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快挨到地平線時,騎駱駝走沙漠更覺得天荒地老。這沙漠就像一個巨大的消音器,有再吵再鬧的聲音,哪怕就在身旁,好像一點都聽不見,惟有永恒的寂靜,默然圍裹著我們。雖說在這兒沒看到“大漠孤煙直”那樣的沙漠景象,但天地之悠悠坦蕩,人事之渺不足道的那種感覺,卻無異於古代詩人而由中生發。
大概怕天黑前到不了目的地,駱駝人用舌頭頻繁彈出“給、給、給”的聲音,叫駱駝趕緊跑起來。我騎的那頭駱駝非常年輕,才6歲不到,跑起來特別快,特別興奮,不像它的父輩那樣老成持重。李公明夫婦的小公子李爾克騎的那頭駱駝特別怪,一路走一路嘴裏冒紅色泡沫。鄭爽老師說,那是駱駝在反芻,大概胃裏有不少草還沒消化;大象是連餅幹也會吃,可駱駝隻是吃草。孫虹騎駱駝的時候手沒地方抓,隻好搭在趕駱駝的那個男孩的肩膀上。啊,那人的脖子上和衣領上全是叫人膩味的汙垢,好像從沒洗過澡,也從沒有洗過衣服。
那沙漠上無遮無擋,也沒有為旅遊者建造洗手間,所以我們的方便問題就成了問題。孫虹在拉賈斯坦給廣州打國際電話時,興奮地告訴她的熟人:“這裏很好玩呀,可以隨地大小便。”而在沙漠裏的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們坐在沙丘上看落日,一個打鼓人坐到我們跟前,挨個問我們叫什麼,然後把我們的名字,分別插到不同的歌詞裏,一首一首唱給我們聽。微風中我們在那些旋律優美的歌聲裏,依稀聽到了一兩個自己熟悉的字眼。
古代音樂在印度分南北兩派。北派的稱拉格,這是一種有嚴格限製條件的宮廷音樂。在莫臥兒王朝時期,有關朝覲、婚嫁、祭祀等歌舞表演,其拉格是由國王或王公親自指定的。有一則傳說曾這樣強調演奏拉格音樂的刻板規矩:有一次,在阿克巴大帝的宮廷中,音樂家於中午時分受命演唱夜晚的拉格,結果夜晚突然來臨;其音樂聲音所到之處,馬上漆黑一片。而印度民間音樂就隨便得多,比如那個打鼓人的即興唱詞,隻是圖個高興,圖兩個錢,不會顛倒日月星辰。事實上,古代印度的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也都是由那個打鼓人那樣的行吟詩人,用傳統曲調來歌唱而代代相傳的。
印度電影的突出風格是載歌載舞,這一點我們沒一個不清楚。孫虹拿印地語流利唱《拉茲之歌》,連印度人聽了都個個擊掌叫好。我們在拉賈斯坦遊覽期間,導遊阿克伯定幾次為我們安排歌舞晚會,使我們有眼福親眼目睹印度人的漂亮舞姿。拉賈斯坦盛行奔放熱烈的克塔克舞。據專家考證,世界著名的西班牙弗拉門戈舞,就是吉普賽人從印度傳過去的。
羅嗦一句,流浪於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大約是在11世紀前後,由印度,尤其是印度北部,包括拉賈斯坦,到達波斯的,14世紀初到達東南歐,15世紀到達西歐。如今吉普賽人在印度並不特別顯眼,在曼達瓦的時候,有幾個抱著小孩追孫虹討拍照錢的女人,就是吉普賽人,阿米夏不說我們不知道。
克塔克舞的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係銅鈴,並伴之以鼓點,身體及麵部表情的變化,常淋漓表現舞蹈者的喜怒哀樂。然而這種被安排的歌舞雖然流暢地道,可往往於我們有疏離之感。尤其是知道讓森堡的那些女演員,全是男扮女裝的,就興味索然了。不過沙漠裏的那場歌舞會,跳舞的倒全是名副其實的女人。她們身穿金黃色和天藍色的紗麗,雖然頭上頂著危乎高哉的七個水罐,可她們的肩膀、腰身及臀部,都照樣扭得婀娜有致。
真正給我印象深刻的兩次舞蹈表演,卻完全不在事先安排之中。一次是搭乘阿格拉至讓森堡的火車,在馬圖拉站,上來兩個七八歲的賣藝男孩,一個男孩敲一隻凸肚小鼓,另一個男孩臉上畫了花臉,一麵在車廂裏扭腰、擺臀、甩腿,其動作之幹淨連貫,其表情之率性自然,叫人不由得掏口袋給硬幣。
另一次是在導遊阿克伯定家裏做客,阿克伯定的叫阿路霞的那個漂亮女兒,為我們跳了七八支印度歌曲,跳得非常好。她的眼睛跟隨著手指的動作,以及臉上的表情,居然能夠生動表現縫衣服時的那種細小趣味,直把我們看得如癡如醉。後來鄉鄰家的3個女孩也即興跟著阿路霞跳起印度迪士科來,也跳得活潑自然。最後是其中一個女孩用清亮的嗓子唱印度歌,聲音細長悠揚,有如天籟一般。
除了歌舞,拉賈斯坦人還擅長表演提線木偶,並叫他手中的木偶,表演各種驚險的雜技動作。這種提線木偶所特有的刺耳聲音,是由木偶劇演員用蘆笛發出來的。據說以前這種木偶若被用壞了,不能用了,就一麵祈禱一麵將它放在河水裏,最好是恒河河水,讓它漂流而下。而神對這個木偶的態度,是善報還是惡報,可以從它的漂流時間的長短上看出來。如今的木偶主人,則希望旅遊者在看完他們的表演,掏錢把那些木偶全買走。在讓森堡的時候,雷淑娟就買了一個木偶女孩;到了傑伊瑟爾梅爾,又買了一個木偶駱駝。一個綠顏色的木偶小蛇做得非常逼真,有點怕人,我們中沒人敢買。
我們是在讓森堡看完提線木偶,才開始過中國年的。那天是除夕,快到9點半的時候,John看著懷表對我們說:“現在是中國人講‘新年好’的時候。”“新年好”這三個字,他是用中文說的,於是我們一齊朝他快活地伸出手臂高喊:“恭喜發財,利是到來!”John也非常開心,但不會大喊大叫。這次旅行期間,他是慢慢習慣,或者說慢慢容忍,我們的吵吵嚷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