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當我藏在角落中獨自療傷,你一眼看到了我,用含著陽光的問候,融化我孤獨的無奈,甚至在我拒絕之後,你依然慈愛地關注著我,備以張開的雙臂,等待我隨時的需要,我知道,這就是愛。
本章屬於“孩子在問題區”
第一節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
永遠記住,製造安全舒適的感覺比語言技巧本身還要重要!
前麵探討了如何從孩子的語言中找到他不舒服的原因。有時,明明看到孩子有不舒服的事情發生,可是孩子不說,父母也不知道怎樣讓孩子開口。因此,下麵探討,父母如何嚐試通過孩子的行為表現看到他們的需要,並且用合適的方式邀請孩子接受協助。
直接詢問的方式,對年齡小的孩子還比較合適;對於10歲以上的孩子,可就不是那麼好用了。
邀請孩子談話前,父母需要做更多的準備,因為隻有當孩子有交流的意向,才可能進入正式話題,陪伴式聆聽才有效。沒有這個前提,所有的語言都是說教。
這個過程中,決定性因素就是,能否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自然而然地袒露心事,父母才可能讓技巧發揮作用。否則,當孩子的心靈大門是關著時,父母不斷狂敲亂打,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在溝通的過程中,什麼因素會影響到安全舒適的效果呢?
百分之百的有效溝通受三種因素的影響:說話的語言文字、說話的表情和語氣以及肢體語言。這三種因素同時影響著談話的效果。通過下麵的一些例子來加以感受和區別。
周末到了,孩子想和朋友出去打球,向媽媽請假。媽媽低著頭皺著眉說:“去吧去吧去吧!”此刻,如果您是這個孩子,您收到的信息是去還是不去呢?感受當然是“媽媽不想讓我去”!
媽媽說話的語言文字是“讓你去”,為什麼孩子收到的信息卻是“不讓去”呢?因為媽媽的表情和語氣顯現出她對這件事情的不情願!所以說,語氣表情傳遞信息的影響大過語言本身!
第二個例子:
孩子考試沒考好,媽媽歎著氣說:“你盡力了就好了!”孩子相信媽媽真是這樣認為嗎?在媽媽的語氣當中充滿了失望,她並不真的願意接受孩子這個結果!談話的語氣和表情再一次影響了要傳遞的消息!
第三個例子:
孩子想和爸爸談談關於學校發生的事情,爸爸看著電視背對著孩子:“你說吧!”孩子的感覺是爸爸願不願和他交談?盡管爸爸的表情溫和、語氣柔和,為什麼孩子還是感覺到不舒服呢?是因為爸爸肢體語言的影響超過了語氣和語言本身!
另外,父母有沒有過邊拖著地邊語氣柔和地對孩子說:“我很想聽你學校裏發生的事情!說給我聽好了!”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他感覺到父母真的想和他交流?真的足夠重視他的問題嗎?
肢體語言的忽略,讓家庭的親密關係在無意識當
中漸漸疏遠了。
各種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兩個人有效的溝通中,語言文字的影響力隻占到了7%(影響力是最低的);語氣和表情的作用占到了35%左右;而肢體語言的作用最大,占到了58%左右。
有時候,我們覺得家庭裏麵總有一些說不出來的東西,彼此之間是惦著對方的,有困難的時候對方也能夠體諒,但就會有說不出來的孤獨感——因為草草了事的對白、背過身去的背影、不斷打進來的電話,那顆心當然會有冷的感覺!
現在檢查一下我們的生活,我們是否能夠在談話的過程中,製造讓孩子感受到極大地被關注和被重視的感覺?最近一次您和孩子單獨相處是什麼時候?最近一次您和他能夠兩眼專注
地對視著說話是什麼時候?您和孩子的談話,是否有溫暖的對視、體貼的握
手?在彼此的相處中,你們能夠找到那份真誠的關注嗎?
這些都是語言文字之外的更大影響力!
所以,在學習語言文字表達之前,首先請重視自己的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這些準備都是為了告訴孩子:你對我很重要!我願意和你在一起探討你的問題、分享我的感受!
永遠記住,製造安全舒適的感覺比技巧本身還要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經常對著鏡子看一看,自己的表情是讓孩子感覺有足夠的親和力,還是讓孩子一看到父母的眼睛就不敢跟父母說話了?
注意讓眼神專注、表情柔和,注視孩子的時候不帶有征服力和壓力,用沉默、微笑和點頭這些小動作表示你把孩子的話聽進去了。
這樣做還有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看清楚說話者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內在反應和感受。這在幫助孩子解讀他的內在變化時,也非常重要!
一定要注重肢體語言,盡量不要雙手交叉在胸前、蹺二郎腿,要正麵麵對著孩子,甚至可以握著他的手、輕撫他的肩膀和頭部等,這些都有助於舒緩孩子的情緒,幫助他放鬆。當然,如果孩子拒絕某些方式(比如撫摸他),很可能是孩子對父母以前的一些行為模式有排斥,這時父母要接受他的拒絕,但是心裏要明白:孩子之所以不習慣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少了,以後更加要嚐試著多做!
現在,請閉上眼睛,回顧一下本小節的內容,針對自己生活中的狀況,寫下感受、心得以及困惑!相信您在重新回顧本書時,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第二節“主動式聆聽”邀請孩子分享問題
邀請孩子分享他的問題,包括在談話之前,也包括在談話的進行過程中。
一、主動邀請孩子進行談話
當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行為表現,讓父母感覺到他可能有不舒服的情況,可以描述孩子的行為表現和他的感受,邀請和確認他的談話意向。
可以借助這些參考話語:
“看起來你今天……,發生了什麼願意和我談談嗎?”
“你今天的臉色很難看,發生了什麼讓你不開心的事情,願意和我談談嗎?”
“似乎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難過,想和爸爸(或媽媽)談談嗎?”
“今天吃晚飯的時候,你一句話也沒有說,是在外麵遇到了什麼麻煩事嗎?願意和我談談嗎?”
“看起來”這個開頭很重要,沒有這個開頭全句話就變成了下定義,下定義式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被控製。“看起來”後麵的內容就是孩子的行為描述。
沒有人可以百分百了解另一個人,即便是對方有習慣性的思維,也可能由於心情、身體等原因,當下會有分別!所以,父母即便是對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需要由孩子自己來確認!
每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隨意地貼標簽、下定義就會觸犯到孩子的精神疆界,導致孩子產生更多抵抗情緒,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
使用“願意和我談談嗎”“告訴我這件事好嗎”等方式邀請對方,並且確認他的溝通意願,這句話的效果遠遠勝過直接詢問(如“你為什麼這樣”“你怎麼了”)。
二、遭遇孩子抗拒時的主動邀請
有時,當父母在主動聆聽孩子的想法時,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當父母說中了他的想法,他反而會非常憤怒。此時檢查一下自己,在說出他的想法之前是否真的讓他做好溝通準備了?
這時可以進行第二次主動邀請,繼續主動聆聽,解讀他的反應並且求證:
“看起來你對我這樣猜測你的感受很不開心?那你是怎麼看的呢?願意和我說說嗎?”或者“看起來你不認同我的說法,那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呢?”
說出類似的話語,重新把主動權還給孩子,同樣會緩解他的防衛心理,從而可以順利地交談下去。
三、解讀孩子的雙重信息
當一個人的語言與肢體語言、語氣表情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稱這種表達出來的信息為雙重信息。
這時,隻要把對方相互矛盾的感受同時解讀出來,問題就變得透明了,也可以被充分地理解!
孩子:“媽媽,我想和你談談上次你和老師談話的事情。”
媽媽:“好啊!”
孩子(低下頭沉默了一下):“哦,對了,明天要穿校服裏麵的禮儀服,還有今天體育課上我們比賽跑步了,我出了一身的汗,難受死了……”
孩子左顧右盼而言其他。
這個問題該怎樣解讀呢?案例中,孩子想和父母談論問題,同時欲言又止、左顧右盼、不進入主題,可以看到,他的肢體表現和語言之間出現了不相吻合、自相矛盾的情況。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信息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真
實想法,說明孩子對這個問題還存在一些猶豫或者擔心!
可以這樣來解讀他:
“看起來你一方麵很想和我談談上次和老師會談的事情,另一方麵你又對此有擔心!”或者,“我猜你一定沒有把這件事情想清楚,但是你又想和我談談。那麼我想你可能在猶豫其中的一些事情是不是不要告訴我,或者不知道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