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有形的身體內在隱形人
內在隱形人的存在也同樣需要被“看到”和認同。當內在不安全的感覺出現時,隱形人也需要安置舒適的家、建立自己的防禦設施來遮蔽“風雨”。而保護內在隱形人的家就是每個人的精神疆界。
然而,我們在心理和精神上往往分不出彼此的疆界,經常忽略身體裏麵的精神疆界。
父母經常指手畫腳地對孩子說:“這件事情你應該是這樣做!”這就是在對孩子的內在隱形人說:“你走路的時候,應該聽我的,什麼時候該邁左腿,什麼時候該邁右腿,我比你還清楚!”
他人對我們說:“其實當時我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我們對他回應說:“不用解釋,那件事情你當時肯定是那樣的!”這就好比孩子的內在隱形人對父母說:“我身高是一米七。”父母回應他說:“別胡說了,你的身高肯定隻有一米!”
當孩子對父母說:“開水燙死我了!”父母回應他說:“沒事,皮膚也沒有紅啊!”這就好比,孩子的隱形人圍著父母轉來轉去,想要告訴父母他的存在,可是父母用“看不到”來否認他的存在!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隱私和想法都要去管,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記、手機短信,不允許孩子的房間上鎖,還經常在說“我是為你好”!
我相信,這些行為父母都是帶著善意的,隻是想要提醒孩子或者安慰孩子。但是,如果沒有尊重孩子的內在感受,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每個內在隱形人都擁有獨立的思想、感受和情緒,它們的存在就如同身體的各個器官一樣,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擁有,而不能和他人共用。連體嬰兒,一定要在早期將共享的器官進行手術,否則會影響壽命;情緒、認知狀態的連體,同樣會限製彼此發展的。
上述的種種不恰當的做法,正是父母和孩子內在隱形人的連體狀態。
父母以為因為“我愛你”“我是為你好”,就可以和孩子沒有界限!實際上,這樣做對雙方都有傷害。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疆界就沒有了自我保護,沒有自我保護的世界,孩子會經常感覺到焦慮和無所適從,他不知道心之歸屬在哪裏,因為他的內心國度沒有邊界,於是充滿了動蕩和不安。內在的不安會阻礙孩子產生探索外部世界的願望和動力!內在充滿安全感的人,才能夠更加熱情地麵對外麵的世界!
同時對父母來說,沒有疆界地教養孩子,會把孩子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失去了自我的生活空間,自然產生種種焦慮。這些焦慮感又會投射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再次回饋到孩子身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每個人的精神疆界是無形的,必須由自己建立和維護。即便是邀請別人幫助,也無法由別人替代,就好比身體的疼痛無法由他人替代,吃飯睡覺不可以由他人替代一樣,人的心理感受也無法由他人替代。
因此,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己精神疆界的責任。有了疆界,才知道在自己的王國裏可以坦然地做什麼,而無需背負過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為了自己、為了孩子,父母都需要讓孩子和自己擁有各自清晰的精神世界。
二、模糊精神疆界的兩種表現
1.父母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經常會把“我認為這就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
我們總是在給予孩子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而那也許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一個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來到一道溝坎之前。這個溝坎不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穩,可能會碰傷身體、流血疼痛。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您會怎樣做呢?大部分的中國父母會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直接抱過去。如果沒有把孩子抱過去,會發生什麼呢?當然,答案是孩子受傷,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這個受過傷的孩子下一次再見到這個溝坎,你覺得孩子有什麼反應呢?
這個問題,我在許多場講座中都問到過,父母們給我的答案有多種:
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
害怕,所以繞過去。
害怕,要媽媽抱過去。
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到底是我們認為孩子是這樣的,還是孩子真的就是這樣呢?
實際上,一個沒有受過外界影響的孩子,他會興趣盎然地嚐試了解外在世界。當孩子在第一次學習跨過溝坎的時候,有可能受傷,不過本能會讓他擁有不妥協的意誌。當再一次遇到同樣的溝坎,出於本能,他會停下來思索,然後更加謹慎地上前;也許還會跌倒,但他還會繼續更加謹慎地練習,直到若幹次後他成功走過這道溝坎,他會非常自豪地表現出來:“我征服了這個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麵對外界困難時,會主動增強自我的信心和認知。
如果孩子的真實狀況是這樣的,為什麼父母卻產生出那麼多不同的想法呢?
認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經常有無助的感覺,而且常常不知道尋求他人的幫助,容易困在問題當中,比較情緒化。
認為孩子“害怕,所以繞過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選擇逃避和轉移的方式。逃避和轉移在有些時候有緩解壓力的作用,但是長期這樣,會造成焦慮感(《在愛中建立規則》一書有詳細探討)。
認為孩子“害怕,要媽媽抱過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首先想找人幫助,處理事件依賴性比較強,對自我不夠相信。
認為孩子“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來很有熱情、堅強,遇到困難會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對於困難的總結不夠,因此很可能經常讓自己在沒有防備狀態下受傷。這樣的父母往往來自於“忽略內在精神需求”的家庭。
父母對孩子不同的認知,造成父母不同的應對。當父母把孩子抱過去,也許就讓孩子失去了一個通過實踐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人間不缺少愛,隻是父母總是在錯愛。這是一種缺乏確認的愛的臆斷。
我們總是把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分享給心愛的人,卻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們要的是什麼。結果付出被大打折扣。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一樣!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因為恐慌而沒有機會解決的問題,才永遠成為問題!人生來就是王者,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難的本能。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就會把自己的世界觀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到孩子,反而用父母的愛折斷了孩子的翅膀,壓製了孩子的自由成長。
2.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當成了“孩子應該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媽媽辛苦了一天了給你做的飯,你還不喜歡吃!”
“我為你放棄了多少,你還不好好學習,隻想出去玩!”
孩子可以為父母的期望而學習,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而學習,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權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須要求孩子用放棄自我的自主權來回報,這好比我們為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於是要求他用命回報一樣。
無意識當中,父母把愛變成了一種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接受:不可以不喜歡父母做的飯,不可以學習的時間短於父母的要求。
父母需要把自己對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和孩子自身的真實狀態和需要分開來看。兩者並不對立,期望本身也沒有錯,因為期望的背後往往包含著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導。但是,如果兩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變成孩子必須完全照搬的標準,其實就是在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來滿足自己!如果父母為了自己的期望而長期打壓孩子的其他愛好,那麼,這個期望就會成為孩子的反抗對象!孩子甚至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幹!
“我就是不想吃!”
“你就是要我替你學習!我就是不學!”
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不接受父母的關愛,或者接受了卻並沒有感謝。
好人不見得做好事。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和動機,如果結果和原意背馳而行,就要好好審視一下我們的角度和方法了。
隨時監控的結果是摧毀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讓孩子變成一個和父母沒有不同、在父母眼中絕對“聽話”和“乖”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麵前沒有學會建立精神疆界,就不會和其他人建立精神疆界。
沒有精神疆界的人,他的內心就是跑馬場,任由他人來踐踏或者主宰,而不知道如何進行防衛。這會讓孩子的內在充滿不安全感,缺乏歸屬感。
失去了自己疆界的人,就會缺失自己的思想和主觀,不知道反駁、保護自己。甚至在遭遇危險的時候,不敢拒絕、逃避,不敢有所行動來保護自己。
有時,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從小會過於地懂事、努力、會看眼色(實際上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無法建立自我客觀的價值觀),長大後容易過多承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很多時候,為他人情緒產生的壓力,比解決真實問題的動力還要大。這種情緒過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節,往往到一定年齡,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那些長大後經受著婚姻暴力卻不能夠離開的人,也是例子;那些被黑社會勢力挾持無力反抗的人,同樣是這樣來的。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家,不光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另外,如果一個孩子保護自己的力量比較強大,而父母總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會出於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家”裝備森嚴,讓父母很難碰觸到他的內心世界。這時,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拒絕交流等行為。
這些讓父母感覺不舒服的行為,實際上是孩子在嚐試著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行把門砸毀,而是學會敲門而入。打開的門就越多,留下的防護欄就越少。
如果沒有通過良好的方式,就把眾多美好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可能演變成龐大複雜的壓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容易出現困惑,孩子的成長認知也會裹足不前。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需要把他們分開。
第三節 靈魂出殼的孩子——忽略孩子內在精神需求
尊重不等同關心。
父母除了可能會混淆自己與孩子的疆界外,還可能直接忽略孩子的內在需要。總結我經手的各種家庭案例後發現,父母忽略孩子的內在精神需求有三種表現:
一、隻注重有形物質世界的技能培養,忽略無形的內在精神需要
許多父母最關注的是孩子的考試成績和外在技能!而把孩子的內在感受和需要當作是虛擬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工作成績和金錢永遠隻代表過去和現在,不代表將來,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1989年,杭州市天長小學周武老師受邀參加一次畢業生的聚會。當時他非常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是十分出色;相反當年成績突出的那些好學生,成就卻平平。這個現象引起了周老師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的學生。
經過10年對151名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他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小學時的好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
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5名的學生,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到了43%;相反,小學時排在7~15名的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例是81.2%。
第一名的學生為了維持第一的位置,把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拿來讀書,自然會失去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和其他興趣的機會!
耶魯大學心理係教授羅伯·史登堡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麵的大師,他提出“智慧三元論”: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實務能力和創造能力。隻重視智力的“成績評量方式”是有偏差的,它隻測量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卻沒有測量實務能力及創造力。
根據羅伯·史登堡的論點,考試成績隻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我接過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法國等一些中國留學生的個案,都有一些驚人相似的地方: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形象外表漂亮、帥氣,出國時成績優異,家庭物質條件優越,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政府高層官員。這些孩子大都在高中或大學時被送出國深造,中間卻因為各種原因堅持不下去了,休學回國來重新學習一些適應能力。
一個22歲的孩子,在國內成績非常優異,到了國外因為語言溝通不行,心理落差極大。一年後開始擔心不能如期畢業,會讓父母麵子過不去,還要花費家裏的錢,以致兩年後表現出嚴重抑鬱的特征,出現幻覺、幻聽。在國外堅持了一年的藥物治療還是不行,隻好中途回國。
一個16歲的孩子,出國一年後,因為跑步摔傷了腳踝,需要別人照料。由於自己以前都是優越於他人,認為接受別人的照顧和憐憫是一件極其丟臉的事情,這種羞恥心導致他很長時間沒有辦法集中精力上課。經過介紹,他的父母找到我,通過越洋電話進行谘詢。
一個17歲的孩子,到國外後寄宿在一個外國家庭中。和同學之間發生了衝突,但擔心直接拒絕會讓同學不願意接受自己,因此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時間久了,總感覺在這個環境中被排斥,慢慢開始逃學、不願意出門。半年後功課成績下滑,心理落差出現了。在情緒低落的影響下,覺得老師總在批評他,同學也在說他不好,他感覺自己突然在別人眼中像一個壞孩子,於是更加自閉。最後沒法再繼續學業,隻好退學回國。
這些努力、聰明的孩子們,層層考試難題通過了,最後難倒他們的,反倒是這些向來不當回事的心理和生存上的“小問題”。
我想用生命的感受說兩句話:一路走來從不出錯的孩子,最容易出大錯;過於極致的東西,往往會導致極深的傷害,這種傷害如果不是針對他人,就是針對自己!
長期以來,這些優秀的孩子們不敢放棄自己在人群中的優秀地位,這幾乎是他們生命中的全部,似乎除了這些優秀,他們不知道如何得到別人的認同和信賴。
人會為自己的所長所牽絆,因為需要通過這些所長,去得到其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深處“被認同”和“被關注”的心理需要!
“為自己學習”的需要和“得到被認同和關注”的需要,本來是兩件事情,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被中國眾多孩子混在一起的問題。結果孩子所做的事情,更多是為了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一旦做的事情不被他人認同,就會產生挫敗感;無論獲得多少成就,總是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導致無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除了混淆這兩個需要之外,在人際關係中還存在不知道如何爭取和退讓、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自我情緒認知混亂等問題。
這些本該從幼年時就開始學習的本領,對於孩子來說,由於過於注重知識的學習而被忽略。因為孩子的父母並不了解,心理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期的。
父母總以為,一切過去了就是過去了。然而,如果沒有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去為將來做準備,即便當下事情過去了,那種挫敗的感覺還會留在潛意識當中。當一件件類似事件的挫敗感不斷在潛意識中累積,直至孩子青春期之後開始了社交的欲望,這些問題就會慢慢地暴露出來,有的會隱藏到更大年齡段再顯現出來!
用一句話來說,未完結事件(沒有學會麵對和處理的事件)不會隨著時間消逝,隻會隨著經驗的遞增,具有更大的隱藏性和爆發力。
一輛賽車在奔馳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油門出了小問題,是需要停下來維修,還是繼續奔跑呢?大部分人總是要等到出了車禍,然後用更長的修理時間作交換。平常不注意修理,結果等到大賽的時候出現大問題,因為大賽對油門的動力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