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僅僅是看得到的考分、家務,還有看不見的品德。
(2)不僅僅看得到他失去的,也看得到他獲得的。
(3)在已經成長的部分,給予階段性鼓勵。
(4)幫助他人的行為。
(5)鼓勵他人的行為。
帶孩子打預防針,第一次孩子哭鬧了整個下午,直到下班也沒有打成針!
回來後做了很多安慰和預防的工作,等到第二次再帶孩子去打針時,孩子依然哭鬧,不過最後還是打了針。
旁邊的大夫奶奶說:“你呀,現在我們整個醫院都認識你了!打個針不用怕成那樣!現在你在我們醫院都出名了!”
這時,你會對孩子說什麼?
A.“看到沒有,打針鬧成這樣,人家都笑話!”
B.“我們在這裏都出名了哦!下次怎麼辦?”
C.“你這麼害怕打針,大夫奶奶和其他的醫生叔叔阿姨們也都心疼了!你一定也不好意思了!總之,我們上次沒有打上針,這次5分鍾就打完了,有非常大的進步。你覺得呢?”
參考答案:C。要看到孩子每一次的進步。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當孩子把事情完全做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才會給予鼓勵和肯定。實際上,當孩子已經在路上的時候,不管他的腳印是怎樣的輕微,腳步是怎樣的細小,父母都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擁有更多的信心向前走。
4歲的孩子自己洗襪子洗了10分鍾,襪底還是黑的,你示意給她看,她說:“這個我怎麼洗也洗不掉的!”
這個時候,你的做法會是:
A.自己拿過來,拿起肥皂洗起來,然後給孩子看,“怎麼洗不掉?這不是洗掉了嗎?你沒有用勁洗!”
B.“不錯,已經洗得很好了,去玩吧”
C.“恩,比前兩天又有進步了!襪子頭洗得更加幹淨了!”
參考答案:C。
選擇A是用成人的標準衡量孩子,這樣的對比不平等。選擇B是表揚,之後有替代,孩子看不到標準,沒有進步的動力,以為真的做到這樣就可以了。選擇C是無論孩子洗得怎麼樣,都誠實地讚美和感歎。孩子就能夠在看到成績的同時,看到差距。
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適當指點:“已經有進步了,如果……就太完美了!”讓孩子客觀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同時又有了要努力的方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進步的地方,也會有不足的地方,人本來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如果父母總是隻看到他的弱點或缺點,不斷地批評,卻沒有看到孩子已經進步的地方,就容易讓孩子失去成就感,長期生活在沒有成就感的家庭中,孩子的自信就很可能受挫,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成功,因為無數次的努力都沒有獲得成功的感覺!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是一個自信的人,那麼就從父母對孩子的肯定開始吧!多看看他們前後對比的成長,而不是和他人的對比。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唯一的蘋果讓給了小朋友吃。您看到了,會怎麼評價孩子的做法?
A.怎麼那麼笨,把自己的蘋果給了別人,自己吃什麼?
B.那麼喜歡的東西都舍得跟別人分享,真不錯。
C.他給出了一個蘋果,換回來一個下午的快樂時光和一個朋友。
參考答案是C。讚美和感謝,不僅要讓孩子發現眼睛看得到的收獲,還要發現眼睛看不到的收獲!
感謝和讚美可以讓父母善於發現已經獲得的,而獲得的不僅僅是眼睛能看得到的。許多孩子從小受教育的過程中,關於得失的認知,多數隻停留在物質方麵,如案例中的蘋果。
看起來孩子送給別人一個蘋果,好像孩子白白付出了,但是此刻孩子也需要有一個玩伴,“蘋果給了別人,於是有人願意來陪我玩,我獲得了”。雙贏的合作,要學會發現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不要僅僅盯著自己手裏有多少東西沒有了,還要看到有許多看不到的獲得。
選項A和B都隻看到了孩子的付出,隻是對於這種付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選項B雖然肯定了孩子的付出,但在下一次,如果孩子想要對方的東西,而對方沒有給,孩子難過了,您又可能會說:“你看你,上次我們在隻有一個蘋果的情況下給了你,而你為什麼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不給我們?”沒有看到無形的獲得,就可能隻在有形的物質上斤斤計較。
選項C在看到孩子失去的蘋果的同時,也看得到孩子美好的友誼和快樂的時光。
生活的經曆,讓我們要麼得到,要麼學到。父母可以看到嗎?父母看得到,孩子才會有機會被允許看得到!
孩子音色不全,喜歡唱歌,您會怎麼看?
A.既然唱歌沒有條件,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長項的培養上,不要浪費時間。
B.如果他喜歡就讓他去玩,但不同意當做特長培養。不反對也不支持。
C.如果這是他喜歡的東西,而且確信他清楚了解學習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努力,隻要他做了決定就支持他,並會肯定他在過程中的努力。
參考答案:C。
選項A、B都有道理,然而C的做法包含了一種智慧。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看到孩子努力付出之後取得的成績,最重要的是,要鼓勵和培養孩子那種努力、不服輸的勇氣!
如果父母看到的隻是孩子的歌唱成績,就可能忽略了孩子對喜好的堅持。
專注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鍛煉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好方法。而且,孩子喜歡唱歌,也許他的天賦不在唱歌本身,在音樂的樂感,將來他可能會在音樂的其他領域有所感悟。
生活中,我們麵對殘障的孩子,似乎會更多誇讚他有毅力,而不硬性要求他的成績;對於一個健全的孩子,取得了許多的成績,周圍的人都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是認為還不夠,而孩子堅持和努力的內在品質往往被忽略了。
這是不應該的。不要因為孩子的殘疾而輕視他。放低標準的認同不是一種帶著尊敬的慈悲,而是出於恐懼的可憐。“可憐”會弱化一個人的力量,隻有真正的尊重才可以培養出一個不殘疾的心靈。
同時,也不因為孩子健康就覺得理所當然。每個生命都在不斷地努力,隻是努力的方式不同。因此,隻要是努力就值得讚賞!不要因為一些表象,卻忽略了表象下麵更寶貴的內在特質。這也是佛說的“一葉障目”吧。
要更多地肯定能力,而不僅僅是關注成績。也不要把成績和能力對立起來,走到另外一個極端——肯定了能力而忽略成績。
在上一個練習中,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你如此熱愛唱歌,無論哪裏有學習唱歌和表演唱歌的機會,你都會去爭取。盡管你因為唱歌跑調而被拒收,你依然堅持努力,盡你所能唱出最好的歌!”
“媽媽為你的堅持和努力感到驕傲!也為你不斷表現出來的自信而感動!”
有形世界中,凡是看得見的東西都是有限的、會改變的,如同分數和金錢;而無形世界是無限的,這才是孩子能夠帶著走一輩子的東西。
金錢是最糟糕的主人,是最好的仆人。物質世界需要努力和爭取,但它是為精神服務的。內在品質深厚了,物質世界才真正有所歸處。
現在,回顧一下本節的練習,能否再想出孩子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請寫下來:
第三節分享孩子的喜悅
分享孩子的喜悅而非監督。
不能分享的快樂是痛苦的
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手癢,很想去揮杆,但猶太教義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
這位長老終於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9個洞就好了。
由於安息日猶太教徒都不會出門,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然而,當長老在打第2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
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說有位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
第3個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7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他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打完第9個洞,長老還是一杆進洞。可能覺得太神了,長老於是決定再打9個洞。天使又去找上帝:“到底懲罰在那裏?”上帝隻是笑而不答。
打完18洞,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天使很不滿,去向上帝置疑:“上帝啊,他做了錯事,為什麼不懲罰他,還要給他更好的成績和收獲,這是為什麼?”
上帝說:“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生活需要伴侶,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一個人的快樂沒有人分享和祝福,就成為最大的痛苦。快樂+不被接受=罪惡感快樂+罪惡感=痛苦快樂+分享=成就感當孩子把內心的收獲說給父母聽的時候,父母會不會和他一起分享呢?
父母是在分享他的快樂,還是在監督和評論他的表現?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分享和認同,那麼孩子的收獲越大,痛苦就越大。
本部分的重點技巧是推進式表述技巧,說簡單點就是讚美、感謝和鼓勵。父母需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即在雙方舒適區的時候)給予孩子讚美和感謝;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鼓勵。
讚美、感謝和鼓勵,還需要技巧嗎?的確,生活中似乎我們經常麵對讚美、感謝和鼓勵,然而,怎樣做效果更好,卻是有技巧的!完整的推進式表述技巧包括了3項內容:
解決
①說出孩子具體、真實的行為②表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評價孩子) 三個問題 ①為什麼好話讓孩子不接受②為什麼好話讓孩子翹辮子
③ 為什麼好話讓孩子有依賴性
行為,不說好話,就不做了
推進式表述技巧和表揚的區別是:
(1)父母平常對孩子表揚的好話,最典型的詞就是“真是個乖孩子”“好孩子”“真可愛”,或者“有進步、需要努力!”
推進式表述技巧中,避免使用“好”“壞”這種抽象的詞語評價孩子,而是把孩子具體的行為以及父母的感受表達出來。
從使用效果上來說,推進式表述技巧給孩子的感受是父母與自己一起分享喜悅,而表揚則更多是在監督和評判孩子行為的好壞、對錯;前者充滿更多的尊重和平等,後者擁有更大的權威意義。
如果不想讓孩子永遠隻生活在父母權威的影子中而長不大的話,就要在偶爾使用表揚的同時,多使用讚美、感謝和鼓勵!
(2)說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就是“好孩子”,這是個角色標簽。
從孩子個性成長的角度來說,“好孩子”的作用等同於對孩子說“你不這樣就是一個壞孩子”。但實際上,需要傳遞的內容是“這樣的行為是好的!”如果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評價,他就會依賴於外在標準,等到別人說好才會行動,在自己的內心裏沒有一杆秤。
(3)推進式表述技巧清晰地告訴了孩子,怎麼做是父母需要的、接受的,同時讓孩子有成就感。
一、讚美是一種分享,而非評價
孩子需要父母一起來分享快樂,而不是評價快樂。快樂是用來分享的,不是用來評價的。
孩子帶病參加演出,非常成功。
不恰當表述:
今天做得很好!
參考表述:
孩子的行為:帶病參加演出,表現鎮定。
我的感受:感動。
綜合表述:今天是你第一次在300人麵前演出。因為有些發燒,你來的時候還是頭暈暈的,這種情況換到誰,心裏都會有緊張。可是,媽媽看到你的舞台表現非常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