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他微笑著對我說:“我愛你”。
(4)她生氣了。
(5)他總是不顧別人,隻管自己。
(6)他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就出門了。
(7)老公今天為了孩子的事情把我大罵了一頓,態度極其惡劣。
(8)我握著她的手,她的手有些顫抖。
(9)他特別喜歡不把學校規定當回事。
(10)他垂著頭站在我麵前對我說:“媽媽,我失敗了!”
(1)小明是怎麼樣把東西扔得到處都是?是在他自己的房間還是在客廳、是在桌台上還是地板上?是哪些東西被扔到這些地方了?所以,這不是一個客觀描述的完整說法!
(2)這是一個明顯的個人感受,而非客觀事件描述!他做了什麼(客觀事件描述)然後讓你有了這種感覺呢?加上客觀事件描述,也許探討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3)他的微笑我看得到,“我愛你”我也聽得到,所以這是一個行為描述。
(4)是因為看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說他生氣了?是他緊皺眉頭還是摔打東西,還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後者才是行為描述。
(5)你是通過他的什麼行為認為他是一個“不顧別人,隻管自己”的人?他是有好吃的不給別人分享?每次都是這樣,還是個別他特別喜歡的事物才是這樣?還是對於你說的話不願意聽?那麼你又是因為前麵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事情,然後對他說了一些什麼樣的話,他又說了什麼話呢?這些才是行為描述。
(6)這是一個眼睛看得清楚的行為描述。
(7)“大罵”和“極其惡劣”都是形容詞,它的形容程度到底有多大?每個人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所表達的程度都不同,那麼你的“大罵”和“極其”代表什麼?這不是行為描述!
(8)這是一個行為描述,“我握著她的手”是我的行為,“她的手有些顫抖”是我的身體能夠觸摸得到的真實狀況。
(9)是他特別喜歡這樣做,還是他有時的行為會觸碰學校的規定?觸碰學校規定的程度如何?凡是學校規定都觸碰,還是某些規定才會違背?哪些規定他會違背?他具體是怎麼做的呢?這是一個典型的下定義!
(10)這是一個行為描述,看到他低頭,聽到他說話。
對照上個練習中讓您困惑的問題,看看有多少屬於事件描述?請寫下您和孩子、愛人發生矛盾或者不開心的時候的一些客觀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行為和感受是怎樣的!
第三節劃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一個人痛苦,往往是因為背負了不屬於自己的情感和責任,或者沒有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情感權利。
要讓孩子和父母同時獲得幸福,必須要劃分清楚彼此的精神疆界,才有機會讓每個人麵對自己應該麵對的未來!結合剛才練習的客觀事件和內在精神世界的認知,現在來了解怎樣劃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一天當中的一件件行為事件組成了我們的生活。把這些事件進行分類,然後針對不同種類的事件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法。
如前所述,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是愉悅的、滿足的,他的感受將是喜悅、平靜和祥和。因此,某個事件中當一個人對對方行為的內在感受是喜悅、平靜或祥和時,說明對方的行為產生的時候,他在安全區。
當一個人安全感不夠時,他會出現生氣、憤怒、無助、委屈、討厭、難過等情緒。因此,一個人對對方的行為感到憤怒、無助、委屈、討厭、難過、害怕等所謂 負麵情緒時,亦即他的精神疆界被觸碰。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情緒處於快樂或者安靜的狀態時,這是他的安全共享地帶;當他的情緒處於任何一種非喜悅類情緒時,他需要建立適當的精神疆界來幫助自己,讓自己在這個疆界內更好地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責。
簡單來說,通過孩子和父母的情緒感受,把發生的事件進行劃分。這樣就可以知道:在哪些事情上屬於需要考慮孩子的精神疆界;在哪些事情上需要為自己的精神疆界進行維護和協商。
當孩子有了怒、哀、懼或者其他非喜悅類情緒時,父母要知道,這說明孩子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需要解決這個沒有滿足的需要,所以他在問題區域。
當父母有了某種怒、哀、懼或者其他非喜悅類情緒的時候,說明父母的內在有待滿足的需要,所以父母自己在問題區域。
有時也把彼此的精神疆界區域稱之為“問題區域”。即,當一個人的不安全感產生時,說明他的內在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簡單說事情屬於這個人的問題區域。
這一點和以往的談話方式不同!在以往,是誰引起了問題或者我們認為誰需要改變行為,或者認為誰做錯了,問題就屬於誰。比如,孩子玩過的玩具撒得滿地沒有收拾,你可能會說“這個孩子真有問題,自己的東西亂放!”意思在說他的行為不對,需要改變。
然而,家庭中很多的事情很難分誰對誰錯,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甚至我們每個階段的價值觀也不同。你說我錯了,我還說你錯了呢!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不停地爭論誰對誰錯的時候,往往是就事論事,卻忽略了每個人最深處的情感交流。
所以,本書中談到的問題區劃分,並不以認知中的對錯為劃分標準,而是以人的精神疆界為劃分標準。
當我不舒服、我在問題區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就是我錯了、對方的行為就不需要改變;同樣,當對方在問題區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是他錯了。在一個家庭中,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重要的是誰需要幫助!我們先不去看誰對誰錯,而是看誰需要幫助。
通過這個標準,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所有事件行為通過下圖進行彼此疆界的劃分:
其中:
第“1”事件區域(孩子在問題區):代表孩子在這個事件中有不開心、無助、沮喪、恐懼等情緒存在,說明孩子的心裏有需要沒有被滿足。
第“2”事件區域(父母在問題區):代表父母在這個事件中有不開心、不認同、無助、沮喪、恐懼等情緒存在,說明父母有需要沒有被滿足。
第“3”事件區域(父母和孩子都在問題區):代表父母和孩子都有不舒服的感覺,說明在這個事件中雙方都有需要沒有被滿足。
第“4”事件區域(雙方舒適區):代表雙方相處無事,或者非常愉快。
可以看到,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減少第1、2、3問題區域的大小,增加第4區域的範圍,這樣,家庭可以更加和睦、充滿愛和安全感!
在各自的精神疆界領域內:第一,每個人都有感受自己內在的權利,擁有對自己思想、感受和情緒的認知和管理權,旁人需要尊重他;第二,每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認知、行為負責任。
所以,精神疆界的劃分就是:
(1)誰在事件中有不舒服的感覺,說明誰的內在隱形人有問題需要解決,誰就在問題區。
(2)誰有不舒服的感覺,誰為自己精神疆界內的問題負責,他人隻是協助的角色。
中國有句古話叫“欲取之,必先予之”,當父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就會增加,同時父母越能理解孩子的問題,孩子也更願意把他的問題和父母分享,父母引導和幫助孩子的效果會更好。
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如何幫助孩子解決他們的問題,孩子才有機會在父母的支持下,更加清楚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更好地認知對自己的情緒、發生事件的狀況以及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問題區域,那麼屬於孩子精神疆界內的事情,父母不具有主觀責任,也不具有替代選擇權,所要做的事情是協助解決。把孩子的問題主權還給他們,然後學習適當的方式協助他們成為自己的責任者!
孩子安全感差,精神疆界防衛過於森嚴,那麼父母要學習用合適的方法幫助他減少一些防禦;孩子依賴性很強,自我的精神疆界不夠,那麼父母需要協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精神疆界,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明白該為自己做什麼,同時能為別人做什麼!
當然,父母也是有感情的人,也會有不舒服甚至與孩子需求發生對立衝突的時候,在《在愛中建立規則》一書中有全麵探討。
下麵來做些練習,看看應該如何劃分這些事件的區域:
(1)小孩說:“我真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
(2)女兒說她不喜歡和哥哥一起過周末。
(3)小孩在玩的時候,常將玩具擺得客廳滿地都是,並且不清理。
(4)在學彈鋼琴的小孩要求你聽一聽她彈奏的樂曲。
(5)小孩沒有按時回家,延誤去少年宮練習鋼琴的時間。不管是否練習,都得付費。
(6)小孩怕黑,每晚都鑽進父母的被窩裏。
(7)女兒常常起床很晚,來不及上學,要求你開車送她。
(8)在家庭中,常討論時勢及當代話題,如超女比賽,“十四大”會議等。
(9)孩子帶回家的考卷分數是80分。家長會上你被老師點名說孩子的成績很差,才知道孩子將試卷成績塗改了。
(10)吃飯的時候,孩子給媽媽夾了個雞腿。
(1)非常明顯,孩子對學習的目的產生了困擾,所以他在問題區域。
(2)“不喜歡”“討厭”已經表明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覺了,所以是孩子在問題區域。
(3)再次說明,不以行為的對錯為界限,而以內心的感受為界限。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大人不開心了,所以是大人問題區域。
(4)孩子先進入問題區,“需要”是很明顯的問題區域代名詞,“他需要你聽他彈奏”。
(5)很明顯,父母對於孩子沒有按時練琴、又浪費了錢感到不滿意了,所以是父母在問題區域。
(6)“怕”說明孩子已經在問題區了。
(7)女兒要求我送她,因為擔心遲到,所以她已經在問題區了。如果這時父母對這個要求不滿意,也同時在問題區,也就是說雙方在問題區。
(8)雙方舒適區。
(9)這道題和第5題乍看很像,其實有區別。孩子改試卷在前,任何一個孩子的不恰當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這個不恰當的行為說明孩子的心裏已經有了負向感受了——“害怕”,是的,孩子害怕才會塗改試卷!所以,孩子已經在問題區了,然後父母被老師叫到學校,父母心裏也有了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隻能看到父母的不舒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那麼就要多花點時間來了解對方了。
(10)雙方舒適區。
用剛才學習的區域劃分方法,界定一下在上次行為認知練習中你寫下來的生活事件。
如何看問題比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決定了我們將從什麼角度去解決問題。撥開愛和愛中的傷害形式,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更好地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
如果說,後麵章節將探討起飛前要知道如何飛,那麼現在要學習的是,如何在起飛前想好落腳點。
如何劃分父母和孩子精神疆界的問題區域,有時比溝通的技巧更重要。
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問題的來源。如果問題的來源都搞不清楚,後麵的技巧方法就可能用錯地方,影響使用效果,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有時還會出現負麵效應。
“模糊精神疆界”和“忽略精神世界”都是因為無法正確了解問題的來源,把彼此的關係定位卷入了問題本身,使得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有些父母在來我的課堂之前已經學習了大量的傾聽技巧,可是和孩子的關係卻日益惡化。聽他們說起來的技巧似乎很好,不幸的是,在劃分精神疆界的問題區時,寫出來的事件幾乎是自己在問題區的事件,但使用的技巧卻是“聆聽”,這就是父母在 “模糊精神疆界”。
這樣的聆聽,無意識中用民主的外表掩蓋了控製孩子、滿足自己的目的,結果導致孩子較強的攻擊性,使得父母的成就感降低、焦慮感加重。
另外,有些父母沒能寫出孩子在問題區的案例來進行練習,也就是說,表麵上學習了大量協助的技巧,卻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需要聆聽,這就是“忽略精神世界”的表現,結果關係很難融洽。
在剛才練習的答案中,什麼區域內的問題你更加關注?是自己需要幫助的事情多呢?還是孩子需要幫助的事情多?
如果寫下來的事情大部分是自己有需要的,那麼從現在開始重新看看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在父母這裏得到的支持夠嗎?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父母都看不到,又能夠真正給到孩子多少呢?
不論以前是怎樣的,從現在開始,我們已經踏上了真正幫助孩子的征途;無論以前發生了什麼,我們當時都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從現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