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把好選材第一道關(2 / 3)

首先,你可以看看雞蛋表麵是不是有一層白霜一樣的東西。新鮮雞蛋的外殼上有層白霜一樣的東西。白霜起封閉蛋殼上氣孔的作用,既能防止細菌進入雞蛋內,又能防止蛋內水分的蒸發,保持蛋液的鮮嫩。但有些不明白的賣家為了賣相好,用濕抹布給擦掉了,這樣細菌會乘虛而入,水分也會蒸發,導致雞蛋變質。

其次,你可以用手握住雞蛋,對著光觀察,好蛋蛋白清晰,呈半透明狀態,一頭有小空室;而“壞蛋”呈灰暗色,空室較大,陳舊或變質的雞蛋還有汙斑。

此外,你還可以搖一搖、聞一聞。好的雞蛋相互碰擊聲音清脆,手握蛋搖動無聲,有“晃當聲”的是“壞蛋”;用嘴向蛋殼上輕輕哈一口熱氣,再聞一聞,好的雞蛋有輕微的生石灰味。

當然,如果上麵所有的這些方法你都覺得麻煩也不要緊,還有更簡單的方法,不過你可能無法在買的時候就分辨出來,在買回家後才能辨別。方法是將雞蛋放入一盆幹淨的水中,如果雞蛋在水中沉下去就是新鮮雞蛋,浮起來的雞蛋就是壞了,因為新鮮的雞蛋比重比水大,雞蛋壞了裏麵的蛋白質會產生氨和硫化氫等氣體,蛋殼裏有了氣體,比重就比水小。

相信隻要掌握了這些技巧,你再也不用麵對將“壞蛋”打入碗裏的尷尬了。

挑選豆腐一看二聞三品嚐

豆腐營養價值高,物美價廉,是大眾餐桌上的家常菜。不過,由於豆腐的保質期短,而且大多數豆腐都是小作坊生產,所以,學會挑選健康放心的“豆腐”是我們“煮男”一族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1.看。直接觀察豆腐的顏色,優質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稍有光澤,如果豆腐的顏色過於死白,就有可能添加了漂白劑,不要選購。

2.聞。優質豆腐具有豆腐特有香味,劣質豆腐有豆腥味、餿味等不良氣味或其他外來氣味。

3.嚐。你可以取小塊豆腐細細咀嚼以品嚐其滋味,如果感覺豆腐細膩鮮嫩,味道純正清香,那就是優質豆腐;如果感覺粗糙,有酸味、苦味、澀味及其他不良滋味,那一定是劣質豆腐。在品嚐豆腐的時候,你還可以感覺豆腐的彈性和硬度。優質豆腐塊形完整,軟硬適度,有一定的彈性,質地細嫩,結構均勻,無雜質;劣質豆腐塊形不完整,組織結構粗糙且鬆散,易碎無彈性,表麵發黏並且用水衝洗後仍然粘手。

明明白白喝好奶

俗話說:“金水銀水不如奶水”。乳汁幾乎含有其他食物所含的全部營養,還含有世上千萬種食物所沒有的生物活性物質,對身體大有裨益。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奶產品品牌眾多,而且標識混亂,這直接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困擾。麵對選購牛奶的困擾,水石隔壁的牛大爺就總是向大家夥普及:“牛奶應該在包裝上標注清楚到底是個什麼‘身份’,就像豆油那樣,是轉基因的,還是‘純種’的,你得告訴大夥呀!這樣大夥才能喝得明明白白!”

牛大爺的話不無道理,但是諸多的概念標識更會把人弄糊塗了,那麼,到底喝什麼樣的牛奶更有營養呢?事實上,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各種牛奶的營養價值排位順序是:鮮奶是金,酸奶是銀,奶粉是銅,常溫奶是鐵。

鮮奶營養價值最高,而常溫奶中往往添加了一些香精、奶粉、增稠劑、穩定劑等,而且常溫奶是采用 130℃~ 150℃超高溫滅菌後灌裝的。這種消毒方法不僅能破壞鮮奶中全部生物活性物質和大部分維生素,還會使容易被人吸收的鈣離子與牛奶的酪蛋白結合,形成不易被人吸收的絡合物。因此營養價值最低。

酸奶比常溫奶好,是因為它不含抗生素,並含有益的乳酸菌;奶粉比常溫奶好,是因為奶粉中添加了多種維生素和鈣、鐵、鋅等礦物質。

因此,你在選擇奶產品時,若想偏重選擇營養型的,應側重選原汁原味的鮮奶或者微酸發酵酸牛乳,但想解口渴,喝個口感,則應選乳酸飲料或乳飲料。

此外,你在選擇牛奶的時候,要避免“兩高一低”:即高溫、高鈣和低脂。首先,牛奶消毒不是溫度越高越好,因為牛奶的營養成分在高溫下會遭到破壞,其中的乳糖在高溫下會焦化。其次,牛奶含鈣量和濃度不是越高越好,其實各廠家牛奶的含鈣量差別並不大,但是為了製造賣點,有些廠家在天然牛奶中加進了無機鈣,但這類鈣並不能被人體吸收,久而久之在人體內沉澱下來甚至會造成結石。牛奶中的脂肪也不是越低越好,很多人擔心喝了牛奶會長胖,因此總是選擇脫脂牛奶,其實牛奶當中所含的脂肪不可能在人體中直接轉化為脂肪,而且天然牛奶自身所含的脂肪比例並不高,同時脫脂牛奶營養成分大

為減少,也不利於人體健康。

精明能幹,鑒別“陳化糧”

水石前一陣在菜市場買了一袋大米,回家做好飯後發現,米飯顏

色蠟黃,口感粗糙幹澀,問了鄰居才知道,原來買到了“陳化糧”!

水石上網搜資料,資料說糧食一般分為新糧、陳糧和陳化糧三種。當年的糧食屬於新糧;第一次儲存期限超過一年的是陳糧;儲存後變質的糧食是陳化糧。陳化糧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已經分解,所含維生素、無機鹽遭到破壞,而黴菌的代謝產物——黴菌毒素大量積聚,是不能直接作為口糧的糧食。如果不小心食用了陳化糧,會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欲減退等症狀,嚴重的話在 2~ 3周內會出現肝脾腫大、肝區疼痛、皮膚黏膜黃染、腹水、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現,也可能出現心髒擴大、肺水腫,甚至痙攣、昏迷等症狀。

所以,我們在購買大米時一定要學會鑒別,確保買到安全的新糧。

1.看。陳化糧色澤呈白色或微淡黃色,透明度差或不透明。一些不法商販會將陳化糧“拋光整容”繼續出售,這時隻要用水衝洗,就會出現大量雜質沉澱,加入的油漬、蠟漬經水泡後也會現出原形。

2. 聞。優質的大米會有一種特有的清香,通過嗅覺可以辨別出來,而各種黴變糧食都會產生一些不良氣味,即黴腐味。

3. 嚐。優質的大米放在嘴裏生吃時不會有異味,而且容易被咬碎,舌頭能嚐到澱粉的味道。糧食發生黴變,會失去原有的香味,吃起來有一種苦澀味。如果做成米飯質地鬆散,咀嚼起來淡而無味。

4.摸。新米光滑,手摸有涼爽感;陳化糧色暗,手摸有澀感;嚴重變質米,手撚易成粉狀或易碎。

食用油挑選把好“八看”關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用油作為人體攝取熱量的重要物質之一,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買到健康營養的食用油,也是我們“煮男”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水石朋友王大海的表叔是一名星級酒店的廚師,他說,懂得如何選購食材,是作為一名好廚師的先決條件。對於如何挑選到好的食用油,他總結出了一套“八看”法,可謂“獨門秘笈”,你抓緊學一學吧。

1.看標示。在選購食用油時,應詳細看清每瓶油的標簽、品牌、配料、油脂等級、產品標準號、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無廠名、無廠址、無質量標準代號的千萬不要隨便購買。

2.看包裝。看其條碼是否印製規範,是否有改動跡象。

3.看色澤。一般高品質食用油顏色淺,低品位的食用油顏色深(香油除外)。油的色澤深淺也因其品種不同而使同品位油的顏色略有差異,加工出來的劣質油比合格食用油顏色要深。

4.看透明度。一般高品質食用油透明度好,無渾濁。

5.看有無沉澱物。高品質食用油無沉澱和懸浮物,粘度較小。

6.看有無分層現象。若有分層則可能是摻假的混雜油。

7.看油狀。取個幹燥潔淨細小的玻璃管,插入油中堵好上口慢慢抽起。看油狀,若呈乳白狀,表明內中有水,而且越白就說明水分越多。

8.看生產工藝。看該食用油屬“壓榨法”生產的還是“浸出法”生產的,壓榨油能夠保持原料原有營養成分,且油的品質比較純。

五花八門調味品,高招仔細選

“個頭小,本領大”的調味品,是烹製美味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如今的調味品,早已不是過去“油鹽醬醋”那麼簡單,看看超市貨架,調味品已經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令人眼花繚亂。難怪有人感歎:現在“打醬油”也不簡單了。

調味品五花八門,你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1.認準 “QS”標誌。從 2004年實施食品市場準入製度以來,醬油、醋、醬醃菜等所有調味品已經納入了 QS認證。這就是說,隻要是在大型超市購買,隻要這些調味品的“QS”標誌不是仿冒的,一般你就不用擔心質量問題。

2.看清產品說明。看說明時主要看清調味品的成分,以及調味品適合烹調什麼樣的菜肴。

3.選擇大品牌。選擇大品牌而且品牌曆史比較長的產品,一般來說,比新的小品牌質量安全更有保障。

4.新品先買小包裝產品。對於市場上出現的如雞汁、牛肉汁、豬肉汁等複合型的調味品,不少人都沒有使用過,在初次購買的時候,你最好選擇小包裝的產品,防止買回家發現不喜歡它的味道而造成浪費。

選冷飲,防“色”誘

有人說,冷飲是給人帶來冰爽和甜蜜的天使。酷暑難耐的時候,一盒冰激淩,能讓你頓感冰爽和甜蜜。不過,如果你驚訝地發現在吃過冷飲後,嘴唇和舌頭都被冷飲染色的話,那這冷飲絕對不是給人帶來冰爽和甜蜜的天使,它隻是魔鬼。

市麵上出售的冰糕等冷飲類食品,有的色澤特別鮮豔,這是超量使用色素所致。

現在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兩類:天然色素與人工合成色素。合成色素色澤更鮮豔、著色力更強、價格更便宜,為冷飲店的首選。但是,人工合成色素對人體的風險遠遠高於天然色素,因此一般冷飲企業都會用化工色素來提色,比如,胭脂紅、莧菜紅、亮藍、檸檬黃、日落黃、葡萄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