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那些傷害已是經年累月,它們交織在我愛的血肉中,我用時間和靈魂最深處的懇求,請你,為他們送行。

第一節情緒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現

情緒是了解心理的窗戶。

一、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緒

傷害之所以會偷偷藏匿在父母給孩子的愛中,是因為父母混淆或者忽略了彼此的精神疆界。因此,要改變這種傷害模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劃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精神疆界的各種心理活動,是伴隨著人的各種情緒和行為表現出來的。當一個孩子內在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情緒就是愉悅的,行為上表現出願意配合和體諒的態度;當他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會出現不舒服的情緒,並通過各種負向行為表現出來。

所以,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內在精神世界的變化,首先要認識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緒呢?對於情緒,是否可以像色彩的基礎顏色一樣,也能找出它的基礎情緒?

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年齡越小時感受越單純,年紀越大時感受越複雜,不同的經曆和周邊的引導模式,會導致他產生不同的內在經驗,隨著時間的增長,經驗不斷內化、沉澱,而讓人的感受變得更加複雜。

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兩種感受就是愛和恐懼。

即便是嬰兒在看到媽媽哭泣時,也會掉轉頭去看媽媽,想用眼神去安慰媽媽,這是人天生就帶有的愛意,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幫助他人的美好願望。嬰兒在出生時,身體和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給他帶來與生俱來的巨大恐懼。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調整和平衡這兩種感覺。

因為愛,孩子得到滿足,因此會互助;因為恐懼,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會防禦甚至攻擊。

孩子長到10個月左右,開始具有一些思考能力的時候,他的情緒開始演變為四種基本狀態:喜、怒、哀、懼。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他的情緒都一般逃不出這四種。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的這四種基本情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劃分,比如:“喜”包括了“快樂”“喜悅”“高興”“驚喜”“狂喜”等;“怒”包括了“不高興”“生氣”“嗔怒”“大怒”“狂怒”等;“哀”包括了“難過”“悲哀”“憂傷”“悲痛”等;“懼”包括了“害怕”“擔心”等。成人後,在這四種基礎情緒中夾雜各種思想認知,交錯組成很多其他的

感受,如無奈、委屈、挫敗、無助、無聊、嫉妒、憎恨、厭惡等。

二、情緒的良性作用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是被教導知道“情緒無用論”,情緒如洪水猛獸,情緒會讓人失去理性做出很多失誤的事情!我們的周邊充斥著大量的對情緒的負麵評論。甚至在醫學上也有這麼一種觀點,負麵的情緒對於身體健康影響非常大。那麼,怎樣正確地認知情緒,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和他人!

事實上,並不是情緒本身傷人,而是認知和解決情緒的行為會傷人。也就是說,情緒和情緒的表現方式(行為)要區別來看,這是最容易搞混淆的兩個概念。

一個孩子在學校被打了,他同樣還手打人了。這個過程中,他被打之後憤怒的情緒是沒有錯的,可采用何種方式來解決自己的憤怒,是有對錯的。

我們常把憤怒的情緒和大聲喊叫、打人這樣一些表現行為混在一起;還常常會覺得孩子在不恰當的時間哭泣,因此告訴她“不要難過”。實際上,哭泣隻是難過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不能和“難過”這種情緒等同。我們理解孩子失去一個心愛的東西難過,但是行為上過於誇張則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父母沒有分清楚這兩點,在處理孩子的行為時,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否定了他們的情緒和感受!進而用不恰當的方式來進行防衛。

情緒的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表達的方式方法上是有對錯的。當父母因為不同意孩子的行為,就一並否定了他的內在感受,那麼孩子內在的被理解和接納的安全感就會下降。

一切的存在都是有它的道理的,情緒也是如此,情緒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對我們是非常有意義的!

下麵一起來重新客觀地看待情緒,這樣才有可能通過情緒了解到孩子的內在世界。

1.關於“喜”

大概每個人都願意接受“喜”的情緒,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幸福、快樂的感覺。

(1)喜悅是一種主動的能量,讓孩子自然而然願意主動地學習和做事。

孩子在學習中如果感受到喜悅,他就會願意學習;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感覺到喜悅,他就會願意交朋友;他在唱歌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喜悅,他就會更喜歡唱歌!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願意做什麼,首先要讓他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感覺到喜悅!一個孩子彈鋼琴,因為累了不想彈了,爸爸媽媽如果在旁邊說:“你不

彈也要彈!”孩子這時很難談得上快樂,甚至在疲憊上又增加了不被理解的感受,還可能對鋼琴產生排斥心理!

要讓孩子有堅持力,父母就要想辦法讓他快樂地堅持,這樣孩子的主動性會更強!

(2)喜悅還是一種分享的能量。擁有喜悅心情的孩子,他心裏的愛會自然流淌出來。人在高興的時候,會感覺到滿足,在這種滿足的狀態下,會非常願意把

自己的快樂和他人分享,並且幫助他人!

整天愁眉苦臉、滿腹心事的人,會沉溺在自我的問題中,很難有精力去考慮他人和外在的因素,包括學習、玩耍、競賽等!

然而,喜悅並不是頭腦要求就可以得到的,“經常笑”不代表喜悅,“笑”隻是一個行為,行為可能會偽裝。一個孩子隻有在感受到安全和內在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會感覺到快樂,快樂能夠讓她的愛能夠自然流露。

2.關於“怒”

憤怒是內在無形人保護自己尊嚴和界限的能量。

一個沒有憤怒情緒的人,在生活中總是感覺到被人逼來逼去。直到被逼到角落無處退讓,依然沒有能力解決別人被逼迫的命運!

這時,與其抱怨別人不斷逼迫自己,不如問問自己——我有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我有沒有在退讓第二步或第三步的時候,停下來告訴對方“對不起,我不能再退讓了,這是我的底線”?沒有憤怒的人就沒有拒絕的能量。

實際上,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在逼他,而是別人不知道他的底線是什麼!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在家裏父母不允許他表達憤怒,很可能他在外麵更加不敢憤怒,長期這樣,當他遇到一些不良情況的時候(如麵對社會不良青年利誘或者迫使),就沒有拒絕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是父母們不想看到的!

另外,表達不出憤怒的孩子,往往很容易表現出恐懼。

如果孩子過於乖巧、聽話和懂事,我們也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擁有為自己爭取的憤怒力量。

對於每個人來說,適當的憤怒是必要的,允許彼此憤怒的感受,但要注意調整憤怒之後的表現形式。

孩子在感覺自己的尊嚴和內在需要被侵犯的時候,會用憤怒來進行保護。

3.關於“哀”

(1)悲哀是結束的能量。

失去一樣心愛的東西或者和重要的人分離,孩子自然會產生悲哀的情緒,悲哀代表著曾經的一些經曆就要結束和過去了。這是一種很好的告別經驗,人隻有告別了過去,才可能真正活在當下和未來。如果我們不懂這些,總是立刻切斷種種悲哀的感覺,想要把它們忘記,結果隻能將這種情結隱藏起來,直到碰到其他類似的事件,曾經的感覺就會雙倍地重複出現,那些過去的情結依然影響著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於是人的年齡越大,活得越沉重,因為背著太多過去的感傷和疼痛。

(2)在關係當中,悲傷孕育了大量的慈悲和善良,它讓人與人之間的心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一起跳動。

一個國家和團體如果沒有悲傷,就沒有凝聚力。汶川地震的時候,13億中國人都在關注,全世界都在關注,還有很多人自發去當地進行援助,原因就因為悲慟。

同樣,一個家庭如果沒有悲傷,就沒有彼此的支持,沒有同理心,這個家庭就缺乏親密度。

孩子對父母說:“我心愛的玩具丟在公園裏了!”父母也許會對他說:“哎呀,多大的事情,不要難過,再買一個就好!”孩子摔倒了,碰疼了,父母也許會對他說:“不要哭!男子漢大丈夫不怕疼!”“別哭,哭了就不可愛、不好看了!”

如果您是那個難過的孩子,您的感受是怎樣的呢?覺得自己被理解、被嗬護、被幫助了嗎?

父母對待彼此悲傷和難過的方式,往往出於好心想幫助孩子、希望孩子快樂,但是做出來的結果,卻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貼心地理解他的感受,或者覺得父母不願意關心他、和他探討這件事情,或者認為父母根本就看不起、不願意尊重他的感受。於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難事,總是不敢輕易和父母傾訴,父母也就失去了了解孩子想法和需要的機會。

父母越是想要幫助孩子、給予他支持,他越是遠離父母。

父母在教導孩子:“哭鼻子是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許哭!”於是父母連同孩子哭的行為和悲傷的情緒一並否認了。孩子會認為,難過和悲傷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於是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僅不允許自己隨意表現出難過,甚至不允許自己難過,導致情感慢慢僵化,缺乏同理心,難以找到感動的感受。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群,還有貧困山區需要幫助的孩子,當一些人忙於公益的同時,很多人已經不能夠為此有所動情,內心的慈悲感受不到,愛釋放不出來。

釋放不出來的愛,並不等於沒有愛。

汶川地震,讓大家看到了13億人民隱藏了太久的愛。可是,愛一定要在生命重大時刻表現出來嗎?能在點滴的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愛,更加偉大和真實。

很多老年人流著淚說著話,可子女麵無表情甚至不耐煩地對他們說:“哎呀,這些話不要總翻來覆去地說,沒有用說它幹什麼!”如果您在晚年的時候,同樣遭遇這樣的不被理解,不要僅僅責備孩子,因為您當年沒有教會他們理解他人、寬容他人,是您無意中蓋上了他們慈悲之門。

重新看待孩子的內在需要,允許他內心的無形人呈現,給予適當的陪伴和體諒,於是孩子的內在就容易得到恢複。當孩子的內在悲傷被允許時,他的慈悲心就開始成長。人總是因為自己曾經痛過,就會更加的疼惜他人。

(3)悲哀還是一個深度思考的能量。

我發現,那些整天嘻嘻哈哈的人,很難在某種領域走得非常深入。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政府管理人員以及企業的各種行政、技術高管,往往在性格中都會帶著某種淡淡的憂思。甚至那些抑鬱症和狂躁症患者,他們在某些方麵的感知比一般人都更加深入。隻是他們看到的不夠平衡或者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解決方法。

悲憫之心讓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停在這個感覺中,去尋找傷痛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4.關於“恐懼”

很多人不敢說自己膽小、害怕或表達自己的恐懼,對於父親這個角色來說,更是如此;同時父母也不允許孩子表達他的恐懼,以為恐懼一出現,勇敢就沒有了!

其實,父母搞錯了,當父母不敢承認自己的恐懼時,說明自己連恐懼本身都懼怕。

一個胎兒還在母體中時,從最早的受精卵開始,就生活在沒有光線、黑暗的地方,到處充滿了溫暖的羊水,羊水輕撫著身體的每一寸肌膚。胎兒幾乎不用努力,不用哭鬧,不用表達,就會有大量的營養通過胎盤傳遞到身體,存在就是幸福的!

突然有一天,天搖地晃,胎兒身體的周圍不停地發生抽動,伴隨著各種說話聲、叫喊聲,周邊溫暖的羊水慢慢減少。在不斷地擠壓中,胎兒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那些時刻都輕輕撫摸的溫暖羊水消失了,肌膚完全裸露在外麵;然後是莫名其妙的光亮,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在眼前晃來晃去……

您可以想象出來這種危險而又恐懼的感覺嗎?

當你正在安靜地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突然停電了,緊接著天崩地裂,你整個人被甩來甩去,眼睛看不到東西,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完全無法控製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地震期間)。連續這樣12個小時,然後突然天亮了,發現您站在一個陌生的星球,周邊全是各種長相奇特的外星人,他們不斷追逐您,還用器物弄痛您,此刻,您的感受會是怎樣?

這兩種感覺區別並不大!

所以,當胎兒離開母親的身體,與生俱來的最大恐懼就誕生了,這種巨大的恐懼感,被保留在胎兒的潛意識當中。以後胎兒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種種事件的恐懼都可以在這一次的經曆中找到投射。

一個人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可能的。恐懼是內在隱性人用來保護自己安全界限的能量。

地震的時候,我接到邀請到四川做心理援助的工作。當地有工作人員見我的時候說:“馬老師你終於來了,趕快把我的恐懼去掉吧,我天天坐在這心裏都感覺椅子在晃,太可怕了!”於是我問他們:“你們是不是真的希望我把你們的恐懼去掉?現在還在地震期間,如果你們恐懼完全沒有了,地震來臨的時候,你還跑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