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幹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私,有一個不願向他人袒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無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在家庭環境中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自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3規避三種錯誤的人際交往模式
除了自我心理障礙之外,有些外在體現的人際交往模式也要避免。這些交往模式,不僅局限於自身因素,還有對外界的要求和渴望,隻有平衡處理自身與外界之間的關係,才能建立健康的相處模式。下麵三種錯誤的交往模式是我們容易采用的:
更多熱門小說,請訪問宜搜小說搜索(b.easou.com)
[39]九型人格的互動關係(1)
《九型人格》 第三部分 九型人格的互動關係(1) (1)怕被拒絕。
這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以不安全感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這種感受的人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這是一種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中退縮的人,並不是不願意與人交往,而是擔心自己主動與人交往時,別人不理睬自己怎麼辦,或者別人不熱情怎麼辦。當他們忐忑不安、鼓足勇氣、小心翼翼地與人接觸時,如果遇到對方大方熱情的回應,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對方是同樣拘謹的人,回應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熱情,他就可能揣測別人是不是不喜歡自己?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先封閉自己吧。於是,他會采取一種妥協的處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縮。
另一種人際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現形式是認為世人都很狡猾,擔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騙。這類人總是不信任別人,感到社會複雜、人心難測,自己不像別人那樣狡猾,怕吃虧。與同*往時,總是在想別人是不是想從我這裏得到些什麼,與異*往時,又在想別人對我有什麼企圖等。
(2)不會說“不”。
這類人常以奉獻者的角色與人交往。他們一般認為,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歡愉。他們絕對尊崇法律和社會道德,就是一般的社會習慣也不敢違反。這類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向周圍或社會說過“不”,別人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讓你先打好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反抗與對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時的心理需求很容易獲得滿足,隻要得到一聲誇獎,什麼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同樣以這種幼稚的心理參與社會,顯然會形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們往往會行善舉而期望有所回報,當善舉無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