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你在那裏,我在這裏;你是我的鏡子,讓我看到自己;看到我當下的力量,看到我要去的方向。

本章屬於“孩子在問題區”

第一節用聆聽來引導孩子的內心

當父母讓孩子擁有了和父母交談的意願,並且舒緩了孩子的情緒,也許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有時,在情緒之下還隱藏著一些孩子具體的困惑或者問題,父母在使用前麵兩種聆聽技巧之後,也找到了孩子問題的根源,接下來就需要進入解決問題的階段了。

本章探討如何協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負責的動力。

一、支持不是隨時給答案

陪著孩子走,不背著他走。

1.從孩子成長的長遠角度來看

以往,父母更傾向於直接給孩子方法,這是一種替代思考的模式,容易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出了問題就會來找父母。

替代孩子做決定,是一種不可取的經驗借鑒的方法。對於孩子的各種問題直接給出答案,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感受和總結生活的機會。這就好比,父母的無形人在背著孩子的無形人一路行走。

孩子很小的時候,還沒有能力走路,而這時父母身強力壯,也很喜歡那種被孩子需要的感受,願意背著他、照顧他;當孩子慢慢長大,想要下地嚐試著走路、自己做主,父母卻由於慣性思維,認為“你還小”,或者出於疼惜,“你不會走,會摔疼的!”長久下去,孩子始終沒有被允許下地,所有的一切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慢慢長大之後,孩子的體格越來越大,而父母的年紀越來越老、體力越來越弱,背著孩子開始力不從心,於是想把孩子放下來。

然而這時孩子兩條腿的功能早已經弱化,站都站不起來,無法自立;同時,父母也沒法從孩子的世界中脫離出來,享受更多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

獨立是需要協助的,然後慢慢放手,從來沒有給孩子機會獨立,到最後訓斥和抱怨也毫無益處。子不教,父之過,教子並不是替代或者硬性要求他必須聽父母的,教是為了不教,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

隻有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答案的時候,盡管有跌倒的可能,但也才會有他獨立行走、跑跳甚至暢遊世界的可能。

2.從解決當下實際問題的角度來看

如果父母過多地給予孩子父母的建議,可能導致孩子的反感,甚至有時,孩子也知道爸爸媽媽是關心自己的,但就是不願意向父母透露心聲,如同他們自己經常對我說的:“我知道爸媽想幫助我,但是他們的方法總是不適合我,還要逼著我去做!”

所以,即便是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最好先了解對方在這個事情上所能夠做到的底線,這樣我們的建議才可能更貼近他的實際。

解決問題也不一定非要用說的方法,可以先嚐試有技巧地問和聽,問題也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感覺到被尊重,有利於建立信賴的關係。

要做一個隨時準備支持孩子想法的父母,而不是一個隨時對每件事都有答案的父母。

如何有技巧的問和聽,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呢?下麵的技巧部分來找答案。

二、用發問來聆聽

事情總是要過去的!要學會忘記過去的傷痛,才有可能更好地活在當下和未來。在忘記傷痛之前,一定要從中吸取適當的經驗和教訓,否則這段經曆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僅僅是增長了我們對傷痛的體驗和恐懼。

當找到了孩子麵對的問題,又確認了孩子的談話意向,父母就可以使用“引導式聆聽”,以提問的方式代替直接給出答案的方式,來嚐試解決問題。可以參考的話語有:

(1)對於自我原先做法進行總結:

“你覺得原來的方法效果怎麼樣?”

(2)關於怎麼解決:

“那怎麼辦呢?”

“那怎麼樣可以更好呢?”

“如果是這樣,那你覺得可以為這個問題做點什麼呢?”

“那你覺得怎麼樣可以讓這個問題變得好一點呢?”

(3)關於探討影響這個現象的因素:

“問題出在哪裏了?”

“那是什麼影響了這個結果呢?”

“那實現這個目標的困難是什麼呢?”

(4)關於具體實施的措施:

“我們可以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呢?”

“如果重新來過,你會怎樣解決呢?”

(5)關於解決的方法是否可行:

“你覺得這個方法現在做起來會不會有難度呢?”

“這個方法對你現在來說,可以立刻做到嗎?”

“那你覺得這樣做了,對方會怎麼樣反應呢?”

“那如果這樣做了,結果會怎樣?是不是你想要的呢?”

“你覺得這樣決定你會不會委屈?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良好的願望,把計劃做得過於完美而無法實現;或者,在孩子還沒有完整的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的時候,可能會搞不清自己到底能做多少。

第五種提問方式,讓孩子們有機會再次停下來環顧自己計劃中是否存在漏洞。

上麵的這五個步驟,可以根據問題的不同情況,進行隨意的搭配組合。這五類問題的著眼點都是,讓孩子自己進行分析,判斷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當下可行的目標和實施計劃。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於孩子回應的任何一個方法,不要輕易武斷地說“不”“不好”“不行”,無論他的想法聽起來多麼的可笑和愚蠢。否則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另一方麵,這等同於你直接提建議給他,之前隻是偽裝的提問而已。會讓孩子感覺“其實你並不是想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既然這樣何必問我呢?”

所以,父母要學會說這樣的話:“這也是個解決的方法!”或者“這對於你來說也的確是一個方法!”

陪孩子畫畫,發現孩子由於年齡小拿筆不穩,有些地方力度不夠。以往的處理模式,我會直接上手塗鴉“這個地方要這樣畫!”“那個地方要注意這個!”到最後往往是我替代孩子完成了作品。這次我用手指著一個線條不均的地方,“你覺得這個地方畫得怎麼

樣?”孩子想一想,“不太好”,拿筆擦掉重新畫。過了一會,我又問她:“樹葉為什麼要用黃色的呢?”“因為這是秋天的葉子!”

第一次我並沒有說“這裏不好看,重新畫吧!”當我問她自己的想法時,她會主動進行調整。

在第二次當中,幸好我沒有直接告訴她“葉子應該是綠的”——當孩子告訴我“這是秋天的葉子”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並不是我們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確的。

成人的思維有的時候已經僵化了,如果用這種方式直接嫁接在孩子身上,反而抑製了他們自我思考和創新!不同的方法的確會有不同的效果,不但能夠協助到孩子,也讓我們通過教育孩子而更加了解自己!

在很多幼兒園甚至學校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校要求的一些課外繪畫和課外設計活動等,一看就知道出自成人的手筆!

父母們如果替孩子把他要走的路走完了,孩子去走誰的路呢?

這樣做,要麼導致孩子沒有成就感,“怎麼樣也畫不出媽媽說的那樣的畫”,個別時候還可能會讓孩子直接失去了對畫畫的興趣,“我可能不適合畫畫吧”;要麼會讓孩子養成一個投機的習慣,就算自己的能力不怎麼樣,也要想盡辦法拿到成績,他的重點放在了結果上,而不是成長的能力上;要麼就是父母扼製了孩子的自發性的創造力。

孩子很喜歡彈鋼琴,但是彈鋼琴比較辛苦,學習一段時間後回來喊累,不想上課了。

第一步,舒緩情緒、找到問題歸因。

媽媽:“哦,你對彈鋼琴有些想法!”女兒:“太累了,我的手指頭都快出繭了!這個周末我不想去上課

了!”媽媽:“看來真的是太累了。”女兒:“是啊!又要完成學校作業,還要彈琴,真的很累!”媽媽:“看起來,又要做功課,又要彈琴,你似乎覺得忙不過來。”女兒:“是啊,時間太有限了,我已經很努力了,就是太累了!”媽媽:“嗯,學校功課本身就要占用很多的時間,在這麼有限的時間

內,你的鋼琴水平從剛開始一點都不會彈,到現在的成績,你一直很努力地在堅持!”

(肯定孩子已經獲得的成績,具體技巧在第七章可見介紹)

女兒:“嗯,那是!我在彈琴方麵是有天分的!我的進步相對同學是非常快的!”

媽媽:“看起來你並不是真的不想彈琴了,你還是很喜歡彈琴的,隻是感覺累了,要適當休息!是這樣嗎?”

女兒:“是這樣的。”

第二步,找解決辦法。

媽媽:“是啊,那我們已經有了這麼多的努力,如果中間落課,會不會讓練琴的進展受到影響?那你會不會覺得委屈?”

女兒:“嗯,就是啊!”

媽媽:“那有沒有辦法可以又適當地休息,又能夠不影響進展?”

女兒:“要不這個周六我再堅持彈琴,周日我想好好休息一下,媽媽陪我出去放鬆一下吧?”

媽媽:“好啊!做點什麼……”

大部分的引導式聆聽都需要配合陪伴式聆聽和主動式聆聽。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不想彈琴的原因是太累了,需要休息。母親認同了孩子疲憊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同時,媽媽通過肯定孩子已經獲得的成績,讓孩子自己分析,不練琴的解決方法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孩子因此有機會看清楚自己的決定,從而主動提出了解決方法。

8歲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要去一個閱讀小組讀書,最近拒絕再去參加閱

讀。

按照我原來的想法,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怕累,不願意來回跑。不過

這次,我先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放一放,用聆聽的技巧來做嚐試解決,過程如下:

第一步,找到孩子的問題,建立解決問題的意願。

媽媽:“你不想去那裏和大家一起讀書了,看起來你在那裏遇到了一些

困難或者不開心的事情,願不願意和媽媽談談?”孩子:“我總是讀得比別人慢!”媽媽:“哦,你總是比別人讀得慢,這就是你擔心的嗎?”孩子:“是!”媽媽:“你讀書的速度相對別人有點慢,這樣你感覺有些難為情!”孩子:“是啊!”媽媽:“那你自己想不想像他們一樣呢?”孩子:“當然很願意!”

第二步,探討解決方法。

媽媽:“噢,其實你是很想也讀得快一點的!那怎麼樣會讓自己學習得更快點呢?”孩子:“如果我在和他們一起讀之前做好了自己的練習準備,不見得會

比他們慢!”媽媽:“哦,提前預習是一個好方法!還有嗎?”孩子:“還有,老師說一件事情熟能生巧,我多讀幾遍,熟了也可以更

快!”媽媽:“啊哈,多讀多練也會有幫助!還有沒有能夠想到的方法呢?”孩子:“嗯,也可以向老師提問,讓老師教我一些可以快一點的方

法!”媽媽:“啊,向老師學習也是一個方法阿!還有嗎?”孩子:“暫時沒有了!”

第三步,探討解決方法的可實施性。

媽媽:“原來你有這麼多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啊!那這些方法做起來會不會有難度?”

孩子:“不難,我可以做到!”

媽媽:“那好,現在有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前預習、多加練習、向老師取經。我們先按照這些方法來做,如果遇到問題了,再一起想辦法好嗎?”

孩子:“好!”

第四步,確認解決方法的目標所在。

媽媽:“另外,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書本中的內容!”

媽媽:“那如果讀得很快,會不會一定記住裏麵的內容?”

孩子(沉思後說):“不一定,有的人記得很快,但是可能很快就忘掉!

媽媽:那這樣好不好呢?”

孩子:“不好!”

媽媽:“那怎樣才是好呢?”

孩子:“讀得又快又牢!”

媽媽:“哈,這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我們做不到快和牢兼顧,你認為哪個更重要?”

孩子:“記得牢最重要,然後盡量讀得快!但是如果記得很牢,讀得稍微慢點也沒有關係!”

媽媽:“哦,媽媽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你的總結是:① 無論讀書快慢,關鍵是要記住裏麵的知識。② 如果你有方法把知識記牢,未必一定要讀得比別人快!③ 因為每個人的方法不同,不可能每種方法都比別人做得好,最重要的是知道條條道路通羅馬。是這樣嗎?”

孩子:“是的!”

媽媽:“哇!你很有方法來麵對自己的問題啊!”

孩子笑得好開心……

聆聽最大的好處就是,父母總是能看到自己想不到的真相。

孩子放棄讀書的原因,並不真正如媽媽談話前原來的猜想——是因為怕累、怕苦。真正放棄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怎樣麵對困難。每個孩子都有擁抱挑戰的勇氣,隻是需要知道怎麼樣擁抱挑戰!

在孩子尋找到方法時,媽媽使用陪伴式聆聽對他的話語內容進行重複和確認,實際上是給他自己再次審視自己想法的機會。

第二節引導孩子進行自發性學習總結

物理學家LAUE有一些名言:

“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的能力。”

“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已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人們在細節被淡忘之後仍然應該記憶的知識洞察力和技巧”。

這種“所剩下的東西” ,就是孩子主動學習的知識管理能力,是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的東西。

孩子剛開始學寫字,有幾個字寫得不太好。

要是以前,我會直接幫助他擦掉,讓他重新寫。有幾次他非常生氣地對我大吼:“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你為什麼給我擦掉?”如果課文沒有背好,我會直接說:“背得不熟啊,再讀五遍!”孩子雖然有時也會讀,但是很惱怒!

這是兩個月前的事情了,昨天我采用了新的方式,效果真的很棒,而且

讓我發現我兒子也長大了!整個過程如下:同樣,孩子練習寫字,我指著其中幾個字:“這幾個字感覺如何?”他回答說“很好!”我又指著另外的幾個不太好的字:“這幾個字感覺如何?”他仔細看了看後什麼話也沒有說,擦掉拿起筆重新寫了!過了一會,他給我背誦一篇課文。背完了後,我問他:“你覺得這次背

得怎麼樣?”他不好意思地說:“不太熟。”我又問:“那怎麼辦呢?”他立刻說:“媽媽,我再讀幾遍,再背一下!”我說:“好的,那你覺得還要再讀幾遍可以呢?”他說:“再讀五遍吧!”我說:“好的”孩子主動讀了五遍,然後對我說:“媽媽,可以了,這次我背給你

聽!”

當孩子很流利地背誦完課文,我看著他得意又開心的樣子,心裏非常感慨!當孩子主動做事的時候,父母也欣慰,孩子也有成就感。幸好學習得早,讓我深深地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美好願望,做父母的就是陪著他去實現就好!

要讓孩子學會走路,不是告訴他必須怎麼走,也不是立刻就放開手。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父母需要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總結、檢查和管理的能力。

表麵上看,隻是寫字、做簡單的數學題,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練習,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學習建立習慣,對於以後學習更複雜的知識體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獨立,從一年級起就讓孩子自己寫作業,父母有意不聞不問。看起來孩子也可以做得到。但是從眾多的生活案例中,我總結出來,盡管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性,但會導致兩個問題:

一方麵,孩子在低年級可能就會成績一般。

我在對於一年級小朋友的調查總結中發現,那些沒有得到父母陪伴寫作業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在考試中很難考到滿分。(我們並不是要求孩子次次都要爭滿分,然而適度的成績,會讓孩子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裏有更多的成就感和主動性。)一年級的孩子成績差距都不是太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績距離會拉大。於是,這些孩子對學習的成就感越來越少,成績慢慢越來越普通。

我針對一些三到六年級被父母帶著來谘詢的孩子做過總結,那些磨磨蹭蹭不想寫作業、整天腦子裏不知道在想什麼的孩子,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寫作業是件很孤單的事情,而且非常繁雜。經過了解,這些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被父母放手了。

一年級的孩子,頭腦思維的能力還是有限的,很需要父母幫助總結和引導。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引導,由於一年級的學習量還不算大,看不太出來差距,到了三年級之後,學習內容逐漸增加,孩子隱藏的問題就慢慢開始暴露。父母如果隻要求孩子的行為改變,卻不從深層次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就更容易給孩子造成學習的壓力和自身的無助感。

學校裏老師也會不斷地強調,關注孩子一二年級時期學習習慣的養成,這些學習習慣,不僅僅是針對學習知識的內容的掌握和學習獨立性的培養,更加涵蓋了學習總結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各種事物的統籌規劃的安排能力。這樣,三年級之後父母的引導就會輕鬆很多。就像在孩子剛剛學走路的時候,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他練習,等到他自己掌握了平衡,父母就可以輕鬆很多了。

另一方麵,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過於缺乏父母的關注和引導,可能是孩子在中考、高考等重要時刻出現厭學和懼考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發現一個現象,有一些家庭,父母工作成績顯著,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出色,父母自豪地說:“我孩子的學習從來不需要我管,從一年級就沒有管過他。”但是,孩子卻是在高考和中考前夕厭學和懼考,父母困惑了。按理說孩子在學習方麵很有成就感了,為什麼還會不自信?

孩子的回答是:“他們太相信我了!所以總也不管我!我必須不停地做得更好,我知道這才是爸媽想要的,隻有在我有好成績的時候,我就會看到他們對我的認同。所以,我很擔心失敗,擔心失敗後麵爸媽的失望,如果他們對我失望,我就失去了唯一和他們親近的機會,唯一得到他們認同的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這種內心的恐懼會隨著麵對挑戰的難度增加而同時增加,在越重要的事件麵前,他們的壓力會越大。於是出現在高考、中考這樣重大的時刻沒有辦法麵對的情況。

一個人的幸福來自兩個原因: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二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父母隻注意孩子的第一點,卻忽略了孩子對於第二點的需要。

父母不能從一個替代的極端走到另外一個冷漠的極端,盡管這一切父母是無心的!過於的信任也會讓孩子造成傷痛感!

協助孩子,包括不替代,也絕不冷落!除了關注孩子的成長結果,也要關注和支持他的成長過程。

前天,10歲的孩子拿著期中考試卷回來,對我說:“媽,你看我這裏粗心扣了8分、那裏小數點扣了4分……本來我可以考得很好的。”

以往這種情況,我會回答她說:“你現在還隻是小數點的問題,這樣繼續下去,我看你不及格的可能都有!”然後她就會瞪著眼、撅著嘴對我說:“哎呀,媽媽……不和你說了!”

現在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幫助孩子總結的好機會,於是使用技巧試了一下,效果還真的不錯,把它記錄下來,給大家分享:

第一步,總結問題根源。

媽媽:“看起來,考試的成績不如你的心意,心裏有些遺憾!”

女兒:“是啊,我本來可以考得很好的!這和我原來的打算是有差距的!”

媽媽:“那怎麼辦呢?”

女兒:“我需要再仔細點。”

媽媽:“哪幾個方麵要仔細呢?”

女兒:“小數點!我經常會忽略它。把3.2看成32。”

媽媽:“還有嗎?”

女兒:“還有我總以為我會了就能做對。所以沒有仔細檢查。”

第二步,尋找解決方法。

媽媽:“哦,原來沒有注意小數點,又忽略了檢查。也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改進的辦法啊?”

女兒:“我下次考試的時候注意這兩點就好了!”

第三步,確認從現在開始的可行性具體措施。

媽媽:“哦,你覺得光考試的時候注意就可以了嗎?從現在開始可以做些什麼,能夠盡早地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嗎?”

女兒:“嗯,我以後每天做完作業都檢查一下,尤其是小數點!這樣考試之前我應該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第四步,再次確認方法的使用效果。

媽媽:“這個方法做起來會不會有困難?比如說要考慮時間是否充分?”

女兒:“嗯,我會注意的,謝謝媽媽的提醒!”媽媽:“既然你決定了,那就堅持你的想法吧!加油!”

我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讓我輕鬆很多,以前我說很多次,孩子都沒有什麼變化,下次該怎樣還怎樣;而這一次不同,不但前天自己做了總結,而且經過我的觀察,她這兩天作業寫完之後,的確是做了檢查,她以前的作業很少主動做檢查的!

(1)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父母對他的認同關注度,兩者之間關聯非常密切。

對於孩子的自我總結,父母不要去嘲諷,即便父母自己不是有意的!很多父母會在孩子某一天恍然大悟做自我總結的時候說:“我早就說過你了!你還繼續照做,所以你是咎由自取!”“這不就是我以前對你說過的嗎?你不是不願意聽嗎?”

談話的過程中,比較忌諱從這個事件帶出以往的事件。

如果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個性成長,就必須放棄部分的自我成就感,把這份成就感給予孩子,他會更加自信地麵對自我和困難。

缺少成就感的孩子,行為改變的動力就會比較少,就如這個案例當中的孩子。以往孩子總結之後,並沒有行動的改變,是因為媽媽的應對方式讓孩子感到:本來考試結果這樣,我自己就很難過和失望,媽媽還這樣說我,讓我感覺到我很沮喪,所以我再也不想去想它了,也不想如何去改進它;後來媽媽使用技巧和孩子不斷地對話,發現孩子心裏想的是:這次媽媽非常支持我,我也有了動力。

當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的最壞影響上,以往的應對模式就會發生改變,孩子的行為就會開始改變!

(2)當孩子在總結原因時,父母的提問越是能落實到行動的細節,孩子就越能夠清楚自己能為這個問題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