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並非認為以上八種方式都不對,隻是需要經過局部的調整後,才會變得更加有效果。
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唯一的生存資源就是父母,為了活下去的人性本能,他們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父母給他們的一切,包括各種形式的愛和傷害。
對於父母說,以往的方式也隻是從父輩繼承下來的,如果希望和孩子的關係上有更好的發展,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獲得比祖輩更好的優良成績,那就需要進一步學習,保留和傳承從祖輩傳下的愛,舍去那些無意識當中不必要的傷害。
學習並不是為了否認自己,而是讓自己的各種能力和方法組合得更好,家庭生活、各種關係、孩子的成長都讓我們充滿希望!
(1)哪幾個方式我使用得比較多,比如寫下具體事件,以便學習技巧之後,嚐試用新的技巧進行解決,對比效果和進行總結。
(2)我在哪些問題中存在著困惑(在所有對應的技巧探討之後,再來看看這些困惑如何解釋)。
第二節舒緩了情緒,調整行為才更有效
在孩子遇到問題、心情抑鬱的時候,最好先處理他的情緒,然後再調整行為。否則, 處於情緒之中的人很難正確地看待問題。通過情緒的認同和舒緩,可以讓孩子獲得一個了解自己情緒和內在狀態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這個過程中要盡量表示理解,而不是控製,讓孩子能夠把內心的感受都說出來。
深入了解的聆聽技巧叫做“陪伴式聆聽”,包括兩個部分:
(1)重複和確認讓對方困擾的事件。
(2)解讀這個事件中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當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解讀感受的時候,就能觸摸到孩子內在的隱形人,孩子被關注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
當不斷地重複、確認孩子表達中被困擾的事件,就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事件的經過,找到事件中引發自己不舒適情緒的真正原因,從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我的現狀和外在的客觀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聆聽的過程中,父母也可以適當地夾雜一些表示聽到並且確認的語氣詞,比如“哦”“唔”“嗯”“這樣啊”等,或者“然後呢?”“我很想聽你多說一點” “我還能知道得更多一點嗎?”等這樣的話語,可使對方感到你在全神貫注地傾聽,並且很願意了解他的感受!
下麵通過幾個例子來練習這個技巧,同時了解它的使用效果。
一、舒緩了情緒,行為自然調整
孩子心愛的小狗死了。不恰當應對:小狗沒有了就算了,別難過了,再買一隻不就行了!孩子可能的反應:那種無人知曉的心痛,讓他開始了人生最初的寂寞感
覺。
參考分析: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心愛的小狗沒有了。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非常難過、不舍得。參考應答:小狗沒有了。你那麼疼愛它,當然會很難過、舍不得。
一個孩子在有過生命分離的經驗時,當那顆愛小狗的心、這種分離之後難過的善意被深度地肯定,他才可能在以後對生命有著更深的愛、理解和信賴!
同時也看到,當一個孩子的內在感受被觸碰,這份失去的疼痛就變得不會那麼錐心刺骨,才有可能因痛而重新麵對。
一個小孩,玩耍的時候摔了一跤,膝蓋出血了,“嗚嗚嗚”地哭了。
不恰當應對:別哭,沒事,一會就好了!男子漢,大丈夫,沒有關係的。
孩子可能的反應:我如果要成為男子漢大丈夫,不可以有疼痛感!
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疼痛感呢?當父母這樣說明時,孩子會經常猶豫:我為什麼還會害怕?我為什麼還會疼痛?這都說明我不夠成熟!
實際上,再成熟的人都有喜、怒、哀、懼,再堅強的人都會有疼痛的感受。我們是人,就要承認自己作為人的感受!並不因為有這樣的感受,就說明自己幼稚。那些否認這些感覺的人,並不見得就有多成熟。
真正的成熟,在於認同自己在事件中的這些感受,然後還會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麵對現實的勇氣,然後才會有機會調整行為、找到方法,讓自己或他人不再遭遇這樣的感受!
參考分析: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他摔了一跤,腿出血了。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很痛。
參考應答:寶寶摔了一跤,把腿都摔破了,一定痛了。
這時,孩子會感覺心裏非常溫暖,感覺爸爸媽媽完全了解他遇到的困難!現在雖然還痛,但是這個痛感可能會因為被理解而有所減輕。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不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由於環境和認知的影響,對自己的某些感覺不敢直接表白、習慣性地逃避感受,而導致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父母可以嚐試猜測他內在的感受,並且幫助解讀出來,這樣也能夠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讓他感受到父母是可以接受的,慢慢地他就學會了自我表達!
很多的父母反映,堅持使用這個方法可以讓孩子的表達能力日漸加強。
剛學會刷牙的小孩,在刷牙的時候會磨蹭多些時間。一次,媽媽進入洗手間,看到孩子拿著牙刷發愣。
參考分析: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牙膏在嘴裏的味道。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不舒服、不習慣。參考應答:一個人在嚐試一件陌生的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不習慣!剛學會
刷牙,一定很不習慣牙膏在嘴裏的味道吧?孩子聽了以後,馬上放鬆了下來,笑了起來,然後拿起牙膏和牙刷去刷牙了。
孩子在被陪伴式聆聽協助一段時間之後,處理情緒的能力會增強,因為情緒的自然通過是有修複作用的!
我的女兒在4歲左右的時候,受傷後總是會撅著嘴跑到我的跟前說:“媽媽,我的小手指碰疼了!”我會說:“哎呀,那是真的,小手都紅了!一定很疼!”還沒等我說完第二句話,她已經抽出小手對我說:“媽媽我好了,不疼了!”然後接著跑去玩了。
有時,孩子很想有人分享他的感受,當他的感受被否認和誤解時,他會在情緒之外再產生出層層的焦慮!
在上一章中說過,情緒本身的通過是比較容易的,然而如果外麵包裹了很多的焦慮,整個事情就會變得複雜起來。因為他會分散很多的注意力在外麵的焦慮上,以致沒有辦法專注地麵對自己的問題。而當這種感受被接受和理解的時候,他會更坦然、更有力量地麵對自己的問題!
二、處理完情緒,調整行為就更加有效
“給兒子吃我自己做的固元膏,他很喜歡吃,可是補品不能多吃,每次隻能給一顆紅棗大小。平時他都嫌少,心情好時不鬧,遇上心情不好時他能為這個東西哭一個小時!”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 原來我的解決方法是:“嫌少嗎?吃吧,你都知道隻能吃那麼多得啦。
哭不哭都是那麼多,要嫌少別吃算了。”結果他就開始不斷地嚶嚶停停…… 現在學習用技巧來聆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困擾的事件是:喜歡吃固元膏,但是一次隻能吃很少。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不開心、遺憾、想多吃點等等。媽媽:“嗯,固元膏很少哦,那麼好吃的東西給那麼少!唉,要是能多
給些就好了。”兒子:居然不哭了,隻是仍然一臉的不高興。媽媽(驚喜):“要是這東西不是藥,我一定給我兒子吃個夠!”兒子:開始自己舀來吃,吃完了眯眯笑。媽媽:“媽媽給你拿東西吃,你好像忘了說什麼了!”兒子過來抱著媽媽:“謝謝……”(聲音很甜)
沒想到簡單地讀出了他的想法再加入了同理心,效果居然那麼不一樣!
用你的方式讀出讓孩子困擾的事情和他對此的感受,隻要記住“陪伴式聆聽”這個模式,不用背誦語言!或者你也可以說:“固元膏這麼好吃的東西,一次隻能吃這麼少,心裏有點不開心啊!”
當孩子過來抱著媽媽,甜甜地說“謝謝”的時候,媽媽心裏一定也非常溫暖吧!
假如一開始在孩子哭的時候,馬上就糾正他的行為:“我給你做了這麼好吃的東西,你不說謝謝還哭鼻子!快點謝謝媽媽!”你們覺得兒子會怎麼樣?肯定不聽喔。
所以在大部分的事情上,先解決情緒,再引導行為,效果就會好很多!一個人在氣頭上你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沒有,甚至他會對著幹,因為他可能會覺得在你心中這件事情比他這個人還重要!
三、正確聆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在晚飯的時候,皺著眉頭對媽媽說:“我還是不要參加周末的秋遊比較好,最近學校的活動總是沒有意思。”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學校近期的活動沒有意思。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乏味、擔心沒意思。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看來你感覺學校近期的活動很乏味,這讓你很擔心這次秋遊會不會有意思!
在這個話題中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是,有的父母會解讀成“學校活動沒意思,你真的不想參加秋遊了!”
注意:孩子說“我不想參加秋遊了”不是他的感受,而是一個想法,或者說是他對自己內心感受所得到的一個解決方法。
對於孩子的有些表述,不要就問題論問題,而是解讀背後最真實的感受。感受,就是指他的情緒,喜、怒、哀、懼等,可以參考前麵的情緒介紹的部分內容。
找到他行為和認知背後的感受,才有機會在後麵的談話中幫助對方找到最恰當的解決方法!
另外,注意使用的詞語,“你覺得學校的活動很乏味”而不是“你們學校的活動很乏味!”“你覺得”,讓我們在複述和認同他的感受,並不代表這一定是客觀事實。
再看一個類似的案例:
孩子說:“王剛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說我沒完成暑假作業,我真想把他打一頓!”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
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
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
讓他困擾的事件是:王剛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說我沒完成暑假作業。這個事件中他的感受是:難堪、生氣或者其他。連起來的陪伴式傾聽的話語是:王剛當著那麼多人的麵這樣說你,一定
讓你很難堪!
如果不注意,這句話父母可能會解讀成為:“他那麼說你,你當然想揍他!”實際上,“我想打他”是孩子想要為自己的某種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做些什麼的方法,而不是感受!當我們說“他那麼說你,你當然想揍他!”這樣可能會讓孩子錯誤地感覺到父母非常支持他的這種行為!
實際上,父母此時認同的是他的內在感受,而不是他的行為方式!而當父母這樣來解讀他的時候,也很容易嚇唬到我們自己!
有時,父母不敢去解讀孩子的心理,是因為不但希望這個孩子不做壞事,而且連想都不能想!想一下就可能出大問題!
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經曆不同,得到的經驗都不同,這些經驗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內在感受而找到或者總結的一些方法。這些經驗無論是否符合社會規則,它都可以重新選擇,關鍵是要找到那些內在感受!
我聽到過不少青少年男生孩子都有說這樣的話:“我真想把他打一頓!”
很多時候這隻是一種情緒的宣泄!隻要能夠關注他背後的心理需求,並且幫助解決,這些想法都會很快煙消雲散。你會發現,他們對自己的朋友有時候也會這樣說!不要被這樣的話嚇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認知背後隱藏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出現真實的行為,因為堆積的類似感受太多了。所以,即便說不要把孩子這樣的話完全當真,但是也要認真對待!
總之,一定要解讀出來困惑事件帶給他的心理感受,喜、怒、哀、懼或者其他情緒和感受,是哪一種呢?找到了內心更深層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找到其他的行為方法來進行替換。
第三節 找到孩子情緒後麵真正的問題
陪伴式聆聽還有一個效果——找到孩子內在真正的問題。
有的時候,簡單的一兩句聆聽,孩子的感受得到認同,就會被舒緩,問題可能就解決了。另外的一些時候,對於孩子的牢騷和埋怨,如果我們不斷重複陪伴式聆聽技巧,會幫助孩子不斷清理自己的思路,找到真正讓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後麵的引導才會更加的對症下藥。
一隻狼出去找食物,找了半天都沒有收獲。偶然經過一戶人家,聽見房中孩子哭鬧,接著傳來一位老太婆的聲音:“別哭啦,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
狼一聽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遠的地方等起來。太陽落山了,也沒見老太婆把孩子扔出來。晚上,狼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轉到房前想伺機而入,卻又聽老太婆說:“快睡吧,別怕,狼來了,咱們就把它殺死煮了吃。”
狼聽了,嚇得一溜煙跑回老窩。同伴問它收獲如何,它說:“別提了,老太婆說話不算數,害得我餓了一天,不過幸好後來我跑得快。”
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先看看他表象語言的下麵背後到底要什麼,否則你很容易被假象牽著鼻子走,也許別人隻是想發發牢騷!
一、在孩子的不舒服中找到他的需要
12歲的兒子經常看電視。
以前的模式:
媽媽:“怎麼又開始看電視啦?去學習!”
兒子:“哦!”
媽媽:“怎麼還不去?”
兒子:“知道啦!”
媽媽:“你怎麼回事情?一句話說一百遍都不聽的?學習到底是誰的事情?你在為我學習嗎?”
兒子:“哎呀,知道了!”(氣呼呼地回房間)
媽媽:“我真是吃飽了撐的,一天到晚地為你考慮,到頭來還不討好!”
學習後處理:
媽媽:“兒子,電視好看嗎?”
兒子:“其實我覺得電視沒什麼好看的。”
媽媽:“你感覺電視沒意思,還坐在這裏看,是不是有什麼事發生了,想和媽媽說說嗎? ”
兒子:“就是很無聊,所以就不想動!”
媽媽:“哦,你覺得總是很無聊,沒什麼意思!是什麼總讓你感覺沒意思,願意和媽媽說說嗎?”(上兩句技巧,可同時參看下一章“主動式聆聽技巧”)
兒子:“回家來,每次就是寫作業,很沒有意思!”
媽媽:“哦,你覺得回到家光寫作業,很沒有意思!你想在家裏多些其他的有意思的活動!”
兒子:“是啊,你看別人家,周末一家人出去玩玩什麼的,我們家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幹家務、爸爸看電腦,都不怎麼說話!悶死了!”
媽媽:“原來是這樣!你希望咱們家裏多一些溝通或者一起做些什麼事情!你覺得如果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一些,你就會更加愛學習和寫作業!”
兒子:“是啊,作業沒什麼難的。我上課的時候就把老師講的都聽得很明白,如果光做作業很快就做完了,可是做完了以後,幹什麼呢?沒事情幹啊!”
媽媽:“哦,你是怕作業寫完了沒事幹,所以總要拖一拖,最後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