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重返白水河
1994年和2004年,江永老知青鬧起紀念下鄉三十周年和四十周年來,不少人動了回鄉看看的念頭。他們忘記了曾經發過的誓:再也不來了。
我和白水知青也曾兩度結伴去江永,相隔十年,兩次的排場大不一樣。1994年,在美國工作的龍勉回來,邀大夥一起去,當時還沒人有小車。二十多人帶著小孩一起乘火車再轉汽車,買的是坐票,車廂內烏煙瘴氣,擁擠不堪。
2004年不同了,從長沙出發,一大一小兩部車載著12個人,三個小時到達了永州,與特地從香港趕過來的芋頭哥會合,已是永州地委領導幹部的小華,盛情接待了我們,下午一起出發又多了兩部小車。往江永去,大路通暢,不必再翻險峻的雙牌山了。
四部車一路飆車,風馳電掣,很快就到了。
小華安排我們住進了縣城一家新賓館,沒有停車位,幾部車就停在路邊,很是招搖。過路人總會說上一句:知青回來了,他們發達了!
他們說得也沒錯,我們中有校長、廠長、經理、老總,有人的資產已經過了幾百萬,但一路而來富的不炫富,窮的不訴窮,說說笑笑中別說什麼身份就連自己的年齡都忘了,直呼少時的綽號,專拿過去的糗事開心。
夜晚,幾人在街上溜達,秋涼中落葉沙沙,攪起心中萬千思緒。
有了新街、有了一條寬敞的大馬路,老街看上去就像一條狹窄的甬道,龜縮在新城的一角,閃爍點點幽光。
走進老街,冥暗中依稀辨得少時去得最多的郵電局還在,街邊的老飯店,賣糖果、針線的小鋪子都還在。很難想象,四十年前幾千人的大隊伍就是從這條小街上分散到各公社、生產隊去的。
同行的莉姐是此次下鄉的發起人之一,她一直是我們之中的大姐大。1969年我們各自轉點後,她到了瀏陽農村,後來不顧一切阻力和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右派結了婚。
她的丈夫日後成了知青的朋友,隔三差五,總有人往她家跑。至今,他們的家還是我們白水知青最感溫暖的一個家。
小希也是發起人之一,她不久將去美國了,這次帶了車、帶了司機來,打算盡情地和大家玩幾天。她在國內已創下了不小的家業,去美國又得從零開始,讓朋友們有些擔憂。她當年既是因為海外關係考不上學校的,現在那邊邀請她去看清這個海外關係了,也沒有什麼不好。
聊到深夜都毫無倦意,12人從四麵八方而來,幾天後又將散去,短暫的相聚令人感慨。
白水原來的通車路拓寬了,加上有了車,半天時間就跑遍了幾個生產隊。想見的老人已經去世,少時玩在一起的夥伴在外地打工,幾個老嫗守著一個空寨,幾名幼童驚訝地看著我們。物是人非,來時興奮化成了說不出的落寞。