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材處理,下廚前的熱身運動(1 / 3)

第五章 食材處理,下廚前的熱身運動

大米淘幾次好

淘米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了。你是不是跟許多大老爺們一樣,一般都是隨便淘一淘就好了?

其實淘米也是有學問的,新米一般用清水淘洗兩遍就可以了,清洗時不要使勁揉搓。如果過度地清洗和搓揉,不僅會使大米內所含的B族維生素流失,也會使其內部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減少。不過,對於一些存放過久的大米,可以多淘幾遍。

正確的淘米方法是:用冷水,不要用熱水和流水淘洗;適當控製淘洗的遍數,以能淘去泥沙雜屑為度;不要用力去搓;淘米前不要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以防止米粒表層可溶性營養大量隨水流失。米的吸水率在浸泡兩小時後最大,所以,淘好後先將米浸泡兩小時,然後再煮飯。米浸泡後煮飯時間可節省40%,B族維生素損失也較少。

這裏給你傳授幾個煮飯的小竅門。煮飯的時候,在煮飯水裏加幾滴色拉油,可使米飯粒粒晶瑩。滴幾滴檸檬汁的話,可以使飯粒柔軟。如果你要煮一鍋蓬鬆的米飯,可在鍋裏撒一點鹽。另外,煮飯時加點醋的話還能夠防止米飯變餿。

土豆切好後,泡還是不泡

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切土豆的時候,都會將切好的土豆放在水裏浸泡。這主要是為了隔絕空氣,避免土豆氧化變黑。

一般來說用水浸泡後的土豆,它的沙性成分沒有了,轉而變脆,用來炒絲、涼拌是最合適的。但炒土豆片、燉土豆要的就是那種鬆軟的口感,所以一般不用水浸泡,臨做前再切就可以了,這樣可避免土豆發黑。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吃麵一些的土豆的話,切後就不要泡,但是澱粉含量比較高。如果想吃清淡的話,建議你在水裏多泡一會,還能降低澱粉的含量,減少澱粉的吸收,不會發胖。泡的時間的長短對土豆沒有影響,但是最好不要超過半天。

加工過的蔬菜存放時間越長的話,營養成分損失也就越大,所以,應盡量縮短切配與烹飪間的時間,盡量遵循現切即烹的原則。

刀法直接影響食物營養

很多人認為切菜隻是一道最不重要的工序,其實不然,能否切得一手好菜,不僅決定烹飪的難易程度,甚至影響菜肴的營養價值。

在製作菜肴的切製中,根據原料的性質和烹調要求,可分為直切、推切、拉切、鋸切、鍘切、滾切等六種方法。

直切:右手拿刀,左手按穩原料,刀垂直向下,一刀一刀筆直地切下去。直刀切法一般用於脆性原料,如:鮮藕、蘿卜、青筍、黃瓜、白菜、土豆等。

推切:推切時刀與原料垂直,刀由後向前推(著力點在刀的後部),一切推到底,不要往回拉。這種刀法主要用於質地較鬆散、用直刀切容易破裂或散開的原料,如:叉燒肉、熟雞蛋等。

拉切:刀與原料垂直,切時刀由前向後拉。主要以拉為主,著力點在刀的前部。拉切刀法適用於韌性較強的原料,如:豆腐皮、海帶、鮮肉等。

鋸切:鋸切刀法是推切和拉切兩種刀法的結合,是比較難掌握的一種刀法。鋸切刀法是刀與原料垂直,切時先將刀向前推,然後再向後拉。這樣一推一拉像拉鋸一樣向下切把原料切斷。鋸切刀法一般用於切一些比較厚而且無骨有韌性的原料,或質地鬆軟的原料切成較薄的片形,如涮羊肉的肉片等。

鍘切:鍘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握刀柄,左手握住刀背的前端,兩手平衡用力壓切;另一種是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按住刀背前端,左右兩手交替用力搖動。鍘切刀法一般用於處理帶有軟骨、細小骨或體小、形圓、易滑的食物,如:雞、鴨、魚、蟹、花生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