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想和小朋友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孩子沒有決定好用哪一種方式卻貿然行動,可能導致彼此的埋怨。

成人間經常說:“要想好了再做!”孩子,也需要慢慢學習這個本領。“引導式聆聽”讓孩子從小學習看清自己的現狀和對各種結果的接受能力。

嚐試經常對孩子說:“你覺得這個決定實現起來有難度嗎?”“這樣的決定你會不會有委屈、有遺憾?”

在我們以往模式中,或者孩子的周圍環境中,都可能給孩子造成一些印象:“別人的需要比我自己的更重要。”因此當孩子看到別人的需要,就容易忘記了自己也有需要。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不被允許有充分的機會了解自己,長大後就很容易情緒波動、受別人影響,做事情的過程中隻要別人出現一些不認同,馬上就很容易放棄。成人後,總會說“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

這是因為,從小在心裏都沒有自己的標準,總是把別人的標準當成自己的標準,把別人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

習慣了拿外部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知道的都是“我應該如何”(這些都是學來的),而不是“我自己希望如何”(這些則是在自己的人生經驗中感悟、總結得來的)!所以,看起來好像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其實心裏非常茫然!並不是不具備堅韌的特性,而是太容易受到被外界變動的標準的影響,而不知道該為什麼堅持!

現在,父母可以在孩子體諒他人的同時,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承受底線,並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就更加可能幫助孩子掌握人際關係中別人和自己不同的需要平衡,既坦然地照顧自己,又能滿足地幫助他人。

第六節引導孩子正確認知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衝突

家庭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衝突和爭執。都是至親的人,怎樣處理這樣的事情呢?處理不好,還會引來矛盾。

在這裏和大家分享兩個的實例,探討如何避免把問題複雜化。

孩子害怕和爸爸相處,我該怎麼做?出差前,孩子對我說:“媽媽,你不要出差,我害怕爸爸!” 以前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會覺得很心痛,現在我知道,任何一個不

舒服的感覺,都是他成長必須經曆的一步,在這些感覺中他將得到寶貴的經

驗。於是我使用了聆聽的技巧和孩子對話。第一步,建立解決意願。我:“你覺得爸爸很厲害?” 孩子:“是的。”我:“外麵會不會有很多像爸爸一樣或者比爸爸還要厲害的人?”孩子:“有很多!”我:“那如果每次見到他們就躲著跑,我擔心你能待的地方會不會越來

越小?你願意嗎?”孩子:“不願意!”我:“那如果我們嚐試著學習和爸爸這麼厲害的人交朋友怎麼樣?如果

這麼厲害的人你都可以交上朋友,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有這麼厲害的

人幫助你,感覺怎麼樣?”孩子:“嗯,太好了!”我:“好啊,我們如果從爸爸開始,學習怎麼和厲害的人交朋友如何?”孩子:“好!”

第二步,探討解決方法。

我:“那我們能做點什麼呢?”孩子:“媽媽,你能不能幫助我和爸爸談談,讓他在你出差的時候不要對我發脾氣?他發脾氣我很害怕!”

我:“媽媽可以嚐試著和爸爸談談,最重要的還是晚上你也要和爸爸再確定一下!我想爸爸發脾氣的時候一定是有些事情讓他不滿意或者擔心的,你能不能讓他對這些事情更加放心呢?這樣可能更好談一點。”(解讀爸爸的感受)

孩子:“爸爸就是說我吃飯慢!”

我:“哦,那怎麼辦呢?”

孩子:“那我保證快快吃!”

第三步,繼續確認解決方法的操作效果,找到其他的解決方式。

我:“如果你今天保證了,後來又沒有做到呢?”孩子:“嗯,爸爸可以提醒我,但是不可以太嚴厲!我也會努力的!”我:“哦,你覺得爸爸聽你這麼說會接受嗎?你再想想哪些地方沒有考

慮到?”

孩子:“暫時沒有了,你也幫助我和爸爸談談,然後我晚上再和他談好嗎!”

我:“好的!”

下午,我和先生做了單獨溝通,達成一致意見,並決定由先生負責就這個意見直接和孩子交流。

晚上到了,我當著孩子的麵對先生說:“寶貝說如果我出差,她會有點害怕,你願意幫助她一下嗎?”(幫助孩子解讀感受)

先生很會意地過來說:“寶貝害怕什麼了?爸爸來幫助你!”

我:“寶貝擔心我不在的時候,爸爸會過於嚴厲地批評她!”

(在孩子還不能獨自麵對的時候,幫助解讀他的心理,詳見最後一章“保護法則”第一點。)

先生:“哦,你覺得平時我對你過於嚴厲了嗎?”

孩子依偎過去父親懷裏說:“爸爸,就是我吃飯的時候,你有些嚴厲,讓我有些害怕!”

然後我就聽到先生說:“那你吃飯太慢,飯都涼了,爸爸擔心你的肚子會痛怎麼辦?”

孩子回應到:“那我就快快吃,你放心……”

在他們對話時,我離開了,我知道那是父女之間的事情,我隻負責穿針引線。父親和女兒都有權利單獨和對方對話 。

半個小時後,孩子興高采烈地來對我說:“媽媽,我和爸爸約定好了!這幾天他好好和我談話、不發脾氣,我努力吃好飯、自己寫作業、裝書包!”

我:“哦,這樣啊,你很厲害啊,這麼快就會和爸爸這麼厲害的人打交道了!而且看起來,爸爸雖然厲害,但是隻要努力麵對還是有可能理解我們的哦!”

“是的!”孩子踮著腳步,一步三晃地進房間了。

下一次出差,孩子沒有了任何的擔心,隻是說,“媽媽,你走了我會想你的!”

這種案例處理的難度比較大,因為涉及孩子、媽媽和爸爸三者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產生更多的家庭矛盾。

(1)不要過度強調他人的好意,也不要過度強調孩子的感受。這種問題的處理非常容易進入兩個誤區:誤區一:隻關注他人的心理需要。這是一個傳統的解決方法。比如過度解釋父親的想法和感受,“你爸爸

也都是為你好!再說你吃飯慢也是事實,這不是你爸爸的錯!”孩子會感覺“你們都是一樣的,給你說還不如不說,爸爸已經這樣說我了,你還說!”她內在的不安全的情緒會被加重。

誤區二: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如果孩子一說“媽媽你快回來”,媽媽就回來了,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因為“孩子太需要我了!”其實,是父母自己太需要那種被需要、被認同的感覺!當一個幼小的孩子把父母當作“天”的時候,這種“被需要”、“被認同”的感覺能夠得到最充分的滿足。

然而當孩子慢慢地長大,需要擁有自己的能力去麵對問題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自己潛意識中的這種需要,會不自覺地不想讓孩子離開,於是不允許孩子擁有和父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能力,甚至不允許擁有和其他人的良好關係!盡管這些感覺都是無意識的,不論父母是有意還是無意,孩子會以不願意長大、不願意相信他人,來作為對父母這樣的行為方式的回報。

結果,當孩子一有問題,就跑到父母這裏來。於是家成了孩子的避難所,孩子失去了自己麵對世界並和世界交朋友的機會!另外,孩子可能會認為除了媽媽之外,所有的人都會傷害到他。這樣的

認知下麵還藏著一句話,那就是“我不夠好,所以別人都不愛我!”於是他的自信心會自然降低!這恐怕是做父母的不願意看到的!

父母需要增長勇氣給孩子們放手。不要像老母雞一樣完全護著孩子,如果他是在逃避其他的問題,父母更不能承攬過來!要協助他麵對生活中各種的關係!

要讓孩子在每個暫時的難題中學會應對,而不是逃跑。協助是為了不協助,教是為了不教!讓他麵對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話!

父母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態度的準備:“我理解你的難過,我更要幫助你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具體的做法就是,不但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要讓孩子看到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感受。讓孩子同時看到自己和他人,從而能客觀地來看待這個事件。

(2)老母雞式的保護會無意中把其他人排除在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之外。很多家庭中的父親角色缺失,就是因為母親過於保護孩子,無意識當中把父親推了出去,導致孩子不把父親的話當回事!要知道,孩子是雙方的,父親甚至爺爺奶奶也都有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的權利。

在家庭角色中,母親一般扮演著關係連接的角色,而父親扮演著教育孩子規則和認知的角色。盡管不是每個家庭都如此分工,但是這兩種角色對孩子的影響都有意義,關鍵是讓孩子在規則的傳授中感受到充足的愛意!因此,另一方在其中的穿針引線就更為重要。

父母最好不介入孩子和他人的關係。這其中的竅門就是,不要去說我到底是讚同誰或者是不讚同誰,而是要去解讀雙方的感受,讓孩子客觀認知問題,並且自己決定怎麼做!

(3)母親可以協助,但不能替代解決孩子和他人之間的問題。

這個案例中涉及兩個階段的對話,目的是協助孩子麵對自己的問題——和爸爸麵對麵的交談,同時避免自己被卷入到孩子和父親的關係當中。

在孩子沒有能力單獨麵對的時候,父母可以陪同,但是不可以替代。比如,媽媽告訴孩子:“我可以嚐試著和爸爸談談,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晚上你也要和爸爸自己再確定一下!”

由於孩子還比較小,在某些表達上不夠清晰,如果由孩子直接和父親談話,效果可能不好。所以,母親就孩子的問題和父親提前做了私下的意見溝通,達成了一致。然後,母親協助孩子麵對父親,由父親和孩子直接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母親和父親談話結束後,直接告訴孩子,父親已經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孩子的感受會是:爸爸單獨對我的時候不是這樣的;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媽媽很愛自己、很了解和支持自己,而爸爸又聽媽媽的,所以爸爸才會同意。結果孩子會對母親產生更多的依賴,問題盡管解決了,但對於父親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沒有真正增加。

當孩子直接從父親那裏得到想要的答案時,她就接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愛——爸爸為了我才這樣做的!她的自信度以及和父親的親密度就增加了!

大部分關於教養意見的爭執,都來自夫妻自身關係的矛盾,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晚上加班,二年級的孩子嗚咽著打電話來說:“爸爸對我亂發脾氣!”

第一步,聆聽孩子的情緒和問題。

我:“哦,真的啊,聽著寶貝這麼難過,媽媽好心疼啊!被人發了脾氣

當然不舒服,媽媽知道!”孩子:“嗚嗚嗚,爸爸一點也不理解我!”我:“啊,你覺得爸爸不理解你?你需要他理解你什麼呢?”孩子(哭聲變大了):“我需要他疼我!他一點也不疼我!”我:“哦,你覺得爸爸不夠疼你?爸爸做了什麼讓寶貝覺得爸爸不愛

你,這麼委屈啊?”

孩子(哭聲更大了):“他故意不理我了,不論我說什麼他都不理我

了!”我:“家裏隻有兩個人,爸爸還不理你了,當然寶貝有些害怕啦!”孩子:“嗚嗚嗚。”我:“難受了當然想哭了,媽媽陪著你!”孩子哭了一陣,聲音減弱了。

第二步,探討對方的影響因素。

我:“那你覺得爸爸這樣做有沒有他的道理呢?”

孩子:“一點都沒有!”

我:“你覺得他為什麼不理你呀?”

孩子(故意):“不知道!”

第三步,在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暫緩使用引導式聆聽,而是轉入主動式聆聽,重新解決情緒,找到更深的原因。

我:“看起來你對他的做法真的是生氣極了!”孩子(氣鼓鼓的):“他就是不喜歡我!”我:“哦,原來你覺得爸爸是因為不喜歡你才說你!”孩子:“嗯,爸爸沒有你這麼愛我!所以他故意不理我的!”(又開始

哭泣) 我:“哦,你覺得爸爸不夠愛你,是故意不理你的?” (找到了孩子擔心的問題)孩子:“嗯!”

第四步,提供信息,讓孩子自己分析孩子的內在問題。

我:“我想起來兩件事,一個是前兩天晚上爸爸好像放下所有的事情就幫助你做小鼓,一直到很晚才睡;還有一次,爸爸已經非常疲憊了,他堅持送你到醫院,解決你的病牙問題!你怎麼看待這兩件事情呢?”

孩子(哭聲停止了):“嗯……”

我:“爸爸是愛你還是不愛呢?”

孩子:“愛!”(明顯在電話中的聲音安靜了)我:“哦,原來你也可以感覺到爸爸其實是愛你、疼你的!那今天發生了什麼爸爸會這樣表現呢?”

第五步,當孩子的內在情感需求得到舒緩,轉向矛盾問題分析。

孩子:“他說我刷牙慢!”(內心深層的感受需求被舒緩,孩子開始探

討行為問題)我:“哦,那你覺得爸爸為什麼不願意你慢呢?”孩子:“擔心我太晚睡覺!”我:“他為什麼擔心你太晚睡覺呢?”孩子:“因為他心疼。”(這個時候的聲音已經軟軟的了)我:“哦,原來,爸爸對你這麼嚴厲還是在心疼你啊!那怎麼辦呢?”孩子:“現在去刷牙!媽媽,再見!我去刷牙了!”我:“好的,再見,寶貝。”(在電話掛上之前,我聽到孩子對她父親說:“爸爸,對不起,我這就

去刷牙!”)

10分鍾後,先生笑嗬嗬地來電話問我:“你都給孩子說什麼了?剛才哭得死去活來,現在自己刷牙、動作麻利,而且自己還在浴室裏麵邊唱歌邊衝涼?”

我微笑地回答說:“其實我什麼也沒有說!是孩子自己想通了!” 第二天孩子在電話中對我說:“我和爸爸玩得很開心!”

我在使用技巧的時候,發現很多時候事情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嚴重。

當我準備好接受別人的時候,孩子也就跟著學會怎麼接受別人,而不是圍著我團團轉。

隻要我們不把孩子抓在身邊,很多家人其實可以一起來照顧孩子的。當先生稱讚我的時候,我心裏特別地自豪!

這種案例的處理難度也比較大,孩子的問題是一個情感問題套著一個行為問題,同時又涉及孩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認知。解決的過程中,有幾個非常好的借鑒點:

(1)當媽媽嚐試著探討孩子和父親之間的矛盾時,孩子出現了一個否定式的阻抗,當媽媽說“你覺得他為什麼不理你呀?”孩子氣鼓鼓地回答“不知道!”有些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常容易中斷。

媽媽的做法很簡單,當孩子反駁的時候,使用陪伴式聆聽的情感解讀,回到孩子本身和父親情感方麵的矛盾部分,“看起來你對他的做法真的是生氣極了!”孩子重新感覺被理解,又進入繼續表達中。

當父母解讀孩子的時候,可能解讀對,也可能解讀不對,如果解讀不對的時候,繼續使用陪伴式聆聽技巧——“哦,你覺得媽媽這樣說不對”,或者主動式聆聽技巧“那你是怎麼樣看得呢?”然後談話就可以繼續了!

(2)找到孩子擔心的情感問題——孩子擔心“爸爸不夠愛我”。這時,媽媽並沒有替代爸爸做解釋,也沒有說“爸爸是很愛你的!”而是講了兩個具體的事件,讓孩子自己感受和分析。當一個人處於情緒低潮的時候,很容易把問題想得片麵、偏激,這時提供一些事例讓她自己感受,效果更好。所以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快穩定下來。

當這個問題得到修繕之後,再探討行為問題,就自然得多了。

(3)在探討行為問題的時候,媽媽再次使用了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了解爸爸做事的良性動機。最為可貴的是,整個過程。媽媽沒有一次解答和說教,全部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一步步看下去,直到看到爸爸對自己的關心,再一次幫助了情緒問題的疏散。於是孩子的行動馬上就改變了,並且主動行動。

(4)注意:父母並不是要控製孩子達到某種結果,比如說必須接受父親的做法,讓孩子了解到她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及孩子不接受的他人行為的真實出發點,然後由她來決定選擇用何種方式!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注意到一個問題,其實一些陪伴已經起到了效果,即便孩子嘴上還是賭氣地說“不理他”,實際上,過一會他在行為上就會有所改變。要注意,這個時候盡量避免“你剛才怎麼跟我說的?”或者嘲諷地笑他,這樣可能會在剛才的關係加分上又減分了。

讓事情自然地過去,不用再提起,也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這樣你的協助會給他更多的安全感。把關注點放在解決的效果上,而非孩子對父母的認同上!

第七節外國老師教授《灰姑娘》

分享一位國外的老師在課堂上使用陪伴式和引導式聆聽,引導對孩子關於童話故事《灰姑娘》的認知過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台給同學講《灰姑娘》的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麵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喜歡信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母和後母帶來的姐姐。信黛瑞拉善良、可愛又漂亮,但後媽和姐姐都對信黛瑞拉不好。”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信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信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麵前,不然你們的朋友會被嚇著的。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了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也會嚇昏哦(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信黛瑞拉的後母,你會不會阻止信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信黛瑞拉的後母,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麼?”

學生:“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後。”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是不好的人,她隻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不是壞人,隻是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孩子們,下一個問題:信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仆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信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信黛瑞拉有仙女幫助,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希望你們也會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請你們想一想,如果信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在舞會上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他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信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算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雖然信黛瑞拉沒有母愛,但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才可能去尋找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信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就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能夠阻止信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信黛瑞拉當上王後,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兒):“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樣,可是信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算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將來誰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通過這段對話,我想再次強調,在找到孩子的問題時候,不斷地複述確

認他的問題、方法以及收獲,可以更加詳盡地幫助他進行總結!智慧的父母是一個水龍頭,引導他們的智慧自然流放!這樣的教育,父母雖然用心,但是不辛苦;孩子進步,但是不痛苦!

引導式聆聽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

(1)得到孩子的解決目標。

(2)得到孩子解決目標的現實可行的行為計劃。

孩子的承受力需要他自己試過才知道!既不是由父母來判斷他必須要做什麼,也不由父母判斷他必須不能做什麼,都是在設定、規劃孩子的感受和喜好!孩子們主動思考出來的方法,他們更加願意執行。

對於一些孩子,僅僅使用提問的方式,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當父母問到“那怎麼辦?”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說,“我也不知道”。如果發現孩子的回答是因為賭氣,可以進入主動式聆聽程序,舒緩他的情緒,再次核實他情緒背後的原因;如果發現孩子是長期處於“沒有辦法”的無助狀態下,就需要適當地直接提供經驗給他,啟發他的思考力,降低他的思考難度,同時增強思考的能力和信心!

同樣,合上這本書,閉上眼睛,回顧一下這個章節中的內容,寫下您的心得、收獲和發現的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