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誘惑 八、印度人(1 / 3)

印度誘惑 八、印度人

當你抱怨鞋子不好看的時候,有人都沒有腳。

印度諺語

多數印度教信徒不認為有穿鞋的必要;即使有,也簡單到隻是拖一對夾趾拖鞋,這樣既便當又省錢。在外國旅遊者看來,這是印度人不富裕的表現。這種看法雖然不無道理,卻又不盡其然。印度教信徒經常去神廟獻花拜神,把鞋子脫在門口,人人赤腳走進去,虔誠恪守他們世代傳承的這種敬神規矩;而不穿鞋或隻穿簡單的夾趾拖鞋,自然減少不少麻煩。

在印度,赤腳走路的好處是,路上有水窪不必繞道而行,直接趟過去就得;印度土路多,塵土大,回家後或出門前不用刷鞋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多數印度人不會拿自己的鞋子跟人家的比,或比出得意來,或比出沮喪來。而赤腳的印度女人,常在趾甲上塗了鮮豔的顏色,在腳麵上畫了花草漢那,在腳腕上掛金鐲銀鏈,而且身子被大紅大綠的紗麗圍裹,其腳上的漂亮趾甲、腳環、趾環以及漢那畫,在婆娑擺動的紗麗底下若隱若顯,構成印度街頭一道引人注目的異域景觀。

據在意此事的中國旅遊者觀察,他們稱印度人有三分之一不穿鞋,穿鞋的有百分之九十穿夾趾拖鞋;平常隻是打赤腳,講究的時候才穿拖鞋,而穿皮鞋的則是已經被歐化的。據另一些中國旅遊者觀察,他們稱印度人的窮與富可以如此區分,在街上走路的是窮人,騎摩托的是中產者,駕私人汽車的是富翁。以三兩句簡潔話語來歸納耳聞目睹的事物,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特色,但這種思維容易使我們忽略某些重要細節,不注意事物的個性化的一麵。

2003年度的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印度威普羅集團主席阿茲姆?普雷姆吉的個人財產高達59億美元,居印度第1位,亞洲第6位,世界第45位;而就全球影響力而言,即考察其政治聯係、業務規模和範疇,以及對社會的公益貢獻等,又被靠前排名於全球第10位。據媒體報道,這位58歲的印度首富,就住在班加羅爾的一所普通房子裏,每日駕一部產於1996年的,其市場價僅為2萬美元的印美合資的福特車上班,而且隻穿國產衣服,隻戴國產手表,隻坐經濟艙,隻住三星以下的酒店,其節儉品格同樣令人讚歎。2000年2月,威普羅股價暴漲,普雷姆吉的個人財產一度高達353億美元,僅次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事後普雷姆吉本人隻淡然笑道:“那隻是一筆理論上的財富。”

從媒體上我們得知普雷姆吉是印度軟件業的巨擘大鱷,也知道全世界二分之一的軟件是印度人設計的;印度有700餘家軟件公司在美國矽穀注冊,而且都做得非常好。因此在印度,軟件工程師收入豐厚,平均月薪高達40000盧比;較之於大學教授的15000盧比,一般白領的7500盧比,公務員的6500盧比,普通工人的2500盧比,城市勤雜工的1500盧比,要高得多。班加羅爾是全印度的IT中心,也是印度酒吧文化的發祥地,那兒的軟件工程師很有錢,花上500盧比(合11美元)喝一杯麥芽威士忌是常事;而這筆錢,大概是一個印度農民一周的收入。

在印度,我們更驚訝的,不是那兒的富人有多富,窮人有多窮,貧富差距有天壤之別,而是富人不驕不矜,彬然知禮節;窮人安貧本分,不會怨天尤人。印度最窮的窮人無疑是乞丐。印度乞丐之多,追逐外國旅遊者之固執,而且看人很有眼光,均予我們印象深刻。在德裏街頭,孫虹穿一件藍花背心,一條藍色緊身褲,戴一頂黑帽,很酷的樣子,幾個乞丐就纏著她緊追不舍,且給了還要。一次鄭爽老師碰到一個要了還要的乞丐,拿手指刮刮臉羞他,乞丐突然明白了,默然轉身離去。

印度的都會城市如德裏、孟買固然乞丐成群,赤貧者眾,但極少發生搶劫及詐騙事件。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他的印度遊記中寫道:“在印度這樣的國家裏,首先要學會的事情是,提防你的鄰居。”特別強調印度人善於行騙。我們在阿格拉的時候,李公明夫婦問酒店取牛奶,第一杯口感很好,第二杯就變了。詢問服務生的時候,服務生當即承認第二杯是摻了水的,馬上予以更換,馬上道歉賠不是。這是我們這個團隊在印度所碰到的最嚴重的一次欺詐事件。但平心而論,這種事情在國內根本就算不上啥,而人家知錯認錯,根本沒想到可以狡辯一番的那種誠實態度,感動了李公明夫婦,令他們欣然接受道歉。所以就我個人的印度遊曆來看,我認為馬克?吐溫的話是言過其實。

印度是阿拉伯數字的發源地。科學家認為,阿拉伯數字及其十進位製的表示方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要比發現杠杆原理和發明車輪技術更重要。然而,偏偏印度人根本不在乎這種說法,不會反複強調阿拉伯數字是他們的幾大發明之一,把這事老掛在嘴上叨叨不休;更不會為了保持這個古老的榮譽,強化全民的數字計算能力。在印度購物時,我們經常碰到店員算錯帳;比如你買了他68盧比的東西,給他一張100盧比,叫他找32盧比,雖然馬上找給你了,但很驚訝你怎麼算得這麼快,而且很容易認為你算錯了,甚至反過來要你退回他幾盧比,而等他用計算器驗算之後,明白是自己算錯了,又馬上道歉,馬上賠不是。

印度也是國際象棋的發源地。傳說從前有個叫舍罕的印度國王,因為他的宰相發明了國際象棋,打算予以獎賞一番。國王問宰相想要什麼,宰相對國王說:“陛下,請您在這個棋盤的第1個格子裏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2個格子裏給2粒,第3個給4粒,以後每一個格子都比前一個多1倍,請您將這個棋盤上的64個格子全部擺滿。”國王沒宰相會算帳,所以當即一口答應,殊不知若要滿足宰相的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全世界兩千年也生產不出這麼多麥子。這就是數學上著名的“麥粒問題”。

其實印度人根本不在意宰相的會算帳,或國王的不會算帳;較之於我們中國人,多數印度人較少欣賞雕蟲小技那樣的小聰明,不斤斤於誰比誰更厲害。這大概跟他們的宗教觀念有關,因為他們認為,在神的麵前,一個聰明人的聰明表現跟一個魯笨者的魯笨表現,並無多大差別。對印度人來說,這不但是一種宗教觀念,而且是一種生活態度。中國旅遊者非常驚訝的事情是,雖然印度人多,走在街上常有人滿為患的感覺,但很少看到有人吵架。若是車子被撞了,若是還能夠開,就趕快開走了事,而不是為了爭明白誰先撞了誰,堵在路上妨礙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