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不是不愛你,是我不知道我們發生了什麼,因此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慌張中,我丟失了自己,也丟失了你。
第一節 缺少心理認同感與被動學習
“榜樣”讓孩子迷失自己。
父母經常會感覺到,有時越是給予榜樣式引導,孩子越是不願意學習。是不是因為孩子過於愛聽好話的緣故?由此應該調整孩子“愛聽好話”的“毛病”呢?
實際上,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及時的肯定和認同。人的一生,都在用各種方式尋找“被認同”、“被關注”的感受。孩子需要被認同和肯定的感覺是沒有錯的,因為這種需要,孩子才會努力地爭取。那麼,需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嗎?榜樣是不是會讓孩子沒有成就感呢?其實不然,隻是父母在為孩子樹立榜樣的過程中,忽略了一些細節!
一、攀比,讓孩子的學習變成了取悅他人的一種被動行為
生活中,父母經常拿孩子和別人做對比:孩子拿了數學100分回來,媽媽說:“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對麵樓上的
小明剛才告訴我,他考了雙百分!”“你看看你們班劉剛的字寫得多漂亮,你看看你的字!”“你看看隔壁圓圓每天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利利索索,你看你!”當父母看到了孩子不如別人的表現時,有沒有告訴他在父母心目中孩子
值得驕傲的表現呢?以前的數學總是98分,這次得了100分,這點進步您看到了嗎?其他孩子的字寫得漂亮,您的孩子字寫得很認真,您看到了嗎?
有時,父母也經常拿自己和孩子做對比:“同樣的年齡,我都已經下地幹活、給家人做飯了,你看看你,現在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會做!”
經常拿孩子的弱點比對他人的長項,會令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下降,於是總要拿外界的行為和自己對比,隻有勝過別人了,才會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
不恰當的競爭,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失敗上,而不是成功上。
一個人的目標無論多大,如果目的是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同,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學習,那麼這條路會走得很孤獨,並且隨時都會擔心——我是否符合了他人的標準。一旦他人出現了不認同,就可能會放棄。
每個人的經曆不同、背景不同,所以觀點不同、審視問題角度不同,同樣的事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的眼中隻能得到不同的評價。孩子長大了,如果還想要做到所有人眼中的認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個過程就好比射箭,把注意力放在“我一定要射中靶心”和“千萬不要射到外麵去,讓別人笑話!”結果一定是不同的,因為“我”的意識、目標著重點不同。
前者專注力集中,都在“射中靶心”部分,因而更加容易命中目標;後者注意力則在“射在外麵、讓別人笑話”。
學習和成績變成了取悅他人認同的一種手段,帶著為了贏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於是重點就不在自己的目標上,而是在他人的想法上,並且容易受他人影響、不夠堅定、也容易挫敗。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而被人瞧不起。
由此到了高考或者種種關鍵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的孩子因為壓力過大而出現失常表現,甚至突然厭學。
“為自己學習”、“為得到被認同和關注”的需要,本來是兩件事情,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被中國眾多孩子混在一起的一個問題。
這樣的結果,讓孩子所做的事情,更多是為了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一旦自己做的事不被他人認同,就會產生挫敗感,無論獲得多少成就,總是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導致沒有辦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心理學家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饑餓的狗關在鐵籠子裏,讓籠子外麵另一隻狗當麵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
父母原本想要通過對比來激發孩子的前進腳步,然而不小心就變成了攀比和擠兌。
對比不是攀比,鼓勵競爭不是擠兌。
攀比往往會擠兌孩子,“你看別人比你好!你必須做到!你做不到,你就是不好!”讓孩子的內在變得敏感、嫉妒,那種需要被認同和關注的感覺,就變成了讓孩子嫉妒的“肉骨頭”。
對比,是在肯定孩子的前提下借鑒他人的優勢,鼓勵孩子的競爭和自我的繼續發展。
對比和競爭的目的不是說明誰好誰壞,你好不見得我壞,而是更有效果和效率地達到學習和成長的目的,而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成績,還有未來更好地合作。
一個人的目標哪怕再小,如果可以把這個目標與如何為他人做一些事情結合起來,那麼這條路就容易走得多。因為不僅是為了愉悅自己,而且還可以獲得很多人的感謝、支持、祝福和鼓勵!這條路走得不孤獨,有一群人和我們一起前行,我們的力量也大了很多!
如果孩子可以被這樣引導,他的學習主動性會增強很多,不再是麵對恐懼和壓力的學習,而是充滿祝福、引導和自我方向的努力。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之間競爭,但不要擠兌他們;可以對比,但不要攀比。所謂“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再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就同時擁有了努力的動力和方向。
二、標榜讓孩子失去自我努力的方向
父母常說:“你看別人家××如何如何,要向人家看齊”“你看雷鋒……要向他學習”。
父母習慣於樹立榜樣個人,讓他具有神聖化的表征,成為一個完美的代表符號。
因此在孩子的心裏,他已經了解一個真相:無論我做得再多,也不可能成為那個雷鋒!雷鋒隻有一個!
在明知不可能成為那個榜樣的前提下,學習榜樣所做的事情,孩子的心裏如何會有足夠的價值感、成就感和主動感?他隻能在自歎不如的狀態中,低著腦袋學習榜樣做的事情,結果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和對未來的希望。
事實上,榜樣也僅僅代表這個人在某方麵賦有專長而已。
父母搞錯了一件事情,我們需要孩子學習的是雷鋒精神,而不是雷鋒;父母以為我們學習的是高考狀元,其實不是那些物性的學生狀元,而是他們的部分精神。
父母太少對孩子說:“孩子,隻要你努力,也會成為一個像雷鋒一樣造福社會、受人尊敬的人,而你無需非要用和雷鋒做同樣的事跡來說明你的價值!”
榜樣的力量很重要,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照搬地去模仿別人。盲目地重複行為,讓孩子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反而會失去自我努力的方向,學習也會因此變得被動。
同時在模仿的過程當中,一定有個性的差別以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一定有對自我部分特性的否定和壓抑,就一定會產生自身性格中的衝突和痛苦,就一定會失去發現適合自己個性成長方式的機會。所以,孩子需要更多被鼓勵去發現自己的個性,按照自然規律發揮強大潛能。
太多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在樹立榜樣的過程中,因為認知甚至隻是言語的表達而導致孩子個性的壓抑,失去發揮自身無限潛能的機會。
所有人通向成功的共同點都大致相同: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勤奮的付出,以及總結出來的一套不斷升華的好經驗!
我們向榜樣學習的地方在於此,而不在於純粹、簡單地模仿這個物性的人,否則隻能看到表象的東西,而找不到真正想要的精神,這是舍本逐末的一種做法。
佛教中有一句話說:“寧可破戒、不可破見”。
我們往往在通往結果的路上忘記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而迷失在路中,把過程當作了結果!
在我看來,“超女”之所以受到很多的關注,是因為孩子們太少被告知:“你來自普通人,但同樣可以成功!”所以,一旦孩子們的自我表現、自我探索的欲望被激起,他們奮不顧身!這不是孩子們的錯誤!
關於那些談論孩子們追星的“狂熱”、“盲目追捧”、“不可理喻”等等言論,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在那些fans和個別成功的孩子眼淚和感動背後,除了個別具有作秀嫌疑外,她們曾經引爆了多少壓抑的渴望、釋放了多少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不敢”!這些孩子們實際在用自己的狂熱來說明:“我行!”“我是可以的!不要再對我說:‘你不行!’”“我很快就要讓你們看到:我是可以的!”
所以,當那些超女們站在舞台上,代表的不再是自己,而是電視下麵千萬個熱血的少男少女甚至成年男女,他們的行為代表了所有支持者為自己的呐喊:“我是普通人,可是我也希望不平凡!我相信我可以!”隻是很多人心裏想,卻不敢說,或者沒有方式說。所以,他們寄希望於舞台上的人,來替代他們完成心底的願望!
父母需要從偶像現象中不僅僅看到孩子的盲目追捧、不可理喻!在這些狂熱的背後,還要看到孩子的成長需要!
孩子所需要的自我認同,父母給夠了沒有?
孩子所需要的成長中的成就感,父母允許他們擁有了沒有?
一個有足夠自我認同的孩子甚至成人,是不會盲目地去崇拜或者模仿另外一個個體的。
但是,學習的初期一定是模仿!模仿,然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定義自己!
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們:
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模仿,隻是你初級成長階段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是我相信這隻是你通向自我成功的手段或者說路徑,而非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他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看清楚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向何方”。這樣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都能努力而又不輕言放棄地慎重走過!人生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是直麵自己的短板,然後有機會讓它得到發展和進步。
沒有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是第一,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在自己的事情上,努力做到突破性的成長,達到對於自身來說最完美的第一!
榜樣是為了讓孩子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方向,以及現在和方向的差距所需要的努力!
第二節缺少心理自由度導致的不自知和不自信
沉重的愛讓孩子折斷了翅膀。
在生活中,很多的父母認為“乖”孩子才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真的是父母要的孩子嗎?父母是否同時也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目標和想法,敢於創新,擁有一定的領導力?
聽話的孩子,是否可以擁有這些能力呢?也許父母要的是一個善於合作的孩子,能夠有一定理解力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不一定是個完全“聽話”的孩子!
先來看看父母讓孩子“聽話”的結果吧。
一、“乖孩子”讓孩子無法清晰地自知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就會造成疆界的模糊。這一節要探討的就是這種期望值的強加而造成的後果。
相信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是因為自己受過的傷痛不想讓孩子再繼續承受,因此要改變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老路。
在一次親子講座中,我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
一隻老母雞,吃夠了被老鷹追逐的苦,不想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苦難。
於是,當小雞被孵出來之後,母雞就按照老鷹的標準訓練小雞,讓它學習飛翔、吃蛇、吃老鼠,並對孩子說:“你一定要成為老鷹”。於是,訓練小雞假想自己是老鷹,用老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學習老鷹所擅長的本領。
開始的時候,小雞會有反抗,因為老鼠的味道實在不適合它!而飛翔讓它感覺非常挫敗。
然而母雞對它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必須聽我的!”
於是,小雞在抗爭無效的情況下,隻好接受母親的訓練。慢慢地,小雞放棄了自我感受的爭取,努力去配合母親。母雞對小雞說:“孩子,真乖,現在這樣就對了!”
後來,小雞真的習慣了吃老鼠、吃蛇,也學會了飛翔,並且真的以為自己成為老鷹。
但是,它發現自己找不到快樂了,甚至連自己為什麼不快樂都不清楚。
看起來,吃老鼠、吃蛇都是自己應該做的,孤獨地飛翔才是自己的性格,自己做著母雞認為該做的事情,為什麼不快樂呢?因為它早已經忘記了隻有吃蟲子才是快樂的,隻有在嘰嘰喳喳中才能愉悅。
而這一切並不是最大的影響。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呢?
在場的幾百名父母沒有一個人回答上來,卻有一個8歲男孩尖銳的聲音立刻傳遞了出來:“小雞會把自己當成老鷹,去和老鷹交朋友,結果被老鷹吃掉!”
是的,當一隻小雞以為自己可以做老鷹做的事,以為自己也是老鷹,它就可能會去做些不適合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去懸崖上飛翔,在飛翔中失去自己的生命,或者和不是朋友的人交朋友!
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天敵,但真的危險不是來自天敵,而是來自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天敵!
讓我們痛苦的不是我們是誰,做什麼,而是我們不接受我們是誰、在做什麼。
孩子們在這一點上,似乎比父母們有更多的覺察力,也許很多父母已經就是被鷹化了的小雞,反而才不能清晰地感受到這種危險!
太多的父母都在重複著這樣的模式。
父母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和打造著孩子,卻讓孩子失去了自省、自知的機會;在受控下成長,孩子失去了成為自己、為自己努力的自由!失去了真實的快樂!還有可能麵臨不自知的危險。
幾年前,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遇到困惑了,向我求援。
我詢問他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他告訴我說:“兩個月前我辭職了!但是現在看來可能是一種錯誤。”
我知道他辭職前,是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區域副總經理,手下有著一萬多人的業務團隊。這個職務是他經過8年的不斷打拚,從最基層的位子上一步一步地發展上來。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經營多年的事業呢?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的上級老板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對我沒有任何的評價了,也不說我做得好,也不說我做得不好!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看我的,也許他早已經對我有想法了,所以我還是先下手為強!”
看到這裏,很多人會很疑惑:一個曾經帶領萬人團隊的人看起來應該是很有能力,怎會為了這種問題做出離職的決定呢?
我和他探討了他從小成長的經曆。
他的父親從小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做對了就獎勵、做錯了就懲罰,獎罰不隔夜。這造就了他從小就習慣了父親對他的管理標準,長大後把老師的要求當作自己的行為標準,工作後以領導的要求作為行為標準。可是,一旦外界沒有給予他標準,他馬上束手無策,感覺到恐慌和危險。
如果一個人始終需要不斷得到外界的認同,才能證明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一旦發展到某個職務級別,能夠給他標準和認同的人越來越少,該怎麼辦?
在給企業員工做各種心理和潛能培訓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的企業中高層幹部感覺到事業發展存有瓶頸。由於管理層位置不像基層崗位,隻要努力工作就比較容易升遷和獲得獎勵,而中高層的崗位在變動時,可能要經曆很長的時間,在沒有太多外在肯定的情況下,是否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心裏是否有一杆秤去清晰地界定現在該做的事情,就變得非常重要!
我們說過,成人的自我認知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很多人認知的自己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佛教裏麵有話說:“你是誰?你是父母的你?金錢的你?權利的你?愛情的你?還是房子的你?桌子的你?你是你嗎?”
我們了解自己的實力和方向嗎?我們能夠區分“應該做的”和“想要做的”嗎?
當父母用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孩子就無法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自我狀況。一個在自己的內心沒有標準的人,就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二、有條件的愛讓孩子不敢坦然接受
有時,父母習慣於把給孩子的愛和孩子的行為掛鉤,用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用愛來威脅或者獎勵孩子。
“我怎麼養出你這樣的孩子? 你給我滾!”
“快去接奶奶電話,不接電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每天都不哭鼻子,我就會喜歡你!”實際上,“我不高興”並不一定代表“我不喜歡這個人”。同樣,一個
用笑話讓我們大笑的人,未必就是我們喜歡和欣賞的人。然而,大部分的父母經常分不清楚,什麼是喜歡,什麼是高興。如果父母分不清楚,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是不清楚的,結果父母的“不
高興”都變成了“不喜歡你”。
父母用“喜歡”和“不喜歡”來要求孩子滿足自我,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實在是一種大恐慌。除了父母,他們可以依賴誰呢?如果沒有父母,將會發生什麼呢?
父母的“不喜歡”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拒絕和被放棄的恐慌,這種恐慌如果嚴重,就可能導致各種人際關係的障礙。
除了媽媽以外,5歲的小女孩不和任何外人說話,包括長期來往的鄰
居。見了麵,媽媽立刻對孩子說:“叫阿姨好!要不阿姨不喜歡!”孩子沒有反應,眼睛瞪得大大地看著我。我說:“沒有關係,第一次見麵,有點陌生。還沒有想好是不是要和阿
姨做朋友,是嗎?”孩子眼光回爍,沒有應答。我說:“阿姨是大人,那阿姨要考慮照顧和幫助小寶貝,所以,我先來
介紹自己!”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孩子坐在座位上,用小拳頭打自己的腿。過了一會,我給她拿玩具,媽媽再次讓她說“謝謝阿姨”。孩子不說話,桌子下麵又聽到了“咚咚咚”踢桌腿的聲音。我撫摸孩子的胳膊說:“孩子,沒關係,不用說‘謝謝’,阿姨一樣喜歡你。不管你是怎樣的孩子,在阿姨眼裏都是一個好孩子。阿姨不會因為你願意和阿姨打招呼或者謝謝阿姨才喜歡你,你什麼都不用做,阿姨就是喜歡你……”
孩子的眼光不再躲閃,開始直視我的眼睛。兩次談話之後,孩子的臉上出現微笑,再見時會打招呼、說再見。媽媽經過溝通模式的調整和自我接納的個案調整,半年之後,孩子的人
際交往順利了很多,開始和小朋友一起遊玩,和鄰居微笑、說話。
實際上,大部分父母的愛中,都把不計回報的愛和自我的需要混淆了,分不出什麼是自己的期望,什麼是滿足孩子需要的愛。於是更多時候,父母是在透過愛孩子來滿足自我。當父母用有條件的愛去控製孩子,就是要求孩子的內在隱形人,放棄自己的家園,來到父母的領域。父母告訴他:“我會用愛全心全意照顧你,所以你到我這裏來吧!”結果當他在父母的精神領域內,父母就接受;當他想自己到外麵去看一看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如果你出去,就永遠不要回來!”父母以為這就是愛,實際上是用愛編織的牢籠禁錮著孩子,讓他沒有自己的王國!一個從小沒有自己王國的孩子,長大會習慣性地成為他人王國的奴隸。當一個孩子在無助的感覺中,太久沒有給予應對的機會,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在無助中停留,而沒有采取能力任何保護自己的行動!到那時,如果父母對孩子產生不滿,是否有必要檢討一下自己以往的方式是否妥當。因此,也許父母常說的“這個就是你要的!”,應該替換成“這個是我期望的!”
很多父母和事例中的媽媽一樣,認為“孩子一定要學會和人打招呼,這個是他需要的!”實際上,盡管“學會打招呼”是孩子要學習的一個基本禮儀,可對於當時場景中的孩子來說,她更加需要的是什麼呢?真的是要“學會打招呼”嗎?“學會打招呼”是此刻母親的一種期望,而不是孩子當下的需要!孩子此刻的感受是:“我擔心我做錯了就會不被喜歡!我寧可不做,也不要錯了以後,承受那種不被接受和喜歡的感覺!”孩子此刻的需要是:
“我希望被真正地嗬護,無論發生了什麼,媽媽都不會離開我、放棄我!”當父母能夠給到這種感覺,孩子就能舒展地與他人進行交流。父母把期望給到孩子時,一定要分開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期望,然後再平衡兩者。這樣,期望可以變成幫助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壓力。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女性向我谘詢婚姻問題,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營銷主管。談到了她成長經曆中的各種人際關係,其中涉及了兩次重要的工作經曆。
有一次,當公司總裁對她說:“你非常優秀,我想要把你當作公司的榜樣進行宣傳,我要給你最好的媒體宣傳!”而她卻在心裏想:“他們真的對我這麼好?……他們是真的嗎?為什麼這樣?”在這次會談之後,她竟然選擇了辭職!
為什麼在關鍵的機遇麵前,卻做出如此出乎人意料的選擇?
在她的潛意識中認為:“他們一定是期望我成為他們眼中的那個人,如果我做不到他們想要的樣子,他們就會遺棄我,所以我不要相信這樣的‘好’。”
“我並不是真正值得他們對我如此。”
“為了避免受傷害,我寧可不接受!所以,我要在你最喜歡我的時候離開,讓你還能在記憶中認同我!”
因此,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她反而選擇了離開。
同樣的人際關係模式在她的戀愛和婚姻中也重複出現。第一個追求者對她說:“你很可愛!”她的第一反應就是:“他為什麼說這個話?有什麼企圖?離他遠一點!”不相信自己可以無條件地接受讚美,是她當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