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當第一段婚姻和事業並蒂開放,卻又因為先生身邊出現一些優秀、美麗的女士,她選擇了離開。

對於她而言,越是在乎的東西,越不敢伸手去把握住,害怕這是一種愛的交易。所以,寧可選擇在最美麗的時候隱退。

然而生命是有限的,有多少次機會可以讓我們重來呢?

許多成人在接受的時候,不夠坦然,接受的同時會想到如何“禮尚往來”。愛被當成交易,以為沒有付出就沒有所得,於是得到的時候,經常自以為是地拿出一些東西作為交換。

當一個孩子被有條件地接受時,就會感受到不被允許做自己。

無論她多麼漂亮、多麼出色,在自己的心裏也會有自我認同,可在關鍵、或失敗的時候,會對自己大加否定,沒有足夠的自我認同(自信),沒有敢於接受的力量。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聽到讚美時,會有不能坦然接受的感受?這份不坦然在潛意識中其實透露了兩點:

如果我不付出,我就不能得到愛;

其次,如果我不付出,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不安全的交易感,都源於我們最早期接受的來自父母的互動情感。

當一個孩子在初期被告知:“無論你是怎樣,都值得被愛”,她就會更有勇氣去接受愛;當一個孩子從開始就被無條件接納和疼愛,“無論你是怎樣,我都會和你在一起”,她就會更加相信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安全,從而坦然為自己努力和爭取。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告訴:“我提供給你的意見,希望你重點參考,但是最後關於你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你會慢慢學會處理好!”她就會更加相信自己成長的意義和價值。

無論是過多的讚美還是批評,無論是用愛來獎勵還是懲罰,都是在孩子心中樹立外在的一杆秤。

讓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首先幫助他學會在心裏放一杆秤,把注意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甚至從現在開始做什麼都可行!然後再讓他學習如何兼顧外在的那杆秤。

無條件地去愛和接納孩子,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接受每個人存在的狀態,才能讓孩子和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當然,無條件接納孩子,不等於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各種行為。本書的重點在於如何無條件接納孩子,協助孩子進行自我認知、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渡過難關。

如何兼顧外在的那杆秤,即有條件地對孩子社會化行為規範的培養,可以參考《在愛中建立規則》一書。

第三節缺少心理成長導致的依賴和軟弱

替代,讓孩子失去自我成長和負責的機會。

從一個生命的孕育期開始,父母就希望能夠給予這個生命最好的禮物。

父母因關心,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害,從而替代他做了很多的事情。父母替代孩子成長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替代負責

生活中,父母們無意中替代孩子完成了太多孩子所需要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小一點的孩子穿衣服、裝書包,初、高中生自我整潔和生理自理等。這些本來是孩子慢慢學習成長的事情,但很多都由父母包辦了。包辦的結果如何呢?來看看下麵的這個事例:

一位50多歲的媽媽經別人介紹來到了我這裏。

她的問題是,自己一輩子盡心盡力地照顧兩個女兒,給孩子們買了房子、分配了工作,還指導了婚姻。

其中一個女兒的婚姻在一年後解體。由於女兒受不了這個打擊,現在辭職住在媽媽家裏,生活費及養孩子的錢都由媽媽出,什麼事情都不做,孩子全由媽媽照顧。同時,這個女兒卻非常恨媽媽,認為是因為媽媽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才導致現在的狀況!

媽媽真是有苦說不出:自己快60歲了,不但要照顧30多歲的女兒,還要照顧她的孩子。即便這樣,還要遭受埋怨,心裏委屈極了!

我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愛,媽媽不會把女兒一直照顧到現在。隻是這樣的愛,為什麼會收獲這樣的回饋?孩子為何如此消極和無助?媽媽為何如此感傷和失落?

我們需要借鑒這位媽媽的經驗,來看如何在早期避免這樣的狀況!

有些父母以為,媽媽的賢惠在於幫助孩子,甚至在他還沒有說的時候,就替他做完!

在學校有不開心的事情,媽媽替你給老師電話;和小朋友鬧矛盾,媽媽出麵解決。

看起來事情解決了、過去了,可孩子失去自己學習解決的機會,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增加對問題的無助感,沒有足夠的自信,缺少有成就感的經曆和挫敗後自己站起來的信心。

同時,孩子會把父母的做法和父母愛的初衷混為一談,認為“不用我說就幫我做好的,才是愛!”“替代我做事情才是幫助,才是愛!”這樣的想法造就了孩子在關係中被動表達和依賴的特性。

沒有人可以完全清晰地了解另一個人的內在心理,於是,當他人不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時候,孩子那種無助的憤怒就會出現。

不論是替代孩子做了太多該孩子做的事情,或者替代孩子做了太多“不要做”的選擇,父母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塑造這個孩子,讓孩子失去收獲自己成長的力量、擔負起自我生命責任的機會。

如果孩子在長大以後,還依然依賴於父母,請不要僅僅責怪孩子,也檢點下自己的方式,是不是曾經給過孩子機會,為讓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替代思考和尋找解決方法

有時,父母沒有替代孩子做,卻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了他,替代孩子思考,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機會。

一次企業內訓課程中,一位高管私下找我談論她的親子問題。這是一個位非常精明、主動的女性領導,40歲左右,但是衣著品味不凡,氣質儒雅中帶著些許張揚。談話開始的10分鍾,她都在談論高中的女兒是如何的優秀,氣質如何

好,人緣如何好……我在陪伴聆聽的同時,已經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女兒的影子。10分鍾結束後,我和她一同感受了這位母親擁有一個令人驕傲的女兒的

成就感。同時我問:“那麼今天你找我來的目的是?”她才猶豫地開始談論第一個問題:“我不明白,為什麼女兒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主見?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都不知道怎麼辦!就連出門穿什麼衣服都要問我!這麼漂亮的女仔,怎麼會這麼不自信呢?”

於是我問道:“那麼,請問你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辦呢?”

她回答說:“我就幫給她分析問題,然後告訴她該怎麼去做,解決了就好囉!”

我再次問道:“如果她沒有聽取你的建議,自己去解決問題,卻把事情辦砸了,你會怎麼辦?”

她回答說:“那就更加糟糕了,我幫她分析問題,她不聽,還按她自己理解的去做,結果還是錯,這不是錯上加錯嗎!”

我問:“你是否認為,你的分析就一定會帶來比她的辦法更好的結果?”

她說:“那當然!我的經驗一定比她豐富,肯定比她的方法好!”

於是我說:“如果有個人對你說:‘既然你來谘詢我,就必須聽我的,我比你有經驗!’你聽了以後的感覺怎樣?”

她沉思了一會,低聲回答說:“她的意思在說‘我比你行,你不行!’我如果想要得到幫助,就要放棄我自己!”

我繼續問道:“因此如果你接受我的幫助,你會有自己的主見嗎?”

她緩慢地低聲回答:“不會!”

我再次說:“如果這個人說:‘雖然我不能夠完全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但是我願意和你一起來看看問題的來源是什麼?’這樣通過你來了解事情的真實經過;然後他會說:‘看,我們找到了一些原因,你自己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可以現用的對策嗎?’當聽完你的想法,你還想聽她的意見,她會說:‘我有一些不同於你的想法,可以想說出來供你參考,當然最後得由你自己來選擇,因為我相信你最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裏?清楚什麼樣的方式適合你!’你的感覺如何?”

她的聲調提升:“我覺得她很支持我、理解我,同時我不用放棄自己,我還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這個事件、頭腦變得更加清晰。”

我繼續問道:“如果這個人繼續對你說:‘無論你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出現了怎麼樣的結果,我都會陪著你一起麵對。別人怎麼看、說什麼都不重要,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地對待每一件事。隻要從每一件事情中能夠總結,知道下一次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自己就好了!不論怎樣的結果,我都支持你。’你的感受是?”

她的眼淚滾落了下來:“非常感動!”

我默默地陪伴著她,過了一會,我回應說:“是,其實這也是你需要的,是嗎?”

她歎了口氣說:“是的!”

我又問:“現在你知道孩子的問題在哪了嗎?你當下的想法是?”

她長長地歎了口氣:“我看出來了,不僅僅是我的孩子,我的職員管理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結果大家都在看我的臉色做事,什麼事都要我親力親為。看來不是他們笨,而是我的手太長了,沒有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不允許孩子在實踐中犯錯,他就很難了解自己的真實狀況和“短板”。做錯事不要緊,沒有人會做到完美,重要的是在錯誤中成長,在做錯之後會總結,讓事情進展得更好!

孩子需要這樣的支持,父母也同樣需要。父母沒有足夠的自我支持,也很難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因此,在愛護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學會愛護自己的方法;通過愛孩子,父母學會了愛自己。

在這個事例中還能夠看到,孩子的內向和沒有主見,更多來自於母親強勢的分析和谘詢。

生活中經常見到,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後,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的學習成績會有所下降,除了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不同——男性從小被培養關注個人競爭和成就,而女性從小被培養在意關係的協調,因此青春期女生會比男生分散出更多的精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女孩子從小被允許自我思考的機會比較少。

一個男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如果失敗了、受傷了,父母會容易接受,“男孩子不摔不打怎麼長大”;而女孩子一般不被允許受傷害,也不被允許出錯,當眼看女孩子可能出錯、受傷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出手幹預,因此讓女孩子失去了很多嚐試後自我總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她慢慢長大,遇到比較繁雜的問題,就會感到頭痛、無法繼續深入理解。青春期後的數理化難度增大,成績下降是自然的事情了。

一些工作後一聽到新的工作和任務就頭痛的成人,小的時候也一定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因為思考的潛能被壓製;或者,一旦出現了新的狀況或問題,他不相信自己擁有解決方法的能力,會習慣性地詢問別人。對於領導而言,這樣的員工最頭疼,因為如果所有的問題都要問領導,員工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還有一些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讓問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一旦發生與自己想法不符合的狀況,立刻就會情緒決堤。這往往也和從小被要求必須並且隻能用某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教育模式有關。

如果一個人以為解決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方法,自然就不允許過程中“出錯”。事實上,很多的“出錯”也代表思維缺乏創新,總是按照過去的經驗在不斷重複生活的內容,從而變成一個僵化的角色。

父母的引導和協助分析,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思考和總結的能力,父母在引導過程中請注意:每個問題至少可以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方法永遠比問題多。

直接給孩子的答案,往往隻有一個,於是孩子失去了選擇的餘地和對比總結的機會。

三、替代規劃夢想和未來

很多父母深切地愛著自己的孩子,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因此總是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的,就是你的。”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受罪,把孩子未來的成長規劃都擔負起來。結果孩子長大後才發現,自己的世界並非是父母所能替代的。

一個女兒對父親有積怨,因為從小父親就對她說:“你的工作我包了,你隻要拿到一個大學文憑就行!我送你出國……”

後來,因學習成績和身體狀況受限,孩子沒有能出國;同樣的原因,女兒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父親心疼,女兒著急。由此,女兒產生了自暴自棄以及對父親嚴重的抗拒心理。

並非父親真的沒有能力解決女兒的問題,隻是父親搞錯了一件事,當年他應該對女兒說:“爸爸的資源+你的努力=你的未來。”

父母以為,自己有的,就可以都給到孩子。實際上,有形世界的金錢、房子、衣物可以給孩子,但無形世界的智慧、能力,則需要在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下,靠孩子自己去爭取!

父母在用替代的方式去愛孩子的同時,不但讓孩子陷入越來越虛弱、依賴性越來越強的境地,也讓父母陷入難以麵對的巨大困境。因為父母沒有辦法一輩子承擔孩子的問題。

嬰兒的需要相對比較少,等到孩子漸漸長大,隨著對外部有形世界的了解,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滿足。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到這個世上,最初的需要都是相同的,也是簡單的,那就是被認同、被關注、被尊重。隨著年齡長大,接觸到外部世界的不同,才衍生出千變萬化的外在需要,從而組建成這琉璃萬變的世界。這個需要必須經由孩子自己去麵對。

有替代行為的父母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看到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各種需求非常關心;唯一搞錯的就是,混淆了責任的歸屬。

在看到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盡量提供給孩子各種成長的機會和信息平台,協助和培養孩子麵對環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就必須要有艱辛和努力,父母要允許孩子在適度的困難中長大,孩子才會學習自己爬行和走路的方法。

幾年前看到的一則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和大家分享:

聖誕節的前夜,一個疲憊不堪的媽媽帶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孩子來到一家鞋店。

媽媽:“我想給我的孩子買一份聖誕禮物!”

店老板:“你需要什麼呢?”

媽媽:“我想給他買一雙鞋,請問有最便宜又適合他穿的鞋嗎?”

店老板拿出一對可愛的小鞋,孩子愛不釋手,亮晶晶的眼睛裏充滿了笑意。

當媽媽詢問完價格後失望地說:“哦,太貴了,我沒有那麼多錢!”

如果你是店老板,當看到母親從兜裏拿出個袋子,裏麵裝滿了零碎的錢幣,你會怎麼做?

你是不予理會,還是考慮人道主義?你會不收錢送他一雙鞋?還是其他?

事實是,店老板收下了媽媽的錢,然後對她說:“你的錢太少了,不夠買一雙鞋,但是我願意滿足孩子聖誕節的一個願望,我可以送給你們一雙襪子!”

說著拿出來一雙美麗的襪子送給了孩子。孩子黑乎乎的臉蛋再一次露出了笑容。看得出來,他非常喜歡這個禮物!

看著母子遠去的背影,店老板的太太不解地說:“這個孩子怪可憐的,剛才我以為你會送給他一雙鞋呢!”

店老板笑著回應:“那雙鞋就是這個孩子的夢想!我隻能給他通向夢想的階梯,卻沒有辦法替他成就夢想!我能為他做的就是這些了!”

父母以為幫助孩子就是給他最好的有形世界。其實,我們搞錯了這個概念,真相是:

有形世界的“得到”可以製造短暫的快樂;而無形世界的“希望”才能夠製造長遠的幸福!

如果你恨一個人,就給他最好的物質享受,讓他依賴於你,然後離棄他!讓他失去“已有”的,又看不到“希望”。

盡管父母非常愛孩子,可不是一樣在做著這樣的事情嗎?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紀伯倫說過:孩子的災難來自父母的溺愛!

真正的幫助和愛護,不是為了讓他依賴於我們,一切由我們灌輸和包辦!最好的教育是為了將來的不教,讓他擁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和主動進取的心!

因此,區分彼此的疆界至關重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永遠是協助者而非拯救者,兩者的區別就是不替代、不幹涉,陪著對方增強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父母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覺得父母比他們強,而是要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

第四節缺少心理關注度導致的行為失常和自暴自棄

缺乏內心關注的行為調整,讓孩子產生更大的行為問題。

有時,父母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為表象上,對於孩子真實的內心狀況缺乏足夠的認同和關注。

如果父母過於關注行為上的問題,沒有看到孩子行為內在的原因,會讓孩子長大後習慣在行為表現上出現問題,以吸引父母對自己內在感受的關注。比如,有的孩子發現,當自己平靜地向父母提出請求的時候,父母總是否認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才會注意到自己的需要。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當他在安靜地玩玩具,父母可能趁機到另外的房間去做其他的事情。由於孩子還不具備單獨的能力,需要父母的陪伴,當發現媽媽不在身邊,他會開始哭喊,於是媽媽就會出現。

經常這樣互動之後,孩子會發現:當他安靜的時候媽媽就消失了,當他哭鬧的時候媽媽就出現了。也就是說,當自己的行為符合父母的滿意度時,就有可能失去父母的關注,而一旦自己的行為在父母眼中有所不妥時,父母就會停下來麵對自己。

於是在他弱小的經驗中,他學會了一種吸引爸爸媽媽注意的方式——不斷地哭鬧,以博得父母的理解和關注。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出現情緒極端化、歇斯底裏的狀態,因為潛意識中得到了一套經驗,那就是我必須不斷地用發脾氣的方式才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甚至周遭的關注。

還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當他們自覺管理好自己的時候,父母忙著工作和生活;可是當考試不好或做小動作被老師通知家長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來關注自己。即便是遭到父母嚴厲的責罵,那至少也是一種關係的連接、一種關注的方式,總比沒有人關注、被漠視的好!

於是,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必須不斷地製造問題,打人、逃學、做一些非常之事。

一個初中生,經過幾年的雙向情感障礙的醫治,情況卻越來越嚴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經過朋友介紹找到了我這裏。

谘詢中發現:父親的管教非常嚴厲,不了解孩子的感受,經常用一些主觀教導的語言和逼迫的方式,直到孩子情緒發作的時候,又被迫妥協;母親的方式相對溫和,但是自身焦慮的母親沒有辦法給予孩子太多的關注,隻能當孩子情緒發作的時候,需要什麼就給什麼;而一旦孩子情況趨於穩定,父母又恢複到原來的狀態。

盡管孩子不斷接受治療,效果卻越來越糟糕,出現了毆打老師、破壞公共財物、自殺等嚴重失控行為!

我告訴他們,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不能隻調整孩子,必須進行家庭的整體調整。

當孩子好的時候,主觀的父親給予逼迫,焦慮的母親給予忽略;而隻要孩子一犯病,父親就妥協,母親要什麼就給什麼。

孩子為了在高壓和無援的狀態下相對地舒服,在潛意識當中慢慢地發展出用犯病的方式來得到認同、關注和放鬆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不隻因為孩子的情感認知和表述出現了障礙,周邊的家人要給予一定的幫助,所以也要有一些方法來配合孩子。同時,對於一個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獨自麵對外界,而父母對他的影響依舊是巨大的,所以在調整孩子的同時,必須同步調整父母的認知、自身的焦慮以及應對孩子行為的方式方法。

經過首次認知調整以及同步家庭的整體調整,孩子的狀態逐漸穩定下來,記憶力和思考力開始恢複。

一個月後,就在孩子將要複學前夕,他問了我一個問題:“阿姨,如果我好了、上學了,阿姨是不是就不管我了?”

這個問題非常清楚地印證了之前種種行為中的反複。他非常擔心這次的修複,會讓他再次失去周圍人對他內心的關注。

一位家長帶著上初中的孩子來找我,說孩子已經連續三天逃課,不願意回學校!

了解的過程中發現,這是一個極度缺乏關注的家庭,父母共同經營一個企業,很少回家。父母認為,孩子長這麼大了,如果需要什麼,自己說出來就行,都能夠滿足他!

孩子在學校裏表現出對他人冷漠,富有攻擊性,好在他的班主任非常願意幫助有問題的學生,於是孩子的內心因感受到被老師關注的溫暖而有所改變。

但是,當他的問題行為發生變化後,老師就沒有繼續關注他,而是去幫助另外的問題學生,對他不再予以重視。

於是,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產生了一種想法,認為“我好了,老師就不管我了!不行,我要繼續製造問題!”(這種想法孩子是無法意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