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低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還沒有學會互相協作,更多在於個人表現,因此在同學之間彼此有意嘲笑或者無意貶低,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如果孩子本身比較敏感,對這樣的事情就會覺得有壓力。

而對於老師來說,他們的職責重點在於孩子的智力教育,一個老師麵對幾十個孩子,沒有辦法及時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內心,因此不可能在每個事件中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

這時,如果讓孩子的問題暴露,會傷害孩子剛剛發展的自尊心和羞恥心。

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時,請允許孩子保留自己的疆界,保護自己的內在。

這樣做的重點在於,借助這個機會和外在力量幫助孩子的內在真實成長!

三、保留對孩子錯誤行為的不滿

14歲的兒子向樓道內的垃圾桶快速地扔東西。媽媽跟過去,發現垃圾桶內有價值400元的光碟發票。媽媽聯想起,前兩天兒子說過生日的時候,同學送了自己一套光碟。媽媽擔心,這麼貴的光碟,怎麼可能是同學送的?

兩天後,兒子把父母的臥室門上鎖,兒子出來後,媽媽發現自己的提包

裏少了200元。媽媽:“我的皮包裏怎麼突然少了200元?”兒子:“我沒有拿!”媽媽:“隻有你進過我的房間!”兒子:“我就是沒有拿!你為什麼不相信我?”兒子怒氣衝衝地轉身進入自己的房間,一個晚上沒出門。

就案例中的資料很難說清,是父母應該憤怒,還是孩子應該委屈。

這時候不是查出真相的時候,因為可能無從應證。也許讓孩子承認是他做的,還不如想想下次怎樣才可以杜絕孩子這樣的行為。逼著孩子承認也許更不利於解決問題。

同時,媽媽也該問問自己,是不是有可能主觀冤枉了孩子?或者檢點一下,物品的管理是否到位,如果孩子可以輕易拿到錢,這一定和媽媽也有關係;或者媽媽是否確認錢包裏的錢就是那麼多?

如果出於媽媽沒有證據的主觀判斷,孩子對媽媽的不信任感到失望!以後在其他問題上,可能會降低和父母的配合意願。

如果確是孩子拿了錢,那麼孩子的否認行為可能出自於自我的掩飾。從壞處想,他可能因此而更加小心地掩飾行為,以達到自己的需要。從好處想,說明他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良知和他人的感受。這時,更要保護他的自我掩飾,因為自我掩飾一旦被揭開,孩子就沒有後路可退了,於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會讓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對於防範心很強的人,我們坦誠相待的同時,也需要知道有些話不能說。

如果父母要把問題公布於眾,實際上是在孩子最困惑無助的時候,落井下石,背叛了他。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即便在管教所有所悔改,可是因為父母已經拋棄了他,孩子感覺沒有回頭的路可以走,因此繼續淪喪。

切忌把孩子的問題公布於眾,隻會讓他更加羞愧,也許出於害怕會改變行為,但這種改變不是發於內心的;或者他會改變一種方式,把這個想法藏起來,然後欺騙、說謊,用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切忌不要玩心理遊戲:“我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你的老師,告訴你心中重要的人!”即便是孩子做得不對,父母也需要在尊重隱私的前提下,再去調整他的行為!利用強大關係和輿論進行威脅,對孩子是一種殘酷,也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和安全感!

打壓也許可以暫時解決問題,但不能長遠解決問題!

人並不是因為惡而傷人,而是因為在沒有辦法滿足需要的時候,為自己努力而不擇手段。為自己努力,本身是一件值得敬佩和驕傲的事情,但通過何種行為方式來滿足是需要探討的。

每一個不擇手段的背後,都有著曾經的傷痛;每一個傷痛的下麵,都隱藏著一個極大的恐懼。

如果有愛能看到這個恐懼,並且願意填充它,外在行為自然會化解和調整。所以,案例中,父母要暫時保留孩子是否偷竊的秘密,用心感受孩子是否有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及時滿足,再給予正向滿足,才是解決之道!

四、允許孩子對傷痛的隱藏

女兒讀初二時,媽媽參加學校的家長會。得知在本學期開始,因為一次英語課堂衝突,女兒的英語課代表被免職了,而孩子本學期英語考試成績竟然不及格。

媽媽驚愕。學期快結束了,孩子從來沒有給家裏說過這件事情。

媽媽回家後,非常擔心對孩子說:“你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怎麼還笑得出來?”

女兒:“那你要我怎麼樣?不笑還哭嗎?”

媽媽的困惑:這麼大的事情,不把情緒釋放出來,孩子會不會傷到自己?

如同第一個事例,允許孩子保留她自己的問題。她當時沒有力量麵對的時候,適當的轉移也是一種好的方法。父母應該首先檢點自己,孩子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說?父母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沒有發現?父母及時關注到孩子的狀況了嗎?也許,接受孩子保守她的秘密、肯定她在這個過程中的獨自努力,是當

下一個很好的態度。接納現在,父母在以後才會更有力量對孩子支持!媽媽可以對孩子說:“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我們也沒有及時發現,很抱歉。”“在這個過程中,你這麼勇敢地獨自麵對,媽媽為你的勇氣感動。”“媽媽希望有機會和你一起麵對問題,如果你信任我,請和我分享!”不要因為我們製造對方更多的問題。不是因為我們關心她,就有權利幹

涉她。

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種狀況吧。

一隻小猴子在樹上玩耍,不小心掉到地上,腿上劃出了一道很深的傷口。

媽媽出於關心,過來翻一翻;爸爸出於關心,也過來翻一翻。媽媽又告訴爺爺、奶奶、老師、同學、七大姑八大姨。結果爺爺出於關心,過來翻一翻。然後是奶奶、老師、同學……

每個人都出於關心,翻看了一遍。

結果,小猴子的傷口不斷被翻起,卻沒有醫治,因而失血過度,死亡了。

在小猴子的媽媽不知道怎麼包紮傷口的時候,也許,最好的做法就是保留傷口的秘密,不讓任何人來亂碰。然後自己立刻去尋找醫生,請醫生來幫助包紮。同時,媽媽也應該借助這個機會來成長,學習簡單的包紮技術。

這才是愛之道。

保護,是一位爸爸或媽媽必備的能力。然而,保護也是需要學習的一項能力!

不論是引導孩子還是保護孩子,都不是按照父母心中的模式去一板一眼地打造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孩子;而是首先要相信孩子在有形世界需要成長,但在無形世界的心靈充滿無限智慧,然後帶著我們的祝福,順勢利導地去培養孩子。

如此,才能讓孩子內在的智慧呈現出來,不斷地讓父母和孩子的生命充滿驚喜和成就感。

《佛祖的故事》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佛轉世來普度眾生,投胎在一個農婦的肚子中。一天,農婦在地裏農耕的時候,突然感覺腹部劇烈疼痛,就在田地裏生下了轉世的佛。

由於農婦產後非常虛弱,生下佛後,卻沒有力氣扯斷臍帶。

佛張口說:“快拿鐮刀把臍帶砍斷就好!”

農婦大驚,從沒有見過一個生下來就會說話的孩子,以為是個妖怪,拿起鐮刀就把佛轉世的嬰兒砍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父母非要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象的樣子,就會局限了孩子發展的任何性可能,隨時可能扼殺天才的孩童。

在生活中,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有一個常見表現:“如果我做得不好,會有人批評我;如果我做得好,可能會有人打擊我!因此,我怎樣做都充滿著擔心。”

因此,通過不斷練習引導法則,讓父母多一些發現力量的眼光,也讓孩子更多看到自己的可能,並在獲得成績的同時,得到祝福和支持的力量;同時讓孩子感受到不論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和危險,父母都能夠了解和支持他們,和他們共同麵對。這樣,讓孩子在各種情況下都充滿更多的安全感,讓他們的潛能順勢發展出來,創造父母們想象不到的“奇跡”。而這,也將是孩子們回饋父母們最好的禮物!

總述

從技巧內容和引導方向來總結一下本書的主要內容:

一、技巧內容

1.協助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時候,使用技巧三部曲

(1)陪伴式聆聽。通過孩子的語言信息,幫助孩子舒緩情緒、找到問題根源。

(2)主動式聆聽。建立和確認孩子的談話意願以及解決問題的意願。

(3)引導式聆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並且落實在自己現實可行的具體計劃上。

這三種技巧的順序以交替,目的是培養孩子對於自己當下能力的認知以及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如果你有注意到,這幾個章節中的所有談話技巧幾乎都是在說“你”!例如:

“原來這個事情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這個事情這樣發展,你感覺很不舒服!”

“如果你願意,可以多講點嗎?”

“你覺得怎麼樣才能更好呢?”

協助部分的重點在於尋找孩子的心理困惑,幫助他思考自己的問題,盡可能地了解孩子的經驗和當下的處事能力。幫助對方的時候,首先完全地專注對方,才可能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尋找到可行的方法!

注意,不要帶著情緒和主觀去給孩子下定義,解讀的時候切勿朝自己需要的方向引導。否則,孩子容易有被控製的感覺,即便當時聽從了父母的意見,可當以後緩過勁來,對父母會更加地生氣,影響了關係的信任度和下次的談話。

2.看到生活中的和諧部分

(1)看到孩子階段性成長。

(2)推進式表述技巧。讓孩子清晰了解自己的成長腳步中,得到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父母需要注意區分對孩子的評價和自我感受。

二、從引導孩子的方向上,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1)愛和安全感是成就自我、得到人生幸福的最大力量來源;

(2)關心也要有尊重——尊重孩子的疆界,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疆界;

(3)尊重不能缺關注——物質世界的滿足,不代表精神世界的貧瘠;

(4)解決問題之前,先要找到問題根源——表麵問題和根源問題往往相差非常大;

(5)協助不替代——幫助孩子“得到”,更要給她“希望”;

(6)分享孩子的快樂,而不是隨時的監督和點評;

(7)同時看到問題和和諧——麵對問題的前提,是看到和諧環境的背景;

(8)順勢利導、按照孩子的天性進行培養;

(9)所有的技巧都是為了安全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