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艦隊,無敵的艦隊
無敵艦隊,一個曾經讓人聞風喪膽的威名,憑借著它,西班牙在各大洋風卷殘雲所向無敵。正應了16世紀英國思想家培根的話:“一個國家若能成為海上的主人就等於成了一個帝國,……”[1]
盡管強大的海權國家的陸軍都是第一流的,但是,它們必須擁有更強大的海軍。
西方人的強國之夢裏,一定有一支無敵的海軍艦隊。
1. 海軍啊,海軍
1805年(嘉慶十年),俄國船第一次來廣州就惹出了一場風波,還有一個細節我們不能忽略,這兩艘船的船長都來自海軍。
當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是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著力培養適應俄國海上擴張的新一代海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兩個人畢業於水師武備學堂,他們參加過俄國與瑞典的戰爭,富有海上作戰經驗,兩個人都被授予大尉軍銜。他們來華時,隻不過把軍裝換成了便服。
他們算是軍人?還是商人?
這種情況絕非偶然。我們試看以下的幾個“第一次”——
荷蘭人第一次來華,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一口通商前的156年,荷蘭人韋麻郎帶著8艘戰艦,在廣州呆了足足一個月。
英國人第一次來華,1637年(明崇禎十年),一口通商前120年,英國貿易船隊第一次到達珠江口,又是攻虎門又是闖廣州的,領頭人是海軍上校威德爾。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一口通商前的59年,法國國王派出的一艘商船第一次來華也是先到廣州,船上人員中的好幾個是海軍軍官。
1732年(雍正十年),一口通商前的25年,瑞典人第一次來華。首航廣州的“弗雷德裏希斯號”商船船長是海軍上校喬治·赫爾曼·佐爾。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一口通商的27年,美國商船第一次來華。這艘“中國皇後號”的船長約翰·格林曾經是美國大陸海軍的一員,美國海軍名冊中的第31位上校。船上還有他的兒子小約翰·格林,海軍軍校的學員,“中國皇後號”離開紐約那天正好是他18歲生日。另一個海軍軍校學員是塞繆爾·克拉克森,多年後他成為了牧師、神學博士和醫學博士。船上大副羅伯特·麥克卡弗曾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作為海軍軍校學員加入大陸軍海軍,整個戰爭期間都在海軍服役。
在以上諸多的第一次之後,情況雖然有變化,但仍少不了海軍的身影。
美國人亨特記述了1824年(道光四年)第一次從紐約到廣州的詳細過程。這是一條普通的商船,這是一次普通的航行,船上共30多個人,其中有8個水手是剛剛脫下軍裝的複員海軍,船長和二副參加過英美戰爭,擔任私掠船工作。
1834年(道光十四年)7月,英國第一個駐華官員律勞卑在澳門上了岸。馬禮遜在7月16日的日記中特別提到:“他穿的是英國海軍製服。”[2]
西方海軍勢力在海洋貿易中無孔不入,進入爭奪製海權的時代,西方國家海軍的地位急劇上升。
第一個殖民帝國的第一次海外擴張的重大行動是在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由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親自率領遠征軍跨過海洋攻打北非城市休達(即摩洛哥的塞卜泰)。這支遠征軍除了有19,000名陸軍,還有1,700名海軍和200艘軍艦。
西方的三次最重大的地理大發現,挑頭的那位都被國家授予海軍統帥的榮譽:
哥倫布得到了海軍上將軍銜。
達·伽馬當上了印度洋海軍司令。
麥哲倫出發前也被任命為海軍上將。
西方霸主一次次地更迭,無一不靠強大的海軍來說話。
1509年(明正德四年),印度洋上爆發了一場劃時代的海戰。葡萄牙海軍與一直稱霸印度洋的阿拉伯艦隊對陣。葡萄牙戰艦用火炮,把對手打得落荒而逃。
原來,以往世世代代的所謂海戰,實際上隻是陸戰的延伸——當兩軍在海上相遇,先在遠距離用長弓箭手放箭,待雙方船隻一靠近,頭戴盔身穿甲的士兵便展開接舷戰,麵對麵拚刺刀式地肉搏。這就是冷兵器時代。
阿拉伯人沒想到老一套的冷兵器碰上了葡萄牙海軍新式的熱兵器即火藥兵器。
一門心思獨霸海洋的葡萄牙人一門心思地苦苦研究如何將陸上的炮台搬到海上,他們將經過改進的火炮裝到了船的尾部,這一來,一條戰船等於一座浮動炮台,發現敵艦後可以遠距離地開炮射擊,那敵艦還沒等到靠近來就被擊沉了。火炮攻擊的對象是敵艦而不是敵艦上的士兵,冷兵器的接舷戰少了用武之地。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葡萄牙這隻最早覺醒的鳥兒果然有蟲吃了。1509年(明正德四年)這場海戰,讓大西洋邊一小國葡萄牙,讓海戰的熱兵器時代開拓者,把距離本國遙遠的印度洋變成了自家的內海。艦隊無敵則商旅無敵,在這個內海上,一旦發現別國船隊,葡萄牙人就有權沒收船隻和貨物,至於船上的人嘛,要麼割掉鼻子放回去,要麼幹脆扔海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先行一步的葡萄牙人讓歐洲人爭相步其後塵,西方各國爭先恐後走進新時代,積極組建能遠離本國基地去深海大洋航行作戰的新式海軍,艦隊的主要作戰武器便是戰船上的火炮。在海戰中,雙方艦隊在駛近到火炮射程的幾百米至兩千米之內時便呈一字排開,舷側對著舷側,雙方的舷炮開始互相射擊以決定勝負。
西方列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取代葡萄牙稱霸世界的是西班牙,海上力量的獠牙更加尖利,聽聽它的名字——無敵艦隊,那叫不可一世!
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被西方人稱為“艦隊年”,因為這一年無敵的西班牙艦隊要征伐企圖僭權越位爭當老大的英國。兩國在英吉利海峽的惡戰驚天地泣鬼神。天昏地暗的炮戰整整打了一天,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靠著更新式的船與炮,英國人大獲全勝。
這場海戰意義非同一般,它標誌著英國稱霸時代的到來。
這個世界霸主一霸就是300年,霸主的實力也讓人提心在口。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英國海軍總噸位為48.59萬噸,大致相當於世界其他各國海軍總噸位數的總和。
即使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載重量也在600噸到2000噸之間,設備一流,安全舒適,在黃埔港的外國商船中是最豪華的。船上除了水手,還有海軍士兵,通常裝有多門大炮,並備有隨時可用的小件武器。
在海上腥風血雨拚爭出來的西方海軍一旦殺到廣東,就注定中國人沒有好果子吃了。
1742年(乾隆七年),英國的一個海軍司令晏臣乘著皇家軍艦“百夫長號”到澳門。他那副飛揚跋扈的作派,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人都看不過眼,私下裏形容他是“一人統治四海的樣子”。
林則徐到廣州禁煙,他的對手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軍軍官——查理·義律,此人15歲就進入皇家海軍,22歲晉升為海軍上尉,28歲為上校,一直到退役。就是他,早已感到禁煙的風聲一陣緊似一陣,便從廣州寫信回國要求派海軍來中國幹涉。
1840年(道光二十年),大英帝國海軍果真氣勢洶洶地來了。以往的英國軍艦多以護送商船的名義零零星星地前來,這回可是作為海軍編隊聲勢浩大地來了,為首的是表兄弟倆——全權公使是海軍少將喬治·懿律,副使就是義律。
美國人是怎麼說來著:“當然,我們全都為自己的祖國而驕傲,也為自己身為美國公民感到光榮。尤其是當美國軍艦出現在這裏的時候,我們會變得異常自負,喜歡擺出一副大國的姿態去對待清國人,好像我們的任何要求都必須得到最高的尊重。”[3]
看,又是海軍!
2. 吃驚,很吃驚,大為吃驚
廣州人第一次聽到西洋船上的炮聲,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第一次,就被驚了一陣子,大概是在1517年(正德十二年)8月15日,明代的第11個皇帝正德皇帝當政時。
經1514年(明正德九年)那位葡萄牙軍人到中國探路之後,中國的財富讓最早起的鳥兒葡萄牙人紅了眼,1517年受政府派遣,葡萄牙船隊來中國。
初到廣州的西方霸主,這時還是小心翼翼地,他們一進城先放禮炮,中國史書記載“銃聲如雷”。摸不透中國底細的西洋人給足了中國人麵子,他們放的是向中國致敬的禮炮。
但中國人分不清“銃”和“炮”,把最新式的火炮當作了中國舊式火銃、烏銃一類的火器,算是吃了一小驚。
後來的世界霸權落入英國人之手。我們看看英國的情況。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一支英國使團船隊從大不列顛島南邊的樸茨茅斯港出發,浩浩蕩蕩地奔中國而來。為首的“獅子號”,特使馬戛爾尼的座駕,當時英國海軍最棒的軍艦,艦上足足裝備有64門大炮。
英國船隊在天津靠岸,乾隆皇帝派出欽差大臣等一幹官員,許多人都上“獅子號”參觀。“這些官員們似乎過去從未到過海上,自然也從未看過‘獅子號’這樣高大而華麗的船隻。他們走到船邊不知如何上船。船上馬上從甲板上用滑車放下椅子把他們很快很舒服地拉上來。他們坐在椅子上又是驚恐又是高興又是羨慕。”[4]斯當東在一旁譏笑。
中國官員們如同到新開張的遊樂場坐了一次從未坐過的過山車,玩過也就玩過了,談不上有什麼震動。
對英國的堅船,英國的利炮,中國人一派談笑自若,波瀾不驚。
到1830年(道光十年),中國人“驚”了。
嗚——一艘叫“福士號”的英國船,這年4月在珠江口拉響了汽笛,英國史書記載,這條船“使本地人大為驚奇”。[5]
這就讓人納悶了,那時的廣州人天天看洋船,就好比今天的城市人天天看汽車,什麼船能使廣州人“大為驚奇”?
302噸的“福士號”是一種被英國人稱為“steam ship”的船。steam是“水蒸汽”,ship是“船”,譯成中文叫“汽船”,它是由steam-engine——蒸汽機推動前進的。蒸汽機要燒煤,船上有煙囪冒煙,廣州人將它叫“煙船”。還沒用上螺旋槳的煙船,船的兩邊外側裝有大水輪,以蒸汽驅動水輪而前進,所以又叫“輪船”。“福士號”是駛來中國的第一艘蒸汽輪船。
幾千年來,推動船舶前進的力量是劃槳的人力或鼓帆的風力,局限性極大。海上航行由蒸汽機取代了風吹帆篷是造船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以蒸汽為動力的輪船徹底擺脫了風力的束縛,逆風也好無風也好,再也阻擋不了蒸汽輪船,同時船速的加快也縮短了歐洲到遠東的航行時間。
在“福士號”現身中國30多年後,有個湖南人一見這種煙船竟然昏了過去。地處內陸的湖南人哪裏見過珠江上外國船隻帆檣如雲的陣勢,何況還是煙船。
他叫胡林翼,攻打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左臂右膀。進士出身、曾任湖北省長、文武兼備的湘軍二號人物胡林翼絕非等閑之輩,不然,熟知湘軍故事的毛澤東,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怎麼會字“潤之”,那正是胡林翼(胡潤芝)的號。
1861年(鹹豐十年)圍攻安慶時,這位高人在長江邊看見一艘英國輪船箭一般地逆江而上便口吐鮮血昏了過去,之後說了一句話:這個世界要變了。胡林翼很快不治身亡。
費孝通先生對胡林翼的話有個分析:“說明這個人看得很遠。他看到了一個轉折點,曆史的轉折點。……這是工業文明的力量,比太平天國的力量要大得多。這個力量才是真正的對手。從長江水麵上的一艘外國小火輪,看到一個新的世界就要到來,這確實需要相當的遠見。”[6]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英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船。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美國造出了第一艘蒸汽動力的船。
1830年(道光十年)英國發明了汽船上用的螺旋槳推動器。
1838年(道光十八年)英國商船“天狼星號”以蒸汽為動力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
過去由廣州寄一封公文到倫敦需要4~6個月,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接任義律的璞鼎查乘輪船從倫敦來到澳門隻用了67天,其中還包括了途中上岸逗留的10天。
胡林翼作為中國的先知先覺者,昏過去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的事情。
中國人驚也驚得太遲了,昏也昏得太遲了。
煙船最初在珠江口的出現,讓十三行行商們著實吃驚。雖然他們不知道英國的瓦特已經發明了steam-engine,更不會知道steam-engine的發明標誌著大工業時代已經來臨,但見多識廣的他們隱隱約約地預感到了什麼,他們立即打報告給廣東巡撫,廣東巡撫馬上轉奏皇上,說過去的夷船逆風難行,如今的“煙船能行逆風,並無帆檣,止有煙管,船內燒火,煙氣由管道通出,船旁兩邊各駕車輪,煙動輪轉,行駛甚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