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你說魔法棒就在我的心中,
當我相信我的內在有無上智慧,
奇跡就會在我麵前展現;
你讓我看到我的善良、我的美,
還有我的智慧和我的信心;
因此我知道,
我值得被愛、也天生懂得如何愛。
世界在我的眼中綻放,
是我 創造了綻放的世界。
本章屬於“父母和孩子都在舒適區”
第一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本章內容是如何在第4個區域(即雙方舒適區)進行關係的推動。
生活中不僅有問題區,還有舒適區。如何在和諧的狀態中,給孩子營造一個喜悅的氛圍,這是容易做到的,又是容易忽略的!
有時,父母培養孩子就像盲人摸象,缺乏對孩子的整體認識。於是,不僅給孩子製造了更大的壓力,也給父母自身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問題之外包裹的層層焦慮讓我們無法看清問題的原因。
一、孩子的問題真是問題嗎
多數情況下,孩子的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隻是父母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把它變成了問題。
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飯量,當然會感覺孩子的飯量是有問題的;用成人的體重去衡量孩子的體重,當然會感覺孩子的身體發育是有問題的。
然而,對於孩子有形的身體,父母會按照生長階段的特點去了解孩子的發育狀況,可對於孩子內在的隱形人的成長,父母卻非常容易忽略。其實,孩子的內在隱形人也同樣需要階段性的成長!不能拿成人的標準去看待還在成長的孩子!
在一次家庭關係的講座之後,講台前圍著很多的家長,其中有一位4歲女孩的母親懷疑孩子有多動症。
這位母親說孩子經常性手足亂動。我拿了張椅子給小女孩坐下,其他的家長圍成一個圈,把我和小女孩圍在中間。小女孩的大眼睛來回看阿姨們的臉,腳頻繁地踢著凳子!
旁邊的媽媽又在評價:“你看又開始了!她的腿腳不停地動!”我替孩子進行表述:“一下子看到這麼多陌生的叔叔阿姨,當然有些緊
張啦!”孩子點點頭。我繼續使用技巧:“盡管緊張,可你還是坐在這裏,因為我們希望可以
配合媽媽!”孩子點點頭。我說:“看出來了,你真的很愛你的媽媽!並且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緊
張,勇敢地麵對這麼多陌生的大人!”孩子自豪地笑了,很快,孩子的腳已經不知不覺停了下來。當一個人的
好意和愛心被及時看到,她的情緒就會得到舒緩。我問:“你願意和阿姨說說,你最願意做什麼嗎?”她說:“看故事書。”我問:“你可以和我們講講你最喜歡的故事嗎?”孩子:“當然可以……”孩子的腳非常安靜地停在凳腳上。同時,為了讓故事更形象,她的小手
在空中做著各種動作來形容她說話的內容。我示意孩子的媽媽,孩子的腳已經不踢凳子了。但是媽媽又開口了:“你看,她講個故事非要把胳膊和手這樣搖來擺
去!”……
其實,這不是一個多動的孩子,隻是一個有著正常表現欲望的孩子。
開始的時候,由於來到一個陌生環境中,有很多雙大人的眼光都在審視著她。這是一個緊張的開始,所以她的肢體有所反應,表現在腿會不停地踢凳子。
當談到她擅長的內容時,她緊張的肢體反應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流暢自如的肢體反應。
這並非什麼病理表現!
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孩子是不是太調皮了!太好動了!故而常常嗬斥孩子們安靜、安靜、再安靜!要安靜地坐在那裏,老人很容易做到,對於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並不見得是一種健康的表現。
一個孩子,自然就是活潑的,愛動、愛跳、愛鬧、愛嚐試、愛探索!他無法像成人那樣,他就是一個孩子!
生命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特性表象。如果父母不了解,就會無意中在催熟的過程中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不了解成長的規律,很可能一個天才的孩童會葬送在父母手中。
如果不是孩子的問題,那麼就要掉過頭來看看父母自身了。為什麼總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放?父母是不是把自身的焦慮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真的有父母說的這麼糟糕嗎?
一個13歲孩子的爸爸是個私營業主,事業經營得非常好。談及孩子的問題,他對我說:“我的孩子沒有責任感,非常自我,不為周圍的人考慮,不懂得妥協,好麵子,不合群,相當自卑,沒有生活禮儀……我公司的有些員工就是缺乏這些素質,甚至我的部門經理都缺乏,你說像她這樣長大,將來怎麼辦呢?”
我問他:“那麼當孩子讓你非常生氣的時候,你主要的應對方式是什麼?”
爸爸不好意思地說:“當然,我的語氣可能重了點,但是話都是真的。我說她,你這樣長大對社會是沒有用的!”
我回應說:“這些讓你看起來是缺憾的地方,聽起來你的員工也有,但是好像他們對社會也不是完全沒有用的,我怎麼看著,你不是在評價一個13歲的孩子,而是在評價一位企業老總呢?”
“再者,如同你剛才說的,在你的企業中,你的部門經理在這些方麵都還有欠缺,你又怎麼能夠要求一個13歲的孩子完全做到呢?”
爸爸和媽媽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父母愛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引導方向也是對的,但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一定是分階段的!
爸爸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所有人畢生都在修煉的東西,要求他在孩童時期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
一個階段集中解決一個問題,不要所有問題一把抓,雙方都容易混亂,並且由於進展緩慢,父母和孩子都容易有挫敗感。
父母應該問問自己,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需要?父母可以給她什麼。
一個不考慮他人感受、不妥協的孩子,父母是不是對他的精神疆界幹涉過多?孩子為什麼沒有生活禮儀?父母製定的行為準則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執行得怎樣,堅持原則了嗎?自卑又來源於什麼?是不是正因為父母急於讓她立刻長大,而太匱乏給予孩子階段性鼓勵和認同?
將這些問題歸類,製訂計劃,看看哪些是比較重要而又容易出結果的,哪些是需要長期進行的。做好分類、分時間梯次的規劃。
父母不能把孩子的行為問題全部歸因在孩子身上,也需要反省自我,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長。
二、一要看到孩子成長中階段性的成績
孩子在父母的身邊一天天長大,不斷地成長,我們是否看得到這一切?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因此,大部分父母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讓孩子成長或者成才的機會,同時也對孩子永遠有著更高的要求!於是,總是隻看見孩子還沒有長大的那個部分,不停地忙著要去糾錯,卻忽略了孩子已經長大的那個部分!
父母說了太多的“不要”“不可以”,同時給孩子的肯定又太匱乏了。孩子錯的時候,父母就出現了;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父母就不在了。
孩子學會了走路,搖搖晃晃地給您端來一杯水,是否讓她知道被關心的欣慰,還是直接說:“哎呀,看,水都晃出來了!”“小心點,不要撒掉了!”“水杯不能那樣端!”孩子的水杯端得越來越穩,您是否在旁邊看得到,並告訴她您為她的進步感到喜悅?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說:“媽媽,我給你背首詩,床前明月關……”媽媽趕快打斷:“錯了,是‘光’不是‘關’。”孩子:“就是‘關’!老師就是這麼教的!你聽我給你背嘛!”媽媽:“錯了還不虛心,告訴你是‘光’!”孩子“哇”地哭起來,不再繼續背誦了!
在生活中,父母是否隻看到了她沒有背會的那個“光”,卻忽略了其他已經背會的19個字?在內心深處,父母是否看到了孩子想要把自己的成績和父母分享的喜悅?
孩子期末考試的試卷是98分。爸爸一檢查試卷,說:“這兩分是怎麼扣的?15加3怎麼會等於16呢?簡直錯得可笑!”
您是先看到孩子努力中已經獲得的那個部分,還是隻看到她沒有記住的那個字、沒有寫對的那道題?您隻看到了錯的。
您是否隻看到了他沒有得到的那2分,卻看不到他已經努力獲得的98分?在內心深處,您是否看到了孩子那顆需要認同和鼓勵的心?
生活中,父母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實際上,父母把過多的注意力都習慣性地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孩子成長的部分卻經常被忽略。
如果孩子所獲得的喜悅和成就感經常被輕視和否認,長大後的她也會輕視自己的努力,認為沒有達到最後目標的努力,是不值得慶祝的!
可問題是,生命的欲望無窮盡,什麼時候才是盡頭,什麼時候才值得慶祝呢?“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真正的含義不是說欲望本身是苦的。進取心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具備的,所謂的苦是指過渡的貪婪、不會享受當下的所獲!“知足者常樂”,也不代表滿於現狀、不思進取,而在於我們擁有欲望、努力進取的同時,能夠接受任何一個收獲中存在的喜悅!
如果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把這種製造苦難的“貪婪種子”傳遞給孩子,永遠看不到已經收獲的東西!因此,無論擁有再多的財富、再豐富多彩的有形世界,心靈世界都是貧瘠和空虛的!
貪婪,並不是因為匱乏,而是因為缺乏發現的能力。
尋找海洋的魚
蔚藍的大海裏,有一條快樂的魚,它每天盡情地在海水中遊動。疲憊時,它就棲息在水草的中間,自由快樂是它的生活原則。
有一天,它遇到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對它說:“我聽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叫大海的地方,有比我們這裏更寬闊的水域,那裏有許多好玩的東西。也許你的生活會有所改變的。”“真的嗎?”它問那條魚。“是的。你去找找吧。”
那條魚開始尋找大海了,它遊啊遊啊,每天疲憊得要死,並沒有看到它要找的大海。
這一天,它終於累了。看到一條正在悠閑遊動的魚,它問那條散步的魚:“你知道大海在哪裏嗎?”那條悠閑的魚一聽就笑了,說:“你現在就在大海裏呀! ”
人生有許多的遺憾,就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了什麼,什麼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在這樣不停地尋找中,反而把很多原本已經擁有的東西丟失了。
有人對我說:“我相信這樣下去,一定會找到快樂,一定會離幸福更近!”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我現在還沒有快樂,還沒有和幸福在一起”,因為還要“找快樂”。
快樂和幸福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關鍵是願不願意看到它?不用尋找,去發現就好,它們從來不曾離開我們,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看得到!
父母看孩子的成長,是否也是一樣?在看到終極目標的同時,能否在每個當下肯定孩子的所獲?孩子的成長需要無數個肯定,才能夠獲得相對足夠的自信。千萬要清楚地把目標和過程分開!努力一定要有方向,但是不一定是現在實現!
寫下孩子身上10個值得您肯定的地方:
第二節給孩子成就夢想的勇氣和信心
要想讓孩子擁有更多進取的動力,必須讓他及時地看到自己收獲的成績,才能有更大的自信和勇氣繼續向前。
看看上一節的練習,您能夠寫出來多少呢?
實際上,看不到孩子的成長,同時就在自己的心底說自己沒有用,所以孩子沒有被教導好!看到孩子的成長,就會看到自己的成績,也是對自己的認同和鼓勵!
在關係當中,我好了也會影響到對方,而對方好了也會影響到我。所以,如果能夠更多地發現孩子的好,對於父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肯定!這種發現的能力一定要多加練習。
回顧自己的練習,其中是否包括了以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