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烹調時刻,展現大廚的魅力
白醋護手法
如今男人護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男人都不太喜歡打理手。這在平時不礙事,大老爺們兒的手粗糙點就粗糙點吧,但洗洗涮涮時就見著區別了。
在廚房裏忙活,免不了接連著洗菜洗鍋,濕手風幹後會幹得跟拉皮似的,很不舒服,尤其是秋冬更明顯。戴上手套倒是可以舒服點,但膠皮手套擱手上那感覺真不如甩開雙手幹活來得暢快。
如果你不想像嬌氣的姑娘家般使用橡膠手套,同時也不想看到自己的雙手若幹年後迅速地粗糙起來,那麼煮飯後的護手就相當重要了。有一種很簡單經濟的方法:
煮完飯後,先用香皂將手洗幹淨,用幹淨的毛巾擦幹,然後將白醋倒入手心中裝滿,接著將手心裏的白醋反複揉搓到兩個手上,至少停留 3分鍾以上,同時不要停止揉搓的動作,接下來要用溫水衝淨手上的白醋。
想要保持護手的效果,男人們其實還需要一管護手霜,尤其是生活在幹燥北方的人,以及秋冬季節。護手霜沒必要買多高級的,反倒是商場裏那些一兩塊錢的好,洗淨白醋後多塗一些,塗勻就行了。
以上白醋護手法沒必要每天都做,一周一次效果就很好了。要注意的是,若手部有傷口或倒刺導致破裂,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否則傷口接觸到白醋,會被刺激。白醋護理手部的妙用
白醋屬於微酸性,成分簡單,又不染色,能使皮膚變得性質溫和柔軟,在這種狀態下皮膚毛孔量會大大增加,如果塗抹護手霜將得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雙手接觸洗潔精、皂液等堿性物質後,微酸的白醋塗在手上,可以去除殘留在肌膚表麵的堿性物質。這裏說的白醋就是平時做菜用的食用醋,一瓶大概也就在兩塊五,
其實除了白醋外紅醋效果也是一樣的,但估計沒幾個人喜歡將紅得發黑的醋往身上抹吧,所以我們傾向於推薦白醋,一瓶白醋恐怕足夠用上一年了,要是過期了最好還是換新的吧。
水石鄰居小剛的“煮男”曆史有三年多了,女朋友常誇他手比以前好看多了。小剛戲稱自己每周都要做一次“手膜”,洗完手搓點白醋到手上,然後裹上保鮮膜,20分鍾後打開。小剛還有個白醋護手經驗,就是用白醋加護手霜來防冬天凍手,他以前每年冬天手都會開裂,現在冬天隔一陣就會用白醋泡手後塗上護手霜,之後便戴上手套數小時,這些年都沒有凍過手了。
做菜用什麼油對身體有益
你到超市去挑油,一圈轉下來即便是個有主見的八成也要挑花了眼,橄欖油、花生油、菜籽油、調和油……哪種油對身體最有益呢?要學會合理用油,就必須先了解油脂的種類:
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供能
用動物脂肪煎出的油一般都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如豬油,這類油不是素食者的首選,此外,植物油中的椰子油和棕櫚油也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含量。
飽和脂肪酸會在體內形成人體所需的脂肪和能量,但不能經常食用,否則容易使血膽固醇水平增高。
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對身體有益
這樣的油包括花生油、菜油和橄欖油,這些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比較穩定,不易氧化,對機體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對身體有益的同時也可能誘發疾病
這樣的油包括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棉籽油、紅花油和葵花子油等,這些油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但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在體內被氧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等機體突變。
其實,對身體有益的油並不是單獨的哪一類或哪一種,做菜時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按一定比例放油,以上三類油的比例在 1∶1∶1~1∶2∶1是最好的,平時用油可盡量多嚐試,並相對多地使用菜油、花生油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
俗話講,看菜吃飯,這也可以套用在做菜上,即看菜用油,做菜講的是煎、炸、炒、煮、拌等,相應人們使用的油也隨著在變化,比如煎炸需要高溫,可以用沸點高的橄欖油和花生油,炒菜大家都喜歡用一般的調和油、大豆油,煮菜煲湯可以放點芝麻油、花生油,能增加湯的口感,用來提味,而涼拌用芝麻油和橄欖油可保持營養。
不過等你真正按照以上方法去挑植物油時還是會頭大的,有些油你可能在超市貨架上搜尋好幾遭也看不到(比如黃油、橄欖油太貴了,普通市民吃不消啊,大眾自然較難買到),另外,一桶油少說也得三五十,總不能各種都拎一桶回家吧,怎麼辦呢?水石同事李哥的方法也許對你會有參考意義。李哥這些年幾乎將超市裏各種油都吃遍了,不過他從來不會一次買多種,他喜歡將炒菜用的油換著吃,比如這個月買的是花生油,等花生油吃得還剩一小瓶時,便可以著手買大豆油,芝麻油和橄欖油就買小包裝,一般也能用兩三個月。
你也許不知道什麼叫調和油,這裏要說一說調和油。專家們都會建議將各種植物油混著吃,市場上就出現了已經將多種油類調和在一起的油,這就是調和油。這是個不錯的用油選擇,但你在挑油的時候應該看清楚它的成分,要是裏麵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就要慎選,比如椰子油和棕櫚油。
炒菜時油溫裏麵有學問
看菜譜時,相信你心裏一定有個大大的疑問:怎樣算是 5成熱,怎樣算是 7成熱?當我們經驗不足時,常常容易被這些詞彙搞得暈頭轉向,油溫又不能用溫度計測量,眼睛哪裏就能瞧出是幾成熱?
怎樣定義十成油溫
十成油溫原本是廚師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標示溫度的,估算的溫度往往因人而異。由於廚師經驗豐富,因此這種幾成熱的表示方法基本上誤差較小,但對於經驗不足的人來說,卻不容易掌握,不過,既然要做“煮男”,那麼烹飪的樂趣當然不能止步於油溫!
下麵介紹一種辨別油溫的簡單方法: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然後看筷子周圍油的變化,感受溫度。2成熱(適合小火炒醬料)時,油的表麵變化不大,用手置於油鍋上方,能微微感覺到有點熱;5成熱(適合滑炒)時,油的表麵開始變化明顯,用筷子置於油中,能看到有微小的氣泡浮起;7成熱(適合熗鍋、爆炒)時,筷子上的氣泡變得密集,開始有少許青煙升起;8成熱(適合煎炸)時,氣泡變得很密集,鍋的上方油煙變得明顯。一般炒菜,隻要看鍋開始飄煙,即可將菜下鍋翻炒,不要刻意等到油燒得過熱,也不要剛放進去就放菜,特別是油炸菜肴,過高的油溫會讓所炸的菜肴外焦裏不熟,過低的油溫無法保證菜肴的酥脆。
控製油溫的技巧
烹製菜肴時,掌握好油溫的火候十分重要。該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該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
用旺火時,菜下鍋時油溫應低一些,旺火可使油溫迅速升高,如果原料在火旺、油溫高的情況下下鍋,你的菜肴很快就會出現粘連現象,吃到嘴裏時還會發現它外焦裏不熟。
用中火時,菜下鍋時油溫可偏高些,中火加熱油溫上升較慢,原料下鍋後油溫會降低,如果不等油溫高一些再下鍋,你的菜通常會出現粘液脫落、水分流失過多而變老的現象。
水石做菜時還有個心得:炒菜時如果發現火太旺,可以迅速將鍋端離灶台,或關小燃氣,也可加入涼油。另外,油溫還需要根據原料的多少、質地、形狀來掌握,炒菜時方法不是孤立的,經驗多了可靈活掌握。
熱水焯青菜,營養全破壞
飯店的青菜看上去都是新鮮翠綠,讓人垂涎欲滴。青菜在開水中焯一下再急火快炒幾下,看上去便綠得讓人心動,既然顧客喜歡,廚師們當然願意將青菜焯一焯。殊不知廚師雖說能做得一手色香味俱全的菜,但不一定能保證菜中有足夠的營養。
青菜被這麼一焯,營養素的損害便差不多到頂了,我們吃青菜就是為了吃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 C,焯水破壞的也正是維生素 C,這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營養素,它有四怕:一怕水,水洗或水焯特別容易使大量的維生素 C流失;二怕堿,維生素 C遇堿則被破壞掉,所以青菜不能用洗潔精洗;三怕加熱和光照;四怕氧氣,遇氧它便氧化了。焯水占了維生素的兩怕——水焯和加熱,吃到口的青菜恐怕隻剩下纖維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