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到家,把書包撂到沙發上就開始哭。這時,父母最常見的話
是詢問式:“怎麼了這是?誰惹你了?”
如果孩子什麼話也不說,隻是大哭,也不說話。父母總是會說:“快說說啊,到底怎麼回事?這把人急得!你倒是說話呀!”
如果孩子再不說,很可能父母就會說:“你讓自己難受不說,還把家裏人也搞得心裏這麼難受!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能說出來,讓大家也放心嗎?”或者父母心裏也認同:“也許這個事情先放放,讓他自己靜一靜再說。”但實際的表現是皺著眉頭!
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感覺會怎樣呢?“我本來就夠煩的了,結果我一回來,爸爸媽媽因為我變成比我還煩!”
我們總認為,當一個人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要和他一樣難過,才是同頻率的溝通。實際上,這樣隻能增加問題者的心理負擔,讓他不僅要麵對自己原有的問題,還要麵對給我們增添的問題。
這就好比一個人被抓進了監獄,要救他的人首先得確保自己不能被抓進去,才有可能把對方救出來。如果協助者也跟著進去了,那先進去的人不但沒有了希望,還擔了更多的自責。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慢慢地、越來越不敢把自己的問題說給父母聽,因為他知道說給父母聽的時候,父母會比他還要著急和焦慮。本來孩子麵對自己的問題就壓力很大了,如果還要麵對父母的問題,會讓他感覺到更加無助!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很難受的時候,不讓自己也跟進孩子的情緒中去,而要更平靜地麵對他。在這個時候給予理解,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不過,即便知道不要跟隨孩子進入問題,也需要注意恰當的方式方法。有時候,當我們感覺自己的關心被拒絕或者否認的時候,我們就會離開這個人。“自己有問題還對別人這樣!”“要就要,不要拉倒!”這是因為我們帶著太多自己的需要在幫助別人,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真正的協助,不是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成就感,而是如何真正地
幫助到對方!孩子對於父母的認同,不是父母要求來的,而是父母做出來的!實際上,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真誠的幫助,父母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自然就
有所增加!即便有時孩子沒有意識到父母當下幫助了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對父母的安全信任!擔心孩子,不如祝福他,給他支持,為他守候!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把
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蛻變上!嚐試記住這句話:“如果你現在不想說,想一個人靜一靜,那我就先走開!當你需要我的
時候再來找我好嗎?”
當這句話說出口,孩子的心裏往往一熱。他知道,父母的支持會一直守候著他,即便他現在拒絕了父母,父母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於是安全感就會增加!可以讓他更專注地麵對問題!
這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支持。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做什麼,有時什麼也
不做,反而是最好的幫助!當下的離開,不代表放棄。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不代表父母因此而忽略孩子的問題。
而是清楚地看到他的問題,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並且時刻關注、隨時等待給予幫助!當孩子的情緒稍微過去了,父母可以再次邀請!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尊重,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便在這個事情上父母有擔心,但是依然願意孩子用他喜歡和適合的方式來成為自己!越是能夠允許孩子和父母的不同,孩子反而越容易和父母走近!
周六,孩子關著門在房間裏不出來,說是在學習。吃飯的時候,也不和我們說話,自顧自地吃完了,又死死地看著電視,什麼也不說。
當奶奶要他把吃過的碗送到廚房的時候,他皺著眉說:“別煩我!”
媽媽對他說:“怎麼這樣和大人說話!”
他表現出更大的反應:“我不想做,為什麼逼著我做!”說完,起身回到自己房間,還把門重重地摔上了。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以往真的讓我非常鬱悶。看到他亂發脾氣,我都會說:“你回到家就沉著臉,誰招惹你了?哪有這樣說話的?”這就是我們平常所用的“你錯了”的說話方式。
這一次,我用係統的技巧重新看待這個事件,發現其實孩子已經早就進入了問題區域,以往我們過多地傳遞了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他的需要。於是我嚐試著用新學的技巧和他交流,並且加入了肢體語言的表達。
爸爸(端著一杯水走進孩子的房間,搭在孩子肩上):“兒子,今天你臉色不好,是不是遇到什麼煩心事了?願不願意和我談談呢?”
兒子(明顯感覺到他感受到了我的關注,剛才我開門時看著我的對立的眼神變得柔和了,並且低下了頭):“沒事!”
爸爸:“如果是我的話,在我難過的時候,和人聊一聊可能就會好一些,哪怕暫時解決不了,但是隻要說出來就會舒服一些!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不舒服,我很希望你能和我說一說!”(我再次使用了同理心的二次邀請)。
兒子:“真的沒事”。
爸爸(再次拍拍兒子的肩膀):如果你現在不想說,想一個人靜一靜,那我就先走開!當你需要我的時候再來找我好嗎?
兒子:“好!”
我出去後,正常看報紙、和家人聊天。到了晚上都很平靜,無事發生。
周日(第二天)早上一睡醒,兒子把我拉到他的房間問我:“爸,你知道怎麼樣可以讓體育老師對我的印象好一點嗎?”
我一愣,同時也馬上意識到,也許這兩天他的行為反常一定和這個問題有關。昨天的邀請生效了……
有些孩子如果總是一個人麵對自己的問題,“扛”事“扛”慣了,沒有學會把自己的困難和別人分享,或者擔心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到父母,他就不敢於把問題說出來。
當他發現父母也看到了他的問題,同時依然平靜如初,沒有被帶入問題,於是便擁有了更大的勇氣,能夠嚐試著坦然地與父母溝通。
父母必須學會給予孩子獨立麵對困難的機會,孩子也需要有自己思考的時間,父母的陪伴隻是他成長中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孩子想自己麵對問題,這是一件好事,允許他在困惑中成長吧!這是一種大愛!
每個人擁有對自己的問題的主權,那麼就需要由自己決定采用何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父母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地邀請他接受幫助!同時,父母要改變一個觀念——不是說“我是在幫助你,所以你理所當然就應該接受我的付出,並且感謝我!”也不要以為“我是為你好,就可以控製你的決定!”
幫助別人不可以作為一個侵犯他人精神疆界的理由。幫助別人也不一定是別人就理所當然應該接受!幫助別人,也需要經過別人的允許,也需要尊重對方的意見!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把自己和對方分開:我接受他現在和我不同,所以願意讓他用他的方式去繼續;改變自己的生活是當事人的責任,別人不能夠強行替代他做決定和改變。隻能盡量去邀請他共同解決。
同時,情緒的通過是需要時間的,隻有在情緒順利通過之後,他才會更多地關注到事情的解決和改變。孩子的轉變需要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沒有人可以替代或者忽略。
我們也說過,一個人的情緒沒有錯,但是情緒過後的行為有對錯。因此,孩子的情緒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他在情緒中對奶奶所做出的行為,也同樣值得探討。在情緒處理過後,就可以探討因此而帶來的不同行為表現了。這一點,將在下兩章中繼續進行探討。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培養孩子的交談意願和解決問題的意願。父母需要注意:
(1)不要急於解決問題,不要總是認為問題需要當下解決。對孩子來說,情感的安全感最為重要。如果孩子的交談意願或者解決問題的意願沒有建立,談話的效果一定會打折扣!
(2)多問一些“你願不願意”來確認孩子的意願,把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更有助於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
(3)談話過程中,並不是一次性聆聽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繼續通過他的肢體語言和語氣來了解他的內在狀況,用“我猜……那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呢?”這樣的話語來代替直接性的判斷,邀請孩子繼續談話。
(4)如果孩子出現了對父母不認同的情緒,不要立刻就表現出對孩子行為的不接受,而是先聆聽孩子、處理孩子的情緒,然而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調整!等孩子自己的情緒過去了之後,父母才用恰當引導。
同樣,此刻您心中的感受或者有待解決的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