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對爸爸媽媽說:“我要做你們的領導!”
失敗談話:
爸爸:“小不點也想管人!”
孩子的可能應答:“爸爸媽媽總是看不起我!我在他們眼中總是不行的。”
參考談話:
爸爸:“你想做媽媽的領導?好事啊!有這個想法是好事!(肯定對方的想法)那你知不知道怎麼樣可以成為爸爸媽媽的領導?”
女兒:“不知道!”
爸爸:“要做領導,需要先學會幫助他人。如果你願意,可以讓你在周末嚐試著做一天領導,不過在那一天,你需要替我們安排食物、收拾家務,因為這是作為一個領導最起碼要做的。當然,如果你需要,我和媽媽可以在旁邊配合你,比如說做飯,我可以告訴你怎麼做,然後你要自己來!怎麼樣?”
女兒:“太好了,我願意試試!”
培養孩子的興趣,不否認他的任何想法和願望,因勢利導。
領導,不光有說話的權利,還有服務的義務。如果僅僅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權利,給予打壓,不如讓孩子學會負責和主動體諒。孩子感覺被理解的同時,又有機會成長。
同樣是孩子愛上網,有的父母堅決不允許,有的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畢業之後開起了連鎖網吧。父母不同的引導方向,孩子就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父母能夠發現正麵引導的可能性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具有無限的可能。
孩子為了英語考試,挑燈夜讀。
失敗談話:
爸爸:“不要學了,不要那麼辛苦!差不多就行了!”
孩子的可能應答:“爸爸,你不要打擾我了!”
爸爸:“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強呢,好歹不知!”
孩子的可能應答:“哎呀,爸爸,你快出去吧!別影響我!”
參考談話:
爸爸:“看起來你非常重視這次英語考試!”孩子:“是的!我定的計劃是要超過我同桌!”爸爸:“看到你為了自己的目標這麼努力,爸爸支持你!(肯定她的目
標和付出的努力)同時你需要適當考慮連續熬夜,會不會影響到過兩天考試時的體力啊!”孩子:“知道了,爸爸,謝謝你的提醒!我把這一點看完,差不多再過半
個小時就睡了。”爸爸:“如果你有什麼需要,告訴爸爸!”孩子:“好的,謝謝爸爸!”
父母希望孩子有美好的將來,可當孩子努力的時候,又會說:“不要那麼辛苦,差不多就行了!”這就是很多父母的矛盾心理。
生活中還會看到,有的父母看到其他孩子被興趣班所累,非常辛苦。於是即便自己的孩子想要參加特長班,也會因為擔心孩子太累,而不給他報名。
事實上,一個人辛不辛苦,不在於他做了多少的事情,而在於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心甘情願。不要過於擔心孩子的辛苦,隻有經過努力,才會有所收獲。
你不能施舍給我翅膀
有一種蛾子叫“帝王蛾”。
以“帝王”來命名一隻蛾子,你也許會說,這未免太誇張了吧?不錯,如若僅僅以其長達幾十厘米的雙翼就贏得了這樣的名號,的確是有誇張之嫌。
但是,當你知道了它是怎樣衝破命運的苛刻設定,艱難地走出恒久的死寂,從而擁有飛翔的快樂時,你就一定會覺得那一頂“帝王”的冠冕名符其實。
帝王蛾的幼蟲時期是在一個出口極其狹小的繭中度過的。當它的生命要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天定的狹小出口無疑成了鬼門關。那嬌嫩的身軀必須拚盡全力才可以破繭而出。太多的幼蟲在破繭的時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飛翔”的悲壯祭品。
有人懷了悲憫惻隱之心,企圖將幼蟲的生命通道弄得寬闊一些。他拿來剪刀,把繭子的洞口剪大。這樣一來,繭中的幼蟲不必費多大的力氣,輕易就從繭裏鑽了出來。但是,所有得到了救助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隻能拖著喪失了飛翔功能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
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帝王蛾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穿越的時候,通過用力擠壓,血液才能順利地送到蛾翼的組織中去。
唯有兩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飛翔;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機會,生出來的帝王蛾便永遠與飛翔絕緣。
沒有誰能夠施舍給帝王蛾一雙奮飛的翅膀。
有時,父母的好心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努力和他應有的成績!
愛和協助中,不需要憐憫和同情,更需要的是信任、尊重和順其本意!這才是真正支持的力量!大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而無所不為”!
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父母就要全力支持他。不論付出什麼樣的努力,隻要讓他在努力中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就好了!
一個人最大的驕傲,就是敢於麵對自己的弱點,並在整理和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改進和成長;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自己不成功的時候,敢於麵對它,把它變得成功。
有一個故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個孩子臉上有胎記,辯論會上獲獎,記者問他會不會因為胎記而不好意思?
她驚訝地回答說:“不會呀,為什麼要這樣啊?”緊接著,孩子自豪地說,“我爸爸告訴我說,因為我實在太可愛了,所以在我出生的時候,天使忍不住吻了我一下,這就是天使之吻留下的痕跡!”
孩子在這樣的經驗中,都擁有了足夠的自我認同感,她的未來如何可以小瞧?!
每個孩子都有短板,不斷把擅長的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讓孩子順著天性成長,幫助孩子看到成長中的任何一種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可能。每個生命都有自己內在無限的智慧。
培養孩子,不是創造孩子、控製發展,這其中包括不替孩子決定他應該怎麼樣,不替孩子決定他不應該怎麼樣!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的個性,按照自然規律發揮強大潛能。
第二節保 護 法 則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父母和孩子同時不舒服,父母該怎麼辦呢?
很多父母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不滿意,立刻要求孩子來滿足他們。這樣,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搞顛倒了。
幼小的孩子的生存資源有限,必須仰賴父母的幫助,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需要,首先讓孩子來滿足父母,那父母就變成了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孩子!
父母是成人,成人的情緒需要學習延遲滿足。延遲自身的同時,保護幼小的孩子。
一、保護孩子的感受和選擇
4歲的女孩,第一次見到舅舅,舅舅要來親親,孩子躲開了。
周圍的人:“你怎麼這麼小氣?親都不讓親一下?”
孩子緊張,放聲大哭!
媽媽:“親一下,不要緊的!舅舅喜歡你!”
孩子強烈地移動身體,大家繼續說:“哎呀,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大的脾
氣!”孩子越哭越烈……
父母從來不會要求一個20歲的女孩隨便接受親吻,但是卻可以隨意要求
幾歲的小女孩接受。成人,總在對孩子說:“我喜歡你,你就該接受!”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大的錯誤。那些幼年時曾受過性侵犯的孩子,都是在這樣的教授下沒有自我防衛和拒絕的能力。侵犯的人往往來說,都是對孩子比較重要的或者影響力較大的人。比如長輩、老師、青少年期的異性朋友。
一位30歲的女性問我:“我不喜歡那個男人,但是他總是請我出去吃飯,怎麼辦?”
我問:“如果你不去,他會怎樣?”
女士:“他會說,我這樣看重你,你怎麼這樣對我?”
我問:“聽到這句話,你的心理感受如何?”
女孩:“我的心裏很內疚!好像不去就對不起他!”
比較前麵的事例,可以看到,盡管兩個事情中的表象不同:主角年齡不同,一個4歲,一個30歲;關係角色不同,一個是舅舅,一個是追求者;事件方式不同,一個是親吻,一個是約會。
但是中間的模式,是不是類似的呢?
孩子不是玩具,他們也有自己的感覺,需要得到尊重。甚至,他們的感覺會更直白和靈敏——對於社會上的殘障人群,很多成年人看了已經沒有感覺了;可幾個月的孩子看到母親流淚,都會用眼光去關注和撫慰自己的母親。
通過上麵的對比,我們再一次看到,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與家庭關係的互動方式,極大影響著他成人之後的各種人際關係!
回過頭來看第一個案例,孩子的力量是單薄的,她需要父母和她在一起,說出她的心裏話。媽媽可以替孩子對舅舅說:“我們收到了你的喜歡,但是我現在還不太熟悉,希望你可以給我時間,讓我熟悉後再做決定!”
在這之後,媽媽還要記得單獨和孩子做溝通,運用引導式聆聽來讓孩子了解舅舅的好意,同時支持孩子采用自己願意的表達方式,對舅舅的愛進行回饋!
接受你的愛,不代表接受你所有要求的形式和行為!接受舅舅的愛,但是可以不用親吻的方式,而是其他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表現對他的尊敬和愛戴。當孩子逐漸長大,需要尊重她的各種自我感受,這會幫助她通過自我感受辨別外界的各種好意和危險。成長中的孩子更加需要成人的肯定和支持,如果其他人不能做到,父母一定要學習給到!
二、保守孩子的秘密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以身作則地說真話,但也要知道不能隨意說話。這樣做,是為了永遠讓孩子無論在行為上錯得多麼離譜,在心裏有回頭的餘地。
父母沒有權利,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公開孩子的內在世界。父母可以做的,是邀請孩子來自我麵對。
薇薇拿回家的考試成績是99分。父母經過檢查,發現老師批改有錯,隻有92分。爸爸建議,是不是需要告訴老師改過來呢?協商之下,孩子拒絕。媽媽和爸爸單獨進行了意見交流,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孩子不誠
實、虛榮,莫不如看到他那顆希望被人認同的心、順勢利導。於是重新對孩子說:“如果你真的決定這樣,爸爸媽媽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原
因。我們的希望是,如果可以在後麵的時間裏,更加重視這次考試中出錯的經驗,讓99分變成真的分數,你覺得怎樣?”孩子:“好!完全同意!”(開始整理試卷)
虛榮心同樣有正向的引導力,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它!讓虛榮心變成真實的動力,時間久了,當孩子擁有了真正的內在品質,虛榮心就不再是簡單的虛榮心了,而是演變成為真實的進取心。
每個人都需要保護自己,這與不誠實無關。
每個人都希望誠實,不誠實是因為他需要保護自己的另一部分,當那部分被滿足,誠實就自然表現出來了。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需要整容?如果這一刻的自信心不夠,又沒有找到其他合適的方法來幫助自己,那麼借助外在的改變來提升自信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現在的社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心理學做過調查,不同的服飾給人的感受不同,由此收到的應對方式也差別很大。服飾尚且如此,如果一個人從小信心不夠、被關注度不夠,如果有外在的方法能夠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關注,讓自己有力量調整自信心,那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須有一個前提——現在依靠這種外在的力量,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準備來自內在的滿足和自信,否則,這種依靠外在力量的效果是暫時的、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