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扁豆徹底炒熟,這是防止扁豆中毒的最重要的方法。炒扁豆的時間不能短,一定要煮到扁豆質地變蔫,顏色由鮮綠變為深綠色,還可以用筷子夾一個起來聞一聞,看看有沒有豆腥味,隻有保證扁豆徹底煮熟燜透了,扁豆的安全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熬出好喝又健康的綠豆湯
綠豆湯可消暑解毒,一碗好喝的綠豆湯應該是清而發綠、香而爽口的,綠豆比較難煮熟,有時煮的時間久了湯色會發紅發渾,失去應有的特色風味。該如何熬一鍋好的綠豆湯呢?第一種方法:分次加水
將綠豆洗淨,控幹水分倒入鍋中,加入開水,開水的用量以沒過綠豆 2厘米為好,煮開後改用中火,當水分要煮幹時(注意防止粘鍋),加入大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繼續煮 20分鍾,綠豆已酥爛,湯色碧綠。
第二種方法:沸水先泡
將綠豆洗淨,用沸水浸泡 20分鍾,撈出後放到鍋裏,再加入足量的涼水,旺火煮 40分鍾。
第三種方法:保溫瓶浸泡
將綠豆洗淨,放入保溫瓶中,倒入開水蓋好,3~ 4個小時後,綠豆粒已漲大變軟,再下鍋煮,很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綠豆煮爛。
第四種方法:幹炒
綠豆下鍋煮之前可放在鐵鍋裏炒 10分鍾,等裏頭的水分揮發得差不多時再放入煮鍋裏加水煮,這時豆和水接觸,一下子就爆開了花,豆沙就全出來了,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在其他豆子上。
第五種方法:冰箱冷凍
將綠豆洗淨,用沸水浸泡 10分鍾,待冷卻後,將綠豆放入冰箱的冷凍室內,冷凍 4個小時,取出再煮,綠豆也很快便酥爛。
煮綠豆湯時,建議放比綠豆多 10倍的水。煮綠豆的鍋不應是鐵鍋,因為綠豆中的類黃酮與金屬離子發生反應,會幹擾綠豆的抗氧化能力及食療功效,並且湯汁變色。煮的過程中為減少氧化,需要為綠豆湯蓋上鍋蓋。在煮的過程中加糖會減慢煮熟的速度,好的綠豆湯應該在煮好後再放糖。
到了冬天,男人都喜歡喝點酒,再上一碟泡菜,風味、勁道都足了。有的人喜歡在家裏自製泡菜。無論是自製還是購買,泡菜的健康問題都是要多注意的。
泡菜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
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鹽。蔬菜中本身含硝酸鹽(這是無毒的)比較高,比如蘿卜、雪裏蕻、白菜等天然蔬菜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無毒硝酸鹽,在醃製的過程中,細菌會將它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有致癌的危險,醃製時所放的大量鹽中也會自帶一部分亞硝酸鹽。
醃製泡菜時細菌無法完全避免,如果醃製時正逢氣溫高、鹽量又不足,在醃製的最初 8天內將會產生大量的細菌,它們會將硝酸鹽變成亞硝酸鹽。
對慢性疾病不利。醃製泡菜時會用到大量鹽或糖,它們會加重人體腎髒負擔,而且發生高血壓的風險也會增高,鹽分過高還會對胃腸係統有害,或可誘發胃潰瘍。
容易引起人體維生素 C缺乏和結石。泡菜經過醃製,維生素 C幾乎“全軍覆沒”,泡菜通常含有較多的草酸和鈣,不易被人體排出,長期食用容易沉積在泌尿係統形成結石。
適當吃點泡菜調節胃口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嗜醃菜成癖。
健康地醃製泡菜
醃製衛生:不要沾上生水和油脂,水應燒開晾涼再用,不要用爛葉、黃葉,菜要洗淨、晾幹後再用,容器要幹淨,裝壇要滿,為防止細菌侵入,壇沿要放滿鹽水,裝壇後要密封放置在溫度偏低且避陰的地方。
減少亞硝酸鹽的方法:
加入一些鮮薑、鮮辣椒、大蒜、大蔥、洋蔥、紫蘇等配料,或者加入幾片維生素C,均可幫助降低亞硝酸鹽水平;加足食鹽,抑製細菌,一般 5千克泡菜需要加 0.5千克鹽,若醃製過程中菜有酸味,可再加半袋鹽;泡菜醃製時間要在 20~ 30天以上,醃好後存放的時間也不能太久,最晚到次年春季,不給細菌生存的機會;酸菜、雪裏蕻等醃製 4天後,亞硝酸鹽含量開始增高,7~ 8天含量最高,危險性最大,9天後其含量逐漸下降,半個月後食用最好,在三四個月內食完最安全,但若是大白菜醃漬半個月後菜幫仍然發白,表示還沒有醃好,不要吃。
多選擇耐貯藏、不怕擠壓的材料醃製。如蘿卜、大頭菜、大蒜、芥菜、白菜、豆角等,有些蔬菜含水分很多,怕擠怕壓,容易腐爛,如西紅柿、生菜等就不宜醃製,還有一些蔬菜含有大量纖維素,醃製後風味不佳,如韭菜。
看似簡單的煮蛋裏麵學問大
誰還不會煮蛋呀,將雞蛋放進鍋裏加水,點火,OK,10分鍾以後就等著關火。可不怕你不信,煮雞蛋還真的是有不少講究,看完下麵的煮蛋技巧你就知道了。
煮蛋前:先泡水
在煮雞蛋之前,要先把雞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會兒,再放入冷水鍋中煮沸,這樣做的好處是,你通常不會看到蛋殼破裂的情況出現。
火候:中火最好
煮雞蛋時若用大火,劇烈上升的溫度容易引起蛋殼內空氣急劇膨脹,蛋殼會爆裂;若使用小火,煮蛋的時間就會延長,對於新手來說,非常不好把握雞蛋的老嫩;煮雞蛋以中火最為適宜。
時間:依需要定
把握好煮蛋時間能夠隨心所欲地控製蛋的老嫩程度。通常你如果是將雞蛋丟進鍋裏直到煮沸 N久後再回來關火的話,吃到的都是煮得相當老了的雞蛋。
在煮雞蛋上,水石的師兄大北資格比較老,他這些年保持著每天為自己和女朋友煮一個雞蛋的記錄,對於煮什麼樣的雞蛋得心應手,他的經驗是:
煮軟蛋——水開後煮 3分鍾關火,保準蛋黃是流體狀;
煮溏心蛋——水開後煮 5分鍾關火,蛋黃鐵定是稠液狀,軟嫩滑潤;
煮硬蛋——水開後煮 7分鍾關火,最不濟也隻有中間一點點稀了,蛋黃幾乎完全幹爽,要是再煮久的話,那蛋黃絕不可能還有一丁半點兒的稀狀了。
大北的經驗是有道理的,煮蛋,即使是煮硬蛋,也不可隨意延長時間,因為雞蛋在沸水中煮的時間過長,內部會發生一係列化學變化,降低雞蛋的營養價值。
有沒有掌握煮蛋時間和火候、保留雞蛋營養更合理更好的方法呢?也有,要實在不願意在煮雞蛋上耗費太多的體力和腦力,那就去買個煮蛋器吧。煮蛋器這玩意兒說起來也不算新潮,十多年前在德國就出現了,除了能節約時間、水、能量外,它也能保證雞蛋的營養價值。
怎樣給茄子省點油
對經常做飯的人來說,茄子的“吸油大法”並不陌生,倆茄子下鍋,鍋裏有多少油都會滋拉兩下被吸得精光,你常常不得不臨陣加油,不然茄子就糊了。經過這樣一場戰鬥炒出來的茄子,想不油膩都不行。
不想吃到太油膩的茄子,那要怎麼辦呢?當然了,你會想到涼拌,這當然是個好方法。你大可以不必炒茄子,將它切成想要的形狀,用開水汆燙一下,加調味料那麼一拌,清新又爽口,好菜!
可如果想吃不那麼油膩的炒茄子或燒茄子,水石的同事小丁的方法或許值得一試。小丁也是個茄子迷,但他不喜歡油膩,經多方嚐試,他總結出了兩種讓茄子不費油的方法:
1.將切好的茄子用鹽拌勻醃 15分鍾,然後擠去滲出的水,倒入鍋中燒時不要加水,反複煸炒至茄子變軟,然後再調味出鍋。
水石的實驗心得:小丁這個方法做出來的茄子確實既省油又可口,大概是因為用鹽逼出了茄子中的水分,使茄子不再那麼吸油。按照這個思路,將茄子先在鍋中幹煸(不放油),待水分蒸發,然後再下油鍋炒也同樣能減少用油。
2.先用一勺澱粉和一大碗水調成較稀的水澱粉,再把切好的茄子放入澱粉水中浸泡一會兒撈出,先用大火炸茄子,待茄子泛黃後馬上改用中火,防止外焦內硬。
水石的實驗心得:這個方法也可以省不少油,可能與勾芡掛糊後阻止了油被吸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