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的每一絲痛楚都被觸摸,我的每一個願望都被祝福,我被全然地接受和嗬護。我始終安然如一,我始終美好如一,我始終圓滿如一,當下,我和你的愛全然地在一起。
第一節引導法則
生活中,父母總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發展,一旦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同,就非常緊張,直到把孩子變得和期望中的一樣。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無法把自己的期望複製到另外一個人身上。
我相信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避免不必要彎路。然而,當父母看不到事件發展的可能,孩子就不會創造真正的奇跡。
一、在自然本性中看到不可能中的可能
名人故事1
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
但是他經常忘了幹活,躲在樹叢裏看書。直到有一次被舅舅發現,勸服母親讓牛頓複學,並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
這才有了後來的牛頓和“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經典力學”的創始。
如果不是舅舅發現牛頓執著讀書的本性,也許會被周圍的人解說成“懶”“不務實”,很難說,牛頓是否有機會去發展他不一般的天賦。
因為他的天賦被看到、認同並且鼓勵培養和發展,才可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名人故事2
世界體育明星劉翔,從小就是個好動的孩子,一直想要成為阿童木似的卡通英雄。學校的老師覺得難以管理,於是找到了劉爸爸。
劉爸爸順勢利誘,把劉翔送進了訓練隊,結果劉翔的跳欄天賦就此開始。
如果沒有一個能夠發現孩子的特質,並且陪伴他做各種嚐試的爸爸,今天也許看到的不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很可能是一個被不斷打壓、自暴自棄的調皮男生!
名人故事3
數學家華羅庚讀中學的時候,學校的老師感歎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
當王維克對學校其他老師說華羅庚是一個人才的時候,一位老師笑道,“華羅庚?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
王維克有些激動地回應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裏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裏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是啊,不僅僅是老師,父母也需要擁有一雙“識金”的眼睛,去看到孩子身上閃閃發光的潛質。
可是,爸爸媽媽能夠看到並引導孩子的特質嗎?還是總是看著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一麵?
如果是這樣,孩子如何做都沒有成就和方向感。生活中永遠都不會有奇跡,孩子也因此被扼殺了天性。
名人故事4
馬雲,現任阿裏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他是《福布斯》雜誌創辦50多年來成為封麵人物的首位大陸企業家,曾獲選為未來全球領袖。
在他還沒有獲得這些頭銜之前,他的公司被看做是皮包公司,他執著的創業還被人當作是“騙子”。
如果在那個時候,你是他的父母,如何看他?長相奇異?想法不切實際?言語張揚,過於表現自我?
還有多少父母看到的不可能?我們看到的不可能,是不是真的就是不可能?而真實的馬雲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可能”中的可能?
幾年前我接觸的一位考上北京大學的高考狀元,她在高考前壓力非常大的時候,媽媽的一句話給了她非常大的鼓勵。媽媽說:“如果你考上,是你的福氣;如果你考不上,是我的福氣。”
這是怎樣的一種坦然,讓生命自然流淌,在任何一種發展中都看到收獲和可能。
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是蝸牛。老鷹和蝸牛,以往我從來沒有把它們聯係在一起。它們是如此的不同:鷹矯健、敏捷、銳利;蝸牛弱小、遲鈍、笨拙;鷹殘忍、凶狠,殺害同類從不遲疑;蝸牛善良、厚道,從不傷害其他生命;鷹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蝸牛背著一個厚重的殼。
與鷹不同,蝸牛到達金字塔頂,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和保護它的殼。
蝸牛的殼和鷹的翅膀,都發揮著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數人隻羨慕鷹的翅膀,很少人在意蝸牛的殼。
父母如果並不了解孩子,很可能會扼殺天才的孩子。有時,父母出於不自信或者過往經驗中有太多的失敗,以致不相信他人是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存在得更好。當幸福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臨的時候,反而不會相信它而是扼殺它!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
在大象還是幼象的時候,馴象人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紮都無法掙脫。幼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紮,直到長成了大象,即使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也不再掙紮。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幼虎從小吃素,直到幼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就不可收拾,終於將馴虎人吃了。
幼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幼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馴養的老虎不吃人)。
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隻是不能綁住天性,比如嚐了鮮血而行為大變的老虎。同樣,父母訓練孩子的習慣,如果不是根據孩子的天性順勢而為,導致的結果不是用愛折斷了孩子思想的翅膀,就是讓孩子在受傷之後也反彈性地傷害了父母自己。
一個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引導是關鍵。父母能看到多少孩子發展的可能,孩子就有多少的奇跡呈現給你!
如果父母不能看到,至少不要過於幹涉!
要想有天才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自我學習。當父母對世界的眼光更具有兼容性,就會看到更多的可能,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二、肯定孩子的任何可能,因勢利導
要想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就要同時看到孩子成長的喜悅,以及他內在被認同和被關注的需要。
父母要做的是,從各個角度去肯定孩子的成長,同時陪伴孩子解決他的需要。
(1)當父母願意接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的時候,就已經肯定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2)當父母願意在調整孩子行為的時候,說出他不恰當行為背後的沒有錯的動機,就已經在肯定孩子的動機!
(3)當父母願意在孩子給出任何的想法和方法的時候,都能說“這也是一個解決的方法”、“這的確是一個對於你來說比較好的方法”,就已經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肯定其考慮到的任何想法的存在價值!
(4)當父母願意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允許差異的存在,就在肯定任何一種新的可能!
(5)當父母願意給予孩子階段性的鼓勵,就已經在肯定他們為目標努力、已取得的階段性收獲的價值!父母盡量看到事物發展中良性的一麵,肯定它,從而順利地轉化另外不恰當的一麵。肯定,不是過於崇尚樂觀、忽略問題,而是在看到問題的同時,看到更
多的可能,這樣,問題的難度會降低,衝突容易轉化。不論誰的內心有不舒服,首先來問自己:
(1)他的情緒感受是什麼?肯定它!
(2)他的背後動機是什麼?肯定它!
(3)他的目標是什麼?肯定它!
(4)他的想法是什麼?肯定它!即便是我們不認同,“那也是個解決的方法”!
(5)他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長有哪些?肯定它!
(6)探討新的解決方法。
孩子:“我想看完電視再寫作業!”
失敗談話:
媽媽:“趕快寫作業去,要不然作業寫不完!”孩子的可能應答:“不,我就要看電視!”
參考談話:
孩子:“我想看完電視再寫作業!”
媽媽:“完全同意!上了一天的學,很緊張,回到家當然想放鬆一下(肯定他的狀態)!同時,媽媽還有個想法,如果你可以在1小時左右完成作業,我也可以把我手頭的家務事做完,然後我們兩個一起看,怎麼樣?”
孩子:“噢,太好了!我先寫作業去了!”
當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想法,而直接調整行為的時候,孩子往往會覺得是對他的完全否定。案例中,孩子可能認為父母就是不讓他看電視!這樣把問題變成另外一個問題——“你就是不想讓我看電視”或者“你就是不想滿足我的想法”,問題就對立了。
對孩子的任何想法不要直接否定,而是部分認同,然後再對另一部分做調整,這樣就容易解決了!
孩子經常開著水龍頭在水池裏玩玩具。
失敗談話:
媽媽:“別玩水了,浪費!”
孩子的可能應答:“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做喜歡做的事!”
參考談話:
媽媽:“哦,你非常喜歡玩水!這真的是很有意思!(肯定孩子的興趣愛好)不過我認為這樣玩容易浪費水,還不是最有意思的玩法!我這裏有幾個方法,你願意嚐試嗎?”
孩子:“嗯!”
媽媽:“我們可以一起來擺家家,你願意嗎?”
孩子:“太好了!”
媽媽:“我們一起拿一盆水來,像個大人一樣洗襪子好嗎?”孩子:“太好了!我要和媽媽一起!”媽媽:“下一次我還可以在洗碗的時候叫上你,你也可以參與進來,你
覺得呢!”孩子:“我想要!”
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先找到他的沒有錯的動機後,就容易用合適的方式替代不恰當的行為。否則,沒有新的替代的方式解決內在的需求,光告訴孩子“不許玩水”,就算表麵上他順從了我們的意思,可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還是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越是有主見、有勇氣的孩子越是如此!
類似的,我們還可以順勢引導他洗自己的小衣服等。適當的時候,多些花樣也不錯。我曾經教女兒玩水氣球。在小區的花園裏,在水龍頭下把水接到氣球
中,氣球自然就被水漲大了,然後拿著水氣球去澆花。這樣既玩了水,又有效利用水,孩子也付出了一定的勞動。園區的小朋友看到了都大叫:“啊,氣球還可以這樣玩的啊!誰告訴你
的?”女兒頭昂得高高地回答,“我媽媽!”於是又有小朋友加入了這個行列,跟在女兒的後麵跑來跑去。那天他們一起玩得非常開心!我相信聰明的父母一定可以想出更多好方法來順勢利導孩子的成長!這樣的一些小方法,既滿足了孩子玩的樂趣,又增加了生活的樂趣,有
益於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還可以讓孩子得到運動和鍛煉。看起來孩子和父母不同的需要並不總是完全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