的熱帶島嶼,出入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定居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年深月久,美國文化在這裏潤物細無聲,水滴而石穿,這串太平洋上的珍珠終於被美國收入囊中,1959年,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肯崔德船長死於夏威夷。

肯崔德曾兩次到廣州。最後的一次航行是專程到夏威夷還是途經不得而知,有說是1795年(乾隆六十年),有說是1796年(嘉慶元年),總之是肯崔德到了夏威夷,英國海軍鳴炮歡迎他,不想一個沒打好,禮炮竟擊中了肯崔德。

從某種意義上說,肯崔德是成也廣州,亡也廣州。

西進,西進,在西進狂飆曲的高亢樂聲中,美國人奮力開疆土擴海域。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伸出左膀,第二大洋大西洋伸出右臂,熱烈地擁抱了一個昂然崛起的大國。

西進,西進,美國西進大潮的源頭裏,竟然有一涓細水叫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