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孩子認同之後,可以表個態:“那你可以先盡可能告訴我一些你覺得可以告訴我的部分,然後把那些還沒有想好的部分保留起來,等你想清楚了再來和我說,怎麼樣?”

有時,對方反而就開始放心地說了。

父母坦誠地讀出孩子的心理問題,並且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時候,談話往往可以順利進行,孩子的心態也會比較開放,可能告訴父母的內容遠超出他自己預先設想的。

四、運用同理心,並加以確認

“如果我是你,我會需要……不知道你是否會這樣?”或者,“如果是我的話,在我難過的時候,和人聊一聊可能就會好一些,哪怕暫時解決不了,但是隻要說出來就會舒服一些!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不舒服,我很希望你能和我說一說!”

在這裏,學習的是模式而不是語句本身,相信閱讀到這裏的讀者們一定有更多的智慧,可以說出更美麗和感性的話語來。關鍵是要運用同理心表示對他的理解,同時一定要確認,否則聽起來更像是對他的判斷!這會讓對方感覺到壓抑和不安全。

五、確認孩子解決問題的意向

當孩子的內在感受得到認同,父母出於好意,希望立刻解決問題。然而有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如果直接進入解決階段,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反彈(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

因此,即便是疏通了情緒、找到了問題根源,想要和孩子繼續探討解決的方案,也需要邀請並且確認孩子的談話意向。可參考的話語有:

“這個感覺真的很難受!那你想不想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你願不願意談談這件事,看看什麼方法可以幫到我們下次舒服點?”

“如果這個問題繼續下去,你願不願意?想不想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隻有確認了孩子的探討意願,才會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隱性衝突,讓後麵的談話更加順利。

這四個步驟可以交替出現在談話開始和過程中。

第三節孩子發脾氣,如何繼續談話

這可能是最難處理的一類問題,因為父母自己也有委屈:“我對你這麼好,你還對我這樣!”但是,這也是父母必須要學會麵對的,這類問題如果解決得好,更容易加深彼此的信任度和親密度!

從孩子的情感需要來說,“當我做得好的時候,父母說我好,不足以讓我確認你有多愛我!”更多的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當我做得不好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你還願意理解我、接納我、陪伴我、承認我、和我在一起,我才相信你是真的愛我!”

事後,孩子會有更深的感受:“不論我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都理解我、接受我、陪著我一起麵對,我才真的相信他們是愛我的!”

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愛讓一切的美好自然呈現!擁有越多的愛,孩子呈現給我們的驚喜就越多!

愛,沒有絕對的對錯;愛,更加關注那個受傷的內在。

適當地為引發孩子的不舒適感受而道歉,就能夠讓孩子看到父母和他同在的愛……不論父母是不是有意,如果碰觸到孩子的精神疆界,就需要適當道歉。

需要注意的是:

(1)

一個巴掌拍不響。外界的刺激和內在的思維模式,共同導致了不同的感受。道歉是因為“引發”了對方不舒適的感受,而不是因為“製造”了對方的感受。

(2)

不要過於地爭論細節。比如,孩子說:“我都等了你幾個小時了,你才來!”不要對孩子說:“誰說的?我隻是晚到了40分鍾而已。”隻要使用技巧就好:“媽媽遲到,讓你等著急了,對不起。”

孩子進家怒氣衝衝:“媽媽,今天都是你,可把我害慘了!”

孩子的脾氣很大,有時會摔書包、摔東西。以往我要是聽到這樣的話,馬上會很生氣地衝著他說:“幹什麼!什麼事情別總怨別人啊!你今天在學校又幹什麼被批評了,賴在我頭上?”

學習後處理:

孩子進家怒氣衝衝:“媽媽,今天都是你,可把我害慘了!”媽媽:“哦,看起來你很不開心!”孩子:“當然了!今天我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麵點名了!”媽媽:“你被老師點名了,當然很難堪!媽媽做什麼影響到你了?”孩子:“上個禮拜老師讓家長準備一份我們這學期在家的成長總結給

他,今天老師公布總結評選結果,可是全班隻有我一個人的父母沒有發郵件給他,所以被點名了!”媽媽:“哦,太抱歉了,因為媽媽忽略了答應你的事情,讓你受到這麼

難堪的對待!”孩子明顯地氣消了很多,聲音也小了下來。孩子:“你總是這樣,跟你說了的話不當回事情!”媽媽:“哦,對不起。看來還有一些沒有兌現的事情,讓你很失望!媽

媽真的要找個時間和你好好談談了,看看媽媽都把多少的話沒有當回事,應該怎麼配合你來做才好!”孩子麵色緩和了,柔聲對媽媽說:“媽媽,你今天真的和以前有些不一樣,謝謝你讓我把這些話說出來,我舒服多了!”

天哪,在我聽到孩子說出最後一句話然後轉身離開的時候,我的眼淚突然湧了出來!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感動過了!

的確,當我們改變的時候,獲益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自己!

(1)媽媽之前的做法,讓孩子聽到的隻是媽媽的批評、責備和對於孩

子情緒的否定。當孩子的情緒和想法被否定的時候,往往會急於辯解,證明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就是你害了我”。這樣,他的目標都用在了對抗上,很難客觀地接受任何解決方案,反而忽略了問題本身。

(2)父母往往是沒有處理好情緒就直接進入後半部的解釋,可能造成孩子的誤會,認為你在狡辯或者反擊,讓孩子增加敵意。

如果這時媽媽再來兩句“孩子不可以這樣大聲地和大人說話,你這是什麼態度?”孩子很可能會哇哇大哭,或者不再繼續說話扭頭就進房間了!長此以往,如何讓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呢?多半是怨氣越來越重,累積多了便越來越不願和父母溝通。

孩子小的時候多是願意和父母聊天的,因為,父母是他們安全的唯一來源,所以願意和父母分享他們受到的傷害,甚至需要從父母那裏找到一些好的方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溝通不暢,造成安全感的流失,導致越來越多孩子不願和父母進行對話。

當孩子在不舒服的狀態,並且表明他的問題是由父母造成的時候,一些父母容易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立刻也被帶入情緒當中,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千萬要記得: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延遲滿足,先對孩子的情緒認同處理很重要。

對於一個火冒三丈的人來說,不管分析的觀點有多麼正確,都很難接受。尤其是一個孩子,父母的苦口良心不但沒能讓孩子聽進去一個字,還容易讓問題升級,長期下來成為“說教式”父母。這類父母的孩子最容易在青春期有嚴重逆反心理出現。

在孩子情緒高漲的時候,先把對錯放一放,至少可以對孩子說:“如果我是你,我會有這個想法!”這樣既不直接說自己,又表示了同理心。

堅持使用聆聽技巧可以使雙方都能較快地從問題區出來。

好的溝通高手,是不會輕易在幾個問題區中間來回拉扯,不會因為對方在問題區域就把自己也帶進去,也不會輕易因為自己在問題區域就把對方也拉扯進來!

另外,如果對方的情緒過於強烈,那麼適當地分開、冷靜並自我消化一下再進行溝通也不失為當下的一個方法。

“孩子不舒服,不見得是父母錯了;父母不舒服,也不見得就是孩子錯了!我們隻是有些不同而已!”

等這件事稍微平息,繼續邀請孩子談話,談不了的繼續放一放,再找時間談。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溝通,把積累的問題慢慢找出來,然後有機會解決。這個過程就好像是拆一件舊毛衣,不是一下子全拆了,而是找出一個線頭,邊拆邊纏,那邊拆掉一點,這邊纏住一點,是需要時間的。

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緒,不等於要認同孩子大喊大叫的行為表現。因此,在處理完孩子情緒之後,如何恰當地表述父母的不同意見,可以參考《在愛中建立規則》。同時注意,如果父母的情緒也因此受到了太大的影響,繼續下去可能導致無法使用聆聽的技巧,請參考上章中“不適合聆聽的幾種情況”中的第三種情況。

第四節等待孩子主動打開關閉的門

允許他當下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合適的時機再次邀請。

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邀請,就可以轉入陪伴式聆聽的技巧進行深入對話。本節的重點是,當孩子拒絕了父母的邀請,父母可以嚐試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