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

很多時候,父母最困惑的是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如果知道了孩子需要的東西,問題就有機會得到解決!

這個案例中,孩子看電視的原因不是電視上癮,而是覺得太快寫完作業沒有意思。如果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在學習之外去做,孩子的這個行為表象自然就消失啦!

注意媽媽的談話方式,她在複述孩子的感受時,除了複述孩子表達的“什麼讓我不舒服”,同時更加注重“哦,你覺得什麼……會比較讓你舒服!”

比如,孩子說“家裏人各幹各的,很悶”,媽媽回應說,“嗯,你希望咱們家裏多一些溝通或者一起做些什麼事情!你覺得如果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一些,你就會更加愛學習和寫作業!”從而,幫助孩子確認他真正需要的東西。

在陪伴聆聽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來源,並且進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二、不被孩子的問題牽著走

不管是剛開始對於世界充滿好奇的四五歲的孩子,還是對於各種社會情感和形態表現比較敏感的青春期孩子,都會產生大量的問題。

有時,順勢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真實需要,比解決他們的表象問題更加重要。我們永遠不知道聆聽下去,會聽到什麼樣的問題。如果父母沒有找到真正的問題,卻急於處理表象問題,就會被孩子帶得團團轉,甚至卷入不必要的麻煩。

孩子真的是要這個答案嗎?媽媽一直和六歲的兒子睡一個房間,爸爸睡另外一個房間。有一天晚

上,當兒子睡熟之後,媽媽去和先生同房。孩子突然醒來敲門。媽媽開門後,孩子問:“媽媽,你們在幹什麼?”媽媽尷尬地說:“我和你爸爸拉了拉手。”孩子生氣地問:“你們拉了手又幹了什麼?”媽媽不願回答,孩子更加生氣地逼問:“你們到底拉了手之後又幹了什

麼?”媽媽沒有辦法,隻好再次尷尬地說:“我們……又親了親嘴……”孩子大怒:“我將來長大了要當警察,把街上所有親嘴的人都抓起來!

你們親嘴後又做了什麼?”……

通過學習的技巧,我們重新來看:

當孩子睡眼惺忪地敲門問:“媽媽,你們在幹什麼?”讓孩子困擾的事件是: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半夜醒來,黑乎乎的,陪伴他的媽媽沒有了。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害怕。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媽媽每次都陪著寶貝,今天怎麼把我一

個人丟在這個黑黑的房子裏,有些害怕!

其實這就是孩子想說的話,如果當時父母可以及時地說出他的真實感受,把重心放在撫慰孩子的感受上,就會找到表麵問題下的真實問題,不會被孩子的問題牽著走,變得越回答問題越多,把自己逼入一個沒有辦法回轉的角落!

恰當的聆聽方式,可以讓父母不被別人的問題牽著鼻子走,更能夠化解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在這個事例中孩子在大怒之下說出來“要做警察,把親嘴的人都抓起來”的話,是另外一個需要麵對的問題。由於在這裏更加側重於聆聽的技巧展示,因此不做過多探討。

女兒過生日,生日禮物要一個弟弟或者姐姐。

原來的事件描述:

媽媽:“寶貝,還有幾天就到你的生日了,今年你想要什麼禮物呢?”四歲的女兒:“媽媽,我今年不要你們買的禮物!”媽媽:“哦,那你今年有什麼打算呢?”女兒:“我想讓媽媽給我再生個姐姐!”媽媽:“嗬嗬,比你大的孩子才是姐姐!他們必須比你先出生才行!比

你後出生的孩子隻能比你小,所以隻能做你的妹妹或者是弟弟!”

女兒:“那媽媽就給我生個弟弟吧!一定要在我過生日那天就給我哦!”

媽媽:“小寶寶要在媽媽肚子裏麵呆十個月,才能出生呢!怎麼可以幾天就生出來呢?再說了,弟弟是不能生的了,警察叔叔隻允許一家隻能有一個小寶貝,不能生第二個小寶貝的!”

女兒:“不行,我就要你給我生個弟弟!”媽媽:“怎麼講理不聽呢?這個禮物肯定給不了!重新想一個吧!”女兒(大哭):“哇哇哇……”媽媽(大發雷霆):“怎麼回事!哭什麼哭!做不了的事情,你不理解

還哭!”

學習後處理:

媽媽:“看來要是有個小姐姐或者小弟弟一定會讓寶寶開心很多!”女兒:“是啊,媽媽!我如果有個小姐姐或者小弟弟,他就可以在幼兒

園小朋友欺負我的時候,幫助我了!”媽媽:“哦,你在幼兒園有人欺負你,你希望可以有人幫忙!”女兒:“是啊,我們班有兩個男孩子總是亂搶別人的書!他們也搶過我

的書,還把我的書撕壞了一頁!”媽媽:“哇,原來你的書被搶了,還被撕壞了。你當然很難過,並且很

生氣!沒有把自己的書保護好,你一定還有些沮喪!”女兒(眼圈紅了):“我告訴老師,老師也不管!”媽媽:“哦,你覺得老師沒有及時幫助到你!”女兒:“是啊!我們班上次有個小朋友被另一個小朋友打了,他就也打

了他(對方),結果老師把他們兩個都罰站了!”媽媽:“哦,老師把他們兩個都罰站了!”女兒:“老師應該批評那個先打別人的小朋友!”媽媽:“看起來,你對於老師的處理不太滿意!”

……

這樣的溝通讓父母有機會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聲和他心裏的問題!

案例中的女兒想讓媽媽生個弟弟,隻是緣於在幼兒園和男同學以及老師的交往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無力解決,並且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所以想通過擁有一個比自己有力量的代表(她覺得姐姐比她大應該更有辦法、弟弟作為男性比她有力量)來幫助自己。對於這個小女孩來說,讓媽媽生個弟弟是她解決自己的問題的一個方法,而不是她心裏真正的需求(和男同學以及老師的交往中存在的困頓)!由於媽媽在第一次和孩子談到這個問題時,把重點都放在了這個解決的方法上,因而引起了雙方最後的不愉快收場!

所以,陪伴式聆聽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本,這樣就會把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探討對方所提出的這一個解決方案。

孩子的問題隻是“同性戀”?

一個父親對我谘詢,孩子最近總是詢問“同性戀”是怎麼回事情。這位父親本身也很關注孩子的成長,知道不可以輕易地把孩子的好奇心打斷,所以就很專業地回答了她。但是後麵的幾天,孩子還是不斷地提問。

下麵是我和孩子的談話:

我:“聽起來你對同性戀很感興趣,願意跟阿姨談一談嗎?”

孩子:“願意。”

我:“阿姨可不可以知道你是從哪裏知道的呢?”(這兩句技巧見下一章主動式聆聽)

孩子:“一個電視劇上說的。有兩個阿姨年齡都很大了,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阿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同性戀。另外一個阿姨就跟她講,你看一輩子也沒有自己的孩子、沒有老公、沒有自己的家,這麼孤單。然後,別人還不承認你、不理解你。”

我:“哦,你覺得同性戀沒有孩子,又沒有老公,她會很孤單。同時,別人又不理解她。”

孩子:“對呀!所以,我才不當同性戀呢?”

我:“所以,你不希望像同性戀這樣一個人孤單,並且被別人瞧不起。”

孩子:“是啊!”(孩子不停擺動的身體,隨著這句話靜下來了。)

我:“那阿姨猜,你特別需要有一個伴,這個伴呢?可以陪著你,讓你不孤單,並且在你出錯的時候,理解你、不笑話你,陪在你旁邊。”(見第六章“引導式聆聽技巧”)

孩子特別安靜地坐著說:“是,阿姨,我爸爸和媽媽太忙了。他們沒有人陪我。”

談話繼續中……

當一個人內在最深處的需求被觸碰時,他的平靜狀態就開始出現;一個人很平靜時,他就開始擁有智慧思考自己的問題了。

如果無論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他還是要不停地問,那麼這個問題的下麵一定隱藏著一個更深的問題。需要用陪伴式聆聽深入尋找。

爸爸不斷回答,孩子不斷地問,那就說明“同性戀”問題下麵還有其他的問題!有時,說話的當事人都未必能夠清楚,但是這樣不斷地聆聽,很可能讓你聽出一個完全想不到的原因。導致孩子同性戀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是青春期問題,而是家庭親密度和關注度不夠!

所以,別著急下判斷,別著急給答案,先找出他的問題背後的原因,才有可能對症下藥。

以下都是一些父母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到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提供給大家來做練習。再次強調,在對比參考他們的答案之前,無須照搬所有的語言,隻要包括陪伴式聆聽的兩個要素就好了!

(1)媽媽,你知道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嗎? 你的應答是:

(2)媽媽,為什麼天上會有那麼多的小星星?你的應答是:

(3)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燈籠,還是做砸了!你的應答是:

(4)玩具被強強搶走了,強強還是我的好朋友呢!你的應答是:

(1)哦,你想和我談談關於地球繞著太陽轉的問題!

大部分孩子的提問是為了引出他們關心的話題,而不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父母也很難給出完全正確的答案。所以,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的是陪伴式聆聽而不是給答案!

(2)你對天上的小星星有那麼多感到很奇怪!孩子接著說:“是啊,它們怎麼掛到天上也不掉下來呢?誰把他們掛上去的呢?”

這個孩子關心的問題完全和開始的問題沒有關係,父母需要做的隻是要這樣陪著他們,盡可能讓他們的想象思維擴展,而不是忙得滿頭大汗地找答案,然後實在找不到就訓斥孩子胡思亂想。訓斥孩子胡思亂想的時候,就把孩子探求外部世界的美好動機打斷了!要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也僅僅是因為“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這麼一個看似簡單又沒有答案的問題!

陪伴式聆聽讓父母更加的輕鬆和坦然,而孩子也更加的自由和主動。

(3)用了一周的時間也沒有做成燈籠,你感覺有點挫敗!

(4)你沒有想到玩具會被好朋友搶走,這讓你又傷心又生氣!

第四節不適合陪伴式聆聽的幾種情況

以下情況,不必使用陪伴式聆聽技巧,直接回應對方就好!

1.孩子已經找了問題,並且表明要解決

當孩子主動提出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用繼續陪伴式聆聽了,如果繼續聆聽,大概孩子就感覺你不是真心要幫助他啦!

2.孩子隻是向父母要一些資訊或常識

比如,孩子想讓你聽他今天剛學的鋼琴曲。如果你有時間並且願意陪伴,就不需要聆聽,直接給他回應就好!

孩子急不可待地說:“媽媽,這個飯店的洗手間在什麼地方?”

如果媽媽這個時候用技巧解讀一下說:“孩子,你一定是憋壞了吧?”

會出現什麼效果?相信聰明的你已經會心地微笑了! 而較為適宜的應答是:“收銀台轉左就是了”。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既不能忽略,又不能過於敏感,對於這樣簡單谘詢類

的問題,直接給予答案就好!

在這個例子中,不恰當的聆聽反而會讓人感覺到是故意在刁難和製造問題。所以,父母要確認是否真的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給他製造一些不必要的新問題!

3.父母也處於問題區域時,不要勉強協助孩子

這時,父母可以使用臨時性拒絕,再找時間使用陪伴式聆聽,或者建議他找其他人或者其他方式尋求幫助。

父母如果左右遮掩自己情緒不好的事實,會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覺——“爸爸並非真心關注我的問題”或者“媽媽一定想我不應該對這個事傷心”等等。

如果父母自己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不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要是還去勉強協助孩子,整個事態就會複雜化了。

(1)如果著急出門、手頭有緊急事情等,我們都可以用一種清晰而誠

實的方式表現出我們的態度,或許可以提議在下一次方便的時候再談這事。

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來回應:

“我看得出你對此事挺難過的,我從心眼裏願意聽你多談一些。隻是現

在我要馬上出門了,所以現在沒法詳細和你談,你覺得咱們再約個時間仔細來談談如何?”

(2)如果在聆聽對方的同時,自己也被嚴重帶入了問題區域,比較好的方式就是臨時拒絕:“我非常想同你一起來麵對這個問題,隻是我現在也沒有想清楚,並且我也開始被這個問題困擾了,要不我們都各自想想再談好嗎?”

臨時拒絕的重點在於,前麵的一句話非常重要“我非常想同你一起來麵對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這一句話,而直接說出後麵的第二句話“隻是我現在來不及做!”就會讓人感覺到你不想幫助他,隻是在應付。

在這兩句話之後,別忘了第三句“我們再約個什麼時間仔細談談如何?”表明“即便現在我不方便,但是我真的願意幫助你,所以換個時間我還是要來和你一起麵對!”這樣一來,意思就完整了!

如果你這樣處理好了,對方接受了這個結果,並不代表問題就解決了,別忘了下次再邀請他麵對這個問題!比如,“上次我著急出門,你要和我談談周末的活動,現在可以嗎?”

即便是不能夠陪伴對方解決問題,也要有個回應,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不願意,而是暫時不能陪伴他!

陪伴式聆聽主要運用在對話過程中,作用是舒緩孩子的情緒,找到孩子真正問題的歸因。

陪伴式聆聽的兩個組成部分:

(1)重複和確認讓對方困擾的事件;

(2)解讀這個事件中對方的情緒和感受。

通過具體事例分享,我們看到:

(1)情緒的自然通過是有修複作用的!

(2)當情緒和感受被理解和接納,就比較容易通過。

(3)當內在的情緒和感受被接受,外在的行為就更加容易調整。

(4)當父母停下來去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才可能知道他的問題真正在哪裏。

不論父母如何了解孩子,在每一個境況下的孩子可能都有所不同。僅僅主觀看待正在長大的孩子,父母就會越來越不認識他!兩顆心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同時,當不適合使用陪伴式聆聽時,可以用臨時性拒絕的方式,另約時間進行協助。然而總是會有父母這樣提問:

“馬老師,我眼看著孩子心裏不舒服,想和他聊聊,可是他根本就不聽,怎麼辦呢?”

“馬老師,明明看著孩子有問題,他就是不說,怎麼辦?”

如果在孩子和父母的對話之前,孩子看起來還沒有主動想要和父母談話

的意願,父母該怎麼做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願意把問題和父母共談呢?下一節來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