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當你碰觸我的真實,我的慌亂開始安靜;當你接收我的脆弱,我的內在開始堅強;當你允許我的哭泣,我的智慧找到跌倒的原因。當下,你讓我和自己在一起。

本章屬於“孩子在問題區”

第一節不恰當的協助模式

一個人逐漸成熟的過程,就是慢慢探尋“我是誰,發生了什麼我會是這樣,怎麼樣做可以去到我想去的地方”的過程。

接下來的三章將探討:在第1個問題區域中,如何協助孩子尋找他的人生定位;如何在孩子擁有問題的時候,協助他渡過難關;如何培養孩子自我認知、自我總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1)從語言中看到孩子的問題需要。

(2)從行為表現中看到孩子的問題需要。

(3)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本章的技巧部分,讓父母幫助孩子舒緩情緒的同時,帶領孩子了解自我情緒之下“發生了什麼我會是這樣”。

小的時候看過一個美國總統華盛頓的故事:

華盛頓小的時候,用小斧頭把爸爸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給砍倒了。爸爸發現後大發雷霆,詢問是誰砍了樹。華盛頓雖然很害怕,但他還是告訴了爸爸,是自己砍倒了樹!沒有想到,爸爸不但沒有打罵他,而是蹲下來抱住了他,讚賞他的誠實和勇敢。故事的結尾說,華盛頓由於從小就敢於說實話,長大以後成了一個誠實、敢於擔當的領袖!

今天再來看這個故事,除了教育孩子學習華盛頓的誠實之外,其實父母更要學習華盛頓的父親。

試想一下,如果華盛頓的父親把他狠狠批評一頓或者暴打一頓,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早期的孩子會呈現出他的種種欲望、認知和感受,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完美的,沒有一個孩子天生不會出錯。在犯錯和出現不完美之後,父母不同的應對模式才是導致孩子不同行為結果的主要原因!

在學習技巧之前,先來看看作為父母的我們以前是怎麼做的?效果如

何?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用一個生活案例來分析以往父母對孩子的主要應對模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放學回來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我害怕!”通過前麵的探討已經了解,當孩子表明有“擔心”的時候,說明她的內

心出現了某種困惑需要得到解決!我總結了一下各種父母的反應方式,大概有以下八種:

(1)不上學怎麼能行呢?不上學將來沒有前途的!你看那些不上學的孩子將來就沒有工作!上學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交到好朋友,當然要上學了!(分析式)

(2)你要是好好上學,今天放學爸爸就帶你去買好吃的!(轉移式)

(3)上個學沒什麼好怕的,沒事!(否定式)

(4)寶寶很乖的,天天都按時上學,今天也一樣不會遲到的,是吧!(讚美式)

(5) 為什麼不上學呢?(詢問式)

(6)不想上就別上了吧!(體諒式)

(7)廢話少說,趕快去上學!(命令式)

(8)不上學是不可能的?你不上學就別想周末和爸爸去郊遊!(威脅式)

下麵來逐個分析每種方式中的利與弊,保留有利於關係引導的部分,調整不利於關係引導的部分。

1.分析式

關愛孩子的父母們,這種方式用的最多啦!

孩子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父母用自己的經驗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平台,這是非常需要的。即便是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樣需要父母的引導。不過,父母的傳統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總是在說他們想說的話,為什麼就不想聽聽我在說什麼?”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就拿大道理來壓我。”

分析式表達還容易傳遞一個信息,就是“我比你知道的多!”“我比你更清楚這個問題。”“你要按照我說的來做,你自己不行!”

生活中常見,孩子一句話還沒有說完,父母就開始分析了,盡管父母的語氣是平和的、表情是柔和的。父母很可能把這種方式誤認為是一種民主。不打不罵不一定是民主,還要看是否讓孩子好好說話,是否會聽得懂孩子說的話!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首先要知道他的問題是什麼。許多父母往往是聽風就是雨,沒有找到孩子真正的問題就開始分析了。孩子心裏想:“這不是我要的!即便你是大人,而我必須要坐在這裏聽,但是你說的都沒有用!”

如果父母的分析後麵再暗藏著“如果你不接受我的分析,我就很生氣!”那麼,這種分析就變成了隱性的命令,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偽裝的民主。

孩子們需要父母的經驗,隻是父母先要用合適的方法找到孩子的問題,再對症下藥!

(本章和第五章的兩個技巧,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問題和想法;第六章的引導式聆聽是引導孩子看到問題;也可以在確認孩子的問題的前提下,借鑒《在愛中建立規則》一書中分享式表述技巧來幫助孩子分析。)

2.轉移式和否定式

動畫片《大耳朵圖圖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圖圖生病了,媽媽帶他去醫院打針,圖圖害怕地哭了。護士阿姨笑微微地對著圖圖說:“不哭,乖孩子,一點也不疼!”邊說著就把針打了,然後問圖圖:“是不是不疼?”圖圖傷心地大哭。媽媽在旁邊不停地說:“圖圖,打完針媽媽帶你去吃冰激淩!”護士阿姨卻突然變了臉色說:“是不是還要再打一針啊?”圖圖嚇得一聲也不敢吭了。到了下次打針又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漸漸地,圖圖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在打針的時候,他拚命地去想冰激淩……

這是一個看起來令人發笑的故事,然而在這個故事中卻有著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

護士阿姨不斷用否定式表達否認圖圖的疼痛感,讓圖圖感覺自己的疼痛感覺是不應該存在的。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事例:孩子摔了一跤,哭了,父母會說:“不疼!沒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哭鼻子!”孩子端著熱水灑了,燙到手了,已經紅了一大片了,父母說:“沒事沒事!根本沒事!”到商場逛街,孩子說不喜歡媽媽挑選的衣服顏色,媽媽說:“誰說不好看!很好看的!穿上!”

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否定式表達,爸爸媽媽總是想讓孩子不舒服的感覺快點過去,或者把自己最好的經驗借鑒給孩子,結果導致了越來越多不快樂的孩子!

還有,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不行、不可以、不能”,如果孩子不聽,就開始批評孩子“錯了”,這種做法同樣是在否定孩子的各種思維認知。我從許多正常的孩子那裏多次聽到過相同的說法:“別人怎麼都好好的,好像就我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我真的有毛病!”

其實,和別人不同並不代表我就做錯了!但是,那些不斷被否定的感覺,讓孩子們感覺到“我和他人的不同就是我錯了,我有毛病!”再加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有限,很容易鑽牛角尖,從而造成精神上的抑鬱和人際交往障礙!而這些問題最初都來源於不斷被否定的事件!

在這個故事中,圖圖的媽媽還不斷對圖圖說:“打完針媽媽帶你去吃冰激淩!”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隻要不哭了,媽媽就給你糖吃……”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隻可以偶爾用來暫緩孩子的情緒,也不能長期使用。

故事中的圖圖就這樣自我感覺被否認、又被轉移引導。所以,孩子如果長期被這樣引導,以後隻要出現類似打針的過程中的感覺(如疼痛、害怕)的時候,就會把注意力直接轉向“冰激淩”,結果導致他想到的不是“我疼了、我怕了”,而是想到“我要吃冰激淩!”自我認知就這樣被破壞了!

很多成年人在焦慮的時候願意去購物、狂吃等,都是一種轉移的表現,往往在他們小的時候被對待的方式就是:“隻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買好東西!”“隻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吃好吃的!”於是,隻要有不舒服的感覺,立刻會想到去買東西或者去吃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食欲過度,請千萬要注意了,也許他現在已經開始分不清楚想吃東西的原因是來自於真正的饑餓感,還是來自於對恐懼等情緒逃避的感覺了!

親愛的父母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吧!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了解她們!

(本章中的陪伴式聆聽技巧,可以讓父母在關心孩子的同時,用更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3.讚美式

現在盛行各種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據說一個孩子要不斷地聽到3 000次以上的讚美,才會有自信的基礎。

然而,任何事情物極必反,賞識過頭也容易出問題。賞識使用恰當會有良好的效果,如果使用不恰當,會有負麵效果。

舉個例子,孩子從外麵回來大聲地對你說:“爸爸媽媽,今天我繪畫比賽得了全班第一名!”您的感覺如何?一定很高興!這個時候來個讚美:“孩子,你真棒,我一直都相信你能做得很好。”這時,孩子的感覺如何?有沒有效果?當然有!孩子收到了父母對他的讚美!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回到家垂頭喪氣地說:“我都不知道這個班長該怎麼當了!我們班的那個副班長和體育委員兩個合夥和我對著幹。好煩哎!”然而,這個時候您再用同樣的話告訴他說:“孩子,沒問題的,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能搞定他們!”感受一下,這時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舒服不舒服呢?

是的,他很可能感覺這樣壓力會更大!“我遇到這麼大的事情,爸爸媽媽還不當回事情,他們沒法理解我!”而且他還會有一種感覺:“爸爸媽媽不想和我分擔我的問題!他們隻想到我的成績!”

與此同時,還會發現,有些孩子會依賴於表揚。所以,需要恰當使用讚美和鼓勵,孩子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幫助!

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往往是他可以累積成長經驗的最佳時機。如果父母簡單用讚美和安慰來增強他的信心、排解他的情緒,卻沒有幫助他麵對問題本身,反而在引導陷入困境的孩子不能真實地看待自己的問題,有“逃避問題”的嫌疑,使之不能深刻地談及他所遇到的麻煩,讓他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們處於問題區域的時候,需要鼓勵,但是鼓勵也要有適當的方式。簡單的讚美並不是鼓勵,不恰當的讚美會產生更大的壓力。當雙方都處於舒適區域的時候,讚美的正向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不恰當的讚美會讓孩子的成長依賴大人的表揚。

(在第七章“陪同孩子成就夢想”中會探討如何正確使用讚美、肯定和鼓勵!)

4.詢問式

知道提問的父母,懂得去了解孩子的問題。解決問題之前,一定是要先找到問題的根源。

有時,孩子隻是想向你發發牢騷,並不是想談論這個問題,如果直接詢問會讓孩子感覺到威脅和被動。“我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媽媽回應“那你為什麼沒有考好?”這是一種上級檢閱下級的表達方式,媽媽把孩子的牢騷當成了工作彙報,而不是情感互動。

年齡小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方式,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是非常強,對於他們來說父母就是強者。對於年齡大的孩子,這種方式很容易引起對立。“這是我的事情,為什麼總要向你做彙報,得到你的允許?”

因此,在麵對孩子的情緒狀態時要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提問。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再進行恰當地詢問,效果可能更好。

(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技巧中有連續性的探討。)

5.體諒式

孩子不舒服的時候,父母沒有理解到,他的想法很可能是沒有經過思考就說出來的牢騷,父母卻替代解決。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就是這樣形成的!

“嗚嗚,我撞倒冰箱上了!”——“這個壞冰箱,我打他!”

“學特長班太累了。”——“那就不學了!”

“我討厭我們班的麗麗。”——“她那麼討厭,那就別理她了!”

替代解決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孩子隻是想想,並沒有真正實施。當父母這麼做反而起到了催化劑的效果,讓孩子的成人角色沒有理智思考,卻讓內在孩童的各種情緒沒有控製地呈現。

孩子喜歡同學的卷筆刀,同學不給,還打了同學,不願意道歉,父母替代上門道歉!盡管孩子還小,但這是孩子的行為後果,他是一定要麵對的!父母可以陪伴,但不可以替代。也許這樣的體諒,會讓孩子一時感受到父母的溫暖。但是,這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真正擔心的問題,反而讓孩子學會了逃避——不開心逃回家就好!

如果傷害了別人的利益、讓別人感受到不舒服,人都會有一些內疚感,想做些事情來彌補過錯,讓自己從這個事件中走出來!如果被替代解決,他便失去了一個自己承擔責任的成長機會!

體諒≠縱容!理解孩子的感受,不縱容他的行為!一個孩子被縱容行為,遲早有一天他會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而這個代價也會對父母產生很大的影響!

體諒式還有一種類型。比如,孩子回來說:“這次考試我隻考了65分!”爸爸回答說:“兒子,你已經很不錯了!我當年才考60分!”孩子心裏可能會想:“爸爸並不了解我的遠大願望,而且他小瞧我!這次我隻是不小心沒有考好而已,他卻拿這麼低的標準來衡量我!太不信任我的能力了!”或者,孩子本意是想要更加努力的,可爸爸說的話讓他聽到的是“這個結果就已經非常好了!”於是他接受了現實,失去了為將來更加努力的動力。所以,爸爸的話反而成為孩子放棄努力的一個理由。

父母對孩子的幫助不僅是要讓他安心、有自信,還要讓他真正地成長!“體諒式”的技巧,要把理解的重點放在對動機的認同上,而不是行為的連帶認同上!

(第四章的陪伴式聆聽技巧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這點。)

6.命令式和威脅式

這兩種方式是傳統家庭當中最普遍的兩種方式。

有的家長會說:“我經常打我的孩子,但孩子還是很聽我的!”如果長時間地打罵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的心裏會“減扣”父母的愛意,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問題就開始明顯了。

不要僅僅在孩子小的時候看彼此的關係,而要長遠地看彼此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除了要解決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問題,還要維係更長久的關係,隻有在信任的關係中,父母才能夠更好地、長期地引領孩子。

由於家長對於孩子有監護權,某些時候也需要命令或威脅的解決方式,使用時請注意,這些方式一經使用,對關係都會有負向影響的危險。我相信,即便是強製和命令,也都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這類的關愛如何能夠讓孩子認知到?並如何在這些行為之後采取一些方法來減少關係的傷害度?對於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非常需要了解的!

以往這八種協助的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機會真正了解孩子內在的擔心到底是什麼,都是父母的主觀引導,沒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在和他一同麵對他的問題。

所以,無論父母給出了什麼樣的解釋和方法,一兩次孩子的行為調整了,但是內在擔心的問題程度越來越大,孩子還會繼續表現出“不想上學”的行為。如果父母一再使用這個方法,除了效果會減弱,同時孩子會增加對於父母的憤怒和無助的情緒進而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