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案例中,當媽媽聽到孩子說“要注意小數點”的時候,並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發問“如何解決小數點的問題”,孩子說考試的時候要注意,媽媽還是覺得沒有落實到具體行為,因為這個計劃太遙遠。為了落實到現在可行的計劃上,繼續提問,於是孩子說出了最後的方法:“我以後每天做完作業都檢查一下,尤其是小數點!這樣考試之前我應該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3)另外,“這個方法做起來會不會有困難?”這句問話再一次讓孩子確認自己當下的能力狀況,可否在現在狀況下做得到想出來的方法!

盡管是很簡單的案例,卻透露了幫助孩子向夢想努力的細節。成功除了要樹立方向,更多是細節操作的積累,這個過程不能避免。

第三節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日常行為管理

孩子自我行為的規範能力,需要從小靠點點滴滴的小事來培養。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和學習管理能力,將來對孩子成人後的工作和生活的自我管理有著巨大的影響。

父母需要注意,不僅需要幫助孩子接受規則,還要讓孩子學習自己建立規則。

早晨上學,女兒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上學!”

第一步,解決女兒談話意願問題,並約定恰當時間,暫時舒緩孩子情緒。

媽媽:“哦,你害怕上學!看起來學校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你感覺到不開

心了!”女兒:“我害怕遲到!”媽媽:“哦,是不是這兩天早讀遲到了?”女兒:“嗯,老師昨天說我這個星期遲到了幾次,而且昨天的早讀進行

了一大半我才到!”媽媽:“那看起來可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呢!怪不得你這麼擔心呢,看來

我們要開個小會來解決下這個問題了!需要嗎?”女兒:“需要!”媽媽:“那今天晚上我們一起來好好談談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女兒:“好!”由於早上急著上學,時間非常緊,因此媽媽采用了臨時性拒絕的方式,

約好晚上再談。

第二步,探討影響因素,以及解決的方法。

晚飯後,女兒早早準備好了,坐在客廳沙發上等待我。

媽媽:“我們現在來談談關於你早上說的遲到的事情?”

女兒:“好!我在等你了!”

媽媽:“我們先來看看早上的時間安排,是什麼原因影響到遲到呢?”

女兒:“早上我愛愣神,所以動作有點慢。”

媽媽:“那怎麼辦呢?”

女兒:“我如果提前10分鍾出門,就可以按時上早讀了!”

媽媽:“那具體是幾點呢?”

女兒:“7點45分。”

媽媽:“好的,記下來了!”

第三步,媽媽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進一步確認解決方法如何更加恰當。

媽媽:“沒問題,隻是我擔心你有時候沒睡醒,還想多睡會兒,可是一睡就過了頭!”

女兒:“那就再叫我一次吧!”

媽媽:“這個方法也挺好的,起床叫兩遍。隻是我晚上睡得晚,擔心早上起不來,影響到你起床的時間!”

女兒:“那就用手機或者鬧鍾叫我起來吧!”

媽媽:“好的,那就拿我的手機定鬧鍾,如果你起床了就一定要叫我!我怕我睡過了頭,影響你上學!”

女兒:“好吧!”

媽媽:“那麼鬧鍾定幾點呢?”

女兒:“第一次定在6點50分,第二次定在7點整。”

第四步,確認總結。

媽媽:“好的,記下了。用媽媽的手機定兩次鬧鍾,6點50分響,開始醒覺,7點響的時候,就一定要起床了。你起床之後一定要來叫我起床,最晚7點45分出門。那好,早餐的問題就交給我來做好了,你負責整理自己的書包、飯盒,以及刷牙、洗臉、梳頭、換衣服。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或者是媽媽能幫助的嗎?”

女兒:“沒有了!”

媽媽:“那我們就先嚐試著做一個星期,然後看看效果怎麼樣,如果有問題再調整,怎麼樣?”

女兒:“好!”

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協助案例。

(1)讓孩子來叫醒媽媽,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方法。

當孩子被叫醒的時候,她可能還會賴床,因為她把起床的責任是交給了媽媽;當她需要負責叫醒媽媽的時候,她就會主動地為時間的安排負責。

(2)媽媽在孩子每次提出方案的時候,都會進行對他的複述確認,讓孩子有機會更加清晰談話的進程,多一次機會審視自己的提議。

(3)在確定方案之後,媽媽再次確認兩個人的分工,讓孩子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4)對解決方案加了一個時間期限,便於規則的實施、調整和總結。

父母在調整孩子的行為時,需要避免沒原則地嘮叨。一旦和孩子商榷了原則,就要堅持做到。

別擔心孩子遲到一兩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孩子自己慢慢掌握行動的節奏。

當然,如果孩子總是遲到,而父母也想和孩子一起麵對和分擔,可以私下和老師通電話,告知最近在做孩子的工作,希望老師在管理批評的同時給予適當理解。

同時,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麵這樣做。否則,孩子會認為是爸爸媽媽找了老師談話,老師才對他這樣,這是爸爸媽媽努力的結果,下次遇到問題還會繼續依賴父母的能力。

要給孩子提供學習和老師相處的機會,這樣,如果問題解決,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

和8歲的兒子商量周末的家庭活動。

第一步,確定談話意願。

媽媽:“我們什麼時候一起來商量下周末怎麼過如何?”兒子:“主要是商量什麼呢?”媽媽:“我想把這個周六的上午安排成家庭清潔日。看起來你還沒有正

式加入我們周末的家庭清潔活動呢,你願意一起來參加嗎?”兒子:“好的!現在就可以談!”

第二步,探討共同目標。

媽媽:“那我們先來看看,總共要做些什麼事情?”

兒子:“掃地、拖地、擦桌子。”

媽媽:“嗯,還有清洗衣物、清理廚房、熨衣服、收拾客廳和臥室。大概就這些。做完家務,就要做飯了,還需要擇菜、洗菜、淘米、煮飯、炒菜、洗碗。那麼你能夠做些什麼呢?”

第三步,探討孩子可操作的部分。

兒子:“我在學校已經學會了掃地、拖地和擦桌子,我可以做這些。我還可以洗碗。”

媽媽:“好的,我記下來了,除了這些,你還能做什麼呢?我覺得你的臥室好像也需要清理的,那誰來呢?”

兒子(笑):“噢,對了,那我自己來。”

媽媽:“清理臥室具體要做什麼呢?”

兒子:“整理我的書桌、書包、文具,地上的玩具,還有我的衣櫃!”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讓他慢慢地加入家庭的公共家務活動,但有個標準是:讓孩子自己量力而行地加入,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做什麼。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

第四步,確認孩子的自我可操作性。

媽媽:“那麼哪些是你會做的,哪些是需要媽媽幫助呢?”

兒子:“我的書桌和文具可以自己來整理,玩具也可以自己來整理,衣櫃需要媽媽幫助!我不知道該怎麼放!”

媽媽:“哦,好的,我知道了,你要整理自己的書桌、文具和玩具,衣櫃需要幫忙整理!好,等一下我來幫助你一起把衣服分類放置。這樣一來,你是否還有時間掃地、拖地、擦桌子和洗碗呢?”

兒子:“啊!太多事情了!”

媽媽:“哦,你覺得這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這些都是你會做的,那麼你看這些會做的事情中,你可以在這個周六安排時間做哪些呢?”

兒子:“那我就先收拾自己的房間,下次再掃地,如果我做完了感覺不累的話,也許可以在飯後洗碗。”

媽媽:“哦,你最後決定的是,整理自己的房間,比如書桌、文具、玩具和衣櫃。然後,如果不累的話,你很願意在飯後幫助媽媽洗碗。如果還有時間,你也可以考慮幫忙掃地、拖地或者擦桌子?”

兒子:“是的!”

媽媽:“好的,那麼我們就先這樣安排,有問題到時候互相幫助好嗎?”

兒子:“好的!”

孩子剛開始參與家務的時候,父母要遵循從少到多的原則,並且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來熟悉。

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在孩子掃地的時候,在旁邊不停地說:“看,你怎麼掃的地?掃過去的地方都是灰塵,還要我重掃!”這樣,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打擊。因此,在協助孩子成長的同時,更要注意肯定他已經成長的部分。

當孩子熟練了周日的家務活動,就可以讓孩子在平時也參加幾項家務活動,等他把這幾項行為練習熟練,可再按照孩子的能力狀況,由他來決定是否可以又增加一到兩項新的內容。

第四節引導孩子正確認知學校規則

孩子的個性成長需要維護。如何在個性成長同時,兼顧學校的規章製度

呢?

上初中的孩子,因為上課時間打籃球,籃球被老師沒收了,還把父母叫到學校。

回到家,兒子生氣地對父母說:“我真想揍他一頓。”

第一步,舒緩孩子情緒,找到問題根源。

媽媽:“老師沒收了你最心愛的籃球,讓你很生氣!其實媽媽覺得你們多打籃球對身體也挺好的,但是不明白老師為什麼就不讓你們打呢?真的很奇怪!”

兒子:“是啊!隻是距離下午規定可以活動時間提前了10分鍾而已,他就沒收了我的球!提醒我就好啊,為什麼要沒收?還要叫你們到學校?”

媽媽:“哦,原來你沒有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內打籃球,所以老師來管你的!但你還是覺得老師的處罰有些嚴厲!”

兒子:“是啊!根本沒必要!他還對我說別的同學沒睡醒!都隻有十分鍾了,也該起床了!平常也是這樣,不允許我們課間打籃球,說打籃球會滿身汗味!”

媽媽:“哦,經常不允許打籃球,讓你很著急。”

兒子:“是啊,我們下個月有場籃球賽,以前次次都是我們冠軍,這次參加的有個外校的班級比較厲害,要多練習才可以拿下他們!”

媽媽:“哦,原來你是為了比賽而在作準備!媽媽覺得你很執著,為了準備比賽,不放棄任何空檔的時間來進行練習!真不錯,孩子!你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還能堅持想法、付諸行動,媽媽也為你高興!”

兒子(很驕傲的表情):……

第二步,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意願。

媽媽:“所以,媽媽更加希望你的這份努力可以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如果遭到老師或者別人的誤解,媽媽會感到不安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可以又能夠練好球、又能夠得到老師更多的支持,好嗎?”

兒子:“好!”

第三步,從學校和老師的角度,探討影響因素。

媽媽:“現在我們來看看老師為什麼不允許那個時間打球?”兒子:“這是學校規定,午休時間不可以打球。”媽媽:“看起來老師並不是針對你個人來的,不論是誰在這個時候這樣

做,老師都會不允許,是嗎?”兒子:“是!”媽媽:“那午休時間為什麼就不能打球呢?”兒子:“老師說會影響他人的休息!但是還有10分鍾而已啊!”媽媽:“是!如果你不是急於比賽,你中午的這個時候會怎樣?”兒子:“午休!”媽媽:“如果你很累,午休沒有結束,有人吵鬧,你的感覺會怎麼

樣?”兒子:“非常生氣,因為沒睡夠!”媽媽:“那個時候需不需要老師維護?”兒子(聲音小了很多):“需要!”媽媽:“看起來你也是需要老師維護規則的,並不想要破壞規則的!而

老師也不是針對你來處罰的,他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的利益,甚至包括你,是嗎?”兒子(聲音更加柔和):“是的!”

第四步,尋找解決方法,平衡孩子的個性需求和學校規章。

媽媽:“那怎麼辦呢?”

兒子:“我還是要練球啊!”媽媽:“是啊,學校規定也要服從、球也要練好!”兒子:“學校可以練球的時間太少了,也沒有辦法了。要不我們商量

下,放學之後找地方再練!周末也集中練習!”媽媽:“你覺得時間夠嗎?能安排過來嗎?包括你周末的學習?”兒子:“我會努力安排好的!”媽媽:“好的,那先這樣試試看,有問題再和媽媽探討好嗎?”兒子:“好的!”媽媽:“那老師那邊?”兒子:“我去向他道歉咯!”

在第一步的談話過程中,媽媽不斷肯定孩子的各種感受、動機和出發點,不斷鼓勵!讓孩子覺得被理解和尊重。

同時,媽媽邀請孩子進入下一步解決問題的表述也非常重要,“媽媽希望你的這份努力可以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如果遭到老師或者別人的誤解,媽媽會感到不安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可以既能夠練好球,又能夠得到老師的支持。”

這句話既尊重了孩子的個性,又引導孩子了解個性和外界的規則並不是完全矛盾,可以兼顧考慮。

第二步的引導非常重要,媽媽並沒有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了解老師和學校的出發點和規章製度的作用。這才有可能在第三步讓孩子自己得出客觀的解決方法。

通過這個事例,再來談談怎樣看待家庭和學校的關係,怎樣協助孩子正確認識學校和規則,這也是父母們關注問題的重點。

學校是建立規則的地方,而家庭是陪伴孩子適應規則的地方;學校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地方,而家庭則是孩子整體素質培養的搖籃。二者的角色不能搞混。父母不可能和老師扮演同樣的角色,也不能要求老師扮演父母的角色!

父母對孩子的協助既要認同孩子的情緒,也要適當地理解學校和老師教育的出發點。

如果父母隻是尊重學校規則,沒有體諒到孩子的感受,很可能讓孩子反感,“你們大人都是一個戰線上的,我們有代溝,你們不可能理解我”;如果父母過於考慮孩子的感受,覺得規則過於嚴厲,又可能會影響規則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個對老師和學校規則不具備足夠認同感、信任感和尊敬感的孩子,怎麼能夠在學校裏學習到足夠的知識呢?學習的動力自然就會受影響。

學校是一個需要規則的地方,一個老師要管理很多的孩子,沒有規則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孩子要在學校學會遵守規則,這是他們將來作為社會人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父母需要讓孩子了解:規則是什麼,規則不僅僅是告訴孩子什麼不能做,更重要的是,它是為了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包括孩子自己!樹立規則本身是為了愛!

如果父母不解釋清楚,這個規則就會變成簡單的阻止標誌,讓孩子形成對立情緒!

第五節讓孩子學會平衡“謙讓”和“爭取”

如何看待孩子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處理,發生矛盾的時候,到底是要孩子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是考慮他人的感受?

以下的兩個案例供父母們了解,簡單的妥協和簡單的自我堅持,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這兩點並不是矛盾的,可以兼顧平衡。

有一次,我、女兒、我的朋友、朋友的孩子一起到郊區遊玩。回家的路上,我看出來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女兒手中的芭比娃娃。

我把女兒叫過來,悄悄地對她說:“那個小朋友好像很喜歡你手中的芭比娃娃哦!”

女兒看了看那個小朋友,又低下頭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可是我也很喜歡!”

我說:“那怎麼辦呢?”

女兒想了想,大大方方地對小朋友說:“姐姐,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芭比娃娃,我願意讓你現在玩一會,但是下車的時候,你要還給我!”

小朋友點點頭,女兒自己把娃娃給了小朋友。

下車的時候,女兒從小朋友的手中拿過娃娃說:“姐姐我到家了,娃娃我拿走了,如果你還想玩的話,可以下次再到我家裏玩!再見!”

看到孩子自己處理得這麼好,我特別有感觸。孩子坦然的表達讓我深深地震撼!

一個4歲的孩子,可以兼顧別人的感受,做出相應的犧牲,一路上不玩娃娃、讓姐姐玩,同時又沒有一點的委屈,把自己也照顧得這麼好!

這讓我更加相信,孩子本身就具備想要協助別人、替別人考慮的特質,孩子的心中充滿更多坦然的愛!隻是他們的方式可能不完全和父母相同,但這並不意味著說父母就一定對!

我自身是一個不太會拒絕的人,所以經常讓自己很委屈,如果我直接給孩子方法,也不見得有這樣的結果。

現在,每當在外麵玩的時候,小朋友們來找我說:“阿姨,可不可把這個玩具給我玩玩?”

我都會說:“對不起啊,這個是我女兒的東西,你需要對她去說!”從而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建立自我安全感。

我相信她的每個決定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父母要的就是在她遇到困擾的時候陪伴一起度過!

傳統處理方法中的家長,可能會直接對孩子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

如果孩子不同意,父母可能還會說:“又不會給你搶走,她隻是玩玩而已!給她玩一會吧!

中國有一個傳統美德,就是“謙讓”。然而,我們在傳承這份“謙讓”的時候,在方式方法上走入了一些誤區。比如,當孩子相爭的時候,父母往往直接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東西讓給對方。

導致第一種可能是,如果這個玩具是孩子非常心愛的,父母越是這樣,孩子越是不敢把自己的玩具給對方,因為他擔心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夠幫助自己,所以“自己要保護好自己的喜愛、不能被他人搶走”,“別人問我要就可能會搶走”。於是孩子的自我保護的心理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防禦式攻擊行為;還可能對媽媽產生懷疑,“媽媽,你到底愛不愛我?為什麼你對別人比對我還好?”

還有一種可能,用一個小例子來說明吧。

三個小孩玩一種遊戲牌,有紅、藍兩種顏色,三個孩子把兩種顏色的牌平均分配給彼此,各自拿著玩。

這個時候,其中孩子A提出想法,他想要紅色的牌,孩子B表示同意,於是把自己手中的紅牌都給了孩子A。

但是孩子C不同意,她覺得如果把自己的紅牌給出去了,自己的牌就少了!於是提出一個條件:“除非把藍牌都給我,我就願意把紅牌給你”。孩子A、孩子B都同意了。

結果是,孩子A擁有了全部的紅牌,孩子C擁有了全部的藍牌,孩子B的手中什麼牌都沒有了。

這時,看著兩個小朋友各玩各的,自己卻什麼玩的也沒有了,孩子B開始號啕大哭!

生活中很多的成年人不是也和孩子B一樣嗎?新買來的照相機,自己還沒有用,朋友來借,盡管心裏心疼,卻還是借給了朋友。借出去後又因為不情願,就對借相機的人莫名的不高興!

“謙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人和人之間要學會相互體諒、相互幫助。但是這種承讓裏麵如果有不情願的東西,我們就可能會希望得到某種的回報,因而會有很多其他的問題產生。

“上次我把新相機用都沒用就給他了,她怎麼連這麼個忙也不願意幫呢!真不夠朋友,這種人不能當朋友!”這個時候,“謙讓”成了一種交易式的付出,這真的是“謙讓”的真諦所在嗎?

我們經常談到的“犧牲”也是如此,“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卻連我這樣一個願望也不願意滿足!”於是我們的“犧牲”成為控製對方的一個籌碼!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謙讓”和“犧牲”呢?

心甘情願地為你考慮,同時不要求回報的付出,才是真正的“謙讓”和“奉獻”!

那如何才能做到心甘情願呢?重要的就是盡力而為——不過分地為難自己,不刻意地討好別人。當能夠讓自己滿意的時候,自然就不會讓對方補償!這時的付出才會是更加單純的。

這個例子中的小女孩,便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展示。她恰當地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很喜歡這個芭比娃娃,想珍惜它!”,所以“我不能送給小朋友!”“我要帶回家!”同時又適當地放棄了自己的利益、滿足了小朋友的需要——“路上給你玩”!回家的時候也沒有忘記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如果你還想要玩,可以下次再來我家裏一起玩”!

這是一個坦然的過程,她滿足了自己也考慮了對方,這是就“量力而行”!而盡力而為,首先就是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的“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分階段的,要先了解自己,並且有足夠的能力滿足自己,然後才談得上分享、合作等其他品德的培養。

當父母用這樣的方式陪伴著孩子,讓孩子自己的眼光主動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孩子就開始為自己的問題思考、解決、負責任、真正自信而又主動地成長了!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讓孩子擁有主動調整自己的意願,還讓他擁有自我認知的標準!自己到底能夠盡多少的力!

女兒:“明天我們到姨媽家去玩,我想給表姐帶個禮物!”

媽媽:“好啊!和朋友分享你的禮物,這個主意真不錯!你想帶什麼呢?”

女兒:“上次她把她最喜歡的彩虹燈送給我了,這次我想把我最喜歡的毛絨熊送給她。”

媽媽:“這個毛絨熊是你每天都要抱著睡覺的,送給她之後,你會不會到了晚上想它,又覺得委屈?”

女兒(沉默了好一陣):“……那我還是給她送另外一個我也非常喜歡的小絨猴吧!裏麵還可以裝唱歌的VCD光盤。”

媽媽:“希望你沒有太為難!”

女兒:“送她這個沒問題!”

女兒和表姐的關係非常好,經常互換東西。但也有時候,送出去的東西回過頭來又不想給對方了,而對方又很喜歡不願意還,結果兩個人鬧得不開心!雖然明白小孩子的吵鬧是正常的,但是對於孩子隨便做決定的方式,我有些擔憂,畢竟出爾反爾不太好!

這次經過引導,她相對慎重地做了決定,並在表姐家玩得很開心,沒有出現我原來擔心的事情,我舒了口氣。以後真的要多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孩子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多加考慮。

別小看這樣的事例,孩子長大以後,各種就業機會、競聘機會、喜歡的人等,概念都等同他們幼小的時候喜歡的物品。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係,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要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