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又恢複從前的樣子時,甚至有意和老師作對,老師變得很生氣,也很挫敗,不了解孩子為什麼又變壞了,於是對他進行了批評。

孩子再次認為,“連喜歡我、鼓勵我的老師都認為我沒救了!看來我真的是沒用了!”於是自暴自棄形成惡性循環,對於學校也產生了悲觀、逃避的想法,出現了逃學現象。

過於關注矛盾而忽略了和諧,孩子就會製造矛盾來引起你的關注!

案例中的老師非常願意幫助問題行為的孩子,卻又容易忽略平和表現的孩子,所以造成孩子為了再次吸引老師關注,而故意去製造問題。

如果老師不知道這個原因,就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如果老師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給予關注,同時在孩子有所改進的時候,也能夠給予及時的肯定,這個結果就可能避免。

當然,更加主要的原因在於孩子的家庭。如果父母可以給予更多主動的關注,孩子就不會用這種方式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和關心,至少父母和孩子可以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多一些交流,也會讓問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案例中的父母了解了這一點後,通過調整,很快就看到了孩子的改變。

孩子以往那種“算了,說了也沒有用”的無助模式得到改善,開始正麵表述自己的需要。先是和父母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恢複上學後,父母又陪伴孩子和老師進行了談話,孩子的安全度得到加強,心理狀態很快得到修複。

上麵的兩個案例,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僅重視孩子的行為變化而忽略他的內在需要,會導致一種後果——孩子會在潛意識中用情緒化的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

下麵的案例中,父母采用的模式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暴自棄。

一對外地夫婦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我的時候,本應該在高中學習的女兒已經休學一年。

夫婦兩人的社會地位都不錯,先生在政府任職,太太是一所高校最年輕的教授。兩個人不明白的是,這樣的家庭怎麼會出現一個行為表現得異常女兒!

據他們介紹,女兒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非常遵守學校的各種行為準則,學習成績也不錯。

在孩子第一次說要休學的時候,夫婦開始是講道理,後來無效的時候,先生還曾經動手打過孩子。結果,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一下子就離家出走了,並且一走就是半個月。之後不但不上學,離家出走也成了常事,還和一些“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夜半不歸。最近更加發現她的精神恍惚,擔心有危險發生。

夫婦倆開始還不斷強製孩子改變這些行為,結果發現孩子已經“破罐子破摔”了,在內心產生了非常焦慮地擔憂:一方麵兩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這樣,怎麼辦?另一方麵又為孩子的現狀感到擔憂,擔心女兒的安全問題。

按照我的經驗,大致猜出孩子這樣的行為的背後原因。

孩子,當初的休學,大概是在學校裏發生了一些自己無力麵對的難題,如果不是學習的問題,就可能是與同學的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可能遭受到排擠、被侵犯的經曆卻不知如何麵對和解決,或者和老師發生了矛盾。最重要的是,孩子感覺來自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夠,不能夠接受或者幫助她來解決上述的問題。麵對這樣的問題,往往需要家庭成員共同麵對。

當然,我更希望能夠通過當事人自身確認到問題的真實原因。

在兩次的夫婦單獨對話、一次孩子的單獨對話以及全家的一次共同對話之後,問題得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澄清,共同確認了一些解決的方法。

果不其然,由於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非常強調外在規則,因而孩子的行為非常遵守規則,但正因此,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一些被同學侵犯的事件,不懂得如何為自己的權益去爭取。

從小開始,當同學之間發生口角,女孩都不敢還口。在橡皮被同學拿走的時候,最多隻會告訴老師來解決。有一次,班裏有個男孩子偷偷把鞭炮帶到課堂,她告訴了老師。在放學的時候,接她放學回家的媽媽遠遠看到她一邊挨打、一邊一步步退到牆角,連用手保護自己的舉動都沒有。當媽媽趕到身邊,聽到她哭著說:“老師說了,有事情必須好好說,不能動手打人!” 媽媽抱著她哭了。

到了初中,孩子開始對人際交往有了關注。可因為一些飯盒、座位的事情,她和一些調皮的男同學發生了口角,男孩子趁她不注意,在上課鈴馬上敲響的時候,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往她的頭頂吐痰。而這時候的她,不能再像小時候一樣,把這件事告訴老師來處理,隻好在同學的起哄中,忍住眼淚把痰擦掉。

這一切的經曆都在她的心中積攢,讓嚴守行為準則、在乎外在評價的她更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同時又是個懦弱不能保護自己的人。

上了高中,一個男孩子暗戀她,而有一個暗戀這個男孩的女孩不服氣,在午休的時候,偷偷把她的書包扔到了垃圾桶,還聯合其他女生孤立她。因此,她總是很不開心,上課總是恍惚之中,擔心周圍的人笑話自己,而老師也不能理解她,在課堂上對她進行了批評。雙重的壓力和委屈,導致她無法再麵對這個環境。

當她嚐試著把休學的想法告訴父母,得到的不是幫助,而是責罵和“審訊”。多方的壓力讓她實在無力承受。始終以來,自己都是如此無助和渺小,現在似乎更沒有人關心她的問題。

就在這時,她碰到了一個小學男同學,他父母離異,母親很早就離開了家,父親在外地打工,因此他初中就輟學在家,現在在一家汽車修理鋪做維修工。與男同學交往,她頭一次感覺到被尊重,彼此之間不用談論麵子,不用刻意迎合。她早戀了。在受到父親的一次暴打之後,她逃到了男孩子的家中。這裏成了她的避風港。

慢慢地她又認識了男孩的一些朋友。一個晚上,和十幾個新認識的“朋友”在酒吧喝酒,她的酒中被下了迷藥,半夜醒來時,發現自己幾乎赤裸,旁邊還有同樣狀態的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她感到羞愧,想要回家,可是想到父母的要求,她又退縮了,如果離開身邊這個可以“依賴”的團體,誰還能接受她呢?於是她想到了死。

正在這個時候,她的父母帶著她找到了我。

太多的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隻接收到父母的要求,在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時候,卻沒有收到足夠的陪伴和幫助,因而走得非常孤單!

越是父母對於自我的行為規範要求甚高的家庭,對於孩子的行為要求也同樣很高!這樣的家庭中的孩子,早期成績都會非常優秀,可在後期的生活中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問題!

這個事例中的孩子,早期的心理困惑問題如果能夠被父母及時關注和引導,讓孩子感覺到無論孩子發生了什麼,父母都能夠接受和陪伴,就可以避免後來更大的行為問題。

在我接觸的各種中小學案例中,還發現一個問題:盡管學校在不斷想辦法建立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校園暴力的發展卻呈上升趨勢,因為製造校園暴力的孩子們本身在家庭中得到的關愛就有限,從而發展出這樣不恰當的行為。

因此,父母要多加重視,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要給予足夠關注,這個問題不僅和孩子在校園生活有關,也關乎孩子將來的人際應對情況。

父母在關注孩子社會行為規範的同時,也要關注到孩子的內在心理健康;在關注孩子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要關注到孩子為達到這個成就所需負擔的內在心理需要。

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教導者,更是孩子的養育者。

如果到處是要求,當孩子疲憊的時候,他們能夠去哪裏呢?隻能去尋找那些最沒有壓力的地方,而一些團體恰恰利用這樣的心理,把孩子帶離了正常的軌道。

唯有愛可以療傷。

孩子的離開是因為感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自暴自棄更多來自於怨恨和失望;而怨恨來自於需要的愛沒有得到滿足,失望來自於希望的不斷破滅。於是孩子的行為偏離了父母的期望!

隻要父母有誠心,重新檢討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樣會有機會用愛把孩子帶回來!

一年半後,我接到這對夫妻的電話,孩子已經重新考上了大學。

如果父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彼此的心是相連的,孩子的內心就會安定,在安定中智慧的增長是非常迅速的。一年的休學和曾經走偏的道路,沒有阻礙彼此的相愛,卻讓三顆心連接得更加緊密!

除了欽佩孩子的堅強之外,我更為這對勇敢的父母而驕傲,他們懂得什麼是愛,在自己脆弱的自尊和孩子永久的幸福之中,他們選擇了後者,並且給予了孩子真正的支持和陪伴!

愛可以療愈一切!愛讓我們不再孤單!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

為他們祝福!

第五節缺少心理親密度導致的早戀、網癮

身體在一起,不代表心也在一起。

心理學家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做過“代養母親”的實驗。將幼小的猴子與母親分開,由綁有奶瓶及包裹著絨布的“傀儡媽媽”“養育”。雖然幼猴可以從“媽媽”那裏獲得充足的食物,也可以抱著“絨布媽媽”獲得身體的接觸和安慰,但是它得不到情感的溝通。

這些小猴子長大後,在社會關係和性關係上都出現困難,同時,它們排斥自己的子女,拒絕喂養和愛撫,在養育方麵存在嚴重障礙。

人類也會出現同樣類似的情況。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18個月之間,最需要的就是肢體的觸摸和眼神的交流。

有很多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放棄工作轉做全職太太,想要給到孩子更多的生命安全感。然而我們又看到,很多媽媽抱著孩子的時候,不停地在和周邊的人說話或做其他的事情,和孩子沒有眼神的交流,也沒有發自內心去尋找孩子感受的表現。

一個孩子在出生的18個月內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心理重視,他會在第二個階段(3~8歲)繼續從父母和家庭中的親人處尋找。

一個全職媽媽告訴我,她想要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因此在孩子跌倒之後,會告訴孩子:“創可貼在那裏,自己去拿吧!”這樣的孩子,也許得到了物質世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內在的那個受傷後需要被理解的疼痛感卻被媽媽輕慢和忽視了。媽媽一兩次這樣做不要緊,但不能每一次都這樣忽視孩子的內在。

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如果內在不舒適的感受和情緒沒有被及時傾聽和理解,長此以往,積壓的心理“垃圾”將讓這個孩子失去快樂的能力!

這是一件非常讓人難過的事情,因為我看到很多的成人都是這樣:焦慮煩躁沒有快樂感。表麵上看是很堅強,但這種堅強是不真實的,我們隻是不願看自己的傷痛而已。

不過,您可能沒有想到,這些短期內讓我們遺忘、逃避的傷痛感,以後將成為讓我們傷痛一生的“快樂”殺手!很多人都覺得生活中的苦太多甚至沒完沒了,都和這點有很大的關係。

生活中,每個人不僅僅需要解決問題,也需要別人理解自己內在的感受,這兩種需求必須得到平衡滿足,否則就會出現各種障礙,要麼過於情緒化、沉溺在問題中;要麼逃避感受、不能進行良好自我認知。

如果到了七八歲,孩子還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心理關注和認同,他會在12歲之前,繼續用各種方式來和父母索要。

小的時候,孩子不能夠完整地用語言表達內在感受,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長大後就會缺乏表達感受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內在的“家裏”可能“破爛不堪”,因為父母沒有教導他如何清理和修建內在的家,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打理!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願望,希望擁有溫馨的家。於是,這樣的孩子會總想往別人的家跑,表現出非常的依賴。無論外在的身體多麼富有和權勢,卻總是感覺空虛和焦慮,尤其到了夜晚,不敢麵對一個人的孤單。

因此,孩子在12歲之前,如果父母沒有學會從孩子發脾氣的事件中看到孩子的內在需要,孩子的內在隱形人會由於長期被忽視,進而導致他非常需要近距離的肢體和心理的接觸。

12歲以後的孩子,初步具備了社交的能力,於是他很可能開始到外麵去尋找被關注的感受!

這個孩子可能開始早戀。早戀實際上是孩子滿足自我內在世界空白的一種方式。(據我的視察,無論在城市或者農村,有的忽略孩子內在心理非常嚴重的家庭,孩子早戀的年齡可以低至9歲。)

愛情是一種類似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嬰兒期父母的肢體撫摸和心理疼愛,在愛情中有非常相似的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婚姻和愛情之所以成為萬古不變的話題,是因為在這種關係中,最容易療愈幼年期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或者心理忽視。早期的愛情關係中,都在無意識地尋找缺失的父母的特質。

這說明孩子的早戀實際上一種自我疼惜的表現方法。父母應當接受這是孩子長大、為自己尋找解決內在需要的一種表現。隻是這個表現的具體方法需要探討。

調整孩子行為之前,首先要了解他內在的需要,並努力填補內在需要的空白,才有可能用更加合適的方法去取代。

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從父母那裏學會經營親密關係的方法,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對這段關係產生厭煩,於是采用與自己父母相處一樣的方式,逃開來結束這段關係。可內在需要親密和關注的感覺依然存在,他會繼續尋找親密的目標,直到找到下一個。而他仍然沒有學會經營關係的方法,還會繼續結束關係、再繼續尋找。孩子慢慢長大了,周邊的人看待他的行為,給他一個名字叫做“花心”。

“花心”和早戀一樣,都是緣於家庭內在親密度不夠的一種表現。它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由於內在的需要和脆弱。

沒有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靈魂流浪一輩子!“花心”的人在每一次關係的結束中,都會有痛心的感受!甚至那些到了晚上花天酒地、不願回家的成人,最初往往都是不能麵對這種心理冰冷的感受,要在人群和各種關係中找到慰藉和關注。隻是因為沒有覺知到自己這樣做真正想要得到什麼,因此短期滿足之後,漸漸依賴於這種生活模式,反而成為麵對自我真實內心的負向驅動力。

還有另一種極端:當一個人對這種關係的依附感覺過於疲憊,他可能會進入到另一個極端,就是不願意進入關係。表現為不合群、不考慮他人感受、沒有團隊歸屬感、不結婚、不戀愛、性關係障礙、性冷漠或者不願意要孩子。

網癮也和家庭的親密度狀態有關。當生活中沒有了樂趣,自然就會進入到虛擬世界中尋找慰藉。當然,有些網癮的產生還同時和孩子的學習以及人際關係方麵的成就感有關。

一個外地長途電話,給我講述一對母子的故事。單親母親在外地經營事業,孩子從2歲起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由於老人身體不好,長期生病,孩子和老人間幾乎沒有什麼溝通。13歲的男孩開始有網癮,泡在網吧不回家。有一次竟拿了全家的生活費,半個月沒回家。為了讓孩子戒掉網癮,母親接孩子到身邊。孩子雖然接過來了,可是事

業還要繼續經營。一不小心,孩子自己跑出去了。兩天後,在一個網吧內找到了。獨自拚搏這麼多年的母親忍受不住了,拿著刀砍向孩子的手,孩子的手

傷了,母親的心碎了。在包紮孩子的手時,母親問孩子:“你恨不恨我?我

傷了你的手!”男孩回答說:“媽媽,我不恨你!是我對不起你!”媽媽黯然淚下。

在和媽媽一次單獨溝通後,又和孩子進行了一個小時的單獨對話,我感受到了這樣的內容:

“從小就沒有人和我說話。在我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沒有人管我;在我受欺負的時候,沒有人幫我;在我需要傾訴的時候,沒有人和我談心說話。我想念媽媽,我知道她是愛我的。我一直盼望有一天她能夠像其他小朋

友的媽媽一樣給我講故事,陪我一起玩積木。然而,媽媽總是回來兩天就走了。我在猜想,媽媽為什麼不留下來陪我?是不是我不夠好?可是我不知道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更好!

我很想說,媽媽,請你留下來!媽媽,我想和你在一起!

可是我沒有等到。我擔心我的等待會有盡頭,而又不願在等待之外回絕你的愛,因此我隻有轉移注意力。

於是,我開始上網,上網讓我可以暫時不想這些問題。不想了,就不會痛了,不痛了,就還會允許自己想你。而想你,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等待!

終於,你回來看我,帶我走了,回到了你的家。然而,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樣,你沒有給我講故事,也沒有陪我玩遊戲,也許你認為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這些了。而事實上,你連幫助我分析功課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沒有時間陪我看電視!

看著你偶爾匆匆回來,又在電腦前忙碌的身影,我感覺你離我好遠、好陌生!

媽媽,我和你此刻咫尺天涯!

我以為當我和你在一起,我就不用再想你!我錯了!

我坐在這裏看著你,卻還在想你,媽媽!

我坐在家中,卻在想家!我想要的不是你的家,而是你給我的家,媽媽!

媽媽,我需要你看到我!真實地愛我!我需要你看到我是你的孩子!

媽媽,我愛你,我也需要你愛我!

……”

當我引導著孩子,麵對著媽媽說出這些壓抑在內心的渴望,孩子哭泣起來,他把用作道具的坐墊幾乎撕碎。

這是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愛的思念!這些思念這麼多年來就像飄飄灑灑的雪花,星星點點,很快融化,卻從來沒有真正消失!

對麵的媽媽也是痛哭流涕:“孩子,媽媽從來沒有想到你的心事這樣沉重啊!媽媽也有責任啊!和你爸爸婚姻的破裂,讓我感覺自己無顏待在當地。這麼多年不回去,是因為我不想麵對自己的過去啊!我卻隻顧及自己的感受,沒有把你也考慮清楚啊!孩子,對不起!以後我會去多和你溝通、談

心!我們是一家人啊……”我在旁邊守護著這一對母子相擁而泣的思念!

身體在一起,並不代表心就在一起。不僅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更需要主動了解和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和需要!

人生要麵臨很多問題,這都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做的考試題。

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難麵對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在問題麵前無人理解、無人支持、無人包容的感受,那種千萬人之中的落寞!

能夠改變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讓一個人重新麵對自我的內心。缺乏內心的認知,裏麵的“家”就是破爛不堪的,認識自己多了、會照顧自己多了,“家”就溫暖和豐富了。

要想讓一個孩子學會麵對自我的內心,就需要在開始的時候,讓這個內心能夠接受到他人的關注和重視。而孩子早期的自我麵對,一定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父母要花時間去了解孩子內在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精神之家。

一個人如果到了成年再做內心調整,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因此越早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關注和疏導,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從長遠來說,對於父母也將是一件省心而又有福報的事情。因為現在的努力,會讓孩子將來更加獨立地麵對自己的世界,比之父母現在簡單應付、將來孩子依賴或者埋怨父母一輩子,有著更加長遠的意義!

孩子因各種需要而反映出來外在表現,經過父母不同方式的引導,會出現不同的表現結果。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引導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好的應對和引導模式,會讓孩子從問題中獲得成長的智慧;不恰當的應對,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不良行為!

一、沒有問題孩子,隻有孩子的問題行為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任何一個孩子都具有自我努力的天性,愛護他人和彼此的本性。

並非隻有所謂的“壞孩子”才會出現不恰當的行為表現。隻有孩子在不知所措時候,他們可能選擇不恰當的行為來幫助自己!如果父母能夠接受這個概念,就會更有勇氣去麵對孩子、承認他的問題所在!

告訴孩子:“你並不孤單,無論發生了什麼,都會有爸爸媽媽在你的身邊!”當孩子獲得了這份守候,相信他不會再輕易地離開,不會再輕易地放棄。這一份濃濃的牽掛和愛護,會讓他在麵臨離開或者放棄前,更加慎重地麵對自己的選擇。

二、接受孩子的感受,調整孩子的不同表現行為

當父母把否認孩子和不認同孩子的行為變成一件事,孩子的感受是:爸爸媽媽就是不喜歡我!他們就是故意為難我!

當父母讓孩子知道,“我隻是對你的行為不滿”,孩子就會了解,“如果我有所改變,我還會獲得我想要的!”

學習接納孩子不恰當行為後麵的沒有錯的行為需要,是非常必要的,這個基礎做好了,才能夠更加調整好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否則,可能會讓孩子忙於掩飾問題,而無法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因此,父母要學習對孩子說多一句話:“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是我的孩子!無論發生了什麼問題,我都會努力和你一起度過!我並不是不接受你,而是不接受你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