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之前的漫漫兩千年中,隻有我國的玄奘法師對阿旃陀有過細致生動的描述。大約在公元638年,玄奘到過這裏,當時這裏叫摩訶剌吒國。他在《大唐西域記》第十一卷中寫道:“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穀。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麵壑……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據學者考證,玄奘所述的會大聲吼叫的石象,是第十六窟石階前的兩麵印度象浮雕。
雖然以前我去過我國的敦煌石窟,對石窟藝術並非一無所知,但我對雕塑和繪畫以及佛學知識不甚了了,所以看了阿旃陀石窟裏的那些異彩紛呈的佛教石雕和壁畫,隻有眼花繚亂的感覺。不過細細看,也看得出壁畫上畫了釋迦牟尼生前從誕生至涅槃的具體行跡,其中有他的出家、修行、成道、降魔和說法等等,如玄奘所稱“巨細無遺”。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據專家分析,建於公元1世紀的第九窟,是小乘佛教藝術的最高代表;單就建築藝術而言,亦是阿旃陀最完美的典範之作。建於公元7世紀的第一窟,是大乘佛教藝術的最高代表。建於公元5世紀的第十六窟、第十七窟,是印度教藝術融合於佛教的最高代表。而其藝術表現最為成熟的,也是保存得最好的,而且最受人重視的,則是建於公元7世紀的第二窟。
阿旃陀是佛教石窟藝術的發源地,其後才有開鑿於公元1世紀的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公元3世紀的我國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公元366年的甘肅敦煌石窟,公元450年的大同雲岡石窟,公元490年的洛陽龍門石窟,以及公元755年的日本奈良的東大寺大佛;而它們之間於雕塑和壁畫在藝術上的傳承及衍變,有專家在他們的專著中有詳盡考證,在此恕不贅言。
參觀阿旃陀,除門票之外還要買燈票;20人以下收5盧比。手裏拿著燈票,以為人家會給我們發手電筒之類的專用照明器具,入了洞就揚起燈票問管理人:“燈呢?”人家指著洞壁上的一盞幽暗小燈不解道:“這不是燈嗎?”原來單買門票,是不能享用洞窟中的照明設備的。突然有個問題使我們備感疑惑,古代畫家是怎樣在這麼黑暗的洞窟中畫畫的呢?問了管理人,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畫家可以在洞門外擱一盆水,水裏擱一麵鏡子,由鏡子在水中的不同角度,將太陽光反射到洞內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十窟中,一位印度女遊客指著一尊佛像,熱心跟我們講解佛的手勢的含義;藏傳佛教稱其為手印。而且要我們用手掌拍擊石柱,聽洞內響起嘭嘭嚇人的回聲。因為隻是走馬看花地走完29個洞窟,再好看的也沒時間多看幾眼,所以走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買了一本印刷精美的阿旃陀壁畫圖冊帶回來細看,一本1200盧比;拿遊曆過印度、尼泊爾的美國探險家E?A?鮑威爾的話來說,這是“把我們和我們的錢分開”。就在我們自認為以後不會再來的時候,遇見兩位頭發花白的法國女遊客,她們說她們已經是第七次來阿旃陀了。
印度的另一座著名石窟,是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的奧蘭加巴德西北30公裏的埃洛拉石窟。這座石窟先後鑿成於公元3世紀至公元13世紀,比阿旃陀晚5百年;其洞窟數目為34窟,比阿旃陀多5窟。跟敦煌石窟一樣,阿旃陀是開鑿於懸崖峭壁上的,而埃洛拉卻是由南而北迤麗於玄武岩斜坡上的,一座座洞窟硬是從石頭裏挖出來的。
埃洛拉的第十六窟最為著名,人稱蓋拉什廟,供奉印度教之濕婆神。這座濕婆廟建於8世紀,曆時150餘年,由門牆、南迪殿和濕婆主殿這三個單元組成,且彼此間有天橋連接。門牆兩旁有一對巨大石象,可惜都沒了腦袋,更沒了鼻子,隻剩下偌大個軀幹;據說這也是被伊斯蘭教信徒給損壞的。走過門牆就到了南迪殿。南迪是濕婆的坐騎,殿前那尊石頭神牛,就是它的雄健雕像。過了南迪殿就是濕婆主殿了,它長50米,寬33米,高30米,不但弘曠恢廓,而且勻稱優美。
蓋拉什廟的麵積跟雅典帕台農神廟相若,但高度卻高出一半多。看了叫人目瞪口呆的是,這樣一座巨大的石頭廟宇及其各種雕像及浮雕,全是一點點從石頭上鑿出來的!顯然其設計者的偉大想象及施工者的堅忍毅力,遠非我們一般人能夠揣度。蓋拉什廟的浮雕或雄渾壯觀,或精美纖巧,其中一幅被命名為《羅婆那搖撼蓋拉什》,表現的是魔鬼羅婆那如何凶狠惡毒,濕婆神如何威猛剛毅;而我所閱讀過的印度神話,隻寫到戰勝羅婆那的是毗濕奴的化身克利希那,而不是跟毗濕奴平起平坐,甚至高於毗濕奴的濕婆神。遺憾的是,蓋拉什的露天壁畫已經剝落殆盡,遠不及阿旃陀的那樣異彩紛呈。
蓋拉什是我國西藏的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的梵語名稱。據印度神話描述,濕婆曾經腰間隻圍著一塊獸皮,在這座著名雪峰底下苦行修煉。他在如此遙遠的地方靜心修煉時,一個名叫塔拉卡的魔鬼,也是通過這樣的修煉,不但得到了創造神梵天的嘉許,而且獲得梵天給他的超然神力,結果連毗濕奴也打不過他。解鈴還須係鈴人,所以眾神請教了梵天,才知道惟一能夠打敗塔拉卡的辦法是,必須叫濕婆的後代當他們的三軍主帥。可這時候,濕婆根本就沒有生兒育女的念頭。而最喜歡他的帕爾瓦蒂,也跟他去了岡仁波齊峰,見他無意談情說愛,隻好陪他苦行修煉過苦日子。為了叫濕婆放棄苦行並萌發談戀愛的欲望,眾神之王因陀羅隻好求助於愛神迦摩。
迦摩找到濕婆後,抽出他的神箭正準備發射,但轉念一想,覺得沒有把握,於是身子靜止不動,把這個射箭姿勢一氣保持了6億年,直到有一天濕婆睜開他的三隻眼睛中的兩隻來。這時濕婆看到帕爾瓦蒂跟他誌同道合心裏非常高興。高興的時候覺得不對頭,猜出愛神迦摩就在附近。當濕婆看到迦摩時,他的第三隻眼睛裏馬上竄出一道激光一樣的火焰,當即把迦摩燒成了灰。
濕婆問帕爾瓦蒂有啥要求,帕爾瓦蒂悲傷地說:“愛神已經死了,我要的東西你沒法給我了。”濕婆一定要給帕爾瓦蒂一個恩賜,於是帕爾瓦蒂請濕婆讓迦摩投生,使迦摩重新活過來。後來待迦摩又神氣活現得背著他的五枝神箭周遊世界時,濕婆跟帕爾瓦蒂生他們的長子戰神塞建陀。後者長大以後,自然輕而易舉就殺死了魔鬼塔拉卡。所以對印度教信徒而言,濕婆的苦行修煉處,也就是我國的岡仁波齊峰,印度人稱其為蓋拉什,成了他們所尊崇的重要聖地之一。
埃洛拉石窟與阿旃陀石窟的不同之處是,前者不惟有蓋拉什廟那樣的印度教石窟,而且有耆那教石窟和佛教石窟,世稱三教合璧;而後者僅僅佛教一枝獨秀。埃洛拉石窟中,建於公元5世紀至7世紀的第一窟至第十二窟是佛教石窟,建於公元7世紀至10世紀的第十三窟至第二十九窟是印度教石窟,建於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的第三十窟至第三十四窟是耆那教石窟。
佛教石窟數第十窟的釋迦牟尼像最有欣賞價值,它高大精美,表情自然,栩栩如生,而其餘的就比較粗糙,遠不及阿旃陀的。印度教石窟除蓋拉什廟外,另有第十四窟的濕婆像、毗濕奴夫婦像,第十五窟的象頭神伽內什像、杜爾迦女神像,毗濕奴的侏儒化身筏摩那像出色動人。耆那教石窟則以第三十三窟最為著名,它裏麵的大雄像全身裸露,給人以超凡脫俗的神聖感覺。
從本質上講,我認為印度人更喜歡感性的東西,喜歡生命的活力和活潑。即便是阿旃陀的佛教壁畫,也充滿濃鬱的豔情格調;即便是嚴格禁欲的耆那教的雕塑,也比印度教更多地使男人女人完全裸露。佛教在印度由小乘到大乘,由顯宗到密宗,由直觀顯然到神秘詭譎,由感性領悟到繁瑣考證,這些變化使普通印度人逐漸對它失去興趣,使有錢的印度王公不願意資助它的事業,所以其事業日薄西山,其信徒越來越少。與之相反的是,古代中國人喜歡把事情搞複雜,喜歡研究各種神秘觀念及其名稱,而不是有具象的具體事物,所以佛教在我們中國容易紮根,容易興盛。
我們遊覽埃洛拉的時候,看到許多中學生坐在地上聽老師講解這座著名石窟。見我們走過去,那些生性活潑的男孩女孩居然都采了玫瑰花跑來跟我們合影,而且個個表情自然,不會扭捏作態。我在蓋拉什廟獨自閑逛時,突然有人拍了我肩膀一下,把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才知道這是一個剛才跟我合過影的男孩在跟我打招呼,臉上是一臉的燦爛笑容。
印度的神廟和石窟,是印度宗教的直觀表達。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大帝阿克巴,是一位極有見地的偉大君主。他曾經於拉賈斯坦的齋浦爾修建一座名叫伊巴達特的特殊建築,那是一塊隻由一根石柱托起的圓形平台,且四麵各有一座石橋與周圍的廂房相連,其式樣有點像一個圓形拳擊台,不過當年登台者所比試的不是拳頭而是智力。據說阿克巴大帝就是在那裏,召集了伊斯蘭教、印度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等教派的著名學者,由他們一個個走上那座圓台高談闊論。在此期間,身為總裁判的阿克巴大帝隻沉默聆聽,一言不發。當他聽完各教各派之間的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以後,不禁脫口說出一句至理名言:“一切宗教裏都有光,而有光的地方,總是或多或少有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