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總是感覺自己能力不差,卻總在關節眼上出毛病的原因了!
頭腦的聰明指的是才華智力,而心靈的力量指的是品德以及受品德和價值觀指引的選擇力!
頭腦聰明而欠缺成熟的心理能力,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懷才不遇”,總是在關鍵點上失之桑榆!心靈的能量決定了我們在人群中的號召力,以及個人關鍵時刻的選擇力。
“贏在中國”是近幾年非常受人歡迎的電視節目之一,從中可以看到,多輪淘汰賽中出現許多聰明之士和精彩的設計項目,可是很多非常精明的人帶著很有創意的項目,卻在中早期就被淘汰!
這些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卻輸在了轉折點上!並非不夠聰明,也不是選擇的項目不好,隻是因為心理觀念和情緒管理的細節上有所忽略,而輸了比賽。
賽跑時起跑非常重要,可沒有父母能保證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夢想。對於父母來說,除了讓孩子努力做好起跑的同時,還要盡量不讓孩子輸在轉折點的選擇上!
分數不能代替經曆,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考分是暫時的,認知能力是長久的!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培養好的學習力和思考力,是投資將來!
心理問題不解決,能力也會受影響。人生是一場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卻沒有了持續力。在抓孩子學習技能的同時,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理成長需求。
二、隻注重行為管理,忽略無形的內在心理需要
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來見我,說:“我們家沒有太大的問題,我的小孩學習成績非常好,隻是最近出現了厭學現象,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問父母:“有沒有看到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哪些問題讓他覺得不太滿意嗎?”
父母說:“沒有,一切都挺正常的!隻是近半年來他對老人在言語上有時候有些不尊重!平時都很乖、很懂事的!”
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一直在旁邊低著頭不說話。
重新看看父母的回答,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回答我“孩子到底有什麼不滿意”,而是在說他們對孩子有什麼不滿意!
這中間的差距是巨大的!父母真的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了嗎?
當對孩子的一份潛意識測評的報告出來之後,結果顯示孩子最近有自殺傾向。在和孩子單獨核實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號啕大哭。
“我感覺沒有人關心我。我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一直到現在,爸爸媽媽就知道工作,不管我怎樣做,他們都不能在我身上多花點時間,也無法溝通,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孤兒。”
“一年前爸爸媽媽給我換了這所貴族學校。這裏的學生成績都很好,學校又有很多的競賽,感覺壓力特別大,但是沒有人可以理解我!”
“周末回家爸爸媽媽隻關心我的成績,這讓我更加害怕。我覺得長這麼大從來沒有開心過,活著沒有意思!上周周末回家的時候,我站在天橋上,真的就想跳下去了,那樣也許就解脫了!”
在得到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我當著孩子的麵把這個情況告知了他的父母。父母都驚呆了!原以為隻是個簡單的學習問題,沒有想到還隱藏著這麼大一個心理原因。
學習不好的孩子要自殺,學習好的孩子也要自殺,父母真的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嗎?
父母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會的,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有時,孩子並非一定要哭鬧,才說明他們有了不開心和不舒服;也不是一定要等到孩子主動告訴父母,父母才去了解孩子需要幫助了。
父母能夠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嗎?是不是經常忽視孩子的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
當孩子不停玩電腦的時候,父母更多隻看到孩子讓自己不滿意的行為,卻沒有發現當孩子行為異常時,說明他的內在精神世界已經有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了。不停玩電腦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其他的樂趣嗎?有其他的成就感嗎?有其他被關注的機會嗎?
不哭不鬧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沒有問題和需要的孩子。
不僅是在孩子打架、偷錢、哭鬧的時候,說明孩子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回家不說話、臉色陰暗、坐在那裏總是發呆,也都說明了孩子內在有困惑發生。甚至在談話的過程中,孩子突然情緒激動,父母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舒服,還是看到了孩子需要幫助的內在?
父母可以注意到這些嗎?
在我的家庭關係工作坊中,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寫出來的事件,更多都是自己對孩子行為不滿意的事件,而孩子需要幫助的事件經常被忽略。家庭生活中,如果孩子的需要總是被父母看不到,那個孩子將是多麼的孤獨!他會相信繼續表白有效嗎?如果父母不會聆聽孩子,孩子說再多都沒有用!不可以說“我的孩子很省心,我就真的可以這樣不用管太多”。
對於那些表現自立的孩子,父母反而更要主動給予關注!
有很多自小獨立卻被忽略的孩子,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後,反而容易出現很多的問題!
在看到孩子自我成長的同時,父母也要看看他們的“乖”和“自覺”當中有沒有委屈?有沒有其他的需要?是為了滿足父母而為,還是真實的自我滿足狀態?
有很多的父母非常委屈說:“我盡了這麼大的努力,孩子還是這樣,這不是我的錯!”
我相信,每個父母愛孩子的方式都出自良好的動機,然而,好心有時也會無意地製造傷害。如果不麵對這個現實進行總結和調整,以後會給自己製造更大的麻煩!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負有連帶的責任。不要等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出現了離家出走、暴力傾向、逃學等情況,父母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彼此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孩童時期的行為調整相對容易得多,等到孩子大了、問題嚴重了,解決的難度就會相對增大。
行為沒問題,不代表內在沒有困惑和需要;行為有問題,不代表就是壞孩子。
三、隻注重孩子的物質需要,忽略孩子的內在心理需要
生活中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
“你自己說吧,你要什麼?你要什麼我給什麼!這難道還不夠關心嗎?”
“你要什麼我給什麼!找最好的老師和學校,什麼都給了你,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我難道對你還不夠好嗎?”
其實,這樣的做法尊重有餘,卻缺少足夠的關心。父母尊重了孩子內在隱形人的存在,卻沒有幫助他成長。
如果僅僅對孩子提供物質支持,卻缺乏關注和引導,那麼孩子也會產生無助感。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孩子都需要成人經驗的分享和引導,即便是那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他們隻是想讓父母看到他們的精神疆界,而並非拒絕父母的幫助。他期望父母在尊重他的精神疆界的前提下幫助他!
另外,父母以為讓孩子快樂就是滿足他所有的想法。其實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兩回事,想法和行為是用來滿足感受的,感受沒有對錯,但是想法和之後付出的行為是有對錯的。缺乏關心和引導的尊重,很容易變成行為上的縱容,而縱容的結果就是,孩子會在物質方麵無限製地需求。所以孩子見什麼要什麼、不給就發脾氣,買回來根本就不用。
父母總以為留給孩子財富,才對得起孩子。父母在努力的過程中,會無意識讓孩子感覺:在父母眼裏“錢是財富,人是包袱”,似乎錢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還要高。因此,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必須獲得更多的錢財和物質,似乎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注。
每一個物質需求的背後,都有一個無形的內在心理需求。
當孩子不斷要買這買那時,他其實在問:“你到底愛不愛我?是不是真的願意關注我的需要和想法?”
物質的需求往往代表著內在需要被關注的感受。如果不能夠看清楚這一點,父母過於忽略孩子的心理而僅僅強調物質方麵的補償作用,就可能讓孩子在將來成為物欲和金錢的奴隸。金錢是最好的仆人,是最糟糕的主人。一旦淪為金錢和物欲的奴仆,生命就不再是自由的。
多年之後,那些別人眼中的事業有成者,往往是金錢、權力有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生命的品質卻提升很少,幸福感和快樂感來得很少或者很短暫,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他們經常在困惑:為什麼我一直以為如果掙了很多的錢,可以給孩子創造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可以給年邁的父母提供一個安享晚年的保證的時候,我就會滿足了、快樂了、幸福了。但當我真正做到這些的時候,我並沒有真正感覺到快樂和幸福呢?我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焦慮、擔心?為什麼我一天中的很多時間都快樂不起來?在我生命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我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身邊最親近的人?
隻有這個時候,他們才開始隱約知道,金錢並不代表快樂和幸福,金錢也並不能換來真正的關注和尊重。於是在中年出現了心理危機——突然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於是有家不歸,流連於各種交際場所,或者不停息地工作……
如果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了解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不是來自外界的物質,而是來自自我內在的滿足和認知,就可以讓孩子在追求物質目標實現的同時獲得內在滿足,讓以後的生活更加平穩和順利。
不花錢比花錢還可以玩得更好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全國各地出差講課。對孩子的陪伴比較少,因此每次出差回去,都要找點時間和她相處。在孩子剛上一年級時,有一個月先生連續兩個周末都帶孩子去公園
遊玩。第三個周末到了,孩子提出要我陪她去公園,以前家人帶她去公園,較多以娛樂設施、砂畫等等為主要娛樂範圍,玩得也非常盡興。這次,我決定換一種方式來度過這個星期天。
同樣帶著孩子去一個最近的公園。所不同的是,我找到一個非常大的鵝卵石子空地,然後讓孩子脫了鞋子光腳在上麵跑。光腳跑是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歡的遊戲,這是和大自然接觸的非常好方法,對孩子的身體也有幫助。
孩子興致勃勃,一會摸摸這塊地,一會兒用腳踩踩那塊地。10分鍾後,我告訴她,如果玩盡興了,就把這塊地的特點告訴我。過了一會,她跑來告訴我:“媽媽,這塊地,中間大圓圈內的石頭比
圓圈外的熱。”我問道:“那是為什麼呢?兩處的石頭有什麼區別呢?”她又去跑了一圈,回來告訴我說:“媽媽,我發現了兩個不同的地
方,可能就是溫度不同的原因!一,裏麵的石頭是深深的咖啡色,外麵的石頭是淺淺的乳白色;二,外麵的石頭有周圍的遮擋,裏麵的石頭沒
有遮擋,直接在陽光下。”我又問:“那由此可能得出什麼結論嗎?”女兒回答說:“我知道沒有遮擋、曬過的石頭一定比較熱,但是我不
確信深顏色的石頭就會比淺顏色的石頭熱”。我於是說:“那我們去找找看其他地方深色的石頭和淺色的石頭有沒有區別。”於是我們在公園裏尋找不同顏色的石頭,並且做了比較,最後女兒得出“深色的石頭在太陽光下就是比淺色的石頭熱!”我肯定了女兒的思考和總結力,並順著這個結論,我解釋了深色吸光
的原理。女兒紅撲撲的臉蛋上開心極了。這時,我們剛好來到湖邊。我提出了新的方案:“看誰把看到的東西,描述得又快又準。”女兒馬上示意要先說。她一口氣說了很多,很多優美的語句讓我非常
讚歎:“紅色的蜻蜓像落葉一樣停在水麵上;綠色蜻蜓的翅膀和透明的水混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荷葉和荷花組成了一朵新的大花,其中的一朵荷花像它的花蕊;整個湖麵的荷葉像一張鋪在水麵上的布;水麵像一麵鏡子,把岸上的樹和一切都照在裏麵;倒垂在湖麵的樹枝形成了一個山洞,好像有人可以劃著小船穿過
去……”聽著孩子說出來的美麗詞語,我真的讚歎她。孩子更加高興地努力表述著自己的想象力,最後,她又說:“媽媽,我想到了一篇課文,我覺得非常符合現在的情景,我背給你聽:秋葉飄飄紅色的蝴蝶,黃色的小鳥,在空中飛翔,在風中舞蹈。
不是蝴蝶,不是小鳥,是紅葉舞,黃葉飄,像秋姑娘發來的電報,告訴我們秋天已經來到。”
我由衷地高興:所有的知識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活用。女兒已經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活用在生活中,我和她一起祝賀——拿酸奶幹杯!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我問女兒:“今天開心嗎?我們沒有坐遊樂車,也沒有花錢,你喜歡這樣嗎?”女兒:“開心!媽媽,原來不花錢比花錢還可以玩得更好!我喜歡這
樣!”我:“嗯,那原來在公園玩的怎麼樣呢?”女兒:“也好玩,但是今天更有意思!”我:“那我們可不可以在下次想玩的時候,自己多設計一些活動
呢?”女兒:“同意!完全同意!”
體驗、感知、遊樂和思考都是孩子生活中必須的,花錢的遊戲有它的意義,但不是唯一的遊戲方式。讓孩子融入遊戲的整個部分,去體驗和感受,從中認識自己,遊戲就讓孩子感覺更加生動。
聖誕節的“喜馬拉雅山”
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外國老教授,出生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父親雖是高級知識分子,因為事業破產也隻能做粗工,夏天鋪路,冬天鏟雪。有一年聖誕節,他早早醒來,興奮地跑下樓去摸掛在壁爐上的聖誕襪,卻隻摸到一塊巧克力糖,他感到非常失望,放聲大哭。父親把他拉到一邊,告訴他為什麼沒有禮物,因為父親把買玩具的錢送給更加需要錢去買食物的人,然後告訴他真正的禮物在後院。他開門出去一看,後院有一個10米高的雪山。父親一夜未眠,用鏟雪
車把清掃道路鏟來的雪統統堆在後院,為他造了一座“喜馬拉雅山”。
這個禮物令他驚喜萬分,讓他成為全村孩子最羨慕的對象。 這個聖誕節令他永生不忘,到60年依然記憶深刻。他的父親一生窮困,未能給他留下任何錢財,他必須半工半讀才完成
大學學業。但在他的心目中,父親因為正直、高貴、有愛心,給他樹立
了最好的榜樣。他一直說:“內在的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這就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勇氣
和最深遠的智慧!
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讓他有能力獲得更多的尊重和認同,教育才更有價值。不要因為賺錢失去與孩子談心的機會,不要為了讓孩子過舒適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
父母們能否用心陪著孩子談心,給他想要獲得的“珍貴”禮物呢?
當父母引導孩子看到金錢之外的快樂,讓孩子體會,快樂不僅僅限於外在物質,而是能夠由內在自然生成的。這種不依賴、不受限於外界物質的快樂,將成為孩子取之不盡的自由和快樂的源泉,也正是孩子未來真正自信的源泉。
生活中,我們不缺乏愛,可為什麼總是感到孤單和疲憊?曾經看到一句話:上帝懲罰我們的方式,就是誰也不信任誰,讓每個人孤單而死!
我更想說:不是上帝要這樣懲罰我們,而是我們沒有讓愛感受到安全。
信任來自於安全感,在安全的愛中,我們自然不孤單!
那些源源不斷的愛,不知不覺被加入了一些傷害,讓父母在付出期望和關愛的時候,讓受傷的孩子莫名地疼痛!
忽略和幹涉,是隱藏在愛中的兩大傷害。它們阻止了父母去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在心靈。
當一個人的內在被真正觸碰,才可能允許自己的靈魂真實存在;當一個人的內在感受到不被允許存在,他的各種行為就會出現不同的方式來做平衡,或者表現出對抗,或者表現出放棄實現父母的期望,或者以放棄自己的目標或前途甚至生命來做平衡。
下一章中將探討,當一個孩子的內在被忽略或者強烈幹涉時,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