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誘惑 五、印度鐵路(1 / 3)

印度誘惑 五、印度鐵路

鐵路當局對於三等車乘客的舒適是漠不關心的,再加上乘客本身肮髒和習慣不良,對於一個愛好潔淨的三等車旅客來說,不啻是一種考驗。

甘地自傳

以我們中國人的視角看印度,或者以印度人的視角看中國,都會有茫然不解或匪夷所思的感覺。普遍信仰宗教的印度人,常常會當麵問我們信哪個教,或哪個教的哪個教派,得知我們幾乎個個是無神論者的時候,就馬上表情茫然,覺得不可思議,仿佛我們是一群奇怪的外星人。同時,我們也對印度居然沒有清晰的曆史脈絡,任何有關印度曆史的原始記載,或來自我們的古代中國,或來自伊朗那兒的古波斯,甚至是來自古希臘,而印度人自己,隻是像《百喻經》那樣表述他們的曆史故事,如“從前有一個國王,王後剛生下一個女兒……”,至於這個國王是哪個朝代的,哪個地方的,不是講不清楚,而是認為不必講清楚。在我們看來,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家,是不可能成其為國家的,可偏偏印度就出乎我們的想象。

曆史上的印度,曾出現過以阿育王而著名的孔雀王朝,以阿巴克而著名的莫臥兒王朝,但這兩個王朝,都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而另一個著名國王,我國著名僧人玄奘法師的親密朋友,建都於曲女城的戒日王,其直接統治的地區,可能不超出今日的北方邦,以及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的一部分。事實上,沒有一個印度君主,曾把自己的權力施及全印度。而另一個事實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前的數千年中,印度是分多合少,不像我們中國是合多分少。但是,由於以輪回思想為特點的印度教,以及由印度教而派生的耆那教和佛教,在印度持續穩固而且普遍全麵地深入人心,所以自古至今,任何人講起印度,都認為它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地區。

以宗教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君主的世俗權力整合印度社會,是印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到了英國殖民時期的1853年,印度突然出現了另一種能夠維係全印度的非精神的東西,這就是鐵路。

印度的亦是亞洲的第一列火車,於那一年的4月16日,在21響禮炮聲中,外掛14節車廂,載有400名乘客,自孟買駛往塔納,全程34公裏。至今印度人驕傲於我們中國人的一件事情是,早在1922年印度鐵路就長達6萬公裏,目前每年運送乘客44億人次;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印度人一年乘坐4次火車。因此之故,印度鐵路係統的龐大複雜,僅次於美國。

鐵路在印度不但是運送旅客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是加強印度各地的語言、風俗、政治力量乃至宗教意識彼此緊密聯係的特殊整合媒介。印度聖雄甘地,生前就常坐三等車到全國各地旅行考察;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也自稱是在周遊全國的火車中“發現印度”的。

我們這趟印度之行,一共乘坐4次火車。其實事先我們並不知道鐵路對印度如此重要,亦未在意印度偉人甘地、尼赫魯如此看重鐵路旅行,更不清楚目前10.93萬公裏的印度鐵路,其中有6萬公裏,至少有80餘年曆史且從未有過全麵改造,以致鐵路事故頻仍發生,而我們之所以如此頻繁地跟普通印度人一起搭乘火車,隻是為了省錢、方便。

要說明的是,印度的客運汽車是按座位而不是人頭收稅的,其運營稅高達4%,通常由乘客來負擔;若跨邦運營,稅金就更高。因此,我們14人隻是在拉賈斯坦境內,長途搭乘阿米夏的那部14座的中巴車;而其它地方坐汽車,隻是臨時租用一天半天。

後來我們才真正明白,對外國旅遊者來說,在印度沒有一個地方會比在火車上,更為真切地觀察並體驗普通印度人的真實生活。假如隻是搭乘班機在印度的著名城市及著名景區之間飛來飛去,那麼無論你在印度待多長時間,對印度的印象,隻會是浮光掠影。

印度的火車票跟我們的不一樣,車票上將寫明持票人的姓名、性別和年齡等,這就是我們備感陌生的實名製。據說在印度,火車票實行實名製的曆史,已有百餘年之久。對中國鐵路來說,采用這種實名製的好處是,各都市火車站將不複出現越禁越多的票販子,鐵路係統亦不會發生票務腐敗。

順便插一句,印度不但於鐵路沒有票販子,而且於軟件業沒有盜版軟件,這在我們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有這樣一個觀點,這多少有點主觀,印度的軟件業之所以興旺發達,躋身於世界前列,連美國也不敢小覷,這是因為印度沒有盜版市場,更沒有因自己使用盜版軟件而振振有詞地進行自我辯護的人或文章。

我們第一次坐印度火車,是從德裏坐到阿格拉,坐的是二等硬座。印度火車分三等,一等車應該是豪華舒適的那一種。據媒體介紹,新德裏開往勒克瑙的一列火車,其一等車的車廂內不但有閱讀燈、航空椅、卷軸式窗簾、按鈕式抽水馬桶,而且有從甜點到正餐的一條龍送餐服務,可惜我們沒有親眼目睹。

我們所坐的二等車,看上去比較幹淨,也不太擠,甚至掛有一節門口掛黑門簾的,門票為100盧比的電影車廂,裏麵是No Smoking(不許吸煙)。因為其它車廂是可以吸煙的,甚而煙灰也可以隨便彈,所以我認為電影車廂不許吸煙的原因,不是怕煙霧繚繞影響乘客的肺葉呼吸,而是怕影響看電影的視覺效果。又因為座位之間沒有茶幾,所以地上不但煙頭煙灰到處都是,而且瓜皮果殼也不少。不過雖然車上沒有列車員,但常有乞丐勤謹清掃,所以不顯得很髒。

三等車我們在新德裏火車站就看到過。有一趟三等車乘客特別多,其乘客擠車的嚴重程度,跟廣州春運期間的民工列車相仿。印度不但公共汽車沒有車門,而且三等火車也沒車門,或者是有車門的,但沒有必須關門的規矩,所以行車中有的乘客可以把腿伸出去,享用車門外麵的自由空間;有的甚至爬到車頂上找寬敞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