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石街兩旁景物中最吸引我的,要算米豆腐與花鼓舞了。
這裏的米豆腐自從被劉曉慶在影片中吆喝著賣過一番之後,聲名鵲起。我們這群乘了一夜火車汽車的人,腳一落地就叫嚷著要吃米豆腐,並且叫嚷著要吃劉曉慶米豆腐。“正宗”劉曉慶米豆腐是找不到了,幾家米豆腐店打的都是劉曉慶的牌號,像當年張麻子的剪刀一樣,不管臉上有無麻子,“正宗麻子”、“真正麻子”都一個勁地往臉上貼,難以辨識誰是“正宗”與“真正”的了。 為爭一個“劉曉慶”,壞了山鎮風氣,想來人心不古,遠近使然。但劉曉慶倒給山民們留下許多好印象。聽一個賣米豆腐的女子說,當年劉曉慶在這裏拍電影時,樸實得很,拍罷一場戲,她就會在一邊石階上喝水,戴頂草帽,穿雙藍布鞋,身邊唯一的“洋”東西就是隻保溫杯。鎮上女伢們圍上去,她就同女伢說笑。這點回憶,如今對年歲已不小的“豆腐西施”們來說,是溫馨與珍貴的。當然她們後來沒有再見到劉曉慶了。失去了這點純樸,是劉曉慶的悲哀。
米豆腐呈淡綠色,形狀有點似廣州的瀨粉,但味道絕不相同。當地有個傳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在夢中夢見“藍石雪粉碧玉果”,以後方知這“碧玉果”就是米豆腐。米豆腐是將大米泡在石灰水裏,然後麿漿熬成,吃起來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種風味。由於做米豆腐的大米經過石灰水的浸泡,所以米豆腐有消熱、退火、清心的功效。當年路經溪州(今永順)的翼王軍隊,正流行痢疾,患病將士吃了米豆腐後,均病情大好,故傳說中才有“藍石雪粉碧玉果”之美稱。不管米豆腐味美如何,到王村而不食米豆腐,那就枉走一回了。
吃罷米豆腐,當旅伴們沿街購物時,我不意看到一塊“湘西民俗風光館”的牌子。這塊牌子掛在早年傳教士修的一座福音堂的門側。入內,土家族民風民俗的圖片琳琅滿目。名聞中外的溪州銅柱立在展廳正中。這銅柱是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範溪州之戰後所立,上刻馬希範與彭士愁及土族五姓首領的議和書,總的條款是彭等歸服楚王,楚王免除他們的賦稅勞役,不抽調他們的兵丁,永免戰爭憂擾,確保地方安定。此銅柱重5000斤,高一丈二尺,入土六尺,八角形,中空,內實銅錢,上端覆蓋銅頂。銅柱原立於溪州故城(今會溪坪野雞坨),1969年,酉水下遊修建鳳灘水庫,銅柱處於淹沒區,即遷入湘西民欲風光館內。
在館內先看了銅柱,接著觀看花鼓表演。原以為是那種腰係小鼓,口唱“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個好地方”之類的花鼓,其實不然。隻見大廳一端半人高的鼓架上豎一麵大鼓,黃麵紅幫,凜凜威風。一時毫無動靜,觀眾正遲疑間,忽然從鼓後走出兩個彩衣女子。一陣百的鼓響,戛然而止。兩女伢手持鼓棰舞蹈起來。邊舞邊擊,邊擊邊舞,忽急忽徐,忽亢忽沉,玉棰躍空,紅袖拂地,如燕如鶴,如風如雨,響雷滾地,輕舟戲水,鼓之舞之,渾然一體,鼓聲與舞姿將觀眾帶進一片山野農家樂的歡快地天。那女伢一麵擊鼓一麵解說:“播種、育秧、蒔田、除草、收割,一幅幅勞動圖畫,盡在舞姿鼓點中。這種花鼓是一曲勞動的頌歌,是一種對祖先的膜拜,是一種對生生不息的土地的感恩與懷戀。我的心被花鼓的鼓點震懾了,無以名狀,不知怎樣稱謂這種奇特的鼓技,就叫它芙蓉花鼓吧。
一部電影馬王村變成了芙蓉鎮,而王村也成了全那部電影。如果沒有王村,也許芙蓉鎮永遠隻存在於那部著名的小說裏。
2002年4月13日
德夯姑娘
德夯寨的姑娘美又俏,
頭戴花帽露辮梢,
烏黑的眼仁波光閃,
山泉在眼裏叮咚跳。
深山出俊鳥。不到德夯,也許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
苗語德夯,翻譯成漢語就是美麗的峽穀的意思。在武陵山脈與雲貴高原相接處,有一道長約180公裏,高數百米的武陵大峽穀,而德夯就是這道峽穀的精華。
苗家德夯寨就在這條美麗峽穀的深入。如果說德夯是武陵大峽穀的精華的話,那麼德夯寨就是德夯的一顆珍珠。這顆珍珠鑲嵌在奇峰峻嶺中,被形象酷肖的盤古峰、孔雀開屏峰、駟馬峰、相依峰環抱著,被九龍溪的清波撫愛著,幢幢苗家木樓的樓影,在咿咿呀呀的水聲中,似夢似幻似一曲古老的歌謠,在氤氳的氣氛中蕩漾著。
我們從吉首出發,車行約1小時,漸入勝景。過矮寨鎮,即看到著名的矮寨鎮公路奇觀。這條入川的公路盤桓在一座險峻的高峰上,由於盤山公路的彎多彎度大,緩緩行駛的連綿不絕的汽車就像一條多折的繩子一層層疊起來似的,形成一道奇特的風景。據說翻越峰巔就是雲貴高原了,這裏是高原的邊緣,可以真切感受到高原的淩厲與不凡。汽車轉了個彎進入德夯衝河穀,河兩岸陡峭的竭黃色懸崖,凡蝕水溶,崖壁上布滿美麗的畫紋,似人似獸,任你馳騁想象,幻化出千百種神奇的圖案。此處就是有名的“天門畫壁”了。走過“天門畫壁”,人們自然會明白德夯何以為德夯的原因了。
在德夯寨寨門口,我們被十幾個俊秀的苗家姑娘攔住,幾個小夥子在她們身後把鼓樂吹打得轟轟烈烈,姑娘們唱起了攔路歌:
古老苗寨迎客來,
遠方的客人聽明白,
木葉結伴歌攔路,
對不上歌兒門不開。
原來這是攔門歌。大家慌亂一陣,急忙推出團長老邁。畢竟是著名作家,並且半生在藝術團受著熏陶,雖已年過七旬,白發飄飄,卻才華與藝術氣質不減。他看著無法推脫,於是挺身而出,出口成章地對唱道:
苗家的姑娘門前站,
疑是仙女降眼前,
過方的客人忙施禮,
快請姑娘把寨門開。
一唱一答,一來二去,姑娘們讓開了路,用托盤托出一碗碗苗家米酒,待我們每個人喝幹碗中酒,才把我們迎進寨去。
這是一個清幽潔淨的小寨,房屋大多是典型的苗家木樓。但是可以看出,屾於這些年的改革開放,現代生活也湧入了這個深山村寨,在古樸的生活環境中,彌漫著一種現代氣息。村民們見到外地客人,一點都不拘謹,落落大方,態度自然而隨和。由於常有遊客來訪,寨裏還有一間旅遊品小賣部,一座歌舞廳和一座木板搭成的酒店。我們稍事休息就被讓進歌舞廳觀看歌舞。歌舞都是本寨及附近幾個寨的姑娘表演的。觀看了花鼓舞、場邊舞、鬥篷舞、花燈舞、蒲團舞、木鼓舞等等節目後,大家都被節目精彩與苗家姑娘的秀美折服了。沒有想到苗家姑娘的舞姿這麼優美,沒有想到苗家姑娘的模樣這麼可人,大家融進一種歡樂的氣氛,議論不休,讚歎不止。不知誰說了一句:“來前聽說她們到過香港、新加坡表演,我還有點不信,現在我不能不信了。”
歌舞過後,熱情的主人又把我們帶到那座木板房酒店就餐。本以為是吃頓便飯,沒想到一頓吃了兩三個小時。
木板房內的陳設,完全是苗家風味的矮矮的木桌凳。粗瓷碗碟,以及牆上的蓑衣鬥笠,都能激發起人們對一種鄉間恬適生活的向往。剛才表演歌舞的姑娘這時都成了酒店服務員,端菜上酒,忙碌一陣之後,她他分列兩旁,唱起了勸酒歌。大家正準備端起粗瓷碗隨著歌聲將碗裏的米酒一飲而盡時,低頭忽然發現每個碗上都橫放著一根竹筷。正遲疑間,聽到領歌的姑娘發問了,她要大家說說這根竹筷代表的意思。有人說這代表一座橋,有人說這代表各民族團結一條心,有人說這是讓大家先喝酒不吃菜,眾口紛紜,說得領唱的姑娘笑了,她笑道:“大家說得也對也不對,真正的意思是,我們苗家待客像這根筷子一樣,一、心、一、意!大家也要一心一意,請大家把這碗酒幹了!”
勸酒歌一遍又一遍地唱著,酒過三巡,桌上的苗家土菜不斷被人稱讚著,這種苦苦的名為“鄉妹子”的米酒發揮了它的熱能,人們漸漸陶醉了。正在有人已不勝酒力之時,姑娘們笑盈盈走過來,又給每隻碗斟滿了酒。忽然,領唱姑娘要大家聽她的口令,她喊一二三,大家舉碗一起喝酒,誰最後喝完,誰起來挑一位姑娘同她對歌。姑娘們歡笑著,硬說我們中間一個年輕人喝得最慢,年輕人挑選了領唱姑娘,對歌開始了。年輕人有一副好嗓子,唱得豪情激蕩,為我們爭了麵子。一輪一輪喝下去,我擔心輪到我這個樂盲頭上,暗自湊了一首詞,以便到時應付。本文開篇的幾句詩,就是這首順口溜的第一節,全詩如下:
德夯寨的姑娘美又俏,
頭戴花帽露辮梢,
烏黑的眼仁波光閃,
山泉在眼裏叮咚跳。
深山的鳳凰欲高飛,
展開翅膀向太陽。
柔柔的身段當空舞,
摘下采雲做衣裳。
山外阿哥喝碗酒,
山裏妹子把心捧上,
山外的阿哥你好走,
阿妹願同哥牽著手。
幸虧沒有點到我起身對歌,我才沒有勉為其難地以詞代歌。
對歌中,德夯姑娘昂揚的樂觀的開放的精神狀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飯後,我同作家老楊到場子上散步,走過小賣部,看到三個歌舞隊的姑娘又在當售貨員,他們真是忙人啊。我們走過去同她們搭話,她們雖然很忙,仍然同我們親切交談。當她們知道我們來廣州,就要我們留下地址。我說:“能在廣州見麵嗎?”她們說:“能,一定能,我們會去演出,或去工作學習!”她們說得很堅定,很自信。
新一代的德夯姑娘啊,大山封不住的德夯姑娘啊!
場子上的篝火燃起來了,跳歌晚會將要開始,由於行程,我們不能參加苗家這種傳統晚會了。
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離開了大山,離開了苗寨。
在這次旅行中,德夯是個最難忘的美驛站;在美麗驛站中,最難忘的是美麗的德夯姑娘。想起美麗的德夯姑娘,整個旅程都無比美麗起來了。
2002年4月3日
西施豆腐
諸暨人對鄉人西施的懷念與崇敬,可以說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一到諸暨市,滿街都是“西施”。寫在招牌上、路標上的不說,連許多物產都冠以“西施”之名。蓮藕叫做和施藕,茶葉叫做西施銀芽;一條浣紗江,一座西施殿,山山水水似乎都與西施有一種解緣。
除夕,友人邀我到家團年,主婦——友人的嫂嫂捧出的第一道菜卻是一大碗豆腐羹。我有些愕然,友人點點筷子笑道:
“這叫西施豆腐。我們諸暨人大凡嫁娶喜慶,除夕團年,此道菜必備。”
“怎麼你們諸暨人什麼都同西施掛鉤呢?”我調笑道。
“西施為國獻身,鄉親們敬重她,所以每做宴席,西施豆腐必為首道菜。”嫂嫂含笑說。
“說西施美,我承認;說西施忠,我也承認,難道西施不是烹飪能手不成?怎麼把豆腐與西施拉上了關係呢?”我又說。
“你不要不服氣,西施確實是個烹飪能手。”友人拿起湯匙,“你嚐嚐,你嚐嚐。這西施豆腐原叫山粉豆腐,是把嫩白豆腐切成小塊,把雞雜豬雜、金針、木耳、開洋、香菇,加入筍蒜酒醬分爆炒,再以雞汁肉湯燴煮,山粉調羹,據說這種製法就是西施發明的,你嚐嚐,味道如何?”
我吃了幾湯匙,隻覺滑嫩鮮美,頗有回味,不禁連連道。
“你去了西施殿沒有?”友人的父親問我。
“去過了。”我答。
“到諸暨浣紗石必看,西施殿必去,西施豆腐必吃嘛!”老人風趣地說。
昨天,我與友人訪西施殿。西施殿在西施故裏苧蘿山上,下有浣紗石,麵對浣紗江——今浦陽江的一段。明清《諸暨誌》雲,苧蘿山在渚暨城南五裏,如今已與市區相連。西施姓施,名夷光,世居苧蘿山下,苧蘿有東西兩村(今浣紗村),夷我居西村,故名西施。據文獻記載,至遲在唐代,苧蘿山麓已有西施廟,明、清兩代,西子祠曾多次重建修茸,達到一定規模。清末以後,漸次荒廢。抗日戰爭爆發,日寇轟炸諸暨,曾有一重磅炸落入廟內,西施石雕像受到破壞。“大躍進”時期,山上的西施殿變成了煉鋼窯址。“文化大革命”時期,山上的西施殿為成了煉鋼窯址。“文化大革命”時期,平整山頭,在上麵建工廠、醫院、機關,修一條公路腰斬苧蘿山,山上所有古物蕩然無存。
今之西施殿,建成於1990年10月,是一組具有相當規模的青瓦粉牆、飛簷獸脊、鬥拱藻井的古典建築。門樓為三洞門,正門樓上有“西施故裏”四字。大殿坐北麵南,上有劉海粟“西施殿”匾額。殿內,西施的彩色塑像端坐石上,衣著樸素,神態嫻靜,似沉思,亦似遠眺。後牆下有明清及現代人的西施畫像碑刻。堂柱上有幾幅明代西子祠留下的舊聯,其中一聯是:“想當年名娃粉黛,國士風流,俯仰千秋人物;問門外山色蒼茫,浣聲幽咽,浮沉幾代興亡。”自古以來,人們到苧蘿山都要興起一番感慨。
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評價並不是沒有爭議的,有愛國說,有失身為主說,有紅顏薄命說,也有紅顏禍水說,連諸暨人對這位鄉親的看法,在兩千多年中也不是一直不變的,不是像西施豆腐那樣,吃起來什麼時候都覺得好吃。在明代,諸暨有關人士可能受了“生命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戒律影響,在《諸暨誌》中居然不錄西施之名。此事偏偏撞上專好打抱不平的海瑞老先生。老先生一氣之下寫了一篇《西子敘》。當時他是淳安知縣代理諸暨知縣。他是父母官,苧蘿村民女西施遭誣,他理該為其辯誣、翻案、平反。於是他寫道:“諸暨縣誌欲斥夷光而不錄,盍思人傑地靈,施何負於暨哉!”“不窺文豹一斑,動說失身蒙恥,是亦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與!今特表而出之,使狐疑冰釋,西子故不朽,暨與有榮施焉。”海瑞說得有理,諸暨老鄉為之赧然。我們評價西施,不可脫離西施所處的環境,在國破家亡時,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充滿憂患意識與複興精神,忠勇剛正,義赴國難,這種品格是值得後人追念的。西施是個愛國女性,她的美是形體與心靈的統一。我認為西施殿東西配殿上的兩方匾額,“以身許國”和“忍辱負重”最能說明西施的品格和遭遇。
許多時候,西施成了中華民族的美的理想化身,因此關於西施的形象與事跡被演義出許許多多的故事。關於西施的每一段經曆,可能都有不同的說法與解釋,特別是關於她的下落。《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據此有人說,吳亡後西施死於水。《呈越春秋?逸篇》雲:“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有人認為這印證了《墨子》之說,鴟素夷即革囊,西施被越國人裝進革囊裏沉江了。有人說,範蠡號鴟夷子,這段話是說她隨範蠡隱退了。還有一說是西施隱居故裏,後浣紗落水而亡。西施被越國人裝入革囊沉江又有兩說,其一是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而歸,越夫人出於忌妒,傳話“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用”,使人負以大石沉江。一說勾踐用了美人計,勝利後感到用美人計不光彩,又深恐美人誤他,故沉西施。我倒相信後一種說法。文種為複越滅吳出了大力,後來不也是被勾踐殺了?《史記?越世家》載此事雲:“人或稱種且作亂,越王乃賜劍種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吳滅,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溝踐這種功成殺功臣的人,不沉西施似不合理。此種事,古往今來多矣!
但就感情來說,我十分願意相信西施與範蠡隱居五湖,來個“英雄美人大團圓”。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片名《西施》。影片中範蠡與西施相知,白發紅顏,感情甚篤。一次範蠡到姑蘇館娃宮探望西施,擔心西施忘記國難家憂,唱了一首歌:
那是你親手種下的桃花,
那是我陪你插下的柳枝,
現桃紅柳綠,
樹已與人齊,
我每逢瞳到浣紗溪,
看到那桃紅,
看到那柳綠,
我怕的是你,我怕的是你,
早把我忘到九霄雲裏。……
這首歌常常在我耳畔回蕩。
在西施故裏吃團年飯的人們,不會不吃西施豆腐,當然也不會不想起西施。
1993年2月
龍井與龍須
茶中我最喜井。
廣東人飲茶以紅茶居多。在窮過渡造就“三水”幹部的時期,同事們上班多飲英德紅茶,由於經濟拮據,同事們飲的英德紅茶則多為茶末,還有飲蟲屎茶者(至今我不明白蟲屎茶究為何物)。少飲茶降格而為“白開水”幹部的我,卻讀《茶經》,常參與同事們坐而論茶,甚至有一次一位同事出差安徽,還特意托其捎回黃山毛尖二兩,請大家啜飲,致成茶事一盛。後來我出差杭州,公餘遊九溪,坐龍井畔一茶室稍憩,飲龍井茶一杯,隻覺茶水淡綠晶瑩,幽香暗浮,竟使我悠然進入忘機之境,始知此水之神妙也。明代孫一元《飲龍井》中有兩句詩,“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正道出人生消受中一種清淡雋永的極高品格。這杯山中水,令我一直消受不盡。
幾年後又一次到杭州,首先係念的仍是那一杯水。一日偕友人遊西湖,先不至湖濱,而直至錢塘江邊,再入山溯溪流而上,尋訪龍井。一路峰回路轉,溪水明滅,茶壟層疊,林木漫展,由山巔至溪畔,依然蒼翠的老鬆修竹與葉已盡落的白楊水杉相環繞,密密匝匝,如煙如霧,亦夢變幻,因蒼涼而更顯昂昂生機。路過一茶室名溪中溪,前有一小湖,因飽含山色而碧如翡翠。遙望雞冠壟掛下的瀑布,像似從天際拋過來一條白練,要將這塊翡翠裏挾了去似的。瀑布由於源於楊梅嶺的青灣、宏法、唐永、方家、渚頭、雲棲、小康、佛石、百丈等九條小溪及源於龍井的眾多小澗彙合而成,流入錢塘江,是為八景之一的“九溪煙樹”勝景。從九溪彙合處前往龍井,我帶錯了路,繞道楊梅嶺、煙霞洞、翁家山,多走了近一倍的路程。幾經問路,至龍井村已疲憊不堪。
龍井位於南高峰的鳳篁嶺上原名龍泓、龍湫。龍井泉早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已發現,葛洪沉默是金在此煉丹。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必有龍,故名龍井。
本想進龍井寺茶室,路邊遇一售茶者,邀我們試飲,矮凳小爐,自有風味,就於道旁坐下,一杯之後,神氣頓感清爽。詢問售茶人,姓張,五十餘年紀,實為茶農,承包茶山五畝許,聽其談吐,知是個有較高文化素養之人。我翻翻茶案上一冊《莎士比亞戲劇集》,問及身世。他說他原本是中學教師,在那政治風雲動蕩不安的年代,回鄉務農,種茶三十餘年,現已不識茶外世界。
他側頭望望已經偏西的太陽,含笑問:
“先生看看龍須好嗎?過一會光線暗下去,它就不出來了。”
“龍須?什麼龍須?”友人好奇地反問道。
“龍井裏有龍,龍有龍須。這龍須是難得一見的,誰見到誰就能交好運。”老張笑著站起身。
龍井在一個小山丘上,井口呈圓形,水深約兩米,清澈見底。四周奇石林立,古木蔽日。我們跟著老張走到井旁,老張從地上拾起一根樹枝,用力在水麵上攪動幾下,水花平複之後,隱隱顯出一條蠕動的由外向裏逐漸收縮的波紋。
“看見沒有?”老張指著波紋,“這就是龍須。”
友人從老張手中接過樹枝也在水麵攪動幾下,水紋又出現了。
“我們真好運!我們真好運!”友人高興地喊起來。
“這有什麼科學道理嗎?”我問老張。
“要講科學嘛,”老張笑了,“龍須又叫分水線。這是由於井下有兩股泉水,上層水與下層水的比重與流速不同,攪動後,在它們重新歸於平靜時,就會顯出一道分水線。”
“那為什麼又說是龍須呢?”友人追問。
“呃,龍須還是龍須嘛,”老張道,“龍井的水位常年不變,相傳它通海,因而有龍,有龍就有須。”
聽了老張的解釋,我們隻好含笑默認了。
老張引領我們一麵看過乾隆皇帝題寫的“湖山第一佳”摩崖石刻及神運石等景點,一麵說起當年蘇東坡到此與僧人品茶論道和乾隆皇帝在此采茶、建行宮的故事。邊看邊聽,我暗自慶幸遇上了一位好向導。
回到老張的茶案,老張又泡上特級、一級、二級三種龍井茶,令我們流連著不忍離去。
“龍井茶的泡法似乎不講究。”我指指案上熱氣嫋嫋的玻璃杯。
“講究。飲龍井茶宜淡不宜濃,所以泡法講究清淡,沒有繁文縟節。”老張從放茶葉的鐵皮箱裏拿出一個抄本,翻開一頁說:“這是清代傅玉霞講龍井的一段話,我念念,‘啜之清淡,似覺無味,飲過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傅玉霞是個真飲家,把龍井茶的個中三昧體察得真真切切,說得清清楚楚。為了得到無味之味,衝水後不可加蓋;衝五次,以第三次為最佳。龍井茶有色、香、味、形、‘四絕’:色,綠中帶黃;香,猶若幽蘭;味,其味甘醇;形,扁整平美,衝水後,這‘四絕’要呈現出來,所以泡要得法。”
“聽說真正的龍井茶樹隻有18棵,是嗎?”我問。
“那是傳說,或者最初隻有18棵。”老張想了想又說:“不過,現在龍井茶也不多。龍井村有茶山475畝,每年產茶5萬斤,其中特級茶隻有1000多斤。”
“怎麼樣才為特級茶?”
“每年清明前後采的茶是特級,穀雨前後采的茶是一級,再後來就是二級、三級了。”
“原來茶的等級是由采茶時令決定的。”
“采到好好茶不一定能製出好茶。”老張說明,“炒茶靠真功夫,電腦不能代替。炒之前要看茶色、氣候,然後考慮用火。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不敢說能把火候把握好。”
“學問還滿大呢。”友人讚歎道。
“那當然,”老張自信地一笑,“所以茶農要多有那麼一點文化才好。”
“龍井茶是不是最好的茶葉?”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不能籠統地說,”老張笑笑,“茶分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幾大類,各有特色。我國的綠茶以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尖最為有名,一般認為龍井為最。”
老張又給茶杯加上水,提醒道:“這是第三衝了。”
望望蔥蘢的茶山與相對而坐的茶農,端起茶杯,一種淡然的無味之味蕩漾開來。
1993年2月
從化三浴
日前隨作家曾偉、韋丘、岑桑、曾應楓諸君作從化遊,在街口與溫泉鎮的商店裏看到一種用禮品盒包裝的商品,名曰:“從化三寶”。“三寶”者,梅子、蜂蜜、荔枝幹是也。從化這三種土特產早已馳名,在商品流通交換無比發達的今天,大城市裏可隨時購得之。但從化還有三樣更為珍貴的寶物,非到從化無法享用。我認為這三樣寶物更無愧於“從化三寶”的名號。
我所謂的“從化三寶”,即森林、空氣與水。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越來越感到森林、空氣與否不的珍貴及其隱藏的危機。生活在廣州幾十年,眼看著城市一天天擴大,感受著自身一天天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所逼壓,常常想起過去的天空、過去的樹林和過去的河水,我將到何處去找回那潔淨的記憶呢?
到從化去!
從化人提出一個營造“藍天、碧水、青山”的口號,這個口號的中心是造林。沒有森林,天不會藍,水不會碧,山不會青。從化的森林覆蓋率達66%,從海拔1000餘公尺的天堂頂、桂峰山到丘陵台地,遍植杉、鬆、柯、樟、稠、椎等喬木和各種喬本科及竹類植物,加之荔枝、柑橘、龍眼、青梅、三華李等等果園,把從化裝點成了綠色的世界。
有了森林,自然就會有對人身至為珍貴的清潔空氣。森林是地球的肺。地球上綠色植物每年吸進1500億噸二氧化碳,放出1000億噸氧氣,形成830億噸有機物。空氣中的負離子被稱為空氣維生素,從化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為每立方1000個,有些地方達到4000個,而像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則為每立方110個。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大城市的空氣汙染指數,如香港、廣州等地的汙染指數一般在80上下,或更高,甚至超過不適宜人類生存的150,但從化的空氣汙染指數一般在20以下,有些地方在10以下,也有些地方是零汙染。
水由森林來。從化有兩條河,一條叫琶江,一條是大家熟悉的流溪河。流溪河發源泉於呂田鎮桂峰山麓,全長157公裏,廣州城區耗水量的60%以上來源於流溪河水。更可貴的是從化境內有豐富的熱水及礦泉水資源,沿流溪河有一條溫泉帶,溫泉水質晶瑩,無色無味,為著名的世界名泉。
到從化作溫泉浴是一種享受,到從化作森林浴和空氣浴也是一種享受。我與曾偉、岑桑等長居城市之人,在從化得到了森林浴、空氣浴與溫泉浴等“三浴”享受,陶然與忘機之中,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如今從化還有露天溫泉遊泳池,可惜此次恰遇冷空氣南下,池周圍畢竟寒氣襲人,我們幾個歲數較大者,隻能站在池邊看年輕人在氤氳澄碧的池中擊浪遊波,徒生羨漁之情。
在環境專家們不斷驚呼人類已麵臨生存危機的今天,從化無疑是一片距我們最近的綠洲。
2000年1月24日
小記餘蔭山房①
是日,與李存修先生同遊餘蔭山房。長住廣州,竟不識身邊有如此美景,如此園林,徒生許多相見恨晚,相知恨晚之感慨,故小記之。
餘蔭山房又名陰園,位於番禺鎮南村墟東北部,距洛溪十數公裏,園內以虹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大景區。西區以深柳堂為主,以臨池別館為輔。東區的主要建築為俗稱八角亭的玲瓏水榭,另有楊柳樓台、孔雀亭、來熏亭、臥瓢廬等。我們入園門,經臨池別館,虹橋,進深柳堂,臥瓢廬、玲瓏水榭。在水榭小憩後,從側門進入偏院小姐樓,聽粵貢,飲茗茶,得半日之悠閑,品一園之意趣,猶感寄身於山林水涯間,俗務頓消。在這“餘地三弓”不足三畝的地麵上,山石池塘、樓亭台閣、堂軒橋榭、古樹新花盡有,布局得當,景景相連,清雅深遠,書香拂麵,藏有“幽趣奇美”四個字。在目不暇接的“幽趣奇美”中,深柳堂的木刻條屏,臥瓢廬的菱花窗,八角亭的八麵景及一橋的風雨廊,尤其引人入勝。
深柳堂為園主人的書室,是他讀書及與“名流笠屐”的詩友默客論文論詩的所在。它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堂內明間裝隔扇門,置鬆鶴延年落地罩,上懸“深柳堂”木匾。兩側次間置透雕葡萄香狸花罩。堂內木雕極為精致,特別是東側次間裝精雕細刻碧紗櫥,兩麵鑲四幅雙麵木刻條屏,更為難得一見的珍品。這四幅條屏為檀香木,厚約一厘米餘,上刻有晚清廣東三大才子劉山舟、張船山、翁方剛和乾年間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四周鑲嵌花鳥博古透雕花紋,玲瓏剔透,栩栩傳神,刀法如行雲流水。更是內中有件“鬆鼠菩提”木刻,正反兩麵刻成形態不同的鬆鼠,工藝十分精巧。這四幅雙麵木刻條屏,實為能令人稱奇不已的藝術珍品。
臥瓢廬在深柳堂東邊,與深柳堂相接,為硬山風火山牆建築,因其滿洲窗上鑲了四扇可移動的菱形花格藍白玻璃窗,而又被稱欖核廳,為賓友休息之所。臥瓢廬的玻璃離奇在可同時觀望園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透過菱窗的藍玻璃,園內樹木亭閣即刻呈現一片白雪,如臨冬季;將兩扇著作窗合在一起,隻見園內一片紅葉黃草,如進深秋;再將菱窗打開,池麵上浣紅跨綠,屋簷下濃蔭垂蓋,乃是春夏。四季變幻於頃刻間,不可謂不是一奇。
從臥瓢廬往東南,行到回廊深處,就是環水而立的玲瓏水榭即八角亭了。八角亭為卷棚歇山頂,簷柱間下設檻板,上置隔扇窗。亭外為八角環亭水池。八角亭的誘人之處,在於八個方位八種景色,按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等八個方位的次序,有一首五言律詩是這樣形容各個方位景色的:
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
臘梅花開盛,石林咫尺形。
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
果壇蘭幽靜,孔雀盡開屏。
這八景是由正東方數起的,如觀四季則由正西方數起。亭西有浣紅跨綠之虹橋,是為春;亭北有果壇幽蘭,是為夏;亭東有丹桂含香,是為秋;亭南有臘梅待放,是為冬。我們尋思,是否八景的排列暗含震、巽、離、坤、兌、乾、坎、艮八卦之意,而春秋之景變,又暗含陰陽太極之說呢?也許園主人在建亭設景之時,以了陰陽八卦。總之,我們認為八角亭與周圍對應的景色也堪稱一奇,其中並暗含玄機。
虹橋為石拱廊橋,是園中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它前後為五級石台階,橋下為一石拱券,橋亭為鄭棚歇山頂,前後題額一為“浣紅”,一為“跨綠”,故又稱浣紅跨綠橋。橋兩端有風雨廊連接,廊兩邊設美人靠長椅。據說虹橋可能是仿海山仙館的柳波橋而建,柳波橋早已不存,而虹橋仍在,在荷葉田田,荷花半寐的池水上,搖曳著風雨廊的倒影,不僅令人浮想聯翩,北國長廊,江南水色飄忽而至,又算是園中一幽、一趣、一奇、一美吧。
園主人為鄔彬,番禺南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七品員外郎,相當於當今一個處級幹部,而且還是定員編製外的一個處級幹部。這樣一個不大的官,竟能費三萬兩白銀建此園,也是一奇。在吏治腐敗的社會裏,這種事奇而不怪,“三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鄔彬雖說沒有當到知府的位置,但身在官場,搜括三萬兩白銀怕未必是難事。貪官怕露富,古今皆然,所以他們才最講究“深幽”,把豪華別墅說成山房、草廬之類。
不管鄔彬的錢來得幹淨不幹淨,今日的餘蔭山房卻讓我們流連忘返,我們尚未步我門,已經相約重遊了。
2001年3月
【注】
①此文與闞之娣合作,由我執筆。
洛陽才子他鄉老
韋莊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菩薩蠻》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這首詞是韋莊相蜀時之作。唐亡,王建在蜀稱帝。韋莊貴為平章,卻懷思鄉之憂。遊子他鄉,思念中原也罷了,卻偏偏將思念的焦點投射到洛陽城頭。那柳枝迷離的魏王堤,那滾動著雨珠的桃花,那春水中遊蕩的鴛鴦,洛陽城裏的無限春光,在在都牽動著老詞人的思緒,想一想關山遠阻,唉,洛陽才子隻能就這樣老在他鄉了。……
韋莊不是洛陽人,他原籍陝西杜縣,即有名的杜陵所在地。但韋莊是在洛陽成名的,韋莊44歲時應舉人長安,遇黃巢兵至,即逃至洛陽,並在洛陽寫《秦婦吟》一篇,篇中有“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句,廣為傳誦,得“秦婦吟秀才”雅號而名知天下。這大約就是韋莊自比洛陽才子的原因吧。
像《秦婦吟》那樣寫於洛陽的名篇,比比皆是。東漢班固在此寫了《漢書》,開中國斷代史之先河;西晉左思構思十載寫《三都賦》,華章出,而天下爭相傳誦,一時鬧得個“洛陽紙貴”;建安時代曹子建寫的《洛神賦》,把一個凡間女子寫得縹縹緲緲、嫋嫋娜娜、虛虛幻幻,似仙非仙,致使伏羲氏墜水之女宓妃和洛浦成了千古勝跡。至於詠寫洛陽的詩篇,更是美不勝收。孟浩然的“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陳子昂的“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說的都是洛陽那令人神籬、令人思念的刻骨銘心的美麗。我常想,中國古典詩詞中如果少了抒寫洛陽的篇什,那將是中國文學的不幸。人文薈萃之洛陽,如韋莊羈旅的才子不少,土生土長的才子當然也少。一本《千家詩》,收進詩人不過百餘,而其中原籍洛陽的詩人就有孫逖、劉禹錫、張說、王灣、祖詠、程顥、李涉、曾幾等近十人。原籍洛陽的詩人也好,宦遊洛陽的詩人也好,一經離去,對洛陽不免都有一種流水般不可割斷的思念和風雲般急迫重企盼,張說的“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不是將這樣的思念與企盼表達得躍然於紙上了嗎?
洛陽地處中原,自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東漢、魏晉隋唐時代更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東漢時集中在洛陽的太學生就有3萬,隋煬帝開挖的大運河,就是以洛陽為起點向南北開挖的。洛陽地區是中華文明發祥與傳承地之一,如果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沒有一個洛陽,中華文明的薪火傳遞,就成為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深厚的曆史積澱,給洛陽留下了遍地文化瑰寶,走進洛陽,一不小心就跌入幾千所幾百年的時間隧道去。論名勝古跡,除人們熟知的白馬寺、龍門石窟、關林、白園,還有更為古老的河圖洛書浮現處,有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而隱居的首陽山,有寄托中華民族心魄的靈台故址,有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處,有鬼穀子與孫臏練兵的雲夢山,有嚴子陵不受光武帝諫議大夫之封而隱於漫城嶺下的嚴村,有漢光武陵,有被司馬懿誅殺的魏明帝曹爽陵,有範仲淹墓,有程頣、程顥“二”故裏與“二程”墓,等等,正在發掘的不計其數。可歎的是,洛陽曾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已有“欲據天下者,必先據三川之地”之說。所謂三川之地,即洛陽一帶,因境內有河(黃河)、洛(洛河)伊,(伊河)三川流過而得名。古時,三川之地物產豐腴,雄踞要衝,欲逐鹿中原、問鼎神州者,必奪取三川,故洛陽這座曆代名城受盡兵燹之苦。東漢末,董卓焚城,東晉侯景之亂再焚城,到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兵臨城下,中國軍隊在城內與日軍激戰半月之久。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又兩戰洛陽。千百年來,洛陽隻剩下一圍土城,幾座殘門,窄街陋巷,荒屋坍牆,頹廢敗落幾近鄉鎮。解放後洛陽煥發勃勃生機,迅速成為一座以重工業為主的新興城市。如果用劉克莊的詩句,“洛陽三月花似錦,多少工夫織得成”來形容人們對今日洛陽美景的陶醉與感慨,一點也不過分。花如錦僅是在牡丹盛開的三月(舊曆),而是一年四季報景象。
這裏地上地下的花同時綻放。
很早之前就有“五都貫洛”之說。從郾師二裏頭到澗河東岸,在20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夏都斟尋、商都西亳、周都王城、漢魏故城、隋唐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還不包括金故城在內,可想而知這些地下故城有多少珍貴的曆史寶藏。如今從周王城到漢魏故城、隋唐故城與金故城,均在發掘中,一幅地下長畫卷正漸漸展開,到時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當年梁鴻站在邙山頭向下俯看時那種“宮闕崔巍兮,噫”的感慨,甚至可感受到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述寫的壯麗。洛陽地下是一部中華文明的大書。幾十年前聽父親的一位軍中袍澤,在上世紀初修築隴海鐵路時,收集從邙山墳頭裏挖出的石刻、墓誌,僅唐代墓誌就收集到1185個件。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代的墓誌都有;從宰相李德裕到黧頭百姓的墓誌,可以讀出唐代的重大事件及百姓的日常生活情狀;從書法藝術來講,唐代的顏、柳、歐、褚諸種字體均在墓誌上可見。後築千唐誌齋於洛陽西45公裏之新安,以保存這些墓誌與其他石刻。
近年洛陽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據我所知,龍門石窟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圖洛書浮現處與八百諸侯會盟處等一批新發掘的文化遺產,已從湮沒狀態中展現出來。據說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典籍,是《周易》與《洪範》兩書的源頭,《易?係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傳說伏羲氏根據河圖洛書製八卦,後來演成《周易》。《尚書?洪範》稱:大禹依《洪範九疇》治水,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為了追思最古老也是最偉大的中華典籍的浮現,如今在洛陽孟津,修了一座巍峨的龍馬浮圖寺。寺殿距諸侯會盟處不遠,蒼茫晨霧中,望著新築的宮牆,望著被曆史風塵淤淺道與古墓群中高在林立的鍾形古塚,想到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和那些灰飛煙滅、叱吒一時的帝王將相,誰能不思接六合,神馳八極,大興優遊古今、地老天荒之慨呢?
前不久,洛陽市的領導人來粵訪問,並同如我這般的旅粵遊子們座談。故鄉來人說故鄉,從河圖洛書說到新築的黃河第一大水庫——小浪底水庫,說到“聖人出,黃河清”的希望,說到曹子建與宓妃神接處——洛水沿岸新修的洛浦公園,當然也說到社會經濟轉型期遇到的種種困難。殷殷切切,父母官們誠摯可感。談話中他們引用了韋莊的詞,不禁令我悵然。“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如我這般半生碌碌之他鄉客,實非如韋莊那樣被人勸留,而確愧無力返鄉報故土深情於萬一。杜鵑聲聲,隻好重借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的那兩句熟而又熟的詩聊以自慰了。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001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